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是2021年10月14日,从今天开始,计划零零碎碎的记点班级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上午第三节,入班观摩了冯老师的一节英语课。冯老师和我已是好几年的老友,虽然之前没和他搭过班,但是从我带过的学生晋瑞、婷婷等同学口中早就知道,他是一位特别有爱心,和学生无距离,课堂极其生动有趣的老师。今天入班以后,感同身受。冯老师把今天的称为“play day”,一下就被吸引住了,玩转课堂不就是如此吗?今天课堂安排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各小组均具特色,课堂的笑声此起彼伏,每组结束后,冯老师又能进行恰当而有效的点评,比如说他引导大家不要“rewrite”要“act out”,让大家“Don't be shy”,而同学们又总能在他的引导下,马上有改变,师生默契配合,真是“润泽的教室”。而且,冯老师对学生的称呼是“先生们”、“孩子们”,特别亲切,在表演中,他一直拿着手机记录孩子们的活动,并且时刻鼓励激发他们,我被此时的师生关系感染了。走出冯老师的课堂,反思我自己的一些经历:每当认真分析个体或群体学生存在的问题时,总觉得孩子们的人生常识落后于他们的年龄。有时,我会想当然地把这种现象解释为孩子们缺少家庭关爱所致。可是,更多的情况却表明,现在的孩子缺失家庭关爱者极少。他们普遍缺少的是自身的作用感,或者对自身在群体中的地位产生错觉。有的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受宠程度对亲人排序,但自己在亲人群里的作用——例如应该负有的责任和义务——几乎是空白。他们与家庭的关系,大都是被宠爱和宠爱的关系;他们跟学校及老师的关系,多数情况下是被管与管的关系。他们太多地生活在被宠爱和被管理的范围内,对自身的价值和尊严缺少体验。应该说,这种缺少,只能通过归还他们做人的主体地位去培养;而孩子的主体地位,只能在被尊重中获得体验。对于教育者来说,就是尊重孩子们的独立人格,即尊重他们在群体中应该具有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他们在群体中相应的尊严、荣誉和价值。一句话:教育者应该通过尊重孩子去唤醒孩子的自尊心。在这个过程中,关爱是前提,但关爱并不与尊重等价。缺少尊重孩子之独立人格的关爱,只能给孩子提供一种宠物式的作用感和地位感。这样的关爱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至于缺少人格尊重的管理,必然扭曲孩子的人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观察冯老师的课堂,留心他平时对学生的教育,看到他朋友圈发的关于对教育学生的认识,他在构建关爱-尊重-引领-管理四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是我要学习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谈谈孩子们。一个简单的课本中的文本对话,却被大家演绎的各具特色,淋漓尽致,让我出乎意料。我觉得每个孩子都在进步,褪去了初入高中的羞涩于幼稚,浮躁与不安,大家都在逐步适应,一天比一天好,如此坚持,我相信孩子们未来可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的确,“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开发人的潜力需要具体的环境条件。正确认识和合理利用自身条件、已有条件、个体条件和班级条件于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潜能开发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和群体学生无可估量的发展空间。于是,在老师心目中装着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观察学生的今天,思考他们的明天,把教育过程作为教育资源,利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学生发展。这个过程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对学习的实践、体验、反思、创新,就是他们的知识能够永续涌流的源泉。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不教”的前提是教会了学生学习的自觉和学习的能力。今天这样的课堂中,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每时每刻呼吸到的都是有自我存在价值的自尊、自爱的新鲜空气。这样,他们就会用尽力气去表演,去创造,去体会英语中的无穷乐趣,太好的一节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午语文课,刘同学课前演讲,他谈到社会的功利,金钱至上的风气,惊叹于他的冷静睿智分析之后,又有些担心他把一些黑暗面看的太透,会让他在悲观中丧失对社会的无限热爱。所以,停下来课堂,和孩子们分享了我写过的《最浪漫的事》,以我们两口子的爱情史来让大家相信,在真情面前,金钱真的是粪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晚上十点三十五分,准备回家,可看到教室还有几位同学或在讨论,或在奋笔疾书,我问星秀同学,今天作业多?她说哪天都不少。回来的路上,一方面觉得,如何能给大家在挪出一些自主完成作业的时间,一方面也感慨,现在孩子们也真苦。苦的形式有那么多种,偏偏我们觉得,小孩子嘛,吃穿不愁就谈不上苦,多学一会,还抱怨就是吃不了苦。是吗?我们的学生,保守估计,平均一天在桌前坐至少十三个小时,晚自习回去,继续熬夜苦读,每天连轴转。更何况,十几岁的年龄,该有多少躁动不安、热血沸腾?都要在课桌前,冷却。现在的学习竞争强度和压力,比以往的任何年代都要大。他们不是怕漫长的学习啊,怕的是这一天一天不断重复的日子,只有青春的凄风苦雨、暴雪寒冰,却少了青春的惊喜与悸动——那才是真苦。没有对话的姿态,就失去了教育的功能,让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世界割裂和对立,这是我们想要的吗?希望所有的成年人,少一点鄙视指责,多一些理解宽慰,老师对学生,父母对子女,学长学姐对学弟学妹,都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絮絮叨叨,不知所云。只做记录,不负青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