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课例研究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并且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研的一个必备环节。学习共同体中要求将研究视角从观摩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为观察儿童的学习表现,分析儿童的真实学习行为,解决现实中的真实问题,让每位教师做一个反思型的实践者。</p> <p class="ql-block"> 10月14日,根据小学数学学科区域教研暨课例研究示范校、示范课评比活动的安排,在哈拉哈达小学与哈达英格小学进行课例研究,教研中心魏丽、吴霞两位老师,参与并指导本次课例研究活动。</p> <p class="ql-block"> 根据课例研究流程,我校数学组老师分高低段分别对《倍的认识》和《比的意义》进行个体备课,形成一稿,集智备课时,大家认真的研读课标要求、解读教材、分析学情、确定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学单、制作课件等环节进行了逐一商讨,完成二稿设计。</p> <p class="ql-block"> 上午,在我校张树良老师、许春晖两位老师执教六年级的《比的意义》,刘亚坤、徐会老师执教三年级的《倍的认识》,进行同课异构。两所学校的数学老师进行了认真的课堂观察,在课堂观察过程中,教们以陪伴者的姿态出现,不打扰学生的学习,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自然而然进行学习。学生的完整学习历程都被仔细观察和记录。教师全身心聚焦在儿童身上,并不断在内心与客观的学习过程进行对话。</p> <p class="ql-block"> 在课后研讨环节中,魏丽老师和吴瑕老师引导大家反思,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困境有哪些?原因是什么?交流困境是否解决?怎样解决的?如果没有解决,你打算如何设计学习活动来解决?</p><p class="ql-block"> 每位教师根据魏老师和吴老师的提出的思考框架,对关键事件开展分析,尤其关注其背后的原因和逻辑,自我反思,对两节课进行了再次设计、梳理形成三稿。</p> <p class="ql-block"> 下午,我们来到哈达英格小学上改进课,对上午共同改进的“三稿”,进行课堂教学实践。</p> <p class="ql-block"> 改进课结束后,老师们再次进行了交流研讨,提出改进意见,梳理、形成“四稿”。结合一天的课例研究形成课例研究报告。</p><p class="ql-block"> 魏老师对一天的课例研究活动进行了总结: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要明确;学习活动指向性要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要把学生的思维框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和想法,并进行串联和抓住重难点或数学本质有效追问。</p> <p class="ql-block"> 本次课例研究活动中,每个教师以“学的专家”形象出现,以一个或一组焦点学生为中心,全身心地聆听儿童、累积学习证据、描摹学习历程,并以课堂中儿童的学习事实来对自我的教育立场、教学策略与方法等进行深刻反思,每位教师都有所收获和成长。</p> <p class="ql-block">编辑:王凤敏</p><p class="ql-block">审核:教导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