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墨浪桃李春风尽(四—3)</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写在母校双林中学裁撤之后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晓龙</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之四:春风桃李旧闻录(NO.3)</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div> 双林中学图书馆藏有一部完整的民国六年(1917)《双林镇志》,此书一直来被视作“镇馆之宝”。历任学校领导均三令五申,此书严禁外借,哪怕政府来人,也只能在馆内翻阅,或者复印,不得出大门一步。<div> 这部书,为何如此金贵?下面就先说说这部《双林镇志》。<br> 双林,自明永乐三年(1405)并东林、西林而建镇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古迹繁多,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然在镇志的修撰刊印方面,却远远滞后于周边的南浔、菱湖等古镇。历史上正式刊印并完整保存至今的镇志,唯民国六年(1917)的这部《双林镇志》。<br> 该镇志,当年是在双林自治办事处自治员沈善同的主持下诞生,编纂者为蔡蒙。它是在前文提到的蔡蓉升《双林记增纂》(12卷)、蔡松(蔡声白父)《双林镇志新补》的基础上编次而成。<br> 蔡蒙(1857—1947),字原青,为双林望族蔡氏“天戌堂”子孙(即当今声名如日中天的蔡崇信的祖上),世居双林东栅虹桥弄。<br> 蔡蒙和本镇蔡松、梁榕(梁希叔父),以及大教育家蔡元培,大学者张元济、徐珂等,同为光绪十五年(1889)恩科举人。所以,这部《双林镇志》,校勘者为徐珂,并得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张元济的全力支持,最终于民国六年(1917)付梓,共刊印二百部,分四册装帧。至此,一部记述有史以来至清末民初双林历史的完整志书方得面世。因其考证严谨、体例得当、史料翔实而为广大读者所称颂。但由于刊印数量有限,镇上当时除少数绅商之家有收藏外,寻常难觅。<br> “文革”中,大破“四旧”,无数旧书、文物、古迹惨遭涂炭,这部镇志终也难逃灭顶之灾。据后来调查,此书劫后,幸存在双林的只有一部半——半部,残存在双林镇文化站图书室;一部就藏身于双林中学图书馆。<br> 那么,双中图书馆的这部《双林镇志》是怎么来得呢?<br> 这就应当提起和感念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吴世余老师。<br> 曾听多位亲历“文革”的老师、校友说起,当年,学校的红卫兵小将把抄家得来的旧书,堆在操场上,状如小山,付之一炬前,是吴世余老师从中见了这部一函四册的镇志,抢下来,交给了学校图书馆收藏。<br> 吴世余老师,我读初三时,他是我们的体育老师。因为其人矮小,大家背后都叫他“矮吴老师”。他个子虽小,但上课时很凶,我们见他怕得要命。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当年那些红卫兵小将才会对吴老师抢书的行为视而不见吧。<br> 以下文字根据陈三士老师回忆补入。<br> 其实,吴世余老师不只是个体育老师,他还是一位教学上的多面手。<br> 他教过美术,前文提到过的著名书画家周文清,就是他一手辅导出来的。周在高考中“素描写生头像”成绩突出,一举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雕塑系。<br> 他带过学校乒乓球队,在省、市比赛中均取得过优异的成绩。他的女婿羊刚、本校体育老师陈永林、双林文化中心沈丽华等,都是他带出来的乒乓高手。<br> 吴老师他还教过初中数学里的“平面几何”,课堂上他教得少练得多,常留大量时间给学生练习做题,自己却在讲台上举着个报纸看报。底下的学生一有小动作,立即被他点名制止。学生们迷惑不解,老师怎么看得见?后来发现,原来吴老师在报纸上戳了个小孔。有学生问他为什么怎么做,吴老师笑眯眯地说:“看看你们自觉不自觉。”<br> 吴世余老师,教学上最大的特点是,所涉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自己并不精通,可以说他本人乒乓球打得并不好,也从来没见过他画画,他也不是数学专业出身,但他的教学特别严格,特别讲究方式方法。<br> 吴老师,是个难得的好老师,好教练,“严师出高徒”、“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老师不是摆渡人渡学生到知识的对岸,而是给他们舟楫,让他们自己划向知识的彼岸”……这些教育的格言,在吴老师身上均得到了成功的体现。<div> 至于吴老师,那时怎会有如此不合时宜的抢书之举,今天,吴老师本人早已作古,已不大可能得到确切的解释了,也许是和他这个人“百宝全书缺只角”的多面手才情有关吧。<br> 当然,更无法解释的是,如今学校裁撤,校产重组,这部珍稀的双林志书,被逼无奈,又须经历一次“别姓改嫁”之痛,一如当年那次被抄没离家。<br> 细细思量,无论是昔时的疯狂,还是今日的发烧,子孙不肖,后辈无能,这怪得了谁?<br><br> 多年前,母校64届高中毕业生金国梁先生,寻访到上海一双林籍老者家中,藏有这部完整的《双林镇志》,其后多次,通信通话,几度上门,问安请益,成为知音。老人感其诚,临终交代子女,死后此书送双林家乡金国梁。近一个世纪后,这部私家珍藏的志书,叶落归根,回到了桑梓之地。<br> 金先生得书后,并不私之秘之,而是自费将其照相制版,翻印了数百部,散入民间,嘉惠后人。<br> 金国梁先生,这位母校的老学生,此举可谓功德无量,故一并记下。<br><br> (2021、7、18)<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