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古道,一路向北(上篇)</p><p class="ql-block"> 文 黄聿随</p><p class="ql-block">2018年,笔者以《幽幽古道话沧桑》为题,行走了鹤塘镇西洋青石岭至幽岩寺一段明代古官道。2021年,宁古高速公路项目工程启动,古道划入征地范围,青石亭、响雷亭、官路桥要在施工中拆毁,一段千年古道从此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p><p class="ql-block">我忽然觉得,应该要去寻找一些东西,尽管它不一定有用,但是值得我好好收藏。为此,我背上相机,启程去捕捉那段即将渐去的岁月痕迹。</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徐州,地处鹤塘镇南端,隶属前墘村。这里地势开阔,黄埔溪由北向南穿过,周围群山叠翠,分列西东,围成长圆形平野。如同一艘巨大的航船,停泊在鹤塘南部港湾。</p><p class="ql-block">徐州旧称洙州。前墘曾氏族谱记载:唐末,始祖曾幍随王审知入闽,三世祖曾璫官授金紫光禄大夫,退隐时闽王赐地洙州,始开基此地。古道从福州起,经白沙——大湖——岭头——下涸——深坑进入徐州边上的南墘村。南墘村尾有处“扁担鼻”,虎踞福州入境之险要,旧时土匪常在此设伏打劫。古代,有曾、廖、徐等姓氏齐聚徐州。南宋时,朱熹与三十九都徐、廖朋友交好,传说朱子诗题石壁,题诗山因此得名。旧时,这条古道商贾挑夫络绎不绝,酒肆、客栈接待来往客商,亦有“白面店”提供性服务。</p><p class="ql-block">徐州桥横跨黄埔溪,连接徐州、廖厝两地。该桥建于清代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木构编梁造。清代之前,旧桥在上游百来米,因焚于火而下移重建。桥西古道石块铺设,宽约一米二三,路心石比较规整。桥东往北是一片开阔地,前墘村老人会会长、原鹤塘镇供销社主任曾永海带领我们寻找曾氏开基遗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徐州已无人居住,如今残垣断壁,一片荒凉。一米多高鹅卵石垒砌的地基顺着古道向前延伸,古朴而精美。祖厝、神宫、旧桥遗址还在,曾经繁荣的徐州,如今成为废墟。</p><p class="ql-block">十月金秋,夕阳下稻田满眼泛金。我心中纳闷:偌大平洋,山水掩映,土地肥沃,竟然不见烟火,破败不堪。曾会长告诉我,徐州地貌呈粪(畚)箕形,装满后就要溢出。曾氏世祖在宋代再次迁移平湖、前墘肇基。在去往下洋的另一条古道附近,曾氏徐州开基始祖暨第三代世祖就塟于此。墓葬形制特别,明代成化间有过重修,依然保留唐宋风貌。咸丰壬午进士曾光斗在祖墓前立有旗杆碣。墓圹两次被盗,外有修复痕迹。</p> <p class="ql-block">徐州往东,爬半铺(一铺约十里)山岭到达“前墘亭”(俗称岭头亭)。凉亭古来就有,不知建于哪个朝代。最近一次修建时间为1968年,墙基高二米。向导介绍,当年重建,墙基是其父亲垒砌,旧基比较矮,土墙受风雨侵袭容易倾圮,故而重建时地基加高。亭内过道两边杉木长凳,木质古老,应是清代旧物。2019年,前墘村老人会筹资再次重修。重修后扩大了供奉玄武帝神龛的位置。</p><p class="ql-block">出凉亭,岔分两道:一条进入前墘、佳垅;另一条经樟厅——田地——巴斗洋——可洋,进入鹤塘镇南阳、路上一带。根据田地、洪湾老人描述,部分“担外头”挑夫经田地——路下——香林,然后进入杉洋。民国时期,田地人黄初平,参加过北伐,后进入黄埔军校第六期炮科学习(入校名黄滨,字革尘),民国二十九年任闽侯县国民兵团副团长。在此期间,闽侯进入徐州古道,庇护之下,成为古田人的“安全”通道。 </p><p class="ql-block">田地桥建于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民国二十四年重修。时民国政府主席林森题“公心桥”,勒石桥头。该桥传承北宋“清明上河图”编梁结构古老技法,以其跨度大,桥面高,地势险峻等特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徐州向北,进入卓洋乡廖垱自然村。旧有彭姓百多人在此居住,今空无一人,旧厝大多拆除,地基复耕成为山地,种植水果。机械挖路、果园开垦,北去的古道在这里断了线。高源林氏老人告诉我,距廖垱一里许,地名“向石湾”,有一“过坑桥”,桥头石壁上有铭文。一时找不到古道,我们绕道北去。</p> <p class="ql-block">黄坑亭,在高源隘附近,此亭乃仙山村陈某所建。传说清代光绪年间,陈某得“烂脚臁”(坏疽病),久治不愈。一日行至此处,见山泉汩汩而出,乃虔诚祷告玄武大帝:若泉水能医治腿上顽疾,必在此地建凉亭,供百姓避雨歇息。七日后果然应验病除,陈某遂建亭答谢。只见亭外泉流不息,亭内木构近年整修过,神龛上香火还未燃尽。栋梁上书“大清光绪”字样,年份辨认不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往北,翻过高源隘,到达高源自然村。