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人羊慧明是《画意禅境-国画大家刘伯骏诗画集》(2008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主编。本人迄今从未销售或委托他人销售刘伯骏的画作,今后也不会委托他人销售刘伯骏的作品。凡以本人名义销售刘伯骏作品的,均为假冒。</p><p class="ql-block">据我所知,刘伯骏的家人也极少售卖刘伯骏的作品,也不会委托他人销售刘伯骏的作品。若有爱家藏家需要收藏刘伯骏的作品,请直接联系刘伯骏家人。</p><p class="ql-block">特此声明。</p><p class="ql-block">羊慧明</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挥洒指墨</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百岁还能画大画</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百岁作品</p> <p class="ql-block">百年风华 千秋神韵</p><p class="ql-block">----献给刘伯骏大师晋102岁华诞</p><p class="ql-block"> 国画大师刘伯骏先生今满101岁晋102岁,恰好又临重阳敬老节。我们特编印这个小册子,作为献给百岁老人的一份心意。</p><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简介:</p><p class="ql-block"> 刘伯骏先生1921年出生于四川宣汉的一个书香门第,6岁开始跟随母亲和舅舅习字绘画。1942年考入国立艺专,师从吕凤子、潘天寿、陈之佛、林风眠、丰子恺、常任侠、吴弗之、潘韵、李可染诸大师,得潘天寿指墨真传和林风眠色彩熏陶,艺术英才早发,大学二年级习作《墨猫图》即被白崇禧收藏。1947年潘天寿为他在湖州韵海楼举办《潘天寿门生青年国画家刘伯骏画展》,在江南影响颇大。1948年新民晚报在南京举办现代名人画展,展出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陈之佛、张大千等名家的作品,时年仅27岁的刘伯骏也有三幅作品跻身其中。此后,刘伯骏先生因家庭出身问题,隐居大巴山四十余年。1993年中国美协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刘伯骏书画展》盛况空前,王光英、程思远、张爱萍、洪学智为画展剪彩,刘开渠、吴作人、华君武、吴冠中、王琦、丁聪等泰斗云集。当晚央视新闻联播播出新闻。画展期间白岩松专访刘伯骏先生的节目在《东方之子》栏目播出。轰动京华之后,一些国家机关和企业希望他留在北京,承诺把他的儿子媳妇调到北京,并为他准备了院子。然而刘伯骏先生不习惯频繁应酬,怕耽误他画画,他深知只有在山里才能静心画画。于是谢绝各方挽留,回到大巴山粗茶淡饭,闭门谢客,潜心创作。于上世纪末在绘画艺术上又取得重大突破。前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肖峰先生因此撰文评赞刘伯骏先生“素心淡定,宠辱不惊,不慕浮华,无欲则刚,壁立千仞,因而创造了不朽的艺术”。</p><p class="ql-block"> 2004年荣宝斋为他出版了作为中国画范本的《荣宝斋画谱168号-刘伯骏绘花鸟部分》,他是四川继张大千、陈子庄后第三位出版荣宝斋画谱的艺术家。</p><p class="ql-block"> 2005年央视《大家》栏目先后5次播放对刘伯骏的长篇专访。他是与吴冠中、华君武、黄永玉、靳尚宜、张仃等第一批上《大家》栏目的顶级艺术家。</p><p class="ql-block"> 2011年,《十指禅机-刘伯骏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以三个展厅的规模亮相。时任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先生为画展作序,时任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先生和中央美院资深教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邵大箴先生致辞。艺术评论界称刘伯骏先生是从民国走过来的一位艺术大师,他在中国画笔墨、指墨、彩墨三者融合创新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p><p class="ql-block"> 时任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在《十指禅机 彩墨丹青》一文中评称:指画一艺,以手指、手掌代替传统毛笔,难度较大。正如前辈常任侠先生所言:“此项艺术(指画)本为清人高其佩所创,但真正集大成并发展至高峰者,首推潘老(潘天寿)”。而刘伯骏先生的指画,因早年得到家父亲授与心传,后苦练60余年,且有左右手同时开弓,十指并用,这在当今画坛可谓是独一无二,不能不说是艺术界奇迹。刘伯骏的指画成就就在于他继承我父潘天寿指画精髓又有自己独特的个人面貌。尤其他对线、点苔和彩墨的运用。家父指画中的线取篆、隶入画,古雅圆润,文质彬彬。