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太行军区—红日照亮的东方</font></b></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之一)</h5><div><br></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太行军区成立81周年而作</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微简史)</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敬献太行军区、一二九师</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暨各个军区的</font></b><b><font color="#167efb">军地老前辈们</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张谷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1年10月6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1 style="text-align: left;"><b>目录:</b></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h1><b>太行军区—红日照亮的东方</b></h1>(之一)<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一、引子:中华人类点燃火种</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二、抗战狼烟火爆太行军区共性燃点</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h1 style="text-align: left;"><b>太行军区—红日照亮的东方</b></h1><h5 style="text-align: left;">(之二)</h5><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三、疾火分兵冀南、山东“做眼”</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四、点亮林县暗战神火交通线</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h1 style="text-align: left;"><b>太行军区—红日照亮的东方</b></h1><h5 style="text-align: left;">(之三)</h5><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五、星星之火“眼”与“眼”相连豫西</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六、如火如荼锻造第十九块抗日根据地</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h1 style="text-align: left;"><b>太行军区—红日照亮的东方</b></h1><h5 style="text-align: left;">(之四)</h5><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七、烽火连天、逐鹿中原、心系延安</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八、淮海、渡江、燎原烈火烧向大西南</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h1 style="text-align: left;"><b>太行军区—红日照亮的东方</b></h1><h5 style="text-align: left;">(之五)</h5><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九、红色中国红彤彤的火焰</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十、那一团圣火翱翔在太空</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西侯度遗址火种</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h1><b>正文:</b></h1><br><h1><b>一、 引子:中华人类点燃火种</b></h1> <br> 早在 243万年前,中华人类的火种点燃了——亮了,亮红了天!<br><br>2019年8月,象征新时代青年的梦想与希望的圣火,在世界已知最早人类用火遗址地——山西省西南运城市芮城县西侯度遗址采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的火炬,在2.5公里遗址内传递了6棒。<br><br>西侯度遗址,中国境内已知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黄河中段山西芮城县的西侯度村,遗址地处高出黄河河面约170米的古老台阶地上。<br><br>由中外考古工作者合作的论文,于2020年在法国《人类学》杂志(《 L'Anthropolo- gie 》)第11期上发表。这一专业课题研究,对近年来在山西芮城西侯度两个旧石器时期遗址点采集的样品,进行铝铍同位素比值埋藏测年分析,表明:西侯度遗址的同位素年龄距今约243万年。<br><br>这一研究成果的面世,历经10年,是对西侯度遗址发现60周年的最好纪念。<br><br>这意味着,在西方所说的直立人于185万年前走出非洲之前,中国所在的东亚地区,已经生存着利用砾石打制石器的远古人类,古人类最早就在东亚地区的山西芮城西侯度和相邻地域活动。<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西侯度遗址至西安、安阳、黄河一线</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地形图。</font></h5><div><br></div><div>就在这一大片层层叠叠的峰岭山水,有地球上最早期的世纪曙猿,有伏羲和女娲的身影,有炎帝和黄帝的子孙,有祝融重黎和黎侯古国的后代,有祖先遍尝百草、犁田耕作的古老记载和遗物,有中国最早期的长城巨龙……好一片土地,人类诞生发祥的热土。<br><br>无独有偶,围绕这一最新最震撼的考古发现结论所在地域,与中国传统的长城精神文化史,民族融合发展史,华夏冶金铸造史、古代建筑艺术史,中华文明和文字创造史,中国红色革命史,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史、新中国的建设发展史,都有最直接的关系。<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周恩来、毛泽东、朱德</font></h5><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朱德、彭德怀</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div><br></div><div>因为,八路军前方总部、第一二九师、第一一五师、第一二0师、太岳军区、太行军区、冀南军区、冀鲁豫军区、豫西抗日民主根据地,连接陕甘宁边区、八路军山东军区、新四军,在中国共产党的指挥下,就战斗在这块古老红色的、充满了中华人类生存智慧和勇气的圣火土地上。<br><br>而且,我们知道从风陵渡到安阳、林县,也就是太行山南麓东西两头相接的这一段,是7000年至5000年来,中华古人类东迁、玉石之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必经之路,聚集呈现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磁山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殷墟文化(古玉器、甲骨文、青铜器、古城址(长城)、中轴线)、夏商周文化等超二百万年的人类生存史,历史文化源远流长。<br></div><div><br></div>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上图:世界文化遗产——安阳殷墟。<br></span><font color="#ff8a00">下图:1981年,成大林、郑严在河南省林州市、辉县市一带实地考察,首次发现了“赵南长城”。郑严拍摄。</font></h5><div><br></div><div>这里有山西芮城西侯度两个24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遗址、众多处距今已万年以上的人类古遗址,8000多年以上的磁山粟米仓储遗址,七、八千年中国最早的音乐起源之一的中山寨“娥陵”骨笛,6000年左右中国最早绘画起源之一的鹳鱼石斧彩陶缸,约5300年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最早的骨质蚕雕艺术品,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河南郑州巩义双槐树古国时代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群和唯一的大型都邑遗址群,2700多年前的河南新郑仓城春秋铸铁遗址,中国最古老著名的2700年世界文化遗产楚长城遗址,河南卫辉市固围村战国墓葬遗址等等。原产于汝州的汝瓷,位于宋代五大名瓷之首,汝瓷、汝帖、汝石并称“汝州三宝”享誉海内外。<br><br>说明早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原先民就在此古老孔道捕鱼狩猎,繁衍生息,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证明此古老孔道的古先民在漫长的新石器时代发展过程中,生产水平、文化生活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田野考古发掘发现,从此天下之脊南沿得知确认了:地球气候的变化带来了人类生存变迁和文明的出现。<br><br>新旧石器时代,太行山上古人类世世代代相传铭记的农耕火神炎帝、祝融和愚公移山等古老史说,给近现代太行山上的人们,传承了对太阳、祖先、火的崇拜和信仰,深层积淀着爱大山、爱家乡、爱祖国的魂与根底线意识,抒发“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的大爱。<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秦国庆向八路军研究会会长刘进和太行分会会长李彤妍赠送太平洋战场地图。</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八路军研究会太行分会的同志们学习红旗渠精神。</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在这里长期奋斗过的中国共产党人,构建起太行精神(吕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丝路精神等精神谱系,集中彰显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卓绝近现代史。<br><br>这一古老孔道,近代发展而来的陇海铁路线和平汉铁路线,正好是太行山东南麓和黄河一线,都是抗日战争,一直到解放战争,四战四军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党中央、八路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要打通的关键战略通道之一,还是许许多多南下干部的出发之地。<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左起:李达、聂荣臻、邓小平、刘伯承、吕正操、蔡树藩。</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一一五师、太行军区、冀南军区、冀鲁豫军区、太岳军区、陕北和晋绥部队、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长时期不间断的延续、活动、战斗在豫北、豫西等地区,创建了豫西抗日根据地和中原军区,与延安、华北、华东解放区、西柏坡连成一片,形成了新的冀鲁豫大解放区,留下了许许多多动人心魄的革命故事。<br><br>我们的前辈,都是从这一古老地区,兵出太行山,跃进大别山,鏖战中原,一路杀到和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声西击南出奇兵打到大西南,登上喜马拉雅,解放全中国、抗美援朝、建设新中国,改革开放,成功领导完成两弹一星高科技任务,大踏步进入新时代的。<br><br>面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西方的有识之士正在醒悟进行时:中国,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那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文明,却“伪装”成一个国家存在。<br><br>“自古以来,西方国家的建立,总有一个开端,但中国似乎没有这个概念。在他们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他们随时都是一个起点,每当他们建立起大一统盛世的时候,总是不认为这是创造而是复兴、是回到巅峰,似乎那个巅峰的中国,早在黄帝之前就存在一样。”