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div> 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而且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景区。</div> 静升文庙的照壁高7米,宽10米,上为蓝色琉璃瓦覆盖,下有仿木斗拱,主图为元代石雕“鲤鱼跃龙门”,双面镂空石雕,正反图案大同小异,龙头鱼尾造型,龙口吐水直穿门心,上面云彩怒卷,下面海浪激腾,画面动感十足。 据史略,王家大院坐落在灵石县静升村,静升王氏祖籍琅琊(今山东胶南),后西迁至山西太原。南宋初年,族人王实由太原南迁至灵石县沟峪滩村。元皇庆二年(1313),王诚斋又率家族迁至静升村。 敦厚宅大门前的“狮子捧绣球”照壁。 山西晋中市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 因为古人“以东为首,以西为次”,所以老大王汝聪的院子在东,且门楼高,老二王汝成的院子在西,门楼低。然而,因为老二官位比哥哥高(老大五品,老二四品),所以老二的宅门要比老大的阔,老二家门前挂着四个红灯笼,老大家门前只挂了两个。这就是所谓的“兄让弟阔,弟让兄高,兄友弟悌”。 “屏风”照壁<div>该照壁采用浅浮雕手法,上方刻有“松鹤延年”、“凤戏牡丹”、“路路畅通”;下方饰有“二龙捧寿”。</div><div>寓意:福禄寿喜<br><div><br></div></div> 砖雕是特制的质地细密的土砖上的雕刻工艺。主要存在于古代建筑的脊领、影壁、花墙、墀头和门楼等处。砖雕一般有花鸟鱼、人物、瑞兽等图案。大都采用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借代、隐喻、比拟、谐音等手法,传达吉祥寓意,表达人们对于家族兴旺的期盼、对富裕美满生活的向往等。<br> 在雕刻技法上,主要有阴刻、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镂雕、减地平雕等。<br> 王家大院的砖雕也是随处可见,工艺精湛、图案各异、寓意深刻、美观养眼 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 繁复细致的石雕,每一个院子的每一块都不一样 王家建筑格局,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 精美的石雕,每幅石雕都富有寓意。 石雕是用坚硬、耐风化的石材,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王家大院的石雕在三雕艺术中也占有很大比重。出现在大院古建筑的柱础石、过门石、拦板石、墙基石以及石门框、石窗框中,主要采用线雕、圆雕、透雕等工艺手法。大院中随处可见,件件都是精工细雕、寓意深刻、令人赞叹不已。 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 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另外,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口碑——“王家归来不看院”。 王家大院总的的建筑,<br> 基本上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br> 小姐的绣楼也别具风格。<br> <br> 绣楼的楼梯有13个台阶,表示小姐满13岁方可下的楼来 千工床:敦厚宅后院"洞房"内摆放的"千工床",采用雕、嵌、描、绘等多种装饰技法,以最能体现喜庆气氛的红色为主色调,搭配鲜艳欲滴的中国红,彰显富贵的金漆,显示了其作为"婚床"的独特风采。这“婚床”也是王家大院的珍品。 砖雕、木雕、石雕题材丰富、技法娴熟,大量采用了世俗观念认可的各种象征、隐喻、谐音,甚至禁忌的艺术形式,在文人、画家、雕刻艺人的共同参与下,将花鸟鱼虫、山石水舟、典故传说、戏曲人物或雕于砖、或刻于石、或镂于木,体现了清代建筑装饰的风格,将儒、道、佛思想与传统民俗文化凝为一体。 这个门通往红门堡<div>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总面积25000平方米。整座建筑依山而建,从低到高,由四排院落组成,左右对称,中间主巷道与三条横巷,组成一个规整的王字。