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慢”成为一种奢望 (南山原创)

南山

<p class="ql-block">插图/南山</p> <p class="ql-block">  有一年暑假,我和一位大一的女生结伴去青岛旅游。那是一位文弱的女孩,虽然都20来岁了却显得胆怯懦弱,旅途中需要解决的所有问题几乎都由我这位长辈操心。我感觉自己带了一个心理年龄很小的儿童。那一天我们到了崂山,住进了事先定好的农家乐。下午去海湾里游泳,只有我们两人。那种在海里自由自在放飞心情的感觉,真是爽极了。几天来第一次看见她笑得那么灿烂,连声音都变亮了。夜晚就寝之前,女孩坐在床边意犹未尽地和我闲聊,提起了童年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我在西南师大附属小学读一年级的时候,我妈妈已经到了珠海。那时候 ,我跟我爸还在重庆。我们那个学校的学生大多是我爸他们那个大学的教职工子女,我爸爸当时肯定是要面子,希望我替他争口气,所以对我要求特别苛刻,凶得不得了。他总是嫌我动作太慢,还说我太笨,动不动就打骂我。我心里怕得要命……直到现在我心里都有阴影……女孩说着哽咽起来……现在想来,他完全是在用一个大人的标准来要求我,做什么都催促我快快快,做什么都必须完美……达不到他的要求就要被责罚,我妈又不在跟前,我很怕……我还是个小孩呀,那时我才六岁!女孩居然放声大哭起来。</p><p class="ql-block"> 我惊讶不已,心一下揪得很紧,连忙起身递过纸巾安慰她。</p><p class="ql-block"> 那一夜我很久都无法入睡,听着女孩均匀的鼻息声,我陷入了沉思。童年创伤带来的阴影不可小觑啊。怪不得这孩子20岁了还胆小怕事,好像老长不大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拔苗助长的成语人们烂熟于心,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人们常挂在嘴边,可是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做父母的却没有耐心去为幼苗浇水施肥修枝剪叶,没有耐性去等待去倾听花开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女孩说得没错,她的父亲把六岁的女儿当作成人去看待,所以不管怎么看都不顺他的眼。这样的家长在我们的身边不乏其人。 </p><p class="ql-block"> 一位母亲告诉我,她儿子刚上学那会儿因为写字太慢,丈夫急得用大巴掌搧儿子的后脑勺……为这事夫妻俩常常吵架。</p><p class="ql-block"> 心急火燎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早点“达标”,容不得慢半拍,可是却事与愿违。因为孩子往往被家长的暴跳如雷吓得心惊肉跳,在最初的学习和实践中就丧失了自信心。</p><p class="ql-block"> 当代教育家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核心理念之一就是“重视孩子的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让孩子们不断地体验成功,从而不断地相信自己,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显然这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程,容不得半点急躁和粗暴。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孩子的自信心是构建这一工程的关键。l</p> <p class="ql-block">  浮躁、心急,恨不得在一夜之间就飞到月球上去痛饮桂花酒,如今已成为许多家长的常态。 </p><p class="ql-block"> 什么都是越快越好,连生孩子都等不及。部分孩子在出生的时候就被剥夺了瓜熟蒂落的权利。那些没有任何不好征兆的产妇,为了减轻子宫收缩的痛苦和节省生产时间,首选剖腹产的方式。而且不少妇产科医生与产妇达成高度一致,积极配合实施这种助产方式。殊不知,剖腹产所带来的后遗症是不可小觑的。采用这种方式生产的婴儿没有经过自然产道的挤压,因此身体的触觉发育不完善,三岁以后很可能出现多动症状(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艾尔斯博士认为难产、早产、剖腹产是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先天原因,医学心理学认为在这三种情形下生产的孩子,90%患有不同程度的多动症,虽然他们的智商都在正常值范围),所以,如不想办法及时矫正,可能会延续多年。我们经常听见有家长动不动就呵斥孩子:你手痒啊?不是打这个就是打那个!你为什么总是坐不住,好像屁股下面钉了钉子一样?你为什么笨手笨脚,总是打烂东西?……凡此种种,很大可能是孩子的触觉没有发育好,它需要通过一些训练来完善(比如感觉统合训练),而这个过程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心理学家认为对多动症孩子训练的最佳年龄段在3—12岁。</p><p class="ql-block"> 所以,原来想节约生产时间和减轻自己痛苦的妈妈,至少要花上好几年甚至十多年的时间里来帮助孩子弥补缺陷。</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部分不愿意等候的家长,擅自取消婴儿爬行的阶段。按照自然规律,婴儿的爬行在8—9个月这个时期。爬行是孩子必须学习的技能,爬可以强化婴儿俯卧抬头的支撑力,锻炼全身大肌肉活动的力量和四肢活动的协调性、灵活性,有利于平衡感、空间感和视听觉的发育,从而促进大脑的完善,此外,还可以在爬行中促进亲子情绪的互动。