<br><br><b>上下五千年!<br><br>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br><br>我们,始终屹立于世界东方。<br><br>我们,正见证着伟大祖国的伟大复兴。<br><br>我们,对此有厚重的情怀。<br><br>初心和使命,光荣与梦想!<br><br>每一个故事,哪怕是非常微小的一个回忆,都在诉说着那些真实。<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图。</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二、抗战狼烟火爆太行军区共性燃点</b><br><br>2021年10月6日,是第2个时段的太行军区成立78周年纪念日。<br><br>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在太行山上先后有两个时段的太行军区。<br><br>从第1个时段的太行军区成立日算起,到2021年已经81周年了。<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第一二九师与太行军区领导</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在新年团拜会上。</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左起:刘伯承,邓小平,蔡树藩,李达,王树声。</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第1个时段的太行军区的前身是晋冀豫军区,至1939年秋,对外改称冀豫边游击纵队。<br><br><b>1940年6月,根据中共北方局黎城会议的决定,撤销晋冀豫军区,正式成立太行军区,由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部兼军区机关</b>,刘伯承兼任司令员,邓小平兼任政治委员,王树声任副司令员,李达兼任参谋长,蔡树藩兼任政治部主任,黄镇兼任政治部副主任。<br><br>第2个时段的太行军区,是在前一个太行军区的基础上,于1943年10月6日,<b>经中共中央决定,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部免兼太行军区,一二九师机关与八路军总部<u>合并</u>,太行军区<u>分设</u>。同时,抽调第一二九师司令部、政治部机关部分人员,成立太行军区机关,隶属八路军总部领导。<u>与太行军区相同,一二九师所属太岳军区、冀南军区、冀鲁豫军区同时分设</u>。</b><br><br>第2个时段的太行军区:李达任司令员,李雪峰任政治委员,黄镇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袁子钦任政治部副主任,张廷发、安中原(代)任参谋处长。<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涉县赤岸村。</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八路军研究会太行分会的研究者们,分别在两个时段的太行军区成立之年,既1940年和1943年,发现了山西太行山上抗战的两大共性燃点。<br><br>第1大共性燃点</b>,是都在河南东北部的林县一带打过一仗:1940年3月5日至8日打的磁武涉林反顽战役;1943年8月18日至26日打的卫南、林南战役。这两仗还都是一二九师和太行军区在抗日战争时期打的大仗。两次战役的前线指挥部都设在林县。<br><br><b>第2大共性燃点</b>,是都在山西太行山上的黎城召开过一次北方局会议:第1个北方局会议,是1940年4月11日至26日北方局在太行山黎城的西黄须、霞庄、北社召开的“黎城会议”;第2个北方局会议,是1943年10月9日前,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前方总部在黎城南垴召开的高级干部会议。<br><br><u> 这两次战役大体上是怎么发生的?有什么战略意义</u>?<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朱德总司令和一二九师等领导人共商团结抗战、反对摩擦大计。</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前排左起:杨秀峰、邓小平,李达、朱德、刘伯承、罗瑞卿、聂荣臻(资料图片)。</font></h5><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磁武涉林反顽战役经过示意图。</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1939年11月1日,国民党的五届六中全会制定了《限制异党问题实施方案》,提出了军事限共为主、政治限共为辅的反动方针,蒋介石随即在全国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太行区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是华北抗日军民的心脏和战略中枢,因此成为国民党军进攻的重点地区。<br><br>1940年2月中旬,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调集兵力,向太行、冀南等抗日根据地进行更大规模的进攻。冀西地区的国民党军第九十七军(军长朱怀冰)率先南攻武安,袭击第一二九师先遣支队、青年纵队,使该两部伤亡100余人,被袭击部队撤出原驻地。八路军第一二九师青年纵队、独立支队、先遣支队、独立游击支队、第三八六旅新一团、师部特务团及来自晋察冀的挺进支队、冀中警备旅等共13个团,打响了磁县、武安、涉县、林县的磁武涉林反顽战役。蒋介石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被粉碎。<br><br><b>1940年5月31日,经与国民党谈判划界后,第一二九师领导机关即进驻涉县。</b><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br></b></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卫南战役和林南战役经过示意图。</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1943年4月24日,原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五军军长孙殿英,第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庞炳勋先后率部投敌,充当伪军。庞炳勋、孙殿英部新编为伪第二十四集团军,配合日军第三十五师团一部,于7月上旬侵占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林县地区和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卫河以南地区。冀鲁豫军区部队于7月30日率先发起卫(河)南战役,除全部恢复卫南地区外,还新建了卫南、滨河、滑县3县的抗日民主政权。第一二九师乘胜集中太行军区、冀南军区一部,组成东西两个集团。首先分割围歼林县地区伪军主力,然后消灭合涧、东姚、临淇等地伪军。分别收复东姚集、李家厂、鹤壁集和合涧、原康等地。<b>相继打退了安阳、辉县出援日军1400余人的进攻</b>。卫南战役和林南战役的胜利,开始形成华北敌后战场局部反攻态势,巩固了太行根据地。<br><br>有先才有后,有因才有果。<br><br>磁武涉林反顽战役和卫南、林南战役两个战役,都不是我们要打国民党顽固派和伪军,而是顽固派和日伪军非要进攻我们,那我们就不得不打。有了扫除敌后抗日障碍、开辟根据地的机会,就一定要打,坚决地打,要打就要把它打痛。关于这两次战役的一些重要意义,包括林南战役、道清战役、安阳战役等,我们后面还会在《太行军区—红日照亮的东方(之三)》再加细述。<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朱德</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彭德怀</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杨尚昆</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左权</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傅钟</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陆定一</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彭真</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杨秀峰</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李雪峰</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薄一波</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黎城会议”参加者有八路军总部、第一二九师、冀南、太行、太岳地区的军政高级干部朱德、彭德怀、杨尚昆、左权、刘伯承、邓小平、傅钟、李达、聂荣臻、陆定一、李雪峰、薄一波、杨秀峰、安子文、戎子和、聂真、宋任穷、杨献珍、李大章、赵林、彭真、黄克诚、刘锡五、黄镇、张友清、李菁玉、徐子荣、吕正操、李一清等。会议由北方局书记杨尚昆同志主持,并作《目前政治形势与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的报告;刘伯承作了《党军建设问题》的报告;薄一波作了《关于建政问题的结论》。传达毛泽东《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的讲话内容,并提出“建党、建政、建军”的三大任务和具体工作方针。李菁玉、李雪峰、安子文分别报告了冀南、太行、太岳三个区党委的工作。会议根据邓小平的建议,决定成立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并将“太北军政委员会”改为“太行军政委员会”,邓小平任书记。会议还颁布了《人权保障法令》,初步制止了冀南工作中的“左”倾错误。<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南垴地形图。</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南垴(南委泉村)位置图。</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南垴会议”的基本情况,主要来自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八路军文化研究者,近十年来广泛发掘、认真研究出的阶段性成果,如果没有其它同期历史会议材料可供参考或者回应,那么这一阶段性成果是可供商榷讨论的:2012年,黎城县热爱红色文化的同志们,在县委和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组织长治市和黎城县党史部门、黎城八路军文化研究人员,曽跟随老八路刘贵德到南垴现场调研。<br><br>南垴,位于黎城土地庙村的八路军总部秘密交通站和八路军总部卷烟厂西北侧的百宝山上,与1944年11月21日至12月7日太行首届群英会会址南委泉村相邻。从地图上测距,虽属相邻三县,但南委泉村分别西距武乡八路军总部旧址砖壁村直线约16.5千米、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纪念馆直线约25.9千米;东距涉县第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赤岸村直线约24.5千米;东北距八路军前方总部及中央北方局等机关所在地麻田镇直线约16.3千米,北距左权县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旧址桐峪镇直线约19.7千米,隐蔽、安全、稳便。该地恰好位于王家峪、砖壁村、赤岸村、桐峪镇、麻田村约不等边三角形底边正中的大山上,黎城县北部,黄崖洞南面,是抗战时期八路军领导同志疗养和会议的旧址,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八路军首长曾多次在此会面,议定军政大事,八路军将士及家属也曾在此地域开荒种地果实累累。抗战时期,南委泉村内曾开设有专门做西餐的“白宫餐厅”,为在八路军部队里参战的外国友人和国外回来的军工人员服务。<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罗瑞卿</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滕代远</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周文龙、杨立三</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戎子和</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1943年9月下旬,彭德怀、刘伯承应毛主席电召回延安,准备参加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10月初,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前方总部在黎城南垴及时召开高级干部会议。据时任八路军卷烟厂公务员、现尚健在的老八路刘贵德回忆,1943年秋,在南垴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刘贵德曾多次向南垴送水;会后,彭德怀、刘伯承回了延安。