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之巅,他们为患“重伤”的道岔“换骨”

唐古拉线路车间党支部

<p class="ql-block">  为开展好“强意识、提素质、落标准、保安全”百日攻坚活动,切实提升设备质量,消除设备安全隐患,格尔木工务段组织干部职工认真排查设备隐患,为全面打赢“两坚守、两实现”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10月12日,工务探伤人员检查发现,唐古拉站1#道岔辙叉心翼轨钢轨踏面下30 mm处,裂纹长度80mm,达到重伤,需要及时更换。接到调度通知时,唐古拉线路车间所有维修人员正在布强格至唐北区间配合线路大机进行捣固维修作业,此时时间已是13时25分,而大机天窗要到15时20分才结束。本着重伤钢轨不过夜的原则,车间主任李彪林果断安排唐古拉线路工区工长张延林带领4名劳务工先行赶往现场对重伤辙叉心两端50m范围进行限速处理,并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赶在唐古拉站天窗开通之前将限速牌设好。”</p> <p class="ql-block">  张延林同志担任唐古拉线路工区工长一职也快一年了,也是10月3日刚刚转正的正式党员。从大机施工地点到唐古拉站有近50公里的路程,而颠簸的维修便道更是让车辆行驶缓慢,无形中延长了行驶时间,这让张延林内心也跟着变得忐忑不安起来。而更让他担心的,是唐古拉站P60-12号辙叉心是否就近备用的问题,车一路走他便一路打电话联系确认,一种焦虑的情绪正慢慢向他袭来。</p> <p class="ql-block">  当确认好备用叉心在2#/4#道岔一端时,他内心当中咯噔一下,随即向车间主任汇报。电话那头的人,正是荣获“2020年度感动青藏铁路十大人物”之一的李彪林同志,是一名有着20年党龄的老党员,在唐古拉线路车间的15年,他用知识充实大脑,用经验武装意志,面对这样的问题,他更是处变不惊地说:“和段调度联系,确认一下临时天窗大概几点能下达,插设好限速牌后结合现场情况制定运轨方案,我们配合完大机作业后立即赶来给你支援。切记,完成每一阶段工作及时向调度汇报”</p> <p class="ql-block">  “张工长,天窗大概在19点左右下达,你做好准备工作后与我联系”当听到段调度这条消息后,张延林的心才算放了下来。14时20分,张延林到达唐古拉站,14时25分,他们按规定插设好45km/h限速牌。此时,唐古拉站外,一列上行货车正缓缓驶来。</p> <p class="ql-block">  “张工长,我们配合的那台线路大机故障,我们提前上来了,你现在的位置在什么地方?需要我们带什么工具?”雁石坪线路工区职工孟强得于14时40分打来电话。沟通好需要携带的工具后,张延林开始对运轨路径进行排查,并开展初步准备工作。15时20分,孟强得带领18名劳务工赶到现场,通过与段调度联系确认唐古拉站两端无车后,他们便按照既定的方案开始运轨。</p> <p class="ql-block">  由于P60-12号高锰钢辙叉重量高达1200斤,运轨工作直到17时30分才完成。此时,其余配合大机人员纷纷赶到现场。经过简单的休整,18时10分,李彪林致电西宁驻台联络员开始要点,18时50分,天窗命令下达,天窗时间为19时15分至21时15分。</p> <p class="ql-block">  更换单开道岔叉心,这种工作对他们来说,早已轻车熟路,然而“安全第一”的观念又让他们时时小心、事事谨慎。“待会儿上去了胖子你们几个负责松紧扣件,旦增你们几个卸夹板......”车间主任李彪林做着最后的安排工作。</p> <p class="ql-block">  19时15分,上行客车一通过唐古拉站,所有人员按部就班地进入作业地点。看着个别新来的劳务工笨拙的动作,唐古拉线路工区党员职工李永林意识到安全隐患,安排他别的任务,自己顶替他亲自上手。</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一个多小时紧锣密鼓的工作,于20时15分,叉心顺利更换完毕,此时的天空已一片漆黑,夜色中只留下一幅动人的剪影!</p> <p class="ql-block">  当线路开通,第一趟上行列车常速通过后,他们才离开,“重伤”道岔经历了“换骨”治疗,又能托起千家万户的平安幸福!</p>

唐古拉

时分

张延林

线路

道岔

天窗

李彪

工长

辙叉

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