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你了解多少

<p>《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因曹全字景完,所以又名《曹景完碑》。《曹全碑》系东汉王敞等人为郃阳令曹全纪功颂德而立。此碑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碑阳20行,每行45字;碑阴题名33行,分5横列。书体为隶书,篆额久佚不存。全碑共1165字。碑高253厘米,横宽123厘米。此碑于明万历初在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出土,传碑石在明代末年断裂,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现保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藏有明拓本。</p> <p><b><u>创作背景</u></b></p><p><br></p><p>《曹全碑》系东汉王敞等人为郃阳令曹全纪功颂德而立。曹全自小就勤奋好学,博学多能,而且具有贤德与孝顺之心,他的孝行在家乡有口皆碑。曹全先后担任过郡右职上计掾史、凉州治中别驾,在建宁二年(169年)被举为孝廉,被授予郎中拜为西域戊部司马。当时正逢疏勒国发生政变,对大汉王朝也不再称卓进贡。曹全奉旨征讨,“攻城野战,若涌泉”,最终将和德王“面缚归死”,将诸部落贡纳的二百万钱全部登记造册纳入官府。之后又被举为孝廉,官拜酒泉福禄长,后来张角起义时战乱不堪,于是曹全被授予郃阳令,他收拾残局,安抚百姓,将属地管理得很出色。前来投奔的人云集郃阳,在他治下的“农夫织妇百工戴恩”。其后又在遭水灾之后,“兴造城郭”,还帮助一些有学识之人获得官爵。曹全在干这些事情时,能做“费不民出,役不干时”。郃阳人民为对曹全的政绩表达赞美歌颂之情,共同出资为其“刊石纪功”,《曹全碑》由此诞生。</p> <p>原文:君讳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也,其先盖周之胄,武王秉乾之机</p><p><br></p><p>释文:曹君讳名曰全,字景完。是敦煌郡效谷县人氏。其先祖是周朝姬氏,昔日周武王姬发,乘执掌乾坤之机</p> <p>原文:翦伐殷商,既定尔勋,福禄攸同,封弟叔振铎于曹国,因氏焉,秦</p><p><br></p><p>释文:灭掉殷商,功勋既定,福袛和官禄应该分享,于是封其弟叔振铎于曹国,这是以曹为姓氏的开始</p> <p>原文:汉之际,曹参夹辅王室,世宗廓土斥竟,子孙迁于雍州之郊,分</p><p><br></p><p>释文:秦末汉初之际,(曹全的先祖)曹参辅佐王室(刘邦)。汉武帝(世宗)扩充疆土,将其子孙迁徙于古雍州近郊,</p> <p>原文:止右扶风,或在安定,或处武都,或居陇西,或家敦煌,枝分叶布,</p><p><br></p><p>释文:分别住在扶风和安定、武都、陇西、敦煌等地。(曹氏)后裔分布各地,</p> <p>原文:所在为雄,君高祖父敏,举孝廉,武威长史,巴郡朐忍令,张掖居</p><p><br></p><p>释文:雄居一方。君之高祖名敏,他举孝廉、历任武威长史,巴郡朐忍县令和张掖居</p> <p><br></p><p><b><u>笔法</u></b></p><p>《曹全碑》的笔法具有以下四个特点:</p><p><b>一、笔形经典,丰富多变</b></p><p>从笔画形态来看,其点画、横波、波挑、波磔等各类笔画形态完美,情趣多端,充分展示了成熟汉隶的面貌。从艺术性而言,《曹全碑》的笔画变化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在不同的字境中,相同的笔画具有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又往往能够顺其自然,没有牵强的痕迹。另一方面,这些多变的笔画也表现出丰富的意趣。</p><p><b>二、圆实活脱,刚柔相济</b></p><p>《曹全碑》的笔画以圆实的篆籀笔意为主,形质极佳,这一点在笔画的起、行、住处,均得到了充分的反映。