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朝贡道:忽汗城—中京显德府—西京鸭绿府— 登州—长安

洪牧

此线系《新唐书·渤海传》所载“鸭渌,朝贡道也”。《新唐书·地理志》记为“入四夷之路与关戍、走集最要者”之一“曰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渤海国朝贡道,即由王都忽汗城(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上京龙泉府遗址”,或渤海国开国都城“旧国”,今吉林省敦化市敖东城)先行陆路,经中京显德府(今吉林省和龙市西城镇城南村“西古城”)、西京鸭绿府(今吉林省白山市属临江市),转海路至登州(山东省蓬莱市),再陆行至唐长安城(今西安市)的水陆交通线。“鸭渌”,指今鸭绿江,其意义不仅标明方向,而且鸭绿江及支流叆河的一段内河水道,又是朝贡道的组成部分。“朝贡道”为渤海国臣服大唐后的纳贡路线,同时也是通向中原内地的水陆交通道。<br><br> 朝贡道开辟从黑龙江腹地张广才岭东麓牡丹江流域,水陆兼程,到达河套中原地区水陆交通线。气势宏大的渤海国交通,开辟东北与中原相接的交通,既穿越燕山的营州道,又有泛海朝贡道,在中国古代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的意义。<br><br> 唐如意元年(692年)设州辖蓬莱、牟平、文登、黄县、福山、荣城等地,初设治所于牟平;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移至蓬莱。从蓬莱乘船,经过大谢岛(山东长岛)、龟歆岛(砣矶岛)、末岛(庙岛)、乌湖岛(隍城岛),过乌湖海(渤海海峡),到达辽东半岛马石山之都里镇。马石山即旅顺老铁山,都里镇即旅顺口,这段为渤海段。<br><br> 朝贡道走德理镇(辽宁旅顺)至登州(山东蓬莱)海路。渤海国作为为唐朝的藩属国,每岁向唐朝纳贡,纳贡成为渤海最频繁的国事活动,朝贡的目标地是长安(陕西西安),且载重而行,选择朝贡道显然比营州道更为便利。全程2640里。<br><br> 登州。日本高僧园仁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载仁明天皇承和六年(839年)在登州文登县“闻相公以下九只船在青山浦,更有渤海交关船同泊彼浦”“登州都督府城南街东,有新罗馆、渤海馆。”朝贡道又是一条商路。在这条路线上川流不息的不仅有官员,还有商贾、物流,渤海的盛产“”,和中原送往东疆的“”。<br><br> 朝贡道虽然有内海驾舟扬帆之利,朝贡道海上航道一年四季均可通航。利用近海冬季东北季风,和夏季东南季风的规律特征,渤海人多选择春、冬两季跨海来唐,夏季返回。但是面对渤海湾宽阔海面的狂风巨浪,使用一千多年前的古代造船航海技术,困难是难以想象的。有时在海上要漂泊数月之久。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渤海国船队从五月出发,至秋天才抵达登州,行程两月有余。尽管如此,这条水上航线比较渤海国至登州的陆路交通线仍有巨大的优越性,不仅线路距离短,而且运输费用低廉。走朝贡道水路,从敦化敖东城至登州有900公里左右;而走陆路经京津到登州则有1800公里左右,比水路要多出近一倍的距离。朝贡道堪称渤海国通往中原的最佳交通线。<br><br> 《旧唐书·礼仪志》载,“武艺遣大将张文休率海贼攻登州。”这是渤海人首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与唐朝抗衡。<br><br> 朝贡道起自上京龙泉府,行至一段陆路,再转一段海路,经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县)前往中原的一条重要交通线。营州道屡经战争破坏,交通受阻。“于是朝贡之使,舍长岭之陆路,而出于鸭绿之水路。”