29座院落依主人身份、喜好的不同在结构和装饰上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设立于红门堡的中华王氏博物馆、力群美术馆。</div> 王家大院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竣工,前后经历了54年。红门堡建筑群,是堡,又似城,依山而建。从低到高分四层院落排列,左右对称,中间一条主干道,形成一个很规整的“王”字造型。同时隐含“龙”的造型。堡内88座院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 王家大院的建筑装饰,是清代“纤细繁密”的集大成者。<br>结构附件装饰均绚丽精致、雍容典雅。如穿廊上的斗拱、额枋、雀替等处的木刻,柱础石、墙基石等石刻装饰以及各院落内的楹联匾额,形式多样,做工极佳 庭院中的日晷 红门堡基本上就算全逛遍了,然后给中轴线来张照<div>红门堡建筑群象征一条腾飞的巨龙,堡门是龙头;底甲的两口水井是龙眼;中间主巷道是龙身;四条横巷是龙爪;正对堡门的亭子下有一棵古柏树是龙尾。作为名门望族的王家,在兴盛期间有着龙盘虎距和龙凤呈祥的憧憬。</div> 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竣工,前后经历了54年。总面积25000平方米,大小院落88座,房屋776间。 <div>红门堡的堡墙四周连通,周长638米,专供家丁在上面巡逻、打更。最高处距离地面32米。在此可以看到王家修建的五座城堡式建筑,西面的建筑是崇宁堡(西堡子),建于清雍正年间,占地35000平方米;乾隆年间,王家在静升村东南方向修建了和义堡(东南堡),是王家修建最大的一座,占地47320平方米;同期在村中修建了拱极堡(下南堡),是王家修建最小的一组建筑群,面积11880平方米。所以说,王家大院是堡群建筑的总称。据史料记载,王家在修建这五座堡群时,分别冠以"龙、凤、龟、麟、虎"五瑞兽的名字,以图迎合天机。红门堡居中为"龙",高家崖堡居东为"凤",西堡子居西为"虎"。东南堡为"龟",下南堡为"麟",这五座以五瑞兽为象征的城堡,雄踞静升,有龙飞、凤舞、龟拉尧车、麟吐玉书、虎卧西阕的美誉。</div> 静升王氏第16世监生王森株的宅院,花园里有一个小亭子,茶余饭后可吟咏诗书,布棋对弈。 王宅里面哪怕一个门环,都做工精致,狮子的每一根鬃毛纤毫毕见。上面还刻有吉祥如意字样,寄托了当年主人的美好心愿 王家大院的建筑装饰,是清代"纤细繁密"的集大成者,结构附件装饰均绚丽精致、雍容典雅。如穿廊上的斗拱、额枋、雀替等处的木刻,柱础石、墙基石等石刻装饰以及各院落内的楹联匾额,形式多样,做工极佳,体现了中国古代北方地区民居 "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特点。 司马院位于红门堡二甲西巷,是王氏十六世孙王寅德的宅院。该院落特点为一关辖三门,三门通四院。四座院落主题各异,分别为加官、进禄、增福、添寿。 当我们走进这座宅院的时候,首先能够感受到的就是木质建筑的清香,按照当地的人来讲,这座大院的风水极好,而且冬暖夏凉,非常适合居住,还有就是建筑内部的雕饰,极其考究,与故宫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所有才被人们称为“民间故宫”,现在已经是5A级名胜景区,可谓是实至名归。 王家这座宅院从开始修建到修建完成,耗费了三百年的时间,可见古人对于一件事情的执着程度,这恰恰是我们现在很多人所缺少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这座大院修建完成之后,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传承了700多年,直到现在还完好无损。<div> 老一辈的人常说“富不过三代”,但是大家知道吗?从主人王实开始,已经富裕了八代,这是什么一种概念。<br></div> 明天启年间,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读为本,有的不持续以商发展,有的满足于一官半职,有的安乐于锦衣玉食,不少人既无承继先业之志,亦无固本守成之心,是以有的竟成为盗贼、乞丐或不惜卖儿卖女之“莠民”。 王氏家族从十三世进入清朝。鼎盛于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其时,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茔和开设店铺、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设有义仓,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等,善举不断。