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闫润钰 任风英</h1> 2021年6月27日,灵石县文物旅游局原副局长闫春成,《灵石文史》编辑部主任梁志友及博物馆工作人员赵永辉到平泉村进行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层实地考察。参加考察的还有平泉村党支部书记景志勇,灵石县文史研究会会员平泉村文化溯源编委会成员闫润钰、任凤英,平泉村文物爱好者朱文生等。通过实地考察,闫春成、赵永辉填写了《文物普查表》,初步认定该遗址为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遗存,距今已有四、五千年以上的历史,具有极高的考古学术研究价值。 一、遗址的发现和初步考察 2021年5月8日,灵石县文史研究会、灵石县平泉村委文化溯源小组邀请介休市文化学者武增祥和冀广大先生、灵石县文物旅游局原副局长闫春成来平泉进行龙天可汗庙文化研讨活动,在平泉龙天可汗庙实地考察中谈到平泉村址演变过程,清扫庙宇的村民王月林说,听说平泉最早的村址在七垧原,我们让他具描述一下吗,他说:“具体情况得问一下朱文生,他更清楚这事。”正好那天村民朱文生也在观看修建中的平泉龙天可汗庙。朱文生是润钰四十年前的学生,我们向他了解了一些情况,互留了电话和微信,进行了通话交流,他把收集的带孔石刀发到微信里,使我们震惊,这是年代久远的东西。通过交谈得知,他长期从事挖掘机操作工作,闲时热衷于研究《易经》,从小经常听他的爷爷讲山水风物、历史典故、家乡传说,因操作挖掘机经常观察土层结构变化,并形成独特爱好习惯;还有一个爱好闲暇时候喜欢在山野里走动,通过游山玩水修心养性。常能发现一些别人不易发现的事物,那个带孔的石刀就是在一块断崖上发现的。由于他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研究,知道文物的价值,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2010年左右,国家进行大规模优质农田改造,平泉村也分配到这样的项目,对小地、坡地、地堎坡度较大的地进行切割、补垫,这番操作后,地凌上露出许多之前难以见到的现象,更进一步证实了朱文生的判断。 鉴于此,我们与朱文生约定实地考察,并于2021年5月29日成行,在我们实地观察前的饭桌上近距离观看了带孔石刀,凤英拍了照片。这把石刀石质细腻、磨制精细,微紫红色,刀刃锋利、石刀为单孔,磨制而成,孔在石刀偏上方位置,刀长7.5厘米,宽3.8厘米,厚0.5厘米,亲眼看到这一古物,我们更坚定了实地考察的信心。乘车到达考察点后,在朱文生的指导下,进行了很大范围内的考察了解,有夯层、有灰坑、有陶片、有住室、有粮仓,又有了新的发现,一根磨制光滑的骨针出现在眼前,骨针无线孔,略弯曲,长9.3厘米,磨制的很尖利,可清晰地看出骨针的内外壁。或许是某一社会形态早期的缝制用针,只穿孔、另外引线,或为针灸治病用的针,我们通过初步考察,增强了向灵石县文物所申请实地田野考察鉴定的信心,对平泉村文化堆积层纳入国家文物发掘项目、获得专家的考古定位充满希望。 二、文物所专业人员考察过程 2021年5月29日,我们和朱文生初步考察前见过平泉村支书景志勇,也向他说了这件事,他很支持。实地考察后,我们又对景志勇书记说明了考察情况和初步印象,如果这一文化堆积层被专业人员认可,那平泉村的历史将会大大向前推进,他非常支持邀请灵石文物所专业人员来考察。2021年5月31日,我们和原文物旅游局副局长、文物所所长闫春成通过微信交谈,知他外出到6月9日才能回来。6月12日我们将陶片、石钺和骨针照片转给闫春成局长,他让我们到文化艺术中心拜访现灵石博物馆副馆长相中英,把骨针和陶片让她先鉴定一下,拟定一个初步方案,再确定下一步的行动。2021年6月24日,我们带着样品让相中英馆长察看,她认为很有考古意义,值得进一步考察,并赠送一本《灵石文物》杂志,我们也将数本2021上半年出版的《汾州文化研究》杂志与之交流。