可是有的家长拔苗助长,将半岁左右的婴儿放到学步车里强制其走路。</p><p class="ql-block"> 我曾听到一位年轻母亲沾沾自喜地向众人宣布,你们知道吗,我的宝宝才7个月就可以走路了。我当即就告诉她这样做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患:除了无法锻炼上述能力以外,还极有可能成为罗圈腿。 </p><p class="ql-block"> 我最近画了一幅画,两只流浪猫趴在地上静静地等待好心人给它们猫粮。我为这幅画题了一段话:等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耐性,更是一种境界。</p><p class="ql-block"> 是的,如果我们缺乏这种姿态、耐性和境界,我们就会丢掉好的机遇和结果。</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孩子从出生到上学再到求职,几乎每一个阶段都处于竞技状态中。那句家喻户晓的口号——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听起来很给力,但实际上是残害祖国花朵的阴招。很多不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把目光锁定于终点的金杯,而对当下孩子的身心健康关心甚少或者漠不关心;他们只看重考试的分数,如果孩子考得不好就立刻打骂一顿,而不愿意静下心来和孩子一道分析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以利再战。当然这比打孩子一顿要费神得多。</p><p class="ql-block"> 亲爱的家长朋友,如果要孩子们安下心来学习,我们得先安顿好自己的心。每一位体育冠军无不是进行了漫长的勤学苦练后才一举夺魁的。起跑不是把孩子推出起跑线就了事,不是一阵哄跑。长期以来不少家长看见别人的孩子参加了什么补习班或者兴趣班就无法淡定。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赶紧给自家的孩子加码。一到周末和节假日他们就快马加鞭使劲催赶羊羔往前跑。他们忘记了跑是需要能力和技巧的。练兵千日,用兵一时,练就得定神,就得细嚼慢咽,就得有一个消化的过程。哲人说,慢就是快。这种慢可以避免差错和返工,能够提高劳动效率。 </p><p class="ql-block"> 可是咋就慢不下来呢?许多家长看见孩子系鞋带的动作太慢,干脆就把孩子的手推开,三下五除二替他系上……类似的代劳很多,不胜枚举。前不久一位妈妈告诉我,她为了培养儿子(中学生)的能力让他去厨房做一餐饭,奶奶看见后立即把孙子赶出了厨房,还说,等你做出来都牛年马月了。如果奶奶能够耐心指导孙子做好饭菜,这岂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吗?</p><p class="ql-block"> 一切都为了一个快字。就像穿了一双魔法鞋溜冰,无法停下脚步来。如今放慢也成为一种奢望。</p><p class="ql-block"> 从表面上看,那些代替孩子做事的家长很勤快很辛苦,其实,本质上却是在偷懒,因为他们不愿意静下心来花大力气授孩子以渔。代替孩子做事的家长和那些动不动就打骂孩子的家长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急功近利所导致的浮躁偷懒行为。</p><p class="ql-block"> 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说得好:“凡小孩能够自己做的事,你千万不要代替他做。否则会带来三大不利:(一)剥夺孩子肌肉发展的机会;(二)养成孩子慵墯的性格;(三)养成孩子不识时务,不知劳苦的性格。”他还强调,叫孩子做事须在他的能力范围内。无论如何“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让他自己想,凡是孩子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p> <p class="ql-block">  总之,要根据不同时期的身心发展规律去扶持孩子走好每一步路,我们做父母的首先就必须要克服自身的急躁毛病,把心安顿好。</p><p class="ql-block">  是的,也许你正在为升职加薪和人事纠葛犯愁;也许你正在为房贷按揭焦虑;也许你正在为一笔生意忙得心力交瘁;也许朋友圈正在晒豪车豪宅、人们正在拼爹拼妈拼孩子拼名牌……   </p><p class="ql-block"> 亲爱的家长朋友,让我们把自己的心从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分离出来,在一方干净的蓝天下、一个宁静的心灵花园里,用那敏感而温存的充满母爱和父爱的目光,去安抚和鼓励孩子完成人生的每一节必修课;请斟一杯清茶,坐在暖暖的阳光下、如水的月光里,静静地观察您的孩子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轻轻地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仔细地倾听他们的呼声;用温和有力的大手牵着胆怯试探的小手,一起走过充满荆棘又弥漫着芬芳的成长路径。好好享受陪伴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行到水穷处 , 坐看云起时。</p><p class="ql-block">亲爱的读者朋友,欢迎分享南山原创,感念生活,领悟人生。</p><p class="ql-block">南山本名卢红,生长于重庆,安居于岭南。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资深心理学教师(退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