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起凤阳,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朱元璋,联想到小岗村。朱元璋一个乞丐、小和尚,敢于去想统治天下,后来真的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使朱家统治中国二百八十年。小岗村十八位农民,在农村改革浪潮中,勇立潮头,成为改革的先行者,为我国农村改革立下汗马功劳。其实,凤阳人敢为人先的事,还远不止这些,本文就写一写我所知道的凤阳人敢为人先的人和事。</p> <p class="ql-block"> 龙兴寺(朱元璋在这里当过和尚)</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合作化运动了。合作化运动是新中国刚建立不久,为了适应国家满目疮痍,家庭破碎的实际,第一个农村改革运动。因为连年战争,许多家庭不健全,没有劳动力,也没有农具,分得的土地无力耕种,需要有人帮助,所以互助组成了最原始的方式。由于互助组还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这才有了合作社。一九五二年底到一九五四年,合作化运动风靡全国,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先进典型,毛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有过许多批示,赞扬这些为合作化运动作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在我们滁州市(当时的滁县地区)范围内,受到毛主席批示称赞的只有一个集体,一个个人,而这两个先进却都出自凤阳县,一个是城西乡党支部,一个是武店区的陈学孟。</p> <p class="ql-block"> 凤阳明皇城遗址</p><p class="ql-block"> 先说说城西乡党支部,很有意思的是,这个乡就在凤凰山下的明皇城脚下。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凤阳县选择了七个初级社进行试办,一九五三年全部增产。城西乡党支部釆取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办法,把全乡十三个办得较好的合作社干部分配到联社,党支部六名委员实行包社、包队责任制,在生产上实行包工制,推广先进生产经验,使该乡获得了农业丰收。一九五五年,毛主席在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一个值得推荐的模范党支部”一文,加了编者按,称赞:“这个支部的工作路线,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正确的,值得向在农村工作的同志推荐。这就是所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性的工作精神和工作方法”。</p> <p class="ql-block"> 凤阳明皇陵神道</p><p class="ql-block"> 为了宣传这些先进,一九七八年,《解放军文艺》杂志社向滁县军分区约稿,用报告文学的形式,写一写城西乡党支部。滁县军分区与凤阳县委宣传部协商后,组织了一个写作班子,由原南京军区创作室主任(时任全椒县人武部副政委)刘坪牵头,我(俞达祥,时任滁县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干事)和凤阳县的孙贺轩(时就职凤阳县委宣传部)、张乡远(时就职武店水泥厂)四人,在城西乡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釆访。城西乡老一代党支部競競业业,敢想敢为,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以陈本田“赤脚书记”为代表的新一代党委一班人,带领群众艰苦创业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们写作组,经过集体谋划,最后由我起草的报告文学《凤凰山下的颂歌》,在一九七八年的《解放军文艺》上发表。这也是我们了解这个党支部的过去和现在,向新一代人介绍这个党支部的一次实践。</p> <p class="ql-block"> 合作化带头人陈学孟</p><p class="ql-block"> 陈学孟是凤阳县武店区人,一九五二年,陈学孟在武店区办起了第一个合作社,在以后不到二年的时间内,他和合作社的领导成员又帮助周围农民办起了八十多个合作社,陈学孟亲自办成了十五个。因此,被群众称为“合作化的带头人”。一九五五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对“合作化带头人”一文有这样的批示:“这里又有一个陈学孟,在中国,这类英雄人物何止成千上万,可惜文学家们还没有去找他们,下乡去从事指导合作化工作的人们也是看得多写得少。”</p> <p class="ql-block"> 陈学孟与民兵们在起</p><p class="ql-block"> 我从七十年代初来滁县军分区,因为军分区的主要任务是民兵工作,所以与地方工作密切相关,对于毛主席的批示读过很多次,因此,我虽然不是什么文学家,为落实毛主席的批示,先后两次对陈学孟作过深入的釆访,了解他的过去,也知道他当时的思想和工作,给我的印象,他是一位有开拓精神,敢作敢为的人。当时他虽然年事已高,可他一直没有停下自己前进的脚步。我很受感动,写过几篇报道,很有幸的是,我还留下了他两张珍贵的照片,把他放到这篇文章里,也算我用实际行动告慰毛主席和陈学孟老人家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