不久后,刘贵德参军到一二九师警卫团,给太行军区作战处处长黄峰当警卫。参加这次高干会议的有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罗瑞卿、滕代远、蔡树藩、李雪峰、杨立三、薄一波、戎子和、李达等领导。会议决定:中共中央北方局与太行分局合并,撤销太行分局,八路军前方总部与一二九师合并,保留一二九师番号,邓小平任北方局书记,主持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全面工作,李达兼任太行军区司令员,李雪峰兼任政委。一二九师不再兼任太行军区,撤销太岳纵队对外番号,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直接领导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军区。至此,邓小平全面主持晋冀鲁豫根据地党政军全面工作,直至抗战胜利。<br><br>通过这些简要介绍,我们就知道了<b>1940年和1943年两个年度内,先在林县等地打了大仗,后在黎城开了高级别会议。然后,都成立了几乎横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的不同时段的太行军区。<br><br>这些是偶然现象,还是一个具有重大抗战历史必然性、规律性的战略战术考量呢?</b><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br></b></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1939年,邓小平(左三)同刘伯承(左二)、李达(左一)、蔡树藩(左四)在山西太行山八路军一二九师驻地。</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大家都知道刘伯承师长的五行之术:任务、敌情、我情、地形和时间。用刘师长的五行术,可以深刻学习好、理解好这一分时段、却有相同必然规律的重大抗战历史战略战术举措。<br><br>八路军的总任务,就是“不到长城非好汉”,在中华全民族优秀传统的长城精神文化基础上,高举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旗帜,在党的领导下毫不手软的坚决打鬼子,打日本鬼子,打汉奸、伪军二鬼子。汉奸、伪军二鬼子也是鬼子。</b><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br></b></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第一二九师进军晋东南。</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要打的鬼子在哪里?这就涉及到“敌情”。<br><br>当时的一二九师,早在进入山西敌后抗战之前,定下的任务就是上太行山,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山地游击战。第一二九师进入山西后,初期主要是配合国民党军作战,保卫太原,<b>先后取得了夜袭阳明堡、两次长生口、两次七垣村、黄崖底、广阳等战斗胜利</b>。<br><br>1937年11月9日太原彻底沦陷。同月13日<b>石拐会议后,第一二九师实施“第一次战略展开”,于11月15日最先进入了太行山辽县西河头村。</b><u>此时的一二九师,除太行山南麓、东南麓和西南麓局部地区还有国民党友军驻守以外,其东、西、北三面几乎全部被日寇围困。第一二九师再想往东部华北平原敌后地区发展,是有很大困难的</u>。<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div><br></div><div><b>“我情”又是什么样的呢?</b><br><br>太原失陷当天,毛主席即电告八路军总部、第一二九师全部入驻晋东南。八路军总部依照洛川会议拟定方案和毛主席电报指示,<b>决定第一二九师全部和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进驻晋东南,依托太行山脉,由第一二九师统一指挥,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并于1937年12月一举粉碎日军对正太路南晋东地区的“六路围攻”</b>。刘伯承在评价反六路围攻的胜利时说:这是以我们的主力打敌人的小部队,以我们的小部队打敌人的大部队的一个实例。<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时任第一二九师参谋长,也是太行军区司令员的李达将军,曾在《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一书里,对一二九师在太行山上展开,进行游击战的初期阶段有个回忆</b>。<br><br>如果我们像欣赏珍贵的艺术品一样,仔细研读、揣摩李达将军的回忆,把将军的回忆文字与一些影视剧里的台词、场景,譬如《亮剑》《太行之脊》等经典影视剧里的独立团营长张大彪、支队司令裴勇和欧阳春等形象,把他们的独立团、正规编制队伍按连排为单位化整为零,散开来、打游击、扩军的一些自我发展的具体做法,进行比对。那么,1937年底到1940年初这一时段,第一二九师是如何开展游击战,发展队伍的真实情景,就会活龙活现、绘声绘色、丰富多彩、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在我们眼前展现出来。<br><br><u>每读到这些回忆,结合“火种”理念,都犹如醍醐灌顶。<br><br>感觉李达将军的这个回忆,要比影视剧里表现的更加真实,更加精彩,更有趣味。从中,我们就能悟出人民军队为什么在老乡家会担水、劈柴、扫地,学会做群众工作,和群众打成一片?八路军的游击战是怎么搞出来的?体会游击队伍的扩大怎么会这么热闹!所以,有必要把李达将军的回忆文字多表述一些,大声地读出来。</u><br><br>李达回忆:进驻辽县后,既有几个举措。其中就有<u>开办游击训练班,在教学中总结游击战规律</u>。<br><br>刘伯承师长在游击训练班第1期开学典礼大会上,首先向学员们传达了周恩来副主席演讲的精神。然后说:“同志们!在上海、太原相继失陷以后,在华北,友军几十万人溃退下来了。这的确是抗日局势的一个新的危机。<b>我们党已经提出了‘八路军与华北共存亡’的口号,我们是坚决留在华北与日本强盗作战到底的。但是,由于我们人数还少,装备也很差,跟日军打正规战不合算。所以我们今后的作战,要以游击战为主。我们要争取一点一滴的胜利,集小胜为大胜,杀一个敌人,缴一只枪都算数</b>。”<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张浩和小八路</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张(浩)政委也常到游击训练班讲课。<br><br>“游击训练班每期多则一月,少则半月。虽然学习时间很短,但学员们都感到提高很快。<u>有些同志由不愿意打游击,转而积极要求派出去打游击,并以此为荣</u>。<br><br>“学员毕业以后,就被派到各地,<b>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和支持下,以发展壮大游击队。地方干部则回到本地,以区、村为单位,组织群众性的自卫队;有的补充到已经成立的游击队里做骨干</b>。<br><br>“<u>他们刚下去时,往往只带三、五个人,或一个班,至多一个排或一个连。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这些游击‘种子’就发展成许多游击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u>。”<br><br>刘伯承在教学时用到了战利品内容:“我们在榆次缴获的日军文件中,发现一个日本士兵写的家信。他在信上画了一个圆圈,又画了一个小人站在圆圈的中央,小人代表他自己,圆圈代表游击战。这个图的意思,就是说他们已经被八路军的游击战包围,因而不能回家,心情十分苦闷。”<br><br>刘伯承“在《击退正太路南进敌人的战术考察》一文中,形象地概括了游击队、自卫队和基干军队三者的关系:‘<b>我们的游击战争原是游击队、自卫军和基干军队三个成分有组织而艺术的配合行动。就这三个成分配合作战的作用来说,好像组成了我们打击敌人的手一样,游击队就是筋,基干军队就是骨,自卫队就是肉</b>。’<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左起:李达、刘伯承、邓小平。</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有一天,李达跟刘师长骑马出去,边走边谈训练班的事。<br><br>刘伯承师长说:“我们这个师虽然人数不算多,但是政治质量很高,有着光荣的传统。干部打仗很勇敢,也很朴实,就是文化水平低一些。前一段,情况紧张,没有时间集中学习。这次总算有机会轮训一遍了。要是<u>抓紧教育,他们会很快提高的</u>……<br><br>“正说着,他骑的马突然不安地嘶叫起来。我的马同时也受惊了,四蹄乱蹦。一刹间,两匹白马拼命向前奔跑。我们使劲抓住缰绳,等到各自勒马站定,才知道刚才有一群黄蜂从后面袭来,落在马屁股上、肚子上,把马蛰惊了。<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刘伯承</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u>这么个庞然大物,还怕小小的黄蜂</u>!’刘师长若有所思地说,‘嗯,我看这好有一比呀。’<br><br>“‘比作什么呢?’我很有兴趣地问道。<br><br>“‘游击战。’刘师长的话音刚落,又有一群黄蜂朝我们这边飞来,这两天白马听到声音就战栗起来,嘶叫着又跑了几步,惟恐黄蜂再来蛰它们。<br><br>“‘你看,这黄蜂虽小,威力却很大。’刘师长边说边爱抚地捋了捋马鬃,让它安静下来。‘<u>这马就好比日本军队,它人数多,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是个庞然大物。这黄蜂就好比我们分散出去的游击小组,短小精悍,行动灵活</u>。’<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李达</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对。这些<b>黄蜂虽然蛰不死马,可是马也受不了</b>。’我领会了刘师长的比喻,十分兴奋。<br><br>“<u>刘师长的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游击战的作用。我们的游击队遍地撒开,灵活机动,神出鬼没,到处给日寇以袭扰、牵制、消耗和打击,弄得日寇坐卧不安,顾此失彼,穷于应付</u>。<br><br>“那时,<b>我们的指战员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机智巧妙地同日寇周旋,发明了许多新的游击战术。如后来经常被大家提到的‘麻雀战’,就是当时的一个创造</b>。1937年11月26日,敌人以五、六百步兵,一连骑兵、6门迫击炮和两辆汽车,在范村附近向我侵犯。<u>七七一团一连把全连人分散在十余里的广阔地面上,不时变换位置,从四面八方向敌人射击。敌人无法对付这些散在10余里范围内,像小麻雀一样飞来飞去的战士们,只有等着挨打。这一仗,敌伤亡近百人,汽车被击毁一辆</u>。”<br><br>“按照刘师长的设想,<b>一二九师的游击训练班,后来演变成了参谋轮训班、随营学校(简称‘随校’)</b>。”<u>可是不要小看了这些个游击训练班、参谋轮训班和随营学校。在这里学习过的很多学员,后来都是开国将军,因为他们当时都是旅、团、营、连级干部到这培训的</u>。<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刘复之</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王近山</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上个世纪的70年代,闲赋在家的刘复之前辈曾经跟去看望他的笔者讲过一些老故事,其中就有游击课班的故事,后来他还把有的故事写进了他的回忆录。<br><br>抗日战争初期,担任刘伯承和邓小平年轻秘书的刘复之,曾经受刘师长委托,到涉县游击课班去讲过课。刘复之很是感怀老首长们的人格。<br><br>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有的在游击课班分队学习过的高级将领们见到刘复之的时候,还称他为刘老师。尤其是王近山在担任公安部领导时,见到刘复之总管他叫刘老师,还专程到刘复之家里去看望他,请教公安工作。<br><br>可见,我们那些<b>被人家戏称为“土八路”的前辈老首长们,是多么的爱学习,多么认真的学习,多么的谦虚好学,多么的尊师重教!<br><br>老前辈们在太行山上和华北平原广阔的敌后农村天地,学会和总结出了保家卫国、游击战争的系统工程理论和实践</b>。</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晋冀豫军区主要领导。</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刘伯承迅速指示李达和司令部,考虑一个建立军区的计划</b>。<br><br>刘伯承说:“<b>我们现在是变敌人后方为前线,向敌人收复失地,我们的作战会一天比一天更残酷、更艰难。为了适应这个情况,我们所建设的军区,一方面要依照自愿原则组织自卫队、游击队、补充兵员,征集资材,安置伤病员,成为积蓄武装力量的机关;另一方面还要指挥军区的基干纵队、支队、游击队、自卫队等独立作战,或者配合正规军作战,又成为使用武力的机关</b>。<br><br>“按照这一设想,他拟定了一个在太行山建立军区的方案,初步划为6个军分区,亦即游击区。这个‘军分区划分方案’具体内容如下:<br><br>“一、邢台至石家庄铁路线以西,获鹿、井陉、阳泉(不含)铁路线以南,昔阳、和顺<b>(不含)</b>公路线以东的四方地域为第一区。