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金风送爽,秋景正好。在这秋风送爽、橙香四溢的季节里,低数组迎来了第二次教研活动,承担此次教研活动的是一、二年级数学备课组。本次活动由黄叶姣和王齐香两位老师作示范展示教学,达到了“互听、互学、互评、互长”的预期活动效果。</p> 文本研读 理论指引 Part 1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认识钟表》课标解读</b></p><p class="ql-block">一、课标要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提出“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计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p><p class="ql-block">二、课标解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认识钟表》一单元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领域,在数与代数的领域中包含着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和常见的量。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就是常见的量中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中要注意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认识钟表要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钟表是人们比较熟悉计时工具,大部分学生对钟表的结构比较熟悉,但是学生对钟表怎样计时还是知之甚少。在教学中教师要“借用学生的原认知”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让学生认真观察钟面的结构,清楚钟面上的数、分针和时针各自的作用,要让学生清楚分针、时针和数共同作用才能表达出时间。看似生活中比较简单的事件,一旦对其细致研究还会遇到较大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在学生认知过程中重视直观演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阐述: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虽然学生对钟表并不十分陌生,但是学生对钟表的认识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对于时针、分针转动的方向、12个数的排序方向学生不是很清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拨动钟表,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每到整时就要停下来,让学生观察并记住分针、时针指向的数。学生拨动钟表会出现不熟练的现象,甚至还会出现逆时针转动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用的教具,观察表针转动的方向,使学生逐步熟练起来。在学生逐步熟练操作的情况下,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总结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观察的视角也比较窄,几乎没有总结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延长,增加学生的观察时间。可以用课件演示分针、时针是如何转动的,在转动中让学生不断对分针、时针进行描述,例如,学生会说出短粗短粗的针是时针,细长细长的针是分针;分针跑得快,时针跑得慢;两根针都是沿着1、2、3……11、12的方向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认识整时时,教师要不断地强化学生的观察点,每到整时教师要让学生描述分针、时针所指的数,在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分针跑完一周回到12,时针又向前跑了1个大格。这样的认识不断增强,为帮助学生总结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的规律做好必要的准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认识整时》教材分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认识钟表》是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时间(准确的地说是时刻)与学生熟悉的活动对应起来,让学生不仅会看钟面和电子表认整时(这一点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还会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有所感觉。知道什么时间该做怎么,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由于学生对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所以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因此,本单元对学生的后继学习起着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材第84页通过妈妈叫小女孩起床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说明,在日常生活中要用钟表看时间。主题图下面并排呈现了3个钟表显示了3个时刻,同时用中文和电子表的形式表明了它们的时刻。通过对这3个时刻的观察以及小精灵的问题,使学生学会认整时,同时知道如何记录(写)整时。教材第85页“做一做”按时间发展的顺序,将小明一天的主要活动呈现出来,让学生根据每个钟面上的时间,学习写出整时,巩固对整时的认识。这里出现比较特殊的6时、12时。教材还通过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渗透学生应学会合理安排自己每天的生活和学习,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日冕和铜漏壶。在学生了解计时工具的同时感受古代人的聪明才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钟面构造,正确认识整时。教学难点是概括认识“整时”的方法,渗透一天有24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认识整时》重难点突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认识钟面,在钟面上认识整时、书写整时,并总结出看整时的方法(重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突破建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前,让学生自备一个小钟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钟面上有什么,达到正确认识钟面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分针、时针转动的方向及快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观察时间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参与活动,在拨钟表认识时间的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时间的表示方式,不仅要看分针、时针,还要看分针、时针所指的数,并总结出整数的表达方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要用好教材上“你知道吗?”板块,让学生简单介绍我国的古代计时工具,不仅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关于对“几时过了一点”和“快到几时”的理解(难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突破建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快到几时”和“几时过一点”学生认知难点。整时有固定的模式,接近整时没有固定的模式。在教学中,利用利用实物钟表、课件帮助学生认识近似的时间。例如,钟面出现10:00之后,让分针继续旋转一点,出现10:05的现象,这时钟面显示的时间就是“整时过一点”。让分针再继续旋转,当分针指向钟面11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这个时刻就是“快11:00”了。让学生清楚接近整时,分针指向的数是在“12”的附近。</p><p class="ql-block"><br></p> Part 2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乘法的初步认识》课标解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课标要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数的运算中提出“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课标解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表内乘法(一)》一单元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领域,在数与代数的领域中包含着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和常见的量。