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眺远斋,俗称“看会楼”。</p><p class="ql-block"> 北京历史上明、清两代妙峰山庙会<span style="font-size:18px;">香火延续不衰,</span>妙峰山在颐和园西北方向,山顶有碧霞元君祠,因祠内供奉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像,所以,京城的老百姓又称其为娘娘庙。庙会每年四月初一开庙,香火连续半月不绝。庙会又分“文会”和“武会”,文会有粥茶老会,施舍香客粥茶;盘香老会,施舍香客各种盘香;燃灯老会,施舍香客灯笼和蜡烛;拜席老会,供给香客一草席供睡眠用等等。武会则以武打、杂耍等动作表演为主,有舞狮、秧歌、五虎棍、少林拳、踩高跷、跑旱船等其他种类的民间演出。赶庙会的民间艺人及香客从京城徒步走到妙峰山,沿途须经过颐和园,大有庄、鹫峰、大觉寺。</p><p class="ql-block"> 进香的百姓从城内走到颐和园,已到中午,许多人便在大有庄休息用餐,日久天长,大有庄就成了妙峰山庙会途中的一道风景。于是,皇家就在面对大有庄的位置添建了高踞地面的眺远斋大殿。慈禧看庙会时就坐在大殿内的宝座上,居高临下正好俯视园外广场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人流和各种精彩的献艺。据说六郎庄村的五虎棍、西北旺村的高跷会均在此为慈禧表演过,还得到过慈禧太后的赏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当年的路两边是黄土,中间用条石铺成的路面,</span>进香的香客和表演的艺人,达官贵妇的轿夫、做买卖的商贩、要钱的乞儿等芸芸众生,世间万象,一时间汇聚于此,形成了一幅老北京民间风俗画卷,慈禧太后可以足不出园,就能目睹老北京的风土人情。</p><p class="ql-block"> 直到1905年,晚清政府一系列卖国行为引起革命志士的强烈不满,清政府迫于立宪派的压力,派载泽、绍英、端方、徐世昌、戴鸿慈五位大臣到日本、美国等国考察。国内的革命党人早已做好了准备。9月24日,获知五大臣将出洋后,年仅27岁,安徽桐城人,保定高等学堂学生吴樾,潜入北京,携炸弹欲行刺杀,登上五大臣的专车,因人多拥挤,车身震动,怀中炸弹爆炸而失败。五大臣中,只有戴泽、邵英受轻伤,吴樾却牺牲了生命。这一炸可吓坏了慈禧太后,赶忙命人将颐和园的园墙加高了一米多,从此眺远斋再也不能“眺远”了。</p> <p class="ql-block">眺远斋的北面</p> <p class="ql-block">北大殿台阶</p> <p class="ql-block">原清漪园围墙低矮,从眺远斋几乎看不到围墙,只有这垛用细砖镶嵌成“万字不到头”的花墙。</p> <p class="ql-block">墙外就是大有庄</p> <p class="ql-block">对面大有庄</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老墙与新墙交界明显</p> <p class="ql-block">有明显的在原墙上加高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万字不到头”图案的围墙。</p> <p class="ql-block">“卍”是“十”打满了结的纪事绳子演变而来,“卍”字在梵文中意为“吉祥之所集”,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有吉祥、万福和万寿之意,唐代武则天长寿二年采用汉字,将其读作“万”。</p> <p class="ql-block">“万字不到头”图案,这种连锁花纹常用来寓意绵长不断和万福万寿不断头之意,也叫“万寿锦”。</p> <p class="ql-block">眺远斋位置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