我们把给相馆长汇报的情况告知了闫局长,他也在做着相关的准备,与此同时我们和村委领导景志勇、灵石县文史研究会负责人、平泉文化溯源召集人梁志友取得联系,确定6月27日成行。随即通知了朱文生及有关人员,我们准备了十几个塑料袋、口取纸、书写笔、野外记录纸夹等常规用品,文物所的同志准备了《文物普查表》,村委也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2021年6月27日,考察组一行从灵石出发,梁志友还特邀到灵石交通局原副局长任峰毅,调研平泉村的红色文化,我们乘灵石博物馆工作人员赵永辉的车与闫副局长一同前往,相所长因公务不能参与。9时许,我们到达平泉村委院内,村支书和有关人员已在院内迎接,我们稍作安排后,各自开展工作。 考察人员在村文物爱好者朱文生的引领下前往七垧原、曹峪沟、洞子底、冯家舆等地考察。在一块长条地里发现六米长的一个灰坑,烧灰层的厚度有数十厘米厚,颜色深浅不一,两边坑上有火烧过的痕迹,还考察了长2米、4米不等的灰坑多个;在洞子地(或屯子地)实地考察了三孔土窑洞,每孔都用石灰泥摸过,平整光滑,石灰泥薄如红铜钱,做工精细,有一孔窑还留有半道火炕,火炕为打土窑时留下的土墩,没有石砖或胡土坯砌造痕迹。有两孔土窑洞因窑面黄土塌落将窑口逐渐封闭,下雨时窑面上崖上流下的泥水涌进窑洞里,故窑洞中留下一层一层的淤泥,给人逐层将窑洞填满的迹象,有一孔土窑洞因窑顶土层薄,呈现出从顶部整体塌陷状。在另一块长条状地的山崖上(也有人叫冯家舆地),考察了几个竖型的土穴状建筑,修建方式奇特,为圆型,底部宽为3.7米,上部口小且变型无法测量,底部处理方式是先用白灰泥抹了一层,又用红胶泥打夯层七、八公分,再用白灰泥抹一层,尽可能做到隔潮防湿。然后整体墙壁用石灰泥抹过。是什么用途?或许为粮仓,或许为人住,或为墓坑,而土为回填状。骨针就是在这里发现的,三个土坑间距为三米。 在考察过程中,考察队员们采集到各类陶片,从颜色上有红陶、灰陶、黑陶、还有外面是红色里面是灰色的;陶器各个部位的都有,如有陶器口的、有陶器肩的、陶器身的等;陶器的花纹也不同,有绳纹、有斜格纹蓝纹的、方格纹的,纹状深浅和粗细各不同,表明时间跨度也不同。通过实地考察,平泉遗址位于灵石县两渡镇英武片区平泉村西南800米处的七垧原、曹家峪、洞子底、冯家舆等地,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60米,分布面积约6万平方米,遗址地势平缓,东南高,西北低,遗址断崖上有暴露的遗迹遗物,有灰坑、陶片等,文化层厚度约2-4米不等,地表遗物较丰富。 协助考察的村民王月林,今年69岁,以务农为主,也向考察组介绍了他的两次发现,第一次是1992年他在七垧原耕麦地时翻出一柄石斧,没有磨制痕迹,纯粹为打制样式,他觉得无用,就随手丢弃了。平泉周边三、四十里范围内没有青石,七垧原周边数里内连沙石块也没有,能有这样一块有刃的青石,肯定有其来头。这之后几年,他还在离七垧原有二里多的一个叫圪芦垴的地块,见到半截陶瓦质槽型制品,长有四寸多,宽有三寸,深有二寸许,据他说做工精细、制作精美、就像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家放面的瓦缸一样光滑,用途和名称都不知,或许是陶质砚台,或许是洗笔的用具,要不就是远古人们盛饭食的器具,只能被人们去猜想了。王月林还介绍了其他村民耕作时的发现,不过大都丢弃不存在了。至中午12点多,考察结束,专业人员填写了田野考察报告单,考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平泉村存在古人类活动的可能性 四、五千年前,平泉一带的地貌适宜古人类居住,穿越回历史的数千年,古晋阳湖,今晋中盆地,正好位于现山西省中部。这个范围巨大的湖泊,北起今太原市五寨石岭关,南至今灵石的韩信岭,东面是太行、太岳山,西部为吕梁山,面积达五千平方公里。古平泉的东面正是湖水浩淼,碧波千顷的晋阳湖水域,湖面上浮动着数不清的野鸭,天空中飞翔着几十种鸟类,水中有成群的鱼类游动,西南方向的岸上有茂密的森林,丰美的野草,其间奔走着各类陆地生活的动物。