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关于”洪雅”,明代的著名学者、文献学家曹学佺在他著述的《蜀中名胜记》里着墨不多,寥寥约三百字里是这样提及的;”离堆川流,东西屈曲百三十里,而后入大江,所谓洪雅川也。”这大概便是他对洪雅由来的一个说法。他提到了”其地多竹”,又提到了”花溪”,还提到了花溪”发源自瓦屋山,与青衣合,可望雪岭,积雪经年不化。范忠宣有诗;”云堆雪岭铺银界,日射金仙照碧津。”</p><p class="ql-block"> 然而,让它们从古代书本走到现实洪雅的,则是那一场尚未远去的知识青年下乡运动。那个时候,作为成都市28中初六八级的一群十七八岁的莘莘学子。按成都市上的统一安排,他们插队落户来到了这个地方,来到洪雅。虽然过后不久,同学们都先后次第的回到成都,从事了各个行业各个不同的工作,但是,洪雅这一方沃土,洪雅这个”沓沓”,从此便系念和萦怀于他们的心中,以至于今几十年过后,他们或来或往都把这个地方视作他们的”笫二故乡”。</p><p class="ql-block"> ”故乡明月在,彩鸿几时归!”,这不,大家又邀邀约约的归来了!</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生产队,公社已不再,当年的婆婆嬢嬢大爷大伯亦已大多老去,熟悉的伙子妹娃外出打工、做事的大多亦绝少了联系,后来新生长起来的一批娃儿则彼此不熟,唯有地盘还在,乡音还在,当年劳作修成的水库还在,不过已改换了名头,被叫作成为了碧波荡漾的”雅女湖”。那山头,那林盘,那转弯抺角,蜿蜒起复的公路虽然有所牵直,拓宽,但旧痕依稀常伴梦里,还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此时,他们就来在了雅女湖畔的一个叫做”金河苑酒店”的所在。如下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个酒店的老板姓”童”,是一个四十好几的后生,当年的”知青”与他的父母辈有些交集,故而他也就与生俱来的怀有这种同声相应同气相通的情结。他的酒店基本上也就成了这一转”当年知青”的落脚点。</p><p class="ql-block"> 住宿在这样的酒店,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这不,他们乘坐的汽车还没抵拢,丰盛的饭菜便已摆上了桌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就在当天到此歇息住下来的午饭后,休憩片刻,大家便乘兴登上了游船,来了一盘雅女湖泛舟。</p> <p class="ql-block">仲秋的雅女湖,烟雨迷濛,薄雾缭绕,别是一种水墨画卷的景致。</p> <p class="ql-block">薄霭里,欸乃声声一轻舟。</p> <p class="ql-block">远眺湖岸对面的桌山(瓦屋山),轻烟隐隐,云雾漫漫……</p> <p class="ql-block">在当代著名作家、百岁老人马识途题款的”雅女湖”碑碣前合影留念。权作此次洪雅瓦屋山之行的开篇笫一页。</p> <p class="ql-block">一宿醒来,天气毫无放晴的征兆。酒店的老板告诉;”若此时登瓦屋山,山路湿滑,只有一片雨雾濛泷。”早餐后大家一合计,暂时不上山,且来一盘”望鱼古镇”釆风行。</p> <p class="ql-block"> ”望鱼古镇在雅女湖畔驻地的西北方向,路途近三十公里。已属洪雅界外的雅安荥经县境内了。开车的师傅兼作向导,大家兴致勃勃,一路旁鹜道路两旁的秋色,一边倾听向导的娓娓诉说。</p> <p class="ql-block">拾階而上,便是古镇的所在。</p> <p class="ql-block">古镇平台上的”望魚石”亭。</p> <p class="ql-block">原始古朴的镇首还有当年红军留下的遗跡。据说是当年红四方面军某部在此召开会议;议题是”打土豪分田地”呢,还是”打到成都去吃大米!”的作战部署?破败的门楣和古础的石階无言以告。</p> <p class="ql-block">朴拙的扎染纱巾很诱人呢!</p> <p class="ql-block">人迹稀疏的石板街道。</p> <p class="ql-block">围着火塘,体味温馨。</p> <p class="ql-block">古镇即景入画来……</p> <p class="ql-block">望鱼古镇归来,打卡雅女湖水库大坝。</p> <p class="ql-block"> 翌日晨,天气状况依然不妙,雾锁桌山,雨润雅湖。大家一致议定;高庙赶场!要去回溯当年乡间场镇的风情和味道。</p><p class="ql-block"> 高庙古镇在雅女湖畔的正东方向,路程比望鱼古镇还要稍远一点,有40公里左右。高庙古镇以驻地高庙而得名,而这个古镇最为叫响的则是享誉蜀西的“高庙白酒”,有一首古诗句是这样概括的;“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半山高庙酒。”由此也间接反映出高庙这个古镇在大小峨山所处在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车行大约一小时有余,高庙古镇便</p><p class="ql-block">突兀在大家的面前。粗泛的感觉是高庙与望鱼彼此相对,望鱼古镇是拾階而上的登高,高庙古镇则是俯身而下的沉底。