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洁、李姐我们三人去呈贡老城买菜。李姐是土生土长的呈贡街上人,对这个城的一切了如指掌。喜出望外,快到菜市场时,李姐说要带我去看“大古城魁阁”。 </p><p class="ql-block"> 我们顺街来到一个雕梁画栋的彩绘大门右侧,大门门眉上“公园”二字首先印入眼帘。有点失望,再看大门边,呈贡也太和谐了,古城街道办事处竟然设在公园内,五、六个各种机构的牌子挂在门边。再往前移一点我终于看清了大门头上的右边还有“魁阁”二字躲在一个灯笼后面,原来这个公园叫“魁阁公园”。公园很小,约两个篮球场大小,而办事处从大门进来就有一条路去往右边的另一个院落。</p><p class="ql-block"> 当我正对大门时终于看到了一座三层的阁楼,上面书着“魁阁”二字,比起其他高大雄伟的庙宇,它小巧玲珑,但不失庄严工整,仪表堂堂。李姐与文洁都说,这个魁阁从来都存在,只是她们初识它时,它一直就立在秧田中间,样子与今天一模一样。我不了解它的过去,只觉得一个古老的建筑在没有围栏,没有人守护中存在了200余年,是呈贡人太厚道了,特别是还逃过了那场众所周知的浩劫。</p><p class="ql-block"> 现在不同了,因为它的存在,因为它的存在价值,以它为中心建起了一个小小的公园,供人瞻仰、休闲、游玩。</p><p class="ql-block"> 满园的阳光,树影婆娑,朴树叶子有些黄了,松树、杉树、青竹依然郁郁葱葱,三角梅不似夏季繁茂,不过也红艳艳的。园中两边藤架下,设有数张石桌石凳可以闲坐。进门左边有健身器材可供人锻炼,沿院墙除了绿植,设有很多文化宣传栏。虽然是一个很袖珍的公园,不过很有模样。</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冲着魁阁来的,这座始建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经历了两百多年风雨的建筑,不知有多少的故事。它坐北朝南,为三重四角攒尖土木结构、琉璃瓦屋顶建筑,高13.4米,屋顶造型独特,线条流畅,陡而复翘,如古代武士头盔。魁阁平日对外开放,除周一外可以参观。一楼三四十平米,是云南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旧址图片展示厅。二楼有少许桌椅等实物陈列,到了三楼终于见到了魁星。 魁星雕像只比十一二岁孩子稍高一点,他右手执朱批笔、左手托金印,左脚后翘踢斗,双眼瞪圆,头发眉毛怒张,皮肤黝黑,呲牙咧嘴但面目并不可憎,反而有点装模作样的可爱。他的身下海浪滚滚,右脚踩一只龙头鱼尾的神兽,双手戴金镯,耳垂上缀有耳环,看不出什么材质。从饰品及着装上看有少数民族的风范。一条祥云般的飘带从脖子上沿手臂卷曲着飘下来,如中国大妈摆拍时的丝巾,必须的标配。不管他什么形象,他可是送笔、送印、送金斗的爷啊!您看,要中举的、要当官的、要发财的,他都有求必应,所以,怪不得各处都会建这样的魁阁了。</p><p class="ql-block"> 这屋子就供有魁星一尊塑像,但我想他并不寂寞,有摄像头陪着他,他还可通过这些电子眼看到外面来来去去的人们及四时风景。</p><p class="ql-block"> 李姐及文洁说,从前的田野上就只这一栋建筑,他的周围没有任何的房屋。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它已在这里屹立了两百多年,这样漫长的岁月经历了兵燹、动乱、风雨侵蚀。其间,民国十一年重修一次,直到2003年呈贡政府重修至今。它没有如其他古建筑一样修旧如旧,完全是原来的构架。我感叹于它的建筑之完美:上承屋顶,下接立柱的斗拱,所有的榫卯结合得天衣无缝,青、绿、朱红彩绘的华丽色彩,是几千年华夏的审美再现。窗外,飞檐翘角,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等神兽罗列,琉璃瓦在蓝天白云下熠熠生辉。整座楼除了地面小巧的六角形青砖,所有框架均为木质结构,我摸着堂中的圆柱,以为是新换的水泥柱子,管理员告诉我柱子是原来的,只是外面包了一层加固一下而已。木楼梯、木扶手,二楼四面开窗,十分透亮。上三楼的木梯很陡,因为有扶手,也不困难。整座楼完全符合中国古代建筑内向含蓄、多层次的原则,不论内观或远眺,都无与伦比的美丽。</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一年重修魁阁时,立碑记之,名“文运天开大古城重修魁阁碑记”。碑文记叙了奎与魁的来源及魁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文中写道:“吾乡大古城地势平衍,惜无文峰,且人烟回环,似若无所统属。乡先其形势及于中宫,爰筑以高台,建以峻阁,并以固一乡之民气,意美法良,诚盛至也。”随后感叹自建阁百年来,屡遭兵燹而不废,莫不是真有神灵相助?但百年楼阁,风雨侵蚀,不但颜色褪去,栋梁也有崩塌之势,为了使它旧貌新颜,巍峨之身继续挺立于呈贡大地以佑乡民,所以重修此阁,立碑记之。</p><p class="ql-block"> 的确,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在这样的情况下还重修了此楼,不失之为利国利民的好事。没想到,几年后,这个文曲星的道场,真的在中国的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它不可磨灭的功勋。</p><p class="ql-block"> 1938年,吴文藻先生执教于云南大学,并创建了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及燕京—一云南大学社会学研究所,费孝通先生英国博士毕业归国后,加入了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抗战时期,为躲避日机轰炸昆明,研究所搬至呈贡,几经周折,落脚于魁阁,从1939年至1946年,这里一直是云南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的所在地。这座阁亭,上下三层各有了自己的用途:一楼供工作站成员们做饭,二楼摆着三四张办公桌,是他们读书和讨论的地方,三楼是宿舍。费孝通先生在此致力于云南农村经济、乡镇行政等问题的调查研究,写出了著名的《云南三村》《中国乡土》。他在云南三村的序言中写道:“我当时觉得,中国在抗战胜利之后,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我们将建设成一个怎样的国家。在抗日的战场上,我出的力不多,但是为了解决那个更严重的问题,我有责任,用我所学到的知识多做一些准备工作。那就是科学地认识中国社会。”我觉得,一个有家国情怀的学者,怀揣着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就是被称为“魁阁精神”的精髓之所在。当时,除费孝通还有许烺光、瞿同祖、林耀华、李有义、张之毅、史国衡、田汝康、胡庆均、谷苞等人,可谓精英荟萃。“作为中国社会科学的重要奠基人,费孝通影响了整个中国人类学的发展过程;而且他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和书写,构成了面对新的世界格局,中国学者如何思考自身的表达方式。怎么把中国搞好,人民怎么富起来,别的都是次要的事情。”如果国家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都有这样的想法,都愿意脚踏实地地去为自己的国家建设和人民幸福做学问,费孝通先生的“魁阁精神”就得到发扬光大了。</p><p class="ql-block"> 参观魁阁,领略建筑之美,了解了一段历史,收获了“魁阁精神”,让心灵得到一次洗礼,并为呈贡的魁阁及“魁阁精神”而骄傲。</p><p class="ql-block"> 临离开魁阁,依依不舍地举起手机拍下了阁楼上方的“魁阁”二字,照片上,一群鸽子从蓝天飞过。愿魁阁永远矗立,愿更多学子能得到“魁阁精神”。</p><p class="ql-block"> 魁阁兮,归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