<u>以平定的丁家峪为重心,</u><b style="">主要向东北两面游击</b>。<br><br>“二、和顺、昔阳、寿阳、榆次、太谷、宜(仪)城镇地区为第二区。<u>以和顺西之宜(仪)城镇为重心。主要向西北两面游击</u>。<br><br>“三、<b>黎城(不含)、涉县、磁县、沙河、辽县、榆社、武乡地域为第三区。以辽县南之温城为重心,</b><b style=""><u>主要向东平汉线游击</u></b>。<br><br>“四、榆社(不含)、祁县、介休至洪洞、屯留、沁县为第四区。<u>以沁县西之张(漳)镇为重心。主要向同蒲线游击</u>。<br><br>“五、<b>黄河北岸(以南)、平汉线(以西)至安阳、漳河、黎城、襄垣、长治、高平、晋城、济源至黄河边为第五区。以潞城东北之微子镇为重心,主要向平汉线游击</b>。<br><br>“六、济源、晋城(不含)、长子、安泽、临汾,以致汾河、黄河夹道之地域为第六区。<u>以沁水以西之隆化镇为重心,主要向同蒲线游击</u>。<br><br>“七、依据抗战发展程度,<u>每区均需订出3至5个要点,各成立30人左右的游击队,和一个百人以上的基干游击队,以辗转配合各小游击队行动</u>。<br><br>“当然,太行山军分区的划分,以后根据情况的变化,有过多次变更和发展,这里所提到的军分区的划分,乃是一二九师刚刚筹建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的最初设想,也可以说是晋冀豫军区的一个雏形。”<br><br>刘伯承拟定打游击战的最初设想,也就是在太行山建立军区的最初方案,初步划为6个军分区,亦即游击区。<b>分别向东北两面、西北两面、东平汉线、西同蒲线、黄河北岸(以南)、平汉线(以西),汾河、黄河夹道之地域打游击</b>。上述文中所谈到带括号的“(不含)”的意思,在李达的回忆里有专门注释,“意即不包括”该县城。<br><br>游击队与基干游击队的区别,就是30人与100人以上的区别。其他都是小小的游击队了。<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抗战初期,八路军三大主力师布防图。</font></h5><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解放区及太行军区</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军事地理图。</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李达接着回忆:“<b>我八路军三个师分别在晋察冀、晋西北和晋冀豫等地区展开,占领了预定的战略支点。广大人民群众在我军屡战屡胜的鼓舞下,纷纷要求参加八路军,组织抗日游击武装。这为我们发展游击队,建立军区,壮大革命人民的武装力量,提供了有利条件。<br><br>“我师建立游击队,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br><br>“一是由主力部队派出工作团和一部分部队为基础组建起来的。<br><br>“二是我党领导同志利用合法身份和统一战线的关系组建的。如薄一波同志利用其兼任山西第三行政区主任的身份发展的山西决死队;杨秀峰等同志以河北省民政处名义组成的冀西游击队。<br><br>“三是一些原国民党内主张抗日的将领,不满国民党的腐败政治和消极抗日政策,主动同我党我军并肩对日作战,以后又要求我党领导,编为我师的游击武装。如范筑先纵队和范子侠的平汉纵队等。<br><br>“四是收编各色游杂武装。如在冀南一次就收编地方武装2万多人……</b><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br></b></div>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上图:范筑先</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下图:范子侠</font></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h3 style="text-align: left;">“按照我师游击队成立的先后,简单介绍一下游击队发展的概况。</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1937年10月中旬,我师刚到正太路时,既与当地党组织建立了联系,<b>派遣秦基伟、赖际发两位同志率领教导团的第五连和部分干部</b>,协同地方党发展太谷、榆次、寿阳、阳泉、昔阳、和顺地区的游击战争,于<b>10月18日组成了一二九师的第一个游击支队——秦赖支队,亦称独立支队</b>。<b>他们很快就组织了平定、榆次、太谷、寿阳等好几只游击队</b>。</h3><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秦基伟</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赖际发</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11月初,<u>我师又派遣骑兵营深入敌后的临城、赞皇地区,开展冀西的游击战争</u>。<br><br>“师部移驻辽县后,刘师长和张(浩)政委同晋冀豫省委商量了开展游击战争的有关问题。当时商定,<u>一二九师部队立即分别在同浦路东侧、正太路南侧和</u><b>平汉路石家庄至磁县段以西地区展开</b>。由<b>师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穷、组织部部长王新亭、宣传部部长刘志坚等同志率领工作团与步兵分队,分别到沁县、长治、晋城、武乡、襄垣、平顺、沁源、安泽、屯留等地开展工作;由师参谋长倪志亮同志负责着手组织晋冀豫军区的工作</b>……<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宋任穷</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王新亭</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刘志坚</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汪乃贵</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12月12日又<b>成立了汪乃贵支队。在正太路以南,平汉路以西地区活动</b>。<br><br>“以上是<u>到1937年底为止成立的几支游击队和他们的游击区</u>。”<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游击队。</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1938年1月28日,我<b>师派谢家庆、张国传两位同志,率领教导团部分干部,组建了谢张大队,也就是一二九师游击大队</b>。他们的活动地域是在榆社、武乡、襄垣、黎城一带。<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邓小平</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谢家庆</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张国传</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前排左起:张贤约、袁鸿化、皮定均、谢家庆、张国传。</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2月初,邓小平政委在辽县组织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总结了太原失守以来我师的工作,进一步布置我师实行战略展开、开辟根据地和继续发展游击战争的工作。会后,<b>首先派出新组建的补充团南下,开辟太南及道清路沿线的工作</b>。<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桂干生</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赵基梅</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涂锡道</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2月9日,<b>我们又从教导团抽出三十几名干部,由桂干生负责,组建了八路军游击支队,在平(定)和(顺)公路以东、正太路以南、平汉路石家庄之内丘段以西的晋冀地区活动。2月10日又成立了一二九师先遣支队,以七七一团和教导团的各一个连组成,活动地域为辽县以东,平汉路邢台、磁县段以西及漳河以北的冀豫地区。2月17日,771团的一个步兵连和教导团的部分干部,主建了赵(基梅)涂(锡道)支队,亦称独立游击支队,<u>在白(圭)晋(城)公路以东、漳河以南、平汉路以西的太南地区活动</u></b>。<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徐向前</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2月25日,徐(向前)副师长和邓(小平)政委到拐儿村参加集总(注:八路军前方总部,也就是通常我们所称:八路军总部)召集的会议,26日,我们在辽县西河头欢送张浩同志启程回延安。<br><br>“2月下旬,当日军向晋南进攻时,<b>唐天际等同志和晋豫边特委一起,在同浦路以东,曲(沃)高(平)公路以南,高平至博爱公路以西、黄河以北的中条山地区,成立了晋豫边游击支队,同敌人战斗在中条山地区</b>。<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陈赓</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安子文</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4月下旬后,<u>三八六旅主力在陈赓同志率领下,向平汉路西侧的冀豫地区发展,开辟豫北地区,在安阳、林县、辉县的山区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在道清路两侧的平原地区开辟了广大的游击区。七六九团、独立团和汪乃贵支队组成了新的三八五旅,继续活动在正太路以南、平汉路以西地区(即邢台以北、石家庄以南)</u>,统一指挥各基干支队。<br><br>“同浦路以东、白晋公路以西、曲高公路以北的太岳地区,为以薄一波同志为政治委员的决死第一纵队活动地区。晋冀豫省委派安子文等同志组成了省委工作委员会,负责该区的工作。以戎子和为政治委员的决死第三纵队则活动在浮山、沁水一带。在辽县也有决死队的一个团在活动,我师也曾派干部到这个团去工作。</b><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br></b></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张南生</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吴富善</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此后,<b>各游击支队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那时,为了迷惑敌人,不让他们摸清我军的实力,游击队的番号可谓五花八门,名目繁多</b>。除上面提到的游击支队外,我再介绍几只这一时期成立起来的游击队。由于每支游击队都有各自的发展过程,我只能极为概略地介绍一下他们的番号,具体情况就说不上了。<u>如梅华樊同志带了三、四位同志到黎城开展工作,称为“八路军工作团”。他们配合地方党组织政权建设工作,并</u><b style="">与当地“牺盟会”结合,组成了漳河游击队</b>。后来,<b>又从漳河游击队中抽出30人为骨干,发展成为“梅支队”。张南生、吴富善两同志带一个连到河北磁县、武安一带打游击,与当地的工人武装(其领导人是峰峰矿的工人纪德奎)结合,成立了“磁武支队”。<br><br>“此外,还有榆次纱厂工人游击队,一二九师独立支队,邢台浆水游击队,挺进支队,游击二支队,独立三支队,磁县人民游击队,晋中支队,冀豫第一支队,民众抗日自卫军,冀豫游击队支队,卫河支队,博平五大队,青年抗日义勇军团,别动大队,津浦支队(后编入山东纵队),四支队,民军十三支队,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太行梯队,道清支队</b>,等等。<br><br>“据统计,<b>从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前后,到1938年4月粉碎敌九路围攻为止,我师有步骤的分遣了三分之二的兵力(当时共64个连队,派出了41个连队)到各地开展游击战争</b>。”<br><br>“按一般情况来说,<u>一个支队开始大体上百把人到200来人,以后逐步发展到1000多人,就变成一个战斗旅,其活动地区就发展成军分区,如冀西游击队、晋豫边支队、先遣支队、独立支队、独立游击支队等就是相当于旅级的游击队</u>。<br><br>“在他们活动的地区,大部分都有我党的工委或特委组织,和各游击支队共同进行开辟根据地和建立军分区的工作。<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倪志亮</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黄 镇</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张贤约</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这样,由<u>我党领导的晋冀豫军区,已经基本形成</u>。