村落林氏聚居,有几户黄姓,1990年代人口三百八十多,如今全部外迁,房屋大门紧锁,不见人影。一条黑狗看见有人进村,赶紧跑到我们跟前使劲摆动尾巴。黑狗亲热举动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看来寂静的山村,家畜也惧怕孤单。</p><p class="ql-block">我们反向往村后山岭寻去,古道在树林中出现,蜿蜒伸向高源隘。</p> <p class="ql-block">下山继续往北,再次进入鹤塘镇地界——剑头岭。过“鸡母石”,穿“仙奶亭”(今仙奶亭已移位重建),然后到达下樟洋。</p><p class="ql-block">西洋溪、南阳溪、灵龟溪三合水流经此地,千古泥沙沉积,河流改道,这里形成一块宽阔的平地。《古田文物》记载,村西有青铜器时代古遗址,人类很早就进入这片土地。明末,黄氏世祖黄文舒由鹤塘迁入下樟洋,经营着肥沃的土地。今天的下樟洋,人去楼空,大多回迁鹤塘。</p> <p class="ql-block">溯溪而上,端石桥横跨樟洋溪。端石桥俗称潭石桥,古桥明正德十三年建,长近40米,两墩三跨,每跨十三米,由三根宽0.6米、厚0.35米巨石板并排架设。旧桥1978年拆除,改建圆拱公路桥。</p><p class="ql-block">过桥东去,穿“潭石桥亭”、“夕兜洋亭”进入鹤塘。明代万历年间,鹤塘黄氏第十九世祖黄朝觐,不事功名,慷慨过人,同一时辰建七座凉亭。行人颂德,成为传奇。惜潭石桥亭、夕兜洋亭以及其它五亭如今荡然无存。</p> <p class="ql-block">鹤塘,镇之中心。唐末,黄膺与兄黄墩随王审知入闽,五季时,三世祖黄宾知古田令,五世祖黄僖于北宋初年(公元966年)肇基鹤塘。以棋子坪为中心的商贸古街明代就已形成,清代,黄氏先祖打通了“穴下岭”石壁,古田至宁德官道改从鹤塘棋子坪经过,把西洋、鹤塘、芝南、路上串成一线,棋子坪古街从此繁荣起来。古街店铺鳞次栉比,商号林立,成为古镇交易中心。世界著名生物农业科学史专家黄兴宗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六卷第五分册“作者的话”中,描写了民国时期鹤塘古街的商贸情形,并从科学角度诠释了传统食品制作工艺,流露出浓浓乡情。</p><p class="ql-block">今年九十九岁的黄景颖老人依然耳聪目明,年青时学过龙桩拳,是南少林武僧朱山第六代传人。他十七八岁就开始“担外头”,过往情景历历在目。那时,福州往返鹤塘要八天时间,挑担单程两天半,空手一天半就可以到达。民国时期,土匪猖獗,半途经常遭遇打劫搜身,带去的盘缠不敢放在身上,杵杖底部镶着铁块,在连接处挖个孔,番钱就藏在洞室中。时局动荡,战乱频繁,挑夫经常被摊派去挑送物资。1941年4月,日军攻陷福州,直逼大湖,难民纷纷涌入古道,四散逃亡。民国政府下令断桥毁路,阻止日军继续前进。大湖一仗,鬼子遭受重创,不敢冒然北进。日军撤离后,各村毁坏的路段,只用简易木条架设,行走更加困难。1942年浙赣会战,国民党战败,国军独立第三十三旅退守鹤塘,旅部设在西洋。一次,国军连长和太太要去盖竹(今大甲),强迫景颖抬轿前行。那时的日子过得太艰难了。</p> <p class="ql-block">端石桥往北,沿溪行,穿过一段石壁凿成的古道,到达上樟洋。</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片平坦的土地,形同棋盘。灵龟溪、西洋溪在此合拢后,划地“楚河”、“汉界”。西头宋厝樟洋,明洪武二十年,始祖宋徐旬开基此地。东头黄厝樟洋,明末,鹤塘黄氏第十九世祖黄朝馨迁此肇基。几百年来,宋、黄二姓各守一方,相互竞争,如同一盘对弈的棋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顺着溪岸北上,进入下湖。</p><p class="ql-block">明代正统年间,鹤塘黄氏第十六世祖黄伟,择地下湖,刀耕火种,世代生息繁衍。 西洋溪至此水流平缓,河面渐宽。河道上锦鲤悠游,白鹭闲飞;两岸新楼造型别致,列序井然。整个村庄一派生机。</p><p class="ql-block">古道折东,大约“一肩地”(挑担每歇一次为一肩地),进入下湖亭南门。</p><p class="ql-block">下湖亭亦称三门亭,建于明万历年间,1980年代拆毁,是为黄朝觐一日起七亭其中一座。此亭略呈方形,双层布局,形似炮楼。上层铺设木板,四面开设小窗,行客可在此小睡;底层东、西、南方各置一门,东门进入鹤塘,西门往西洋。东、西门外搭建倒座,成为“亭外亭”,柱子间穿连枋木板凳,供行人歇息。</p><p class="ql-block">民国四年,南阳彭祯培、小溪黄潮仔聚千人成立“义民社”,抗捐抗税,起兵造反。北洋军政府闻讯派兵镇压。就在下湖亭,彭祯培率部阻击北洋军。义民社死四十余人,退守南阳,最后溃败逃亡。</p><p class="ql-block">古道出西门,过棋坪洋石拱桥进入西洋。</p><p class="ql-block">(上篇完,下篇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