<p class="ql-block">梦回又闻机杼声</p><p class="ql-block">白胜民</p><p class="ql-block">周日游底张乡郭家大院,见到阔别己久的织布机,倍感亲切与激动。向儿女介绍完织布机的故事,我的记忆一下子飘回到上世纪那个艰难困苦的年代。</p><p class="ql-block">一九六八年,大约我三岁的时候,家从洛宁县长水乡西街村搬迁到张洼大队七里庙生产队南洼村。原因是西街属于川区,人多地少,粮食不够吃。而山区地多人少,相对能吃饱肚子,加之舅舅在那里担任党支部书记,相互有个照应。记得搬家的那一天,舅舅从山上派了两辆牛车来接我们。当时很穷,两辆牛车都装不满,只有一辆纺车占据了车上老大的地方。而父母把我放在纺车旁边的竹篓里,他们却没有随车,而是步行抄小路走了。半道上,赶牛车的丰财大叔欺骗我说爹娘不要我了,把我卖给他们了,吓得我哭了一路。</p><p class="ql-block">牛车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辗转颠簸了六七里,终于到了新家所在地南洼村。这是一个只有六户人家的小山村,岭上一条相对较宽的土路从乡里直通到后山。当时年龄小,听说后山还有连山、三龙庙等大队,再往北是界岭,过去界岭就是陕州的地界了。而岭台下是一个类似圈椅的小盆地。东北西三面环山,南面一条深谷延伸到后弯河,后湾河则一路向东,到龙头山注入洛河。南洼村东西两头两棵风水古柏树,分别有两条路与岭上大路相接,东南到乡里县里省里,西北到界岭陕州。而中间断断续续一排窑洞,被分隔成六座院落,多用柴火垛分开,没有围墙。富裕的家庭有两三孔窑洞,一孔住人,一孔养牛,一孔做饭。而我们刚搬来的外来户则寄居在别人家的一孔窑洞里。窑洞中间有隔墙分成里外两个单间:外面一张床住爹娘,对面一张桌子。里间一张床住孩子,不论有几个都挤在一张床上,对面一辆纺车。</p><p class="ql-block">记得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中期,大集体农业生产,父母天天下地挣工分。忙碌完一天,一家人都睡着了,母亲便坐在纺车前,借着煤油灯微弱的光,摇动那辆吱吱吜吜直响的纺车。很多时候,我们听着母亲纺车的声入眠,听着母亲的纺车声音醒来。半夜醒来,看着被煤油灯投射在墙上的飞转的车轮和母亲手拉纱线的影子,我便辛酸得流泪。常常问母亲:“妈一一,咱家怎么有这么多总也纺不完的纱线呢?"母亲笑笑说:“因为你们弟兄人多,我只有天天纺线,才能确保你们过年时每个人都能穿上新衣服!”后来,我听小伙伴们说他们家都有纺车,他们的母亲也是天天晚上纺棉花。而且我还发现舅舅家的窑洞里还有一台织布机,每到临近年关的时候,全村的妇女们都会集中起来,各自拿出近一年纺出来的线疙瘩儿,过秤入股,一齐上浆,一齐上机,轮流操作,经过一两个月辛苦,将织出来的布按入股时各家纱线的比例分成。将纯色白布染成黑蓝做衣服给男孩子们穿;将五颜六色的花布作衣服给女孩子们穿。最后一个多月,各家各户的主妇们,起早贪黑,加班加点,终于赶在除夕之夜才赶齐了一家老小所有人过年的新衣新鞋。大年初一一出门,所有的男人都穿一样的黑色或蓝色粗布衣服,而所有的女孩也都穿几乎完全一样的花布衣服。那时候人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撞衫,所有人都心满意足,所有人都欢天喜地。偶而有人穿了一件洋布衣服,便会成为人群中的焦点,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万一有人穿上了的确凉或者的卡面料的衣服,那就燃爆了。</p><p class="ql-block">后来上学了,老师讲到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时,我特别感动,课文很长,竟然背会了。那时想我家也有一辆纺车,也有很感人的故事,啥时候也能像吴伯箫一样写写我自己家的纺车该多好啊!</p><p class="ql-block">再后来我考上了大学,还当了老师,每一次给学生讲《记一辆纺车》时,我都特别动感情,学生也最喜欢听。每次都结合我们家的纺车,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和勤俭节约教育。</p><p class="ql-block">学习《孔雀东南飞》的时候,学生问我为什么课文一上来先特意强调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我说女红是古代女子最基础的才艺,也是古代女子家风和素养的体现,而诗词歌舞琴棋书画则是更高层次的才艺,所以先放前面说。而学习《木兰辞》讲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时候,又有学生问为什么古代女子都那么喜欢织布,我只好告诉他因为古代没有机器,所有的纺织品均靠手工劳动,而织布则所有女子必修课,也是所有古代女子闲暇时间的最主要工作。遍览古籍,发现许多文人留下了许多有关织布的诗句:</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春月来桑时,林下与欢俱。</p><p class="ql-block">养蚕不满百,哪得罗绣襦。</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子夜四时歌(夏歌之七)</p><p class="ql-block">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p><p class="ql-block">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九张机</p><p class="ql-block">一张机,织梭光景去如飞,兰房夜永愁无寐。呕呕轧轧,织成春恨,留着待郎归。</p><p class="ql-block">两张机,月明人静漏声稀,千丝万缕相萦系。织成一段,回文锦字,将去寄呈伊。</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通过这些诗句,我强烈感受到作为农耕文明古国,植桑养蚕,种棉织布,已经深入到中国农村广大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文化领域烙下深深的烙印。</p><p class="ql-block">晚上,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又回到了难忘的童年,梦见妈妈还坐在纺车前,抽着那她那一辈子也没有抽完的纱线,梦见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弟兄五人穿着妈妈连夜赶制出的过年衣服,一个比一个矮半头,挨大排小,像一只只骄傲的小公鸡一样,雄纠纠气昂昂走出窑洞的场面……</p><p class="ql-block">突然,一阵机车启动的声音把我从梦中惊醒,原来是寓所楼下政通路停车场施工的声音。步出阳台,月华似水,路灯昏暗,夜阑人静,远处高楼顶上几束探照灯光在城市上空扫来扫去。回头看一眼熟睡的妻子,以及几个房间里硕大的衣柜和鞋柜,不禁感慨唏嘘,泫然泣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