当时平泉原、原头原、介神原、文殊原、王禹原是相连在一起的,这块土地上气侯温和、雨量充沛、各类生物竞争生存,充满活力。晋阳湖西南岸的台地受湖水的顶托,没有被长期的洪水切割成现在这样的沟壑纵横、支离破碎。自然这里也繁衍生存着古人类的一个部落,这里易狩猎、易网鱼、宜农耕、宜养殖,面向西南方向,阳光充足,高崖天然洞穴,可保存火种,可避严寒风雨;再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学会在崖壁上掏窑洞,或在平整的地面上建造圆形或方型的小房屋,比住天然洞穴要干燥舒适。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使母系制衰落,社会进入父系制时代,男子在经济生活氏族公社中占有主导地位。历史进入大禹治水的时期,“打开夏门口,空出晋阳湖”成为现实,湖水面积缩小,渔猎不占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农耕种植、养殖成为主要的生产手段,手工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促进生产技术工具的改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粮食产量的提高,或军事防务和行政中心建设的需要,粮仓的创建就成了当务之急,而且技术要求日益提高。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利用先进的技术,保证贮藏的粮食安全,这就是石灰应用到了仓库的建造。人们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发现青石经火烧热后马上浇水,青石可迅速开裂,提高工效,炸裂开的小石块分化变成白颜色,对这现象经过千年的进化,人们终于在公元前七世纪的春秋时期,被人们认知,用于抹房成白色,使房屋防潮、白洁,这几孔仓库和窑洞经白灰抹光后再使用。表明这些石灰使用技术已经在平泉一带广泛应用。也表明平泉文化堆积层延续的时间长,历史纵向之深。还表明平泉村古时村址在秦汉时期或之后的几百年间就在七垧原,之后土地在山下开发越多,加之解决饮水困难,为了减轻劳动强度,在山下就近开场打晒,久而久之,就开始在山下挖窑建舍,再者军事防守重心下移,也促使生活区随营移动。 平泉村新石器文化堆积层的发现意义非同寻常。足以证明在四、五千年前平泉村境内就有人类在此居住生活,这对研究当地早期历史文化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探究灵石汾河西岸人类早期活动提供了又一实物证据,同时把平泉的历史提早了四、五千年左右,意义非常重大。同时平泉村为古代晋阳湖之南、汾河之西地区的夏门镇北庄村原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石斧提供了旁证,也证明了1998年王禹乡王禹原上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层不是狐立存在的;其次,灵石西山的这三处新石器文化遗存与临汾市永和县、吕梁市石楼县同期文化遗存的存在,拉近了古代三地的历史地理文化联系,或许他们是同一氏族或部落的存在;其三,灵石县河西、永和、石楼三地古人类文化堆积层的存在,与汾河以东太行、太岳山西麓的灵石县旌介、马和、逍遥等地,以及平遥、榆次、寿阳、太原市古交区石千峰一带,还有吕梁山东麓的汾阳市峪道河崖头新石器文化遗址,共同成为环晋阳湖古人类生存繁衍的证据链中不可多得的实证。<br> <p class="ql-block">本期责编:梁志友 张文俊 任恒旺 </p><p class="ql-block"> 阎润钰 任凤英 朱文生</p><p class="ql-block"> 景志勇 赵永辉 景国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