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凡东北古代交通著述,言及渤海国营州道,多不约而同地书写“经由旧国”,似成定论,却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旧国,即今吉林省敦化市敖东城。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老城。《新唐书·渤海传》载,“长岭,营州道也”。最早记述营州道细节的历史文献,是唐代地理学家贾眈(730一805)的《皇华四达记》。原书散佚,《新唐书·地理志》保留有部分内容,其载:“营州东百八十里至燕郡城,又经汝罗守捉,度辽水,至安东都护府五百里,故汉襄平城也……自都护府,东北经古盖牟、新城,又经渤海长岭府,千五百里至渤海王城,城临忽汗海。”可知此线从渤海王城忽汗城出发,经由渤海长岭府,再经由沈阳(盖牟)、抚顺(新城)、辽阳(安东都护府),直抵“三燕故都”营州。<br> <br> 营州道“经由旧国”说,指出忽汗城西延,下一站为旧国。笔者以旧国为描点,绘制营州道模板图,发现“经由旧国”这样一条古道竟然不存在;又以东北古代交通传承为据,进而证明,营州道也不可能经由旧国,除非以旧国为目的地。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参与一议,理由归纳为以下几点:<br> <br>第一,营州道经由旧国,是后人研究推定的,最早记述营州道的历史文献《皇华四达记》和《武经总要》,没有提及旧国,而例举了其它一系列相关历史地名。旧国是一个历史蕴涵丰富的所在,渤海国震国时期的立国王城,被古人遗漏的可能性不大,没有提及旧国,只能理解为营州道不经由旧国。<br> <br>第二,牡丹江流域,通向松嫩平原,接辽河平原的古代交通,穿行张广才岭,已是可以确证的,符合自然环境、山川河流对道路的限定条件。而从古道沿革看,不仅渤海国营州道、契丹道由此通过,更有元代西祥州——永明城、明代纳丹府东北陆路,和清代鹦哥关驿路,及大站道宁古塔——吉林乌拉——盛京——京师驿路,皆以张广才岭窝集为出口(《扈从东巡日录》:“乌稽者,汉言大林也”),与旧国无缘。<br> <br>第三,若从旧国西行,到营州道下一站“新城”(抚顺市顺城区高尔山公园“高尔山山城”), 必经牡丹江上游河谷,为山涧地貌,不是难走,而是根本无法通行,直到公路交通十分发达的今天,依然没有一条敦化以远,直达桦甸市的交通路线。如果此线可通,清代从宁古塔发出的驿路,就不必选择绕越而行,经“万木蔽天,山魈野鬼啸呼,堕人心胆”的张广才岭窝集,进入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了。<br> <br>第四,从地图上看,旧国存在于忽汗城至抚顺新城的连线上,没有太大偏离,似乎更趋合理。但落实到山川地貌,和古道沿革,则营州道“经由旧国”显然不能成立,进而回到《皇华四达记》和《武经总要》历史文献的原点上来。推定经由旧国,很可能是受到地图上的直线距离,和旧国历史地位的误导。那末,旧国时期的西进路线又在哪里呢?正确的回答仍然是,迂回张广才岭窝集,而别无它途。<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