<br><br> 史载,唐开元元年(713年),唐廷遣中郎将鸿胪卿崔忻出使渤海,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并在大祚荣管辖地区置忽汗州都督,从此“去靺鞨之号专称渤海”,正式隶属于唐王朝。崔忻从长安出发,经山东半岛的登州,过庙岛群岛渡过渤海海峡到辽东半岛的清泥浦(今辽宁大连市中心青泥洼桥一带),再乘船溯鸭绿江而至“旧国”(今吉林敦化敖东城)。正是经由了这条路线,往返都经由了旅顺。渤海从此“每岁遣使朝贡”。大和七年(833年),唐朝瀛州司马张建章受渤海国王之聘,于“癸丑秋,方舟而东,海涛万里,明年秋杪,达忽汗州。”10 《渤海国志长篇》新增附录大和九年(835年),张建章岁换而返,至八月,方归于幽州。崔忻和张建章出使渤海所行的是同一条路线,即由登州入渤海。 从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705),到五代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926)的二百多年中,渤海朝唐94次,贡物有人参、松子、昆布、虎皮等物。据文献记载,渤海诸王均受唐迁册封,世世朝贡不绝。在“渤海十五王中,朝于唐者,凡一百三十二次;朝于粱者,凡五次;朝于后唐者凡六“,共一百四十三次。<br><br> 《新唐书·渤海传》中记录的渤海国名贵特产有“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栅城之豉、扶余之鹿、莫阝颉之豕、率宾之马、显州之布、沃州之帛系,龙州之幺由、位城之铁、卢城之铁、卢城之稻、湄沱湖之鲫,果有凡都之李、乐游之梨。”渤海崇尚中原文化,赴长安求写《唐礼》、《三国志》、《晋书》、《十六国春秋》等。有黍、麦、稷、菽、麻、稻、豆等农作物。掌握了炼铁、锻铁技术,出土有车+、犁、铧、铲、镰、盔甲、剑、矛、马具等<br><br> 《新唐书·地理志》转引贾耽《皇华四达记》载:“登州东北海行,达大谢岛、龟歆岛、末岛、乌湖岛三百里;北渡乌湖海,至马石山东之都里镇二百里,东傍海堧,过青泥浦、桃花浦、杏花浦、石人汪、橐驼湾、乌骨江八百里。……自鸭绿江口舟行百里,乃小舫溯流,东北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又溯流五百里,至丸都县城,故高丽王都。又东北溯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陆行四百里至显州,天宝中王所都;又东北溯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陆行四百里至显州,天宝中王所都;又正北如东六百里至渤海王城。”“自鸭绿江口舟行百里,乃小舫溯流,东北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句,是指今叆河河口溯流而上,因江面狭窄,换成小船行进。<br><br> 海路朝贡道,从上京忽汗城取道辽东半岛,渡渤海而入青州境之登州。《渤海国记•杂识》载:“登州东北海行,过大谢岛、龟歆岛、末岛、乌湖岛,三百里,北渡乌湖岛,至马石山东之都里镇,二百里。东傍海壖,过青泥浦、桃花浦、杏花浦、石人汪、橐驼湾、乌骨江,八百里,乃南傍海壖,过乌牧岛、浿江口、椒岛,得新罗西北之长口镇。又过秦王石桥、麻田岛、古寺岛、得物岛,千里,至鸭淥江唐恩浦口,乃东南陆行,七百里,至新罗王城。自鸭淥江口舟行百余里,乃小舫泝流东北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又泝流五百里,至九都县城,故高丽王都。又东北泝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陆行四百里,至显州。天宝中,王所都。又正北如东六百里,至渤海王城。”走在这条古道上的,不仅有渤海人,还有黑水、拂涅、越喜、铁骊等靺鞨诸部的朝贡者。<br><br> 朝贡道与东北最早见于史载“古青丘道”叠印。