由于充分利用了中锋与“笔软”之性,其笔性极为活脱,“圆”与“韧”成为其笔画形质的主要特征。但是,此碑笔意并非纯粹的“圆匀”,劲峭与刚健的线形在笔画交错之间时时可见。也正因此,《曹全碑》才具有了遒丽多姿的风貌。更为可贵的是,这种刚柔相济的变化在同一笔画中常能更替而行。正所谓“转折兼用,而折兼有先提而后按者”。</p><p><b>三、静中寓动,曲直相谐</b></p><p>参悟《曹全碑》的行笔可以发现,其笔速并不是一味的“匀”与“平”,而是颇具情性。其行笔以稳健为主基调,轻松而匀净,毫无“鼓努为力”般的刻意。但当逢动若脱兔之处,其又斩决果断,绝不拖泥带水,如“供”字的长横。另一方面,书者在处理笔画曲直关系时也颇用巧思,短画多直,长画善曲,直曲相谐,动静自现。正体书属于静态字体,要使得字生动起来,不能表面化地利用行草中的“牵丝”手法,而应合理地处理不同笔画之间的线形关系,使之产生“潜相瞩视”的联系,这才是一条通途。《曹全碑》字中的节奏韵律之美,不仅是由于笔速疾涩造成的,笔画之间的直曲相谐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p><p><b>四、轻重相和,提按丰富</b></p><p>除曲直相谐外,轻重相和也是《曹全碑》笔画之美的一个重要特点。以笔形而论,此碑以细线为主调,其细而不弱,虽纤如髭发,但质感却“圆如椽”。另一方面,在细线组合之外,粗笔画的出现也使得整个字具有了出奇的神采。其与细线的搭配颇为和谐,既具有了较大的反差。同时这种差异又能相互和谐,没有一丝突兀生硬的感觉。这一点反映了书者在用笔上具有较高的提按水平。</p> <p><br></p><p><b><u>结体</u></b></p><p>综观《曹全碑》的结体,有如下几个特点:</p><p><b>一、横向取势,结体扁平</b></p><p>扁平舒展、结构呈扁方形是汉隶的共性,这是由汉隶结字多取横势而决定的。《曹全碑》中,凡是能够左右展放的笔画尽量展放,字的两侧充斥着一种横向张力。如“安”字、“告”字,放长波画,字形宽博,而且有很强的动势。“张”字,左边弓字旁的钩画夻力向左伸展,右边长字旁的捺用力向右伸展,该字体势分张,结体启平的特点非常突出。“士”字、“上”字,收敛竖画,展放波画,发展横势。“令”字,收竖画,伸展撇画和捺画,突出横势,字的宽度是高度的双倍。“征”字,将双立人的竖画变为撇画,向左延伸,右边竖画紧缩,延伸波画,该字的宽度是高度的3倍。总之,《曹全碑》中绝大多数字属于扁平结构,横向取势。但是,汉字的结构很复杂,也有些字形体扁高。</p> <p><b>二、中官紧收,四周舒展</b></p><p>书法结体有疏密之分,有的是内松外紧,有的是内紧外松。内松外紧是字的中宫(中心)笔画组合间距较大,由于没有放长的笔,字的四周笔画间距相对紧密。内紧外松是字的中宫(中心)笔画密集,由于放长了某些笔画,字的四周笔画之间相对疏散,留下的空白大,《曹全碑》以及后来的柳体都属于此类。《曹全碑》极力收紧中宫,放纵波画、撇画、捺画,即中宫笔画紧密,向四周尽量放纵能够放纵的笔画,形成中敛旁肆的结体特征。</p><p>清代包世臣说:“凡字无论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结之处,是字之中宫,然中官有在实画,有在虚幻,必审其字之精神所注,而安置于格内之中宫,然后以其字之头目手足分布于旁之八宫,则随其长短实而上下左右皆相得矣。”有些字的中宫很明显,如“平”字,其中宫是在波画与竖画的交叉处,正好在九宫格的中央。有些字的中官不好把握,如“乃”字,无笔处是中宫,是在虚处。</p><p>《曹全碑》结体上的中敛旁肆,给原本静稳的结构带来了生气,有了飞动之感。</p> <p>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和以观书法</p> <p><b>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和以观书法</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