而刘老指画用线追求行、草的狂乱与苍劲,奔放和洒脱。刘伯骏先生的彩墨作品造诣精深,他的彩墨一改传统色墨两分之法,以彩代墨,墨气由彩而生而非由墨而生。以上是刘老指画上的几点突破。可以说,刘伯骏指画是继高其佩、潘天寿之后又一造诣精深者,尤其他的“十指禅”功,恐怕在当今画坛独一无二。正如前辈常任侠先生所言“唯指画难度较大,潘天寿之后继之寥寥。现仍执着于指画艺术并卓有成效者,只伯骏等少数画家,因而岌须发扬。”</p><p class="ql-block"> 现任中央美院院长、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先生2011年10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十指禅机-刘伯骏艺术展》致辞中评价:我不能说先生的艺术就是二十世纪中国画的缩影,但是,作为经历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情景变迁的一位老艺术家,从他几十年的艺术作品,大画、小画点点滴滴,包括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中,都可以找到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特征。由于先生经历了许多人生坎坷,他的许多作品也都荡然无存,所以今天这样的展览和研讨更显得具有学术工程和艺术史抢救的意味。刘伯骏先生晚年的指画越来越走向完全自由的表现。从刘伯骏先生十指触及纸面的过程中,在他的指画作品中,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他的指画技法,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一种生命动力的挥发、施展、运行以及奔流。这是他对指画传统的更新和推进,值得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p><p class="ql-block"> 近二十年来一直在研究刘伯骏艺术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著名美术史家岛子教授,多次就刘伯骏艺术作过专题报告。他说,19年前,他带研究生专程去达州考察刘伯骏的艺术。他说:“看了他的画,我当时非常震惊,不是一般的震惊:在达州这个偏僻的地方,怎么会有这样的画家!在他的作品里面,我看到了中国人文精神,中国画的现代转化,特别是林风眠中西融合和潘天寿的传统都体现得非常完备。我们于是把他作为一个特定研究对象。伯骏先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我称为:浓重古艳。重墨构成他的绘画语言,另外是彩墨。他的作品是光、色、墨交融。古意表现在气势雄迈,哪怕是一幅小作品,就像我们刚才看到的一幅册页幽兰,那么小的画却有那么大的气势,狂豪奇野,形中取气,以动破静。还有隐逸之气,非常独特。刘老的画特别传神,更有独特的气度风骨。刘老作品的色彩感非常强。在这一点上他比吴昌硕走得还要远。这种表现性在传统中国水墨画里只有徐渭敢这样,八大还不敢。八大是冷逸,徐渭是狂肆。林风眠、潘天寿开启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探索:中西融合的道路。但潘老在传承与现代融合这一点上偏向于传统,而伯骏老在传承与发展上偏向现代,这可能与他受林风眠的影响有关。在表现性方面伯骏老远远超越了与他同时代的画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生的画家中无人能望其项背。”2017年岛子教授来成都作“林风眠学群与刘伯骏艺术”的报告时,呼吁将刘伯骏先生的十指墨艺术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培养研究生。他说:“他都96岁了,不然就失传了”。</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百岁写生</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大师泼洒指墨</p> <p class="ql-block">199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刘伯骏书画展》轰动精华。张爱萍、王光英、程思远、洪学智为画展剪彩。吴作人、刘开渠、吴冠中、韩美林、华君武、丁聪等出席。央视新闻联播播发新闻。</p> <p class="ql-block">王光英等出席画展开幕式</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与黄胄、梁树年、关山月、高冠华等被邀请到中南海作画。</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早年指墨《达摩面壁图》</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接受央视《大家》栏目专访</p> <p class="ql-block">徐悲鸿夫人廖静文、李可染夫人邹佩珠教授、张伯驹女儿张传綵、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等出席在军博举办的《国画大家刘伯骏艺术展》</p> <p class="ql-block">邹佩珠教授在画展开幕式致辞</p> <p class="ql-block">美术评论界泰斗邵大箴教授在《十指禅机-刘伯骏艺术展》开幕式致辞。