古代典籍有很多关于“青州”和“青丘”的记载,如《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山海经•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可知远古商、周之世,东北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则给人以神话般的想象。到唐代,已有关于“青丘道”的明确记载。《旧唐书》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以薛万彻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率甲士三万,自莱州泛海伐高丽,入鸭绿江百里至泊汋城”。又据《三国史记》,“帝诏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右卫将军裴行方副之,将兵三万余人及楼肛战舰,自莱州浮海来击。……遣步骑五千,战於曷山。”“兵袭大行城”。<br><br> 以莱州、曷山、鸭绿水、白汋城四个座标地名,可证青丘道与朝贡道的渊源关系。“莱州”,今属烟台市蓬莱。“曷山”,又记作“赫山”、“黑山”,今金州之大黑山,位于辽东半岛上金州海口,山上有高句丽大黑山山城,史称“卑沙城”。“鸭绿水”,指今鸭绿江口,为历代从辽东半岛进入朝鲜半岛的门户。“白汋城”和“大行城”,高句丽山城,今丹东市叆河口之虎山山城,和丹东市西南娘娘庙山城。<br><br> 朝贡道交通,后来历代相继沿用,宁古塔流人杨宾,不仅留下上京的纪实文字,而且关注渤海交通,朝贡道,和它们对后世的影响。《柳边纪略》“辽东、金州、旅顺口距山东登、莱甚近,顺风扬帆,一日夜可达。明时运粮运货,往往由此。若永乐、宣德间,海运则自旅顺口径达开原城西老米湾。旧迹犹存,可得而考也。”<br><br> 如此,朝贡道的走向即从旧国或上京龙泉府出发,过大蒲柴河,取道抚松,抵达西京鸭绿府神州(吉林省珲江市临江镇);或由上京龙泉府,沿汪清嘎呀河流域,经延吉、龙井抵达中京显德府(今吉林省延边州和龙县西古城);或由东京龙原府沿图们江,朝南岗山脉,沿布尔哈通河,经延吉、龙井抵达中京显德府,再至安图,过大蒲柴河,取道抚松,抵达西京鸭绿府神州。<br><br> 从敖东城(在长白山北麓)沿二道松花江下行,由两江口太平川而进入头道松花江,然后溯江上行,经抚松县的抽水乡、丰洲乡、汤河口、松树镇,然后进入白山市的三岔子,再沿二道谷到达临江的泊沟口,由那乘船顺鸭绿江直下入海,再由黄河口驰中原内地。<br><br><b> 一、渤海之境陆行:忽汗城——泊汋口</b><br><br> 据东北著名历史学家李健才先生徒步考察结果,划定为宁安市渤海镇“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春阳小城子——嘎牙河——延吉市——和龙西古城(显州)——安图县——露水河——抚松县——临江镇(神州)。<br><br><br><b> 忽汗城</b> 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宁安市渤海镇“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唐天宝十四年(755年),渤海第三代王大钦茂,由敖东城迁都忽汗城,府为上京龙泉府。在渤海国二百二十九年历史中,四易其都,其中两次定都忽汗城。城名忽汗城,地治忽汗州,皆以忽汗水(牡丹江)、忽汗海(镜泊湖)得名。<br><br> 渤海国开国之都忽汗城,又称旧国,今吉林省延边自治州敦化市“敖东城”,在和后迁都上京龙泉府忽汗城西三百里。两个都城是临忽汗河而建,分处上游和中游,渤海国早期朝贡道,以旧国为起点,或初段通向中京显德府的路线也有区别。鸿胪卿崔忻出使渤海,即以开国之都忽汗城为目的地。这一历史事件,也成为渤海国始创朝贡道的标志。<br><br> 由忽汗城至神州,经由汪清、延吉、抚松、和龙抵是为东路,840里。由忽汗城南行至敦化,经抚松抵是为西路,700里。