<b>它西起同蒲路、北界正太路、东至平汉路、南到黄河北岸。比刘师长10月29日提出的‘军分区划分方案’,又有所发展。<br><br>“1938年4月下旬,晋冀豫军区正式成立,对外称一二九师后方司令部。司令员由倪志亮同志兼任,政委是黄镇同志。军区以下,按各基干支队的活动地区划分为5个军分区,各军分区对外仍以支队名义出现。秦赖支队为第一军分区;八路军游击支队为第二军分区;先遣支队(张贤约、张南生)为第三军分区;谢张大队为第四军分区;徐涂支队为第五军分区。至此,晋冀豫军区的基干武装已由原来的几千人发展到二万人,并且由初期分散的小游击队扩大、提高为游击兵团</b>。<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两篇著作</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徐向前</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杨秀峰</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陈再道</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1944年,王鹤峰、王新亭(左二)、聂真(左三)、郭钦安在山西安泽县桑曲。</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杨得志</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黄克诚</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苏振华</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杨勇</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肖华</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左起:杜义德、杨勇、曾绍山、宋任穷、谢富治、李达。</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1938年5月,<b>毛主席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两篇著作发表了。这对我们来说有如‘及时雨’一般。刘师长和邓政委马上布置师直机关和各部队、各游击支队认真学习和运用于实践中。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根据地游击战争的发展</b>。<br><br>“后来,<b>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徐向前、杨秀峰、宋任穷、陈再道等同志开辟了冀南军区;薄一波、陈赓、王新亭、聂真等同志开辟了太岳军区;杨得志、黄克诚、苏振华等同志开辟了冀鲁豫军区;杨勇、肖华等同志开辟了鲁西军区,而晋冀豫军区又发展为太行军区。<br><br>“到了1938年秋,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鲁豫抗日民主根据地以初具规模,其范围:东至津浦路,西至同蒲路,北起正太,沧石路,南迄黄河。人口达2300万。1940年7月左右,一二九师与地方武装,包括杨秀峰同志创建的冀西游击队和薄一波等同志创建的决死队(即山西新军)在内,在太行和冀南就有95,515人。比我师出征时的9167人发展了10倍以上</b>。<br><br>“这些精干的游击队,活跃在晋冀鲁豫边区,在广大人民群众和自卫队紧密配合下,在集总、中央北方局和师首长的领导下,对日寇展开了有组织,有计划的游击战争,给日军造成了严重的威胁。”<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上图:神头岭战斗纪念碑。</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中图:响堂铺战斗纪念碑。</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下图:长乐村战斗纪念碑。</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h5><h3 style="text-align: left;">上太行山之初,地处群山深处的晋东南上党地区中部地域、有山有水有小盆地,盛产农作物和医药材的黎城古国地域即显现出相对优势。</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据《黎城党史资料》明确记载,1937年11月18日,八路军总部批准成立黎城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何公畛,系1925年入党的老共产党员(秘密),其入党介绍人为董必武。</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有了初步条件,刘伯承师长将晋东南早期部分抗战战斗的决策地和指挥位置放在了黎城,于<b>1938年3月至4月间,分别围绕着黎城,取得了神头岭、响堂铺、长乐村三次战斗的胜利,战斗后的部队回宿地基本在黎城,巩固了4月正式成立的一二九师晋冀豫抗日根据地。<br><br>1938年4月初至27日,第一二九师在八路军总部指挥下,与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决死队第一、第三纵队等部共同战斗,于20日至25日先后收复辽县、黎城、潞城、襄垣、屯留、沁县、沁源、高平、晋城等地。27日、28日,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和决死队第一纵队在屯留的张店及高平以西的町店,截击由长治向同蒲路南段撤退之日军第一0八师团。29日,收复涉县。至此,日军3万余人对晋东南地区的九路围攻被彻底粉碎,收复县城19座。</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br></b><b>1938年4月初至27日,第一二九师在八路军总部指挥下,与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决死队第一、第三纵队等部共同战斗,于20日至25日先后收复辽县、黎城、潞城、襄垣、屯留、沁县、沁源、高平、晋城等地。27日、28日,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和决死队第一纵队在屯留的张店及高平以西的町店,截击由长治向同蒲路南段撤退之日军第一0八师团。29日,收复涉县。至此,日军3万余人对晋东南地区的九路围攻被彻底粉碎,收复县城19座</b>。</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徐海东</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黄克诚(左一)、邓小平(左二)</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韦 杰</font></h5><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香城固战斗经过示意图。</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1938年7月6日,徐海东、黄克诚、韦杰等指挥町店战斗,歼灭日军第二十五师团一个联队,击退来援之敌。这是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和第六八八团在晋东南打的一个著名的漂亮仗</b>。<br><br>同期,第一二九师和第一一五师通过南北不同的方向,分别向冀南、河北和山东一带分兵进军。1939年2月第一二九师以陈赓第三八六旅主力和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第六八八团等,<b>打了平原地区的第一次得意之战——香城固战斗</b>。刘伯承师长对这次战斗非常赞赏,说这次战斗是一个模范的诱伏战。<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孙继先</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胥光义、陈锡联</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向东,向东,收复失地,向着日伪军占领盘踞的敌后平原水网地带,不停的前进。<br><br>早在1937年12月开始,第一二九师就派出由孙继先,胥光义率领数十人的挺进支队(干部队)越过平汉路到达冀南隆尧地区(邢台东北)</b>,了解当地情况,同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开展敌后斗争。<br><br><b>1938年1月,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副旅长陈再道率东进纵队抵冀南隆平地区后,打开了冀南抗日斗争局面。2月中旬,宋任穷率第一二九师骑兵团进入冀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4月间,中共冀鲁豫省委和冀南军政委员会成立,同时建立了冀南军区</b>。至此,冀南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br><br><b>1938年5月2日,徐向前率领部队到达南宫,与东进纵队会合,首战威县</b>。<u>至1938年上半年,冀南地区已有20余县掌握在我军手中。当时的南宫,成了冀南抗日力量的活动中心,曾有“小北平”之称</u>。<br><br><b>1938年年底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部队陆续通过黎城,经过涉县、林县要道,进入山东鲁西南地区。1939年2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代旅长杨得志等率部,从晋东南进到濮阳、内黄、滑县一带,和地方武装合编为冀鲁豫支队。1940年4月30日,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二纵队主力到达冀鲁豫边区。第二纵队兼冀鲁豫军区,黄克诚任司令员,崔田民任政委。6月,黄克诚率部分部队南下华中,杨得志兼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1940年底,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向南发展到陇海路,西面、北面接连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东面与山东抗日根据地相邻。直接进军山东地区的第一一五师大部队,主要是通过林县、涉县与安阳交接的通道过去的</b>。<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1939年冬,徐向前、朱瑞与山东纵队政委黎玉等合影。</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1940年5月八路军冀鲁豫支队部分领导人合影。左起:昌炳桂、刘震、杨得志、吴信泉、卢绍武、崔田民、李雪三、覃健。</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第一一五师部队通过林县、涉县与安阳交界地域</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进军山东路线图。</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1940年1月,<b>“晋西事变”后,为巩固太岳区,加强该地区的军事力量,八路军第三八六旅、总部特务团进入太岳区,配合决死第一纵队给予进攻张家店之阎军以严重打击,巩固了太岳区根据地。6月,根据北方局黎城会议决定,成立太岳军区,由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兼军区领导机关,对外称太岳纵队</b>。<br><br>通过李达将军的回忆以及以上概述,<u>冀南军区和冀鲁豫军区形成的时间较早一些,而太岳军区和太行军区是1940年6月,根据北方局黎城会议决定同时成立的</u>。<br><br>至1939年初,第一二九师开始“黎城整军”,锻造“铁的党军”,除了第三八五旅、第三八六旅两个老旅外,又新成立了七个新编旅,数不清的村自卫队、游击小组,壮大了自己的抗战力量。<br><br>大致统计各部新编制是:新一旅辖第一团、第二团;新四旅辖第七七一团、第十团、第十一团;第三八五旅辖第七六九团、第十三团、第十四团;第三八六旅辖第七七二团、第十六团、第十七团、第十八团;新七旅辖第十九团、第二十团、第二十一团;新八旅辖第二十二团、第二十三团、第二十四团;新九旅辖第二十五团、第二十六团、第二十七团;新十旅辖第二十八团、第二十九团、第三十团;新十一旅辖第三十一团、第三十二团、第三十三团;师部特务团改为第三十四团。<br><br>到了此时,真可谓是“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了。<br><br><b>上述这些,就是1940年时期为止的“我情”</b>。<br><br>八路军总部和第一二九师,在抗战环境一步步优化,正面临着敌进我进,需要进一步由太行山区向华北平原挺进,增加杀敌自由度,以利于扩大根据地。<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王新华太行山系列摄影作品。</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太行区简图。</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左起:陶鲁笳、刘刚、()、赖若愚、()、李雪峰、谷景生、冷楚、李伟。