</p> <p class="ql-block">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镶嵌紫檀木封面的大型画册《十指禅机-刘伯骏艺术》</p> <p class="ql-block">邹佩珠、张传綵参观刘伯骏画展</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早期指墨《一轮明月玉龙飞》</p> <p class="ql-block">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艺术教育学院院长余丁教授评价刘伯骏艺术:</p><p class="ql-block"> 2011年,刘伯骏先生九十岁的时候,在中国美术馆办了一个画展《十指禅机》,我是学术主持,郭红梅博士是策展人。从那时起我就对刘老的艺术有一个深入的研究。刘伯骏先生根植于四川大巴山,他的整个艺术生涯又同中国艺术史的文脉紧密相连,他的老师包括了潘天寿、林风眠、陈之佛、李可染等,他早年师从潘天寿先生学指画,潘先生是一指禅、二指禅,刘老是十指禅,用十个指头画画,长江后浪推前浪,更加厉害。实际上他与二十世纪美术史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刚才岛子先生也讲,他是既同民国的艺术史有关,又同新中国艺术史有关的这样一位画家,是一个目前来讲硕果仅存的活态的文化遗产,他可以说见证了整个二十世纪文化艺术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刘伯骏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的一位大家,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中国二十世纪美术史的写照,到了八十岁衰年变法越来越叫做"人书俱老",越来越老道,越来越有个性。这次展览都是他衰年变法以后的作品,也有他今年的新作。反映了他十多年来的创作面貌,是他的艺术人生走到了一个巅峰的壮态。</p><p class="ql-block">中央美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著名国际策展人赵力教授评价:</p><p class="ql-block">说到刘伯骏艺术,在我看来有一条非常明确的思路和创作方向是:从吴昌硕到潘天寿,然后从潘天寿到刘伯骏,这样一种线索。这种线索隐含着二十世纪以来的很多大师在继承和创新方向上一种新的思考和从风格到观念式的变化。另外我们可以看到毕竟从吴昌硕算起刘伯骏属于第三代,通过潘天寿到吴昌硕这样一个传承。作为这个传承发展脉络的第三代代表性艺术家,刘伯骏的作品里也当然包容了大量的当代的意识,包括色彩变化、视觉化呈现等,而不是简单的笔墨的关系,这是第一。第二,在构图的关系上,他打破了传统性的构图的方式,而呈现了一种新的表达力,这种表达是和所有表现对象结合起来的这样一种表达力。第三,刘伯骏先生的艺术的时代性的特征,比如他选择了很多大家不善于画、回避画或者他开拓出来的新的题材。透过刘伯骏先生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表现的方式,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对比他现在的作品和前几年的作品,可以看到他的色彩变化,他的墨色的变化和意境的升华,他不断在创新。我觉得刘伯骏先生九十岁了还能够这样创作,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之幸,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艺术家在九十岁高龄的时候还能够突破自己甚至突破古人,毫不保守,这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刘伯骏艺术精神,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刘先生的艺术成就得到了整个中国美术界的承认,就证明了他不是一个四川的艺术家,他是一个全国的艺术家,甚至是世界的艺术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较早研究刘伯骏艺术的中国著名美术史家、中国画理论资深研究专家林木教授在为《荣宝斋画谱168号--刘伯骏绘花鸟部分》所作序中写到:刘伯骏先生从西南边隅之大巴山中异军突起于中国画坛,画得如此大胆、如此雄肆、如此奇崛又如此现代,这本身就是一个当代画坛传奇。如果说,潘天寿先生的艺术在章法结构上对当代中国画艺术有着突出的贡献的话,那么,刘伯骏作为潘天寿先生学生,在这点上算是得其传承。刘伯骏作品大多以满密为特色,铺天盖地,在满密之中分章布白、冷暖相衬、疏密照应、虚实相生,在势若平淡之中出奇制胜。他的画面结构是取中心放射,四面出击之势。刘伯骏先生长于墨法,他的一些花卉墨相精微空灵,水的运用出神入化,用色大胆高妙。但他的画并非因大量使用色彩就成了西洋画风格,是因为他守住了中国画的根,他的墨色对色彩的调和方式是东方的,更因为他用笔的表现性也是东方的。