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就是数的运算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中,乘法的概念教学是一切乘法计算教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一)数形结合,深度理解意义本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用画图为介,通过画图策略牵线搭桥,能够帮助学生把抽象数学内容演变为具体的形象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数量,把握好相应的数量关系,进而使得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析更加清晰,理解更加深入,从而实现学习的突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中,乘法是特殊加法形式的简洁表达式,其认知基础是加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基于已有知识经验列出的算式5+5+5+5+5+5=30(根),5×6=30(根)。由此可知,他们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事物的总数量。“你能结合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含义吗?”教师的提问将学习重心放在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上,带领学生在图上圈一圈图中有几个5。这是一种从“图”到“式”的理解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这样数形结合的形象支撑的过程中,学生对几个几的感知和建构更为深刻。</p><p class="ql-block">(二)问题驱动,深度洞察意义本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在教学时要经常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在课堂单位时间里给予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笔者认为,问题驱动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关键要素之一,好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思维走向深入,从而洞察事物的本质属性。一般来说,教师可以用头脑风暴性问题、对比性问题、总结性问题等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思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学生列出5+5+5+5+5+5=30(根),5×6=30(根)后,教师不能只关注算式形式上的转化,而应引导学生注重理解两个算式的本质含义“你能结合图说说这个算式的含义吗?”“你能结合图说一说,指一指,这里的5在哪里,6在哪里吗?”有的学生认为,“5”表示加法算式5+5+5+5+5+5中有6个5,“6”是几个5的数量;有的学生认为,在5×6中,“5”是把每5根香蕉看成一份,“6”表示一共有这样的6份。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图中有6个5,加法算式中也有6个5,从而明白加法与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加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基础,当学生用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解决求和问题时,教师利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思维指向加法算式与情境图,直觉洞察所列算式表示的含义。</p><p class="ql-block">(三)沟通求联,深度感知意义本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完善知识网络,优化认知结构,深化思维层级的过程。如果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经历认知求联过程,就容易趋向数学学习的意义建构,而求联建构的过程就是学习思考力进入深度思考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学生结合数形理解完加法、乘法算式含义后,教师提出问题“观察这两位同学的计算方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在对比中感知发现,无论是加法算式,还是相应的乘法算式都可以表示成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都可以写成“几个几”的形式。乘法是连加的另一种表示形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而言之,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一般侧重加法到乘法的形式转化,而忽视了真正重要的东西,即乘法意义的本质。乘法意义的本质是对几个几的理解,学生理解了几个几,也就理解了乘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所以在现实教学中,教师需重视学生概念形成的过程,利用具体形象的支撑,带领学生圈一圈、画一画、说一说,感知与建构几个几,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深刻理解乘法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9页的例1以及练习五中的第1~3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节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是乘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也对今后学习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材重视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揭示出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相同数量。这样设计使数学贴近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从而进一步领会乘法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如果将抽象的概念湛透到形象、直观、简单的操作活动中,那就能帮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了。在这种情况下应注意与前面的加法知识互相联系,通过几个相同加数连加,引出乘法运算,使学生对乘法产生亲切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乘法的初步认识》重难点突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初步理解加法与乘法的联系,掌握乘法的含义,会列乘法算式。(重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突破建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几个几”。首先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从理解情景图开始,列出连加算式,对几个相同数连加有初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几个几的实际含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自主探索中认识乘法。通过把情景图上同学们用小棒摆出的不同的图形所用的小棒数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让学生了解乘法产生的背景。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用来表示“几个几”的。乘法各部分名称、读写方法等,则可以让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和交流来解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强烈反差中感知求几个几用乘法写比较简便。由于学生是初次认识乘法,因此教学时通过创设对比强烈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和写的过程中体会到求几个几是多少,有时用乘法写算式比较简便,为今后进一步感受学习乘法的系列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2.知道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难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突破建议:</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练习中理解乘法的意义。有效的数学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乘法的意义作为数学意识的一种,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时就应该进行培养。整堂课中,结合乘法知识的学习,始终注意培养学生自觉沟通几个几的生活经验和乘法运算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不断联系生活实际,用乘法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p><p class="ql-block"><br></p> 课堂实践 思维流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样优秀的示范性课堂中,我们更加明晰了教学方向,敏学、力行、入情入境、知行合一,让数学课堂更有灵气更具活力!</p> 观点分享 点亮思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次教研活动感触很多,这两场精彩的示范课背后浸透着教师汗水的光泽,同时也离不开各自备课组的重视、指导和老师们积极热情的听课评课。</p> 主题理论 共研成长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呢?林栎老师结合在教学工作中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次的教研活动都会是一次思想的碰撞,理念的交流。相信低数组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收获和思考,同时也为我们的教学工作积蓄前进的力量。在教学教研的路上,我们携手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