</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依据刘伯承师长的五行之术,我们再来简要分析一下1940年和1943年的“地形和时间”二术。</b><br><br>正如本文“引子”中已经提到过的地形:平汉线,陇海线自古以来即是中华人类的交通要道。太行山区则是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山高入云,沟不见底,即便就是今天走在群山当中,其惊险陡峭都会让人望而生畏,赞叹不绝。难怪人们常说,老区的山山水水,都是从未开发过的最美最好最引人入胜的旅游风景区。<br><br><u>无论是古代战争时期,还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黄河、平汉线与陇海线交错的战略地理地形和交通管道位置,都是非常重要的</u>。<b>何况发生磁武涉林战役和卫南、林南战役的所在区域(河北磁县、武安县、涉县及河南省林县),都直接掐住了八路军东进、南进作战和交通线的命门。尤其是林县的战略位置异常关键,素有交通锁喉效应</b>。<br><br>林县(今林州)位于太行山东南麓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西依太行山平顺大峡谷,东临华北大平原,北上清漳河涉县枢纽,东南、西南为河南、山东、安徽、黄河交通要道,自古便是太行山进出孔道,四通八达。位于林县的林滤山上修有2200多年前的赵南长城,进可攻退可守,且地势险要,属长城峰岭文化地域,中华人类优秀传统文化绵远悠长,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守护太行根据地等方面,起到甚为关键的作用。<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张谷林著书。</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笔者写过两部书。第一部书叫《论中华魂与根文化》,第二部书叫《天路开基人》。这两部书讲到了两个故事。<br><br>一个是郭沫若所著《甲申三百年祭》的甲申年,既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阴历3月19日中午,李自成进了北京城。同一天,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今景山)之后,470多年前发生在河北林县往北一线古玉石进贡之路的历史故事。<br><br>另一个是,1942年5月25日,臭名昭著的在南京大屠杀的日寇第三十六师团等,在山西与河北交界的南艾铺、十字岭一带山地合击辽县八路军总部,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壮烈牺牲。紧接着,日寇第三十六师团等,从涉县东部的武安、磁县,西部的黎城、潞城,西南一侧的平顺、林县,由远而近,布下大网,“梳蓖式”步步为营向太南地区推进,妄图围歼我一二九师主力,集中捕杀太行涉县军地机关刘伯承等首长。这个故事单讲刘伯承师长所选择的突围之前期合漳村路线。<br><br><u>我们可以用这两部书里的,这两个古代和近代的历史和战争故事来说明,林县通道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与磁武涉林反顽战役、林南战役、反日军围剿扫荡的紧密关联</u>。<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西域贡玉。</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第一个故事:</b><br><br>玉石之路,本身就是中国人的祖先信仰崇拜之路,也是中国老百姓发自内心,支持共产党和八路军坚决抗战的深层意识形态。<br><br>5000多年来,中华人类不畏艰难生死的,从新疆一带把象征着祖先洁净魂魄的各种玉石,专项专路组队押运至黄河以南各个朝代的都城。明清两朝代,运往北京城。<br><br>明代“西域诸国进贡全凭敕书、诰命、金、银印为进贡玉石的凭证,明朝边关、礼部、会同馆都要查验,才能进贡赏赐宴请,唯恐商人冒充各国使臣进贡。”(引自《明十三陵研究杂记》刘精义、刘燕平著,王文韶整理,2013年)。这说明贡玉之路是有许多严格规定的。包括所经各个关卡检测所发通关牒文等缺一不可,否则都会被退回去,到了京城边上更不敢破例。这有点像今天的专家们鉴定古董,必问古董是否传承有序是同一道理。<br><br>所以<u>进贡玉石只能走皇家规制指定的路线,经过指定的关检,拿到官方的文书凭证才会被确认证实,最终通过北京崇文门税关,才能送到皇家指定的内务府接收地</u>。<br><br><b>林县、涉县、安阳路线,既是以朝廷驿路为干线的贡玉必经之路。</b><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br></b></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明清皇家贡玉必经之路。</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u>明朝的交通路线,以朝廷驿路为主要干线</u>。其中<b>有一条自北向南有文字记载的是“经北直保定府(治今河北保定市)、真定府(治今河北正定县)、顺德府(治今河北邢台市)、河南彰德府(治今河南安阳市)、卫辉府(治今河北汲县)、怀庆府 (治今河南沁阳县)、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阳市)”。这条驿路干线基本是围着太行山东沿和南端往陕西方向行走。如果自南向北往回推算,就是明代新疆向北京皇家进贡玉石的路线</b>。<br><br>从1644甲申年阴历3月27日起,李自成率军进入北京城后,其手下臣将骄奢,士卒抢掠,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规定助饷额,城中恐怖气氛逐渐凝重,人心惶惶……。同日,崇祯甲申年三月二十七日,发生了西域诸国向明朝最后一次进贡玉石的事件。<br><br><u>这个出自于明清档案,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进贡玉石的稀见史料记载事件,记录在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辑刊行的《明清史料》一书中。这一事件的发现,是由亲自发掘北京十三陵定陵的老一代考古专家刘精义老师亲自著述记录的</u>。<br><br>他说:“清朝新委任保定巡抚王文奎上奏揭帖,请示北京新成立满清政府,如何处理西域哈密卫回回进贡玉石一事,前因甲申巨变,……<b>故进贡玉石使臣至内丘县(属顺德府,今之邢台),被起义军将玉石“验过储库”,夺去敕书、诰命、印符等</b>。……这次哈密卫进贡玉石为五十八块,未记明总重量,玉石大者、中者、小者为每塊重多少斤,全为玉料(玉璞之类),未记何种类玉石、色泽、等级……”。“即责令真定府仍付世国等收掌”。以后,再发生的情况不详。<b style="">此处所讲到的“内丘县”,即为第一二九师派遣孙继先、胥光义首率挺进支队跨过平汉线,开进的隆平县域(今隆尧县),元代时曾属内丘县</b>。<br><br>总之,<u style="">这个事件提供了林县、涉县与安阳之间,围着太行山东南麓有一条自古以来的官方驿站之路;也是自古以来明清皇家贡玉必经之路的史实。当然,围绕着这条驿路干线一带地域,历史遗留的河汊古桥、回族村落、伊斯兰遗迹(包括拜火教信仰因素)等,也是贡玉之路的有力佐证</u>。<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1942年,太行、太岳夏季反扫荡形势图。</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第二个故事:</b><br><br><b>反扫荡反围剿,是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在华北和山西敌后抗日主战场的主要抗战形式之一</b>。<br><br><u>这个故事分别讲的是1941年11月1日和1942年6月上旬,刘伯承、李达率领师部机关先后两次灵活机动不停地转移,不断加强外线骚扰打击日军力度,实时消灭敌人,打破日寇两次“以刘伯承首级为目的”的围剿扫荡重围。尤其是先期驻扎到合漳村的前期路线和过程,以从战争静默突围侧面说明太行东麓及林县地形地理位置的重要性</u>。<br><br>涉县南部的合漳村,是一个美丽还有故事的地方。抗战时的合漳村现在已经是合漳乡了,其境内有涉县古“八景”之一的“漳水落涧”,春夏秋冬的景色媲美黄河壶口瀑布。<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漳水落涧”美景。</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可是不要小看了这个“天桥断瀑布”,它能咆哮,也能冰冻,是个默默不作声就能杀死日本鬼子的地方</b>。1942年6月,一二九师司令部前梯队在刘师长的率领下,就经过了这处叫“天桥断”(“漳水落涧”)的地方。那是一个深达百米的地震断裂撕开的峡缝儿,峡缝儿或宽或窄,似一条巨蟒扭曲翻滚,最窄处不足一米,人可以一跃而过。在日寇的围剿时,八路军豫北游击支队,曾在夜间从这里跳跃到涉县境内;而追击的日寇却在夜黑中,只顾追八路军,一个个掉进了地心,没有任何回声。<br><br><u>原中顾委常委黄镇同志的夫人、原外交部纪委副书记、政治部副主任、国外部部长朱霖还请原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同志为《合漳党建希望小学》题写了校名</u>。<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朱 霖</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太行军区所在地太行山,最有名的河流是清漳河和浊漳河,这两条河流在涉县南部的合漳村交汇,形成漳河。<b>合漳村北靠涉县黄花岭群峰,南岸即是林县的深山区</b>。<br><br><b>两水相交成漳河后的地理意义可大了,既有长城又连漳卫南运河,既是海河水系的最长支流,也是现在河南省与河北省的界河。</b>漳河在西汉末时还曾汇入黄河,后因黄河泥沙量过大,导致河道变迁南移,两河分道扬镳。<br><br><u>历史上的河南、河北因黄河而得名;今天的河北、河南却以漳河为界</u>。<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1941年11月突围地形图。</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前奏:1941年11月突围</b><br><br>1941年9月,日军对太岳、太行根据地进行大扫荡。<br><br>11月1日深夜,刘伯承还神态自若地站在师部作战室的地图跟前,时刻掌握着双方部队动态和师部附近的敌情。精确计算日军可能到达赤岸的时间后,刘伯承把师部转移的时间定在2日凌晨1时。<br><br>时间到了,李达请示是否立即出发,刘伯承说:“先不要动,免得鬼子过早发现我们的行动方向。”<br><br>又过了两小时,敌人尖兵已经占领了赤岸村南一里处的高地。<b>刘伯承下令转移:按计划向东穿过清漳河</b>,“所有人员一律不准喧哗,不准抽烟,不准咳嗽,不准弄出声响,静肃前进。”队伍刚出村口,后卫部队就跟日军接上火了。<br><br>据地方游击队通报,北面偏城方向没有日军,比较安全。<br><br>但刘伯承下令:<b>回头向南,朝西岗村方向前进</b>。<br><br>快到西岗时,<b>刘伯承又下令东折,转入涉县东部的大山谷</b>。这时大家才明白是真正转移到了安全地带。<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刘伯承师长耐心讲解。</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面对众人为什么不从赤岸东行直奔这里,却往北绕一个大圈子的困惑,刘伯承告诉大家:日军扫荡开始时,他们是抓着主动权来的。而<b>我们必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才能在反扫荡中摆脱被动</b>。日军对八路军部队的行动及规律,已经作过周密的侦察研究,针对我们行止的规律,确定合击的目标,布置各路“铁环合围”的步骤。而<b>我们的真实行止,首先是要不使敌人知道,或它知道也是过了时的</b>。<br><br>其次,最主要的就是<b>我们的行动,不让敌人摸到规律,神出鬼没,不入圈套,不碰硬壁</b>。<br><br>他继续解释:我们如果从赤岸直接东移,有被敌人在邯长路以东堵截或尾击的危险,因为他们也很了解涉县东部地势险峻,我方会加以利用的。先北行一段,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过去,然后突然向南向东,等他们发现我们的行动时已来不及阻拦了,<b>这就是《孙子兵法》上所说的“形人而我无形”。以无规律对有规律,是我们反扫荡的一条重要原则</b>。<br><br>19日9时,刘伯承判断日军斗志已衰,且有恶劣的气候条件可利用,在日军从西井回窜黎城的必经之路三十亩、曹庄、长畛背一线谷地里,令第三八五旅、第三八六旅、新编第一旅的5个团埋伏在曹庄至长畛背道路两侧的山坡上,又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这次反扫荡胜利结束。<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1942年大扫荡突围图。</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1942年6月突围</b><br><br><u>1942年5月9日,隐蔽内线和侦察报告,长治、潞城、襄垣日军正在调集兵力,紧急征集粮草,强征民间骡马,召集伪组织开会,向老爷岭等地抢修公路,部署纵深兵力,准备出动扫荡</u>。<u>临汾敌工站确认:日军第四十一师团近日调赴德州,行前准备对太岳区进行扫荡</u>。