从十八世以后(清道光年间)逐渐败。大院内再无人居住 王家大院的建筑,有着“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熳” 的特征,且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在古建范畴,它的艺术内涵可谓贯穿种种,无所不包。 元仁宗皇庆年间,汉人的日子不是很好过,会做豆腐的王实一家在太原的日子不是很好过,举家南迁到了灵石静升,买地建房做豆腐,做豆腐有了资本后,开始做边贸生意。王家的后人通过吕梁一地的山脉,把中原的特产贩到少数民族的地方去。王家后人赚到的大钱,开始教育后人努力读书,朝廷从官,鼎盛时期,王家在朝廷从官的有百余人,子子孙孙后代在这里继续赚钱买地盖房,历经三百余年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王家大院。<div>走的这个门口的时候,有个人指着这个老醋坊说:“王家是靠做醋发家的”哈哈,看来是打诳语了。</div> 走进这种依山就势、规模庞大、气势恢宏,处处透露着中国几千年文明与灿烂文化象征的大院,真是大开眼界,收获颇丰。<br>王家大院是积淀着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艺术殿堂;是昔日晋商的一段辉煌体现的历史,是昔日封建时代中国百姓的梦幻家园。为我们王家的祖先感到赞叹和自豪,也更为自己祖国悠久灿烂的辉煌历史感到骄傲和自豪。 《观后记》<div>说说诚信善良的王实<br><br>王实,字诚斋,太原王氏子乔公第67世传人,山西灵石静升村西王氏家族始祖。<br>宋靖康年间(1126——1127年),太原王氏61世王充一支辗转移居灵石县南禹门外沟营村(今南关镇沟峪滩村)。元大德七年八月初六(1303年9月17日)平阳(今临汾)至太原一线“厚坤失载”,发生8级特大地震,震中就在汾河之滨的赵城。这次地震“坏房十万计”,死亡27.8万人,平均三人中就有一人遇难归天。沟营村也位汾河之滨,且地近震中,山体滑坡,堰塞成湖,居住于此的王氏族人在劫难逃,只有王实等兄弟数人死里逃生。之后数年余震不断,“已修民房复塌,鞠为茂草。”无家可归、无处可停的王实流浪近十年之后,方才在皇庆间(1312——1313年)落足本县静升村西老槐树之侧,务农之余以卖豆腐求生。<br>王实做事实实在在。他做的豆腐真材实料,坚嫩可口,白中透黄,气纯味正,无论凉拌热炒全都成丁成块,水分一定,形体一定,不会轻易碎裂。<br>王实为人谦诚善良。传言:某日王实卖豆腐途中,遇一老人病倒街头,但见脸色苍白,喘息闭目,言语不清,颤抖不已。王实隐隐听得其口音不像当地人。于是托人照看豆腐担子,立即背起老人送回自己家中。自此,喂汤喂食,延医请药,如亲人一样关心备至,终使老人转危为安,渐次康复。<br>身无分文的老人是位风水先生。他以一技之长为恩人选好老槐树之东为宅居之址,选好北山鸣凤塬金丝吊葫芦之地为身后茔域。并再三告知王实:宅居周边要栽槐植柳,拥翠其间;身后茔域要种松柏杄楸,护好龙脉。这样定当子孙绵延,昌盛无疆。<br>老人心愿了却,挥泪告别;王实筹银相送,依依不舍。<br>诚信务实,谦和善良的王实深得静升村人喜欢。有人为他提亲,有人助他成婚,他的豆腐生意也越做越红火。节衣缩食,铢积寸累,囊中稍有积蓄之时,王实便在老槐树之东山麓碹起了窑洞,扎起了篱笆,栽槐植柳拥翠其间,还喜得贵子,取名曰“秀”。并不时与移居沟营村两山之巅苏家庄二兄王信、墕则村三兄王诚来往走动。当得知长兄王忠定居尧都(今临汾)乔李庄时,三兄弟一齐奔赴平阳,与长兄聚会。随之返回故乡沟营村叩奠先祖、父母在天之灵。其时沟营村洪水已退,成为平展滩地沃土良田,地名亦早改成了“沟峪滩”、“富家滩”。<br>王实殁后,葬村北山鸣凤塬,是为静升村西王氏之始祖。王氏家族七百年的拼搏奋斗,为后人,为华夏,为世界留下王家大院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且已代传28世,子孙遍布全国各地,还有的定居海外,都各有建树。<br><br>“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事理就在这里展现。<br></div> 静如水<div>2021年10月</div><div>北京</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