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的家乡------秧歌舞

轻舞飞扬

<p class="ql-block">  秋收时节,在家小住。到了晚上,被“咚咚锵,咚咚锵”的阵阵锣鼓声所吸引。寻声而来,找到了我们村的秧歌舞广场。之前听说,我们村的秧歌舞已初具规模,在周边乡村颇具影响,只是未曾得见。</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见到了很多熟悉的乡亲,感受到了浓浓的乡音乡情。经了解,我们村的秧歌舞是自然兴起的,村民自发参与,自娱自乐,没有专门人员组织。乡亲们自掏腰包采购了锣鼓和服装道具,用行动带动了周边村庄人员共同参与,几乎每天晚上都有不少人出场表演,现在我们村的秧歌舞已成为附近村庄不可或缺的盛典。广场虽然不大,但影响不了乡亲们的尽情发挥;条件虽然有限,但阻挡不住乡亲们欢腾的脚步。热闹的氛围,瞬间感染了我……我的家乡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能一时无法言表,却是感触很深!</p> <p class="ql-block">  秧歌舞又称扭秧歌,是中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称谓和风格样式。秧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p> <p class="ql-block">  秧歌是载歌载舞的综合艺术,是一种用锣、鼓等伴奏,将舞蹈、歌唱等融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艺术。汉族民间主要流传着唱秧歌、扭秧歌、戏曲秧歌、戏剧秧歌四种形式。</p> <p class="ql-block">山东三大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大秧歌。</p> <p class="ql-block">  鼓子秧歌源于北宋,成于明,盛于清,分布在今山东鲁北平原的商河附近。据传,北宋年间,商河一带连年受灾,包公从河南到此放粮,赈济灾民,并由他的属下把鼓子秧歌传授给当地百姓。后来每逢新春佳节人们就跑起秧歌,以示对包公的感激之情,流传至今,相沿成俗。</p> <p class="ql-block">伞头秧歌。秧歌队中有一位举足轻重的选手,一般左手摇响环,右手执花伞,俗称伞头。她是一支秧歌队的统领,其主要职责是引领全局、编排节目、领舞领唱、控制节奏等等。看看我们的伞头,很有节奏感!</p> <p class="ql-block">  两位老人均已80有余,精神矍铄,神采奕奕,身体康健,步伐稳重。在此也祝福村里的老人身体安康,万事如意……</p> <p class="ql-block">  领舞者,身着华丽的彩服,踏着欢快的鼓点,步履轻盈,动作到位,情绪饱满,舞出了家乡人心中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  农忙之余,老百姓能放下手中的活,来到广场上放松一下,真的很惬意!卸下白天的疲惫,放松一下心神,感受一下欢乐的氛围,品味一下生活的欢乐!</p> <p class="ql-block">  大家扭起了秧歌,给村庄增加了很多生气。虽然队伍中多是老年人,可是节奏欢快,动作协调,舞得欢天喜地,尽情地挥洒着内心的喜悦和幸福。一些青年人和小孩,也受到感染,不自觉地加入了秧歌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  大家看一看广场上最小的演员</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乡村也开始热闹起来。农民的生活富裕了,日子也过得更加精细,开始追求更多的精神生活。</p> <p class="ql-block">  致敬一下秧歌舞的幕后和观众。一台戏,离不开你们的努力和支持。</p> <p class="ql-block">  祝老家的秧歌舞越来越火,愿我的家乡有更多的娱乐活动,乡亲们有更丰富的生活体验,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