<b>11日,八路军总部转来林县豫北办事处通报:平汉线近日运输繁忙,大批日军南来安阳、新乡后,正在补充粮弹,扬言有大行动</b>。<u>与此同时,太行、太岳两区发现有许多敌特、汉奸进入根据地,特别是由日军第三十六师团特遣派出的益子挺进队,探查进军路线和八路军领导机关及主力兵团的位置。潜伏在根据地内部的间谍也纷纷出动,与外来的敌特、汉奸联络和互通情报</u>。<br><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刘伯承、邓小平</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种种迹象表明,日军新的大扫荡即将发动。12日,刘伯承、邓小平正式向各旅、分区下达了反扫荡命令。<br><br>两天以后,所谓的“第二期(夏季)驻晋日军总进攻”发起,首先由第三十六师团7000余人扫荡太岳区。15日,日军奔袭合击东、西峪地区,企图捕歼太岳军区领导机关和基干武装。第三八六旅主力和军区机关及时转出外线,内线第十六团及第七七二团一部带领腹地游击集团、民兵不断打击搜山“清剿”的日军。<br><br>18日,刘伯承又接到东南线阳城方面送来的情报:日军盛传调集7个师团准备40天给养,扫荡晋东南。他立即发电督促太行区各旅、各分区作好应急准备,令第三八五旅掩护总部行动。<br><br>第二天,日军集中第三十六师团,第四十一师团,独立第一、三、四、八混成旅团等共2.5万人,扫荡太北区。<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1942年夏季大扫荡,刘伯承率师指挥所</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前期突围地形位置图。</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21日晚8时,刘伯承率师指挥所<u>从赤岸村南的会里村,顺着清漳河向南出发转移,师政治部主任蔡树藩率师直属队随后跟进。次日晨,师指挥所到达清漳河边的涉县固新镇</u></b>。<br><br>刘伯承立即电令各旅和各分区:<br><br>“敌正开始对我太行区实施夏季新的全面的大扫荡,各部应即:一、<u>分若干精干小部队深入敌之扫荡基地,接敌侦察;二、派得力干部带小队深入下层领导县区村指挥所;三、基干团加强便衣活动乘机进行机动</u>;四、<b>各领导机关力求短小精干,派干部帮助下层</b>。”<br><br>新一旅司令部年仅19岁的宁保喜,即根据这一电令精神,也被提前撒出去,带领距黎城县北6公里的红井村民兵,在敌人进攻必经的路上展开袭扰。<b>这就是水银泻地、化整为零的战术,在外线遍地打游击打麻雀,消耗和托滞敌人力量,配合主力突围</b>。<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2012年,宁保喜率子女重返红井村。</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一连3天,刘伯承一直守在作战室里,及时掌握敌情,不断下达指示。<br><br>新一旅、太北各分区源源不断向师部报告敌人的动向和进止位置。师机要科的参谋们一个又一个地向刘怕承呈送电报。到24日,东部平汉线的日军折向西南,一部控制了太北制高点峻极关。武安地区日军合击阳邑后继续西进。北部平定、昔阳日军汇合和顺日军合击松烟、拐儿镇后进至上庄、下庄地区。西线长治、武乡、辽县日军合击黎城、砖壁、桐峪等地后,也不断向腹地深入。<br><br><b>陈赓率领第三八六旅主力,巧妙躲过了敌人15日和24日两度合围,及时转出了“铁桶”包围。使敌人的“反转电击”手段落了空,首先实现了刘伯承设想的上策</b>。<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1942年,刘伯承分析日军“扫荡”的规律和战术特点。</font></h5><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一二九师各部在反“扫荡”战斗间隙大练兵。</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刘伯承智慧地手指标好最新情况的作战图,对李达和参谋们说,这次敌人判断我们主力是缩入腹地中心作战,会重演敌进我退、诱敌深入的老办法。所以从各个方面齐向腹地中心来一个铁桶大合击。<b>我们基干军队如果能够不与合击敌人作被迫的战斗,即能转到合击圈外背击敌人,摧击补给线,袭击敌占区据点,这是上策</b>。如不可能时,则仅与一方来的敌人略为战斗,即转出合击圈外,进行上述的作战,这是中策。如被敌人越压越缩,钻入四面八方来的大合击圈圈心,不管我们如何打击,是很难得出好结果来的,这是下策。<br><br>刘伯承清醒指出:<b>基干军队能否及时跳出合击圈,关键在于<u>掌握好利害变换线</u></b>。敌人在制订合围计划时用的是“圆规划法”,即以预想的某一合击目标为圆心,依据它的兵力和各路可能汇合的时间划定一定范围的合击圆周。<b>这个合击圆周形成的那一刻,就是利害变换线。基干军队要确实掌握好这个利害变换线,及时转到合击圈外机动。只要干部能够经常查明敌情、隐蔽自己,平时对地形熟悉,预见战斗复杂,就能使自己在游击集团佯动掩护之下,实现这一点</b>。<br><br>24日,发现一股日军的侦探在紧挨邯长大道的王堡、会里(清漳河赤岸村南北)一带活动,企图侦察第一二九师指挥所的动向。<b>刘伯承立即率师指挥所和师直属队继续向南,转移到了<u>与林县东北相交的涉县合漳村</u></b>。<br><br>25日,刘伯承接连发出三道命令,要新编第一旅和太行第四分区乘长治空虚,<b>到长治附近迅速、勇猛地打击日军,摧毁伪组织与补给线</b>;太行第一分区部队<b>利用太行山横谷东西机动,或打游击,或打击日军补给线</b>;冀南第三分区派<b>基干团主力向营井、武安出击,一部到武邯路西段积极破袭,以有力的外线活动配合太北腹地反扫荡</b>。<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左 权</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朱德、左权(右二)、徐肖冰等。</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左权、刘伯承</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同一天,<b>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十字岭指挥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b>。<br><br><b>5月27日,极度悲伤的刘伯承迅速总结出太北反扫荡的经验,指示部队参照执行</b>。</div><div><br></div><div>这些经验的要点是;一、日军这次<u>“扫荡”的重点是针对八路军高级统率机关和根据地集体资材,所以造成的损失大,这就要求机关必须实行战斗化和严密隐蔽资材</u>;二、被围到合击圈内的部队,<u>只要指挥员意志坚强、富于机动,很易突围而出,即使是统率机关,也只要能够做到灵动分遣、隐蔽转移,同样不难脱出危险</u>;三、基干部队<u>应在日军未构成合击圈前靠近他们的一路,乘隙转出,或配合圈内游击队反合围,或突人敌后城镇活动</u>;四、<b>在作战要线上设立秘密情报通信机关,积极搜集传递情报,组织便衣队打击日伪间谍和别动队,除掉日军的耳目;五、县、区、村指挥部切实发挥作用,领导群众保护自身利益,帮助军队作战</b>。<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上图:苏亭伏击战经过示意图。</span></div><div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text-align: center;">下图:苏亭伏击战纪念碑。</div><div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text-align: center;"><br></div></h5><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333333"><b>5月30日第七六九团第一营第三连在教导员王亚朴、李长林、李基中带领下,成功打了苏亭伏击战</b>。刘伯承接到战报后,赞不绝口地说:<b>苏亭战斗打得好。这次战斗部队和民兵相配合,地雷、滚石和火力相配合,我军伤亡最小,是一次很好的伏击战例</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333333"><br><b>刘伯承和李达在合漳村驻留了10天左右</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333333"><br></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333333"><u>这些天里,部队在外线打的很得力,捷报一个个传来,都是以极小的伤亡解决了敌人的运输队,八路军总部机关也顺利冲了出来</u>。</font></h3><div><font color="#333333"><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刘伯承、李达</font></h5><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黄新友</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u>太行、太岳两区部队和游击集团、民兵,分向日军补给线及敌占区铁路干线、城镇、据点实施全面有力的破袭。辽县至黄漳、潞城至黎城、武安至偏店等日军的主要补给线,不断路毁车翻,迫使日军不得不分派重兵掩护运输,分散了敌人的兵力</u>。<b>新编第一旅副旅长黄新友率突击营乘虚奇袭长治飞机场,烧毁敌机3架,汽车14辆,汽油库二座。第三八五旅也攻克虒亭、五阳、黄碾等据点</b>。<br><br>在我军的外线打击下,日寇的扫荡部队不得不于6月上旬暂时退至邯长公路沿线,结束了太北春季扫荡。<br><br>但<u>大部分日军仍集结到邯长路沿线,准备夏季对太南区的扫荡</u>。<br><br>6月7日,据侦察报告,日军已在涉县、黎城、潞城调齐人马,补充粮弹,即将出动,向太南区进犯。林县南部的日军也作好了配合,准备随时北上。<br><br>刘伯承命令第三八五旅和新一旅主力进到邯长路附近,在日军扫荡开始后迅速转到外线,袭击日军侧后,掩护师指挥所和师直属队、根据地党政机关人员转移。指定第三八五旅分派两个有力支队在黎城、涉县间和潞城、微子间破袭,另以一部控制黎城桂花西北山地;<u>新一旅主力则在黎潞段东侧活动,与第三八五旅相互策应</u>。<br><br><b>6月8日,刘伯承跟李达、蔡树藩研究部署了反扫荡的各项工作</b>。</div><div><br></div><div>根据机关战斗化的要求,<b>决定师指挥所与直属队、根据地党政机关人员分成前、后两个梯队。前梯队组织精干,主要担负指挥任务。后梯队加强警卫力量,保证安全转移。前梯队由刘伯承、李达率领,后梯队由蔡树藩率领</b>。<br><br>刘伯承下了决心:“<b>不走大路,走小路,尽量夜行晓宿,行动要秘密。从涉县、黎城敌人的结合部突围</b>。”<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新一旅首长:韦杰、唐天际、黄新友、何柱成等。</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8日傍黑儿,开始向西北黎城方向前进。</b></div><div><b><br></b></div><div><b>前梯队和后梯队主要由新一旅韦杰、唐天际、何柱成率领任小凤、卢彦山、李化民、陈皓等以极少的部队直接担任阻击、警卫、掩护,陈锡联所部负责黎城西线的接应任务。走上羊肠小道,分别悄无声息的突围出去</b>……<br><br>13日下午,刘伯承率领的前梯队,和李达又冒险返回接应蔡树藩率领的后梯队,分别经南北两条不同的路线向黎城突围,最终在黎城北社港东一带的大山区汇合脱险。<br><br><u>虽说第一二九师师部和设立在涉县的晋冀鲁豫根据地领导机关都是静悄悄地突围出去的,但是在日军包围圈的外线,却被根据地军民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袭扰战斗,打成了一锅粥</u>。<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太行根据地军民在战斗中反围剿和扫荡。</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3>左权将军牺牲后,1942年10月10日,八路军总部、第一二九师和边区军民,为在反“扫荡”作战中牺牲的左权将军暨诸先烈和友人,举行了隆重的公葬仪式。刘伯承(前排左一),李达(前排右一)。</h3><br>罗瑞卿在墓前作了讲演。他说:“<b>给烈士们行礼还没有完毕,今后还要做三件事情:第一件是报仇,第二件是报仇,第三件还是报仇!</b>”<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刘伯承诞辰100周年纪念邮票。</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到了1942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为刘伯承五十诞辰举行庆祝活动,以表彰他的革命功绩,鼓舞敌后军民的士气。为此,第一二九师《战场报》和太行山《新华日报》(华北版)编辑部各派1人,前往师部采访刘伯承。刘伯承师长对他们说出了一句永远诫勉、鼓励一二九师军人的话:“<b>你只能写战士,不准写我。要不,我不同你谈。即使你写出来,我也要把你的稿子撕掉!这也就是我今天要跟你们谈的‘略历’</b>。”刘师长的这番教诲,深深地感染着太行军区的每一位军人。<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涉县、林县地形地理位置图。