<br><br> 经嘎牙河流域渤海古城(汪清县春阳镇阳光屯小城子古城、汪清县天桥岭镇、汪清县大兴沟镇庙岭屯半城、仲安乡兴隆屯古城、安田古城、汪清仲坪乡高丽城)-延吉市-海兰江延吉县(龙井)-和龙市西古城 <br><br> 或沿牡丹江溯水而上,201国道敦化-敦化大蒲柴河镇-安图县永庆乡榆树屯-溯古洞河转东北行-安图县万宝镇万宝古城-安图县新合乡-溯古洞河折东南行-沿海兰江支流至獐项古城(和龙市西城镇)-和龙市西古城<br><br> 安图县永庆乡榆树屯 -安图县二道白河镇仰脸山城(渤海兴州,宝马城北三四十里)-报马城(安图县二道白河镇西北十二里)经露水河镇、泉阳镇-抚松县城(渤海丰州)沿铁路公路东行-神州即今吉林省浑江市临江<br><br><b> 中京显德府-显 州 </b>今吉林省延边自治州和龙市西城镇城南村“西古城”,渤海国中京显德府府治。《旧唐书地理志》记,“天宝中,王所都。”<br><br><b> 西京鸭绿府-神 州 </b>今吉林省白山-临江市临江镇古城。渤海国西京鸭绿府府治,辖正州(通化)、丰州(长白)、桓州(集安)和神州(浑江)四州。又180里至丸都。《新唐书·渤海传》记,“高丽故地为西京,曰鸭绿府。”<br><br><b> 丸 都</b> 今吉林省集安市“丸都山古城遗址”。故高丽王都。经集安(丸都)、恒州,440里至泊汋口。自泊汋口出渤海境。<br><br><b> 二、叆河、鸭绿江河道:泊汋口——鸭绿江口</b><br><br><b> 泊汋口 </b>泊汋口即泊汋城,今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九连城镇上尖村“叆河尖古城”/泊汋城,在今浦石河口附近.汉安平县故址,金为婆速府、元为婆娑府,婆速、婆娑、泊汋同音。地当辽阳至平壤交通要冲。泊汋口又可指叆河、鸭绿江汇合口。《刻石》所记乌骨江即今叆河。唐书地理志“小舫溯流”为叆河而非鸭绿江。自泊汋口顺叆河舟行三十里,转鸭绿江,又百八十里至鸭绿江口。<br><br> 《旧唐书》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以薛万彻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率甲士三万,自莱州泛海伐高丽,入鸭绿江百里至泊汋城”。<br><br><b> 鸭绿江口 </b>鸭绿江黄海入海口。又650里至青泥浦。<br><br> 《新唐书·地理志》记“自鸭渌江口舟行百余里,乃小舫溯流东北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朝贡道海路又分为两段,第一段沿辽东半岛东岸黄海海岸<br><br><b> 乌骨城 </b>即叆河上游凤凰山山城(凤城县东南十里) <br><b><br> 三、黄海近海海路:鸭绿江口——马石山</b><br><br> 沿乌骨江(叆河)入鸭绿江江道顺流而下,从鸭绿江口出海,黄海近海海行,经橐驼湾(大鹿岛以北海面)、石人汪(石城岛以北海面)、桃花浦(庄河市花园口)、杏花浦(金县杏树屯)、青泥浦(今大连市)、都里镇(今大连市旅顺口区)而到马石山(今旅顺口区老铁山),山在辽东半岛最南端。<br><br><b> 青泥浦</b> 青泥浦又称青泥洼,今大连市西南小平岛。又50里至都里镇。<br><br><b> 都里镇</b> 都里镇今大连市旅顺区。路经黄金山。又30里至马石山。<br><br><b> 四、渤海海峡水路:马石山——登州海路</b><br><br> 乌湖海,即今渤海海峡。渤海海峡水路,以马石山起航,泛海,在山东半岛登州上岸。<br><br><b> 马石山</b> 即都里镇,今大连市旅顺口区。马石山,今旅顺口区老铁山角,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旅顺口西南。《晋书》记作马石山。马石山又称老铁山、老铁山岬、老铁山头、老铁山嘴。老铁山角与山东半岛蓬莱角的连线,为渤海、黄海的分界。老铁山南缘峭壁下,有老铁山水道。植被茂盛,是鸟类栖息地。老铁山一百里至末岛。<br> <b>末 岛</b> 末岛即今庙岛群岛之大、小歆岛。又四十里至龟歆岛。<br> <br><b>龟歆岛</b> 龟歆岛即今庙岛群岛之砣矶岛。又七十里至大谢岛。<br> <br><b>乌湖岛</b> 即今庙岛群岛之隍城岛。