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文史】第601辑 山西省平泉村新石器龙山文化遗址发现报告

灵石文史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闫春成<b></b></h1> 灵石县两渡镇英武片区平泉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龙天可汗庙”和“刘立豫宅院”两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平泉村委十分注重文物保护和文化开发,组建了文物保护和文化溯源委员会,做了大量工作,在文物保护方面两次维修龙天可汗庙,还修了一处数百年的古瓮门。在文化溯源方面,成立了文史研究课题组,围绕庙宇文化、民居建筑、村史沿革、风俗美食,写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考证文章。 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 2021年5月8日,灵石县文史研究会、平泉村委文化溯源小组邀请介休市文化学者武增祥、冀广大先生及灵石县文化旅游局原副局长闫春成,在平泉进行龙天可汗庙文化探讨活动中,在谈到平泉村址发展演变时,向管理庙宇环境卫生的村民王月林进行了了解,他说平泉村最早的村址在七垧原,村人朱文生知道的更详细一些,巧的是朱文生还是四十年前阎润钰的学生,也是一个历史文物爱好者,几番沟通获得重要信息,原来朱文生在平时的劳动中就注意观察村中地形地貌以及地面留存的古文化遗存物,劳动闲暇喜欢听村中长者讲述村里的历史故事,幸运的是他利用平时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灵活运用采集到带孔石刀,他用微信将石刀照片传给阎老师,阎老师看后如获至宝,很是震惊,他当时判断这是一个很久远的古人的劳动工具,意义非常重大,他当即决定前往实地进行考察。 二、实地考察古文化遗址 2021年5月29日阎润钰、任凤英与朱文生约好一同前往平泉村古文化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在朱文生的引领下对遗址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发现了大量古文化遗迹,有陶片、灰坑、粮仓等,更惊人的是他们采集到一根磨制精致光滑的骨针,骨针无孔,略残,长9.3厘米,可清晰地看出骨针的内外壁,疑是古人类缝制用针或钻孔用针,这一发现更能确定平泉村为古遗址,随后不辞劳苦,积极主动先向平泉村支书景志勇汇报此事并说明了它的重要性,同时建议向县文物部门汇报以便进一步考察确认,如果被专业部门确认,平泉村的历史将大大向前推进,意义非常重大,景书记非常支持并责成闫润钰、任凤英立即向县文物部门汇报并请专业人员前来考察。 2021年5月31日阎老师通过微信和原县文物旅游局副局长、县文物所所长闫春成进行了交谈,因其在外地让他先带着采集到的实物去县博物馆找相中英副馆长察看,中英馆长看到实物后认为是古文化遗存,很有考古价值。随后阎老师积极组织策划邀请县文物和文史研究会的业务人员到实地进行调查,经过充分的准备,2021年6月27日由文物部门闫春成、赵永辉,文史研究会梁志友,村委景志勇等一行8人前往位于灵石县两渡镇英武片区平泉村,在文物爱好者朱文生的引领向导的带领下来到位于村西南800米处的七垧原、曹峪沟、洞子底、冯家舆等地实地调查,该遗址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60米,分布面积约60000平方米遗址东南高,西北低,沟壑纵横,断崖上多处都有暴露的遗迹、遗物,有灰坑、陶片等,文化层厚度约2-4米,地表遗物较为丰富,在调查中采集到各类陶片,从颜色上有灰陶、黑陶、红陶,纹饰有蓝纹、绳纹、方格纹等,通过实地调查和采集到的陶片足以证明这是一处古文化遗址,说明这里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居住生活。随后文管所所长闫春成与晋中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崔晓东进行了沟通,同时崔所长又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王俊老师进行了交流,根据采集到的陶片分析,一致认定属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 龙山文化: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原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br>晋中市考古所副所长崔晓东表示将在适当时机对该遗址做进一步的考古调查,必要时将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真正弄清楚其文化的来龙去脉。 三、遗址发现的重要意义 灵石县平泉村(原英武乡)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非同寻常,他填补了英武片区古文化遗址的空白,同时给我县又增加了一处古文化遗址,足以证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平泉村境内就有人类在此居住生活,把平泉村的历史提早了四、五千年,为我县古人类活动提供了又一实物证据,对研究早期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考古价值,对研究灵石古代文明发展也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p class="ql-block">本期责编:梁志友 张文俊 任恒旺 </p><p class="ql-block"> 阎润钰 任凤英 朱文生</p><p class="ql-block"> 景志勇 赵永辉 景国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