依然是石麟古道,依然是铺板瓦檐,依然是廊院幽深,依然是高低错落,依然是古朴侷促,依然是乡音熟语。但也有两个截然不同之处:一个是“望鱼“的冷落清静和“高庙“的喧嚣闹热;一个是“望鱼”的炊烟微袅和“高庙”的酒香浓郁。恰逢雨润压低,可以说整个高庙都沉浸在白酒酿糟的氛围中了。</p><p class="ql-block"> 就在沉底院落的昔日酒坊,大家有幸浏览了酒坊窖池的发酵、薫蒸、提馏、窖藏、分装等全过程。如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有人还装模作样的在算计着人家的酿造成本呢。</p> <p class="ql-block"> 从古镇的沉底留影,釆风,取景,步步登高……</p><p class="ql-block"> 从昔日的陋巷僻处走向繁荣与喧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冒雨赶场釆买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 来到洪雅的笫四天了。东方微熹,同行的季君在“群”里发声: “天放晴了!”。大家即起,惊呼,喜跃;瓦屋山果然撩开了它那几天来隐秘羞怩的面纱,把一个妩媚的身姿崭露在晨光初照的雅女湖畔!</p> <p class="ql-block">凭栏远眺,能不令人心驰神往!</p> <p class="ql-block"> 感谢老天的眷顾,这次洪雅之行的重头戏一一“登顶瓦屋山“终于在期盼和等待中得以成行!</p><p class="ql-block"> “瓦屋山” 又被称为“桌山”,它的得名的由来,大约是以其山势的地貌走向和形态而定的。瓦屋要叫得久远一些,深沉一些,本土化一些,那是因为它颇象蜀西农家沿用了千多年来的住居瓦屋的屋顶,历史的厚重感要强烈一些,中国古代不少的诗家名流都有以“瓦屋“这样的句子,咏留在他们的诗句中。如像北宋大诗人苏轼的“瓦屋寒堆春后雪,峨嵋翠扫雨余天”,南宋的抗金名将,大诗词家陸游的“山横瓦屋披云出,水至牂牁裂地来”,清代的四川地方官员,大书法家何绍基则盛赞瓦屋为“巴蜀风光,峨眉十之三,瓦屋得六七”等等。总之,瓦屋之誉,形象,本土化,更接地气。但是,随着这些年全球一体化,世界历史文化的融汇交流,瓦屋山又与世界接轨,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一“桌山”,说它像一个大平面的桌面也不为过。据资料介绍;“瓦屋山山顶平台面积约11平方公里,南北长3375米,东西宽3475米,恰似一个方正的大桌面,与世界最壮观的南美洲罗赖马山,南非开普敦山并称为世界三大桌山。2017年最具世界权威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专门出版了一期瓦屋山的杂志专刊,并授牌瓦屋山为“最美桌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不,就在进山的山门脚下,披红掛绿的喜庆通道上大书;“云上瓦屋,最美桌山!”世界著名地理学家,大旅行家享利.威尔逊则把它盛誉夸赞为;“云霭之上一座巨大的诺亚方舟”!</p> <p class="ql-block">果然云上瓦屋!索道缆车成了登天梯。</p> <p class="ql-block">登顶桌面平台,嬉戏、行走在绿野云间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摆个“PS”来留念。</p> <p class="ql-block">与林间松鼠和谐相处,近距离接触。不惊不诧的小松鼠逗人喜欢。</p> <p class="ql-block">休憩中来加点餐。</p> <p class="ql-block">大家从山脚山腰到山顶平台一路走来,满目青葱的瓦屋山虽然时近仲秋,但却依然是一派葱茏,绿意盎然!从山脚下的一垄垄慈竹翠叶、青草绿苗,到山腰间的水楂、毛榉、箭竹,还是一片绿意,及到山顶平台,冷杉、柳杉、箭竹,连一向在这个时节应当泛红举黄的槭叶枫丹,也依然是偶有一些儿星星点点的黄叶,红叶,根本显不出它的本色,完全淹没在一遍绿色的汪洋大海之中。为了显示出这种瓦屋山的绿,一些苔类藓类植物居然跃上枝头,贴紧树皮,用自身的绿把它们裹得严严实实,生怕虬枝铁干破坏了瓦屋山的总基调一一“绿“,又怎一个“绿”字了得!</p> <p class="ql-block">寻踪觅迹访人文,来续还继古今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帧要注定成为多少年后这群人的“洪雅瓦屋山之旅”的纪念照!它的内蕴,意义和延伸,必将给大家带来获益与追忆!</p> <p class="ql-block"> 就要结束为时五天的洪雅瓦屋山之行了,返城途中,大家又再次来到青衣江畔的洪雅县城。横跨两岸的券拱大桥把记忆中的当年“摆渡”一笔抺去,艰难变通途!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得人们除了感叹还是感叹!</p> <p class="ql-block">凝望滔滔青衣江,浮想联翩……</p> <p class="ql-block">纵情。</p> <p class="ql-block">欢呼。</p> <p class="ql-block">戏水。</p> <p class="ql-block">寻觅。</p> <p class="ql-block">留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