<br> <br><b>大谢岛 </b>今庙岛群岛之长岛。又三十里至登州。继而扬帆横渡乌湖海(渤海海峡)、穿过到小钦岛、砣矶岛、长岛。<br> <br><b>登 州 </b>今山东省蓬莱市,古称登州。唐如意元年(692年)置登州,治牟平;神龙三年(703年),治移蓬莱。沈括《梦溪笔谈》记,“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又为“八仙过海”故事发生地。唐平卢节度使,后更名淄青节度使驻此。节度使兼押新罗、渤海两蕃时期,登州城内设有“渤海馆”,“货市渤海名马,岁岁不绝”。<br><br>唐 · 杜佑《通典》记,“汉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莱,因筑城以为名。”<br> <br><b>五、山东半岛转河套陆行:登 州 —— 长 安</b><br> <br>朝贡道另有复线。乙力支等使臣向中原朝贡,即从其国(约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一带)出发,乘船溯江西行,至松花江、嫩江汇合处,再沿嫩江西行,转入洮儿河西南行,大约舟行到今吉林省洮安县附近,乃舍舟登陆南行,涉霍林河,陆行一段沼泽、沙碛地带,经今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开鲁县西部渡敖来河,又经奈曼, 敖汉旗境而达今辽宁省朝阳市境, 境:贾敬颜《东北地理古民族丛考》见《黑龙江文物丛刊》1983年第二期全程约2600余里。由此南行越过长城可分别去中原各地。<br><br>唐开元十四年(726年),黑水靺鞨部与渤海关系恶化,再不能假道渤海以达中原,它成了黑水部向唐迁朝贡的重要要交通路线。历经辽、金、元、明都有开发。清初在黑龙江地区设驿,有齐齐哈尔至京师的蒙古草地道,大部路段和这条古道相重合。远不是“朝贡”所能概括。<br><br>——————————————<br><br>附录:《新唐书·地理志》(节选)<br> <br>唐置羁縻诸州,皆傍塞外,或寓名于夷落。而四夷之与中国通者甚众,若将<br>臣之所征讨,敕使之所慰赐,宜有以记其所从出。天宝中,玄宗问诸蕃国远近,<br>鸿胪卿王忠嗣以《西域图》对,才十数国。其后贞元宰相贾耽考方域道里之数最<br>详,从边州入四夷,通译于鸿胪者,莫不毕纪。其入四夷之路与关戍走集最要者<br>七:一曰营州入安东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br>道,四曰中受降城入回鹘道,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广州<br>通海夷道。其山川聚落,封略远近,皆概举其目。州县有名而前所不录者,或夷<br>狄所自名云。<br> <br>营州西北百里曰松陉岭,其西奚,其东契丹。距营州北四百里至湟水。营州<br>东百八十里至燕郡城。又经汝罗守捉,渡辽水至安东都护府五百里。府,故汉襄<br>平城也。东南至平壤城八百里;西南至都里海口六百里;西至建安城三百里,故<br>中郭县也;南至鸭渌江北泊汋城七百里,故安平县也。自都护府东北经古盖牟、<br>新城,又经渤海长岭府,千五百里至渤海王城,城临忽汗海,其西南三十里有古<br>肃慎城,其北经德理镇,至南黑水靺鞨千里。<br> <br>登州东北海行,过大谢岛、龟歆岛、末岛、乌湖岛三百里。北渡乌湖海,至<br>马石山东之都里镇二百里。东傍海壖,过青泥浦、桃花浦、杏花浦、石人汪、橐<br>驼湾、乌骨江八百里。乃南傍海壖,过乌牧岛、贝江口、椒岛,得新罗西北之长<br>口镇。又过秦王石桥、麻田岛、古寺岛、得物岛,千里至鸭渌江唐恩浦口。乃东<br>南陆行,七百里至新罗王城。自鸭渌江口舟行百余里,乃小舫溯流东北三十里至<br>泊汋口,得渤海之境。又溯流五百里,至丸都县城,故高丽王都。又东北溯流<br>二百里,至神州。又陆行四百里,至显州,天宝中王所都。又正北如东六百里,<br>至渤海王城。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