他的点线墨团,其用笔毛涩重拙,老辣雄强。即使色彩表现之用笔,亦呈现出中国画用笔自身的种种趣致,提按顿挫、虚实疾徐、干湿浓淡、宽窄正侧,笔法灵动变化之致。色彩的大量运用与书法用笔的结合,给刘伯骏先生的艺术带来既传统又现代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林木教授在多次出席刘伯骏艺术研讨会时都谈到:刘伯骏先生八十岁以后的作品还表现出比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更加热血澎湃的激情和震撼生命力的气势,这非常不简单。</p><p class="ql-block">潘天寿艺术学院院长、中央美院教授徐仲偶先生2010年在《老兵之恋-国画大家刘伯骏艺术展》开幕式致辞时说:伯骏老的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心性使然,神韵天地之境界。在当今这个什么都要迎合商业包装的时代,要达到心性使然何其难。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生命震撼力。具有生命震撼力的艺术才是不朽的。刘伯骏先生的艺术生命力能传承百年、千年。他是中华文化复兴时代一位伟大的艺术家。</p><p class="ql-block">国家画院副院长曾来德先生2016年在四川省美术馆举办的《九十正当春—世纪大家刘伯骏艺术展》开幕式致辞时说:我代表国家画院对刘老画展表示祝贺。指画难度很大,历代画指画的人并不多,有成就有大成就的人更少。刘伯骏先生近百岁高龄意志不衰,还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画得这么气势磅礴厚重,胜过我们很多拿笔和其他工具的画家,他是当代艺术大家,我对他充满敬意。</p><p class="ql-block">今天看到了当代杰出的画家刘伯骏先生的画展,我再次找到了作为四川人的自信。一部近代美术史都与四川人有关。面对刘伯骏老先生,我们再次想到了二十世纪四川人在文化艺术界的杰出代表:张大千、蒋兆和、石鲁、郭沫若、陈子庄、谢无量等前辈大师。我谨赋诗一首:</p><p class="ql-block">百岁渴望问顶峰,指墨挥洒亦奇功;</p><p class="ql-block">此身跨越两世纪,巴蜀画坛势更雄。</p><p class="ql-block"> 刘伯骏先生不仅艺术造诣高,人生境界也非常高。在他满100岁大寿之时,正好又是9.9重阳节。有机构和成都香格里拉酒店原准备为刘老举办一场《百年风华,千秋神韵》的文化盛宴。但刘老与家人商量后仍是以往的三不原则:不办祝寿活动;不收寿礼;不打扰大家。我谨从关于刘老浩若烟海的文献中整理出部分内容,分享给大家。以领略这位大家的艺术追求与人生境界。</p><p class="ql-block">文献整理:慧明,2021年10月于锦城傻笑园</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清华岛子教授点评的那幅非常有气势的小画兰草图</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指墨 《秋荷》</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绘向日葵 《炫》</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梦有所感而画的《仙荷图》</p> <p class="ql-block">2015年刘伯骏大师参加海峡两岸笔会访问中国台湾,受到蒋孝严等的接待。</p> <p class="ql-block">星云大师为参加海峡两岸笔会的嘉宾讲法。在讲台上就坐的有:星云大师,原中国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刘伯骏大师,台湾艺术大家李奇茂,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评估鉴定委员会主任段成桂。</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绘风竹图《斜风骤雨竹有声》</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指墨 《竹韵》</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绘《春晖》,此画收藏于中南海</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绘向日葵</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绘 《秋荷图》</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绘风竹图</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练字的书法草稿</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练字草稿</p> <p class="ql-block">刘伯骏临魏碑“始知清淡是滋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