</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正是基于林县与其接壤的涉县,和平顺地形地理位置独到,所以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紧盯着这里,使这块处于各种势力相互交错和争夺的三角地带,犬牙交错,变得情况十分复杂。<b>这也造成了发生在这一带的这两次战役的不同性质</b>:<br><br><b>1940年的磁武涉林战役是一场正义的抗日反顽战役</b>。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曾致电国民党当局,呼吁消除摩擦,团结对敌。但国民党顽固派置之不理,又面临第九十七军等部顷刻发起的大规模进攻,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参谋长李达奉命在磁县、武安、涉县(今均属河北省)和林县(今河南林州)地区组织反击第九十七军进攻的战役,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吕正操率部配合作战。<u>主要打的是率先攻击我八路军的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第九十七军朱怀冰部及其他,是抗日战争期间典型的也是最大的反摩擦仗</u>。<br><br><b>1943年的林南战役,主要针对刚刚从国民党军投敌叛变的伪军二鬼子打的抗日仗</b>。也就是说打的大部分是伪军二鬼子,也有少量日本鬼子。没什么可说的,<b>打伪军二鬼子也是打鬼子</b>。<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八路军总部豫北办事处老八路赵勇田珍藏:</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1943年新华日报刊登的一二九师杀敌战果。</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u>1943年7月25日的《解放日报》社论明确指出:“在抗战中,中国共产党抗击了日寇21个师团,35万人,占58%,国民党仅仅“抗击”日寇15个师团,25万人,占42%。共产党抗击了敌伪军56万,国民党仅仅“抗击”伪军6万。两项共计,共产党抗击了敌伪军91万,国民党仅仅“抗击”敌伪军31万。但是国民党拥有300余万军队,相当好的装备,共产党的军队则连游击队在内不过50万,不到国民党的七分之一,装备尤为落后</u>。”<br><br><b>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b><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八路军总部豫北办事处老八路赵勇田珍藏:一二九师政治部在1943年一月出版的《战场画报》创刊号,1943年7月12日《新华日报》(华北版)转载,1943年7月25日,《解放日报》社论《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剪报。</font></h3><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那么,1940年和1943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时间段呢?<br><br>进入1940年,国际形势发生骤然变化。德军打败了英法两国军队,接连侵占丹麦、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挪威诸国。希特勒的侵略战火,迅速席卷半个欧洲。同年9月,德、意、日正式结成了三国同盟,<b>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极为艰苦的时期</b>。<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太平洋战争图。</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u>国际形势变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抗战形势。日军急于速战速决,抽出兵力南进扩张,急于发动太平洋战争</u>。因此加紧对国民党诱降,迅即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抗日根据地作为主要攻击对象,疯狂对各根据地进行扫荡封锁,妄图消灭我敌后抗日力量。从1938年11月到1940年底,日军仅在华北地区出动千人以上的大规模扫荡就有109次,使用兵力在50万人以上。</div><div><b><br></b></div><div><b>中国共产党已经起到了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中流砥柱作用。</b><br><br>以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亲日派公开投降,于1940年3月拼凑成立了日本占领区内统一的伪中央政府。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集团虽还继续抗日,却于1940年3月和6月先后两次与日本展开正式谈判。国民党顽固派不断策划反共行动,制造军事摩擦,直至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br><br><b>面对新的抗战形势,1940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明确规定了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略任务,即:<u>粉碎敌人的扫荡,坚持游击战争,打退投降派和顽固派的进攻,将华北、华中连接起来(这就尤其需要太行军区创建和巩固像林县、涉县这类交通要道根据地),建设民主的抗日根据地,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时局好转</u></b>。<br><br>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b>1940年4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山西黎城召开太行、太岳、冀南地区的高级干部会议(即黎城会议)。同时成立了第一个时段的太行军区和太岳军区(对外称太岳纵队)。打好了磁武涉林这一仗,就加固了这几个军区(太行军区、太岳军区、冀南军区、冀鲁豫军区)之间,特别是这几个军区、新四军、山东八路军相互之间,并与延安党中央的交通线联系</b>。<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踊跃参加百团大战的太行区民兵。</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百团大战中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旅长陈赓(带照相机者)、参谋长周希汉(前面穿大衣者)在榆社前线指挥作战。</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这两个军区成立后,即参加了八路军总部发起的百团大战。</b></div><div><b><br></b></div><div><b>百团大战“有如一阵暴烈的霹雳,轰动了整个华北战场,以至于全中国全世界”</b>。</div><div><br></div><div>到12月初,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俘日军281人、伪军1.8万余人。此外还破坏或摧毁了大量铁路、公路、桥梁、隧洞、火车站、敌堡和据点,缴获了一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1943年的国际环境: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了。</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1943年的国际环境:欧洲战场出现大转折,中途岛海战后美军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b>。<u>日军开始狗急跳墙,抓紧控制南北平汉线,加快往西打通陇海线河南段</u>。这一年,<b>中国的抗日战争虽仍处于战略相持阶段,但随着这年2月苏联军队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伟大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开始发生重大变化</b>。</div><div><b><br></b></div><div><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已经度过了1941年至1942年的最困难时期,进入再发展阶段,并在局部地区开始了对日、伪军的攻势反击作战。太行军区李达司令员亲自指挥的林南战役,就是典型的攻势反击作战</b>。<br><br>通过这些梳理分析,我们就可以基本厘清了,分别成立在两个时段的太行军区,既1940年和1943年,为什么会存在两大太有深意的共性燃点了。<br><br><b>无论是两次战役,还是两次会议,还是前后两个时段的太行军区,都与共产党、八路军打日本鬼子的初心、使命、战略任务和复兴目标锻造在一起。都为敌进我进,勇猛无畏,精密巧妙,系统科学,用好山地游击战战略战术,打好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阶段奠定了基础</b>。<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涉县合漳村与林县东南、西南地形、位置,太行军区及其沿革部队战役战斗概貌。</font></p><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为了抗日,坚决完成1940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明确提出的“打退投降派和顽固派的进攻,将华北、华中连接起来”的战略任务,从那个时间起,先后两个太行军区才会既要打小仗,更要打大仗,甚至会在同一个点上反复地打大仗。<br><br>弄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会脑洞大开,<u>为什么八路军总部、第一二九师和太行军区在抗战期间的几个大仗,总是围绕着林县等地域打的;第一二九师和太行军区等指挥机关,为什么会按照毛主席在抗战之初就已经明确指示的,放在涉县这一敌人侧后方的前线危险位置,就是为了打仗,打能“吃到肉”的大仗</u></b>。<br><br><u>太行山东南麓的林县周边地域,贯穿平汉线、陇海线,就是块能引申出来打大仗的点位</u>。<br><br><b>兵民是胜利之本</b>。<br><b><br>而一场场一发不可收拾的,引发出太行军区沿革部队紧紧围绕着这些点和线,不停地打------</b></div></h3><h3><br></h3><div><b>所有打出来的大仗脉络,一直打到了解放战争,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设有着深远的战略作用和红色传承的辉煌。<br><br>党中央、毛主席、八路军总部、北方局、边区政府暨第一二九师,通过两次大的战役、两次重要会议,成立的两个时段的太行军区,成就了9000将士大战天下之脊,30万大军飙出太行的火红抗战风暴,成为一所培养革命干部和红色接班人的大学校、淬火冶炼的红色大熔炉,将士们战功累累,功勋卓著。<br><br>30万大军,30万束生生不息的火种,集束了五四运动、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黄麻起义、宁都暴动、长征、陕甘宁边区、一二九运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四面八方的红色根脉。<br><br>那一束束火种,燃遍了世界的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b>……<br><br><b><font color="#39b54a">火红的故事多多,中国兵民的大爱多多。</font></b><br><br><b><font color="#ff8a00">(本章结束)</font></b>。<br><br><font color="#ff8a00">本系列美篇得到八路军研究会太行分会许多同志的支持和帮助。<br><br>感谢赵朋洋同志提供老八路赵勇田老首长珍藏的抗战时期文献。</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感谢张雁之同志提供老八路朱霖老首长的照片。</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感谢涉县八路军129师纪念馆提供的最新馆藏图片。</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感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原馆长王新华同志拍摄和提供的本章全部太行风光图片。</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感谢八路军研究会太行分会同志们的支持和帮助------<br></font><br><br><font color="#39b54a"><b>接下来请看:《太行军区——红日照亮的东方》(之二)。</b></font><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b><br></b></font></div> <b>谢谢观看!</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