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岩背,缙云东部深藏括苍山中的一个小山村,临永康、磐安、仙居,属三府、四县的交界地带,海拔平均745米以上,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缙云红色革命根据地。最高峰村北的观岛尖海拔1231米,终年云雾缭绕,五一前后,杜鹃啼血,更是观赏的最佳时期,山间有一条驴道,通往神秘的龙溪草甸和三府界。</p> <p class="ql-block"> 岩背村口朝西,流泉飞瀑,是缙云东部的一大奇观,村子雄居百丈岩之上,故名岩背,一条普通岭古道(台婺古道分支,浙江十大古道之一)通往岭下金竹村,另一头连接仙居交界垭口,长约15公里。佛教天台宗六祖智威和尚原是岭脚金竹村人,为弘扬佛法,曾来百丈岩考察建寺基址,终嫌地方过于狭窄,改在石龙山建法华寺,至于“飞锡五百里”那只是神话。</p> <p class="ql-block"> 百丈岩顶有一小庙,供奉着“朱相公”,何人?相传朱熹数度行走普通岭古道,村人却不曾相识,时年朱熹任官儒学提举,后因感念其对民间的赈灾功绩,立庙祭拜,每年,岩背人有举办“六月六”庙会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 村南为南岗尖,海拔1120米,被村民称为金星仙地。苍岭古道,“浙西南第一岭”,始点缙云苍岭脚,终于仙居苍岭坑,古代婺州、处州通台州官道,长50公里,史称“浙赣千年驿路”、“婺括孔道”,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浙江十大徒步线路之一,“苍岭丹枫”更是“仙居八大古景”之一。于缙云南田村始点入口,走苍山岭、经南岗尖至岩背村返程,是条不错的驴线历程。括苍山历来为佛、道交游之地,南岗尖,更是群峰礁岛,千山更迭,万谷云烟之地,年云雾多达200天,故前人称岩背人对云知根知底,有看云不知老的赞誉。</p> <p class="ql-block"> 岩背东部是天帽尖、岩老鹰尖。沿普通岭古道,至岭巅,仙居界,有两石子堆古迹,分置两县,石堆如小山,大小相仿,石子相仿,一粒就是一个远古的故事,也是过往商旅的一句祝福,一个心愿。自台州去婺州方向的,置缙云方石子一枚,相反置石一枚仙居方,普通岭古道本是盐道,相当繁忙,挑夫的肩头一头挑着艰辛,一头挑着生活的希望,小小的石子就成了一种精神寄托。</p> <p class="ql-block"> 岩背,立村800年,陈隋时期便有居民于此,至宋建炎年间之后,刘、金两氏相合而成,现人口已近千之多,这在偏远的山林之地,已是破天荒的存在,可能岩背是独一份。岩背,座落普通山台地,连接苍岭、普通岭两条古道,自古为关隘重地,商贾云集,盛极一时,与岩下村相似,多为垒石成房,只是岩背人不闭塞,接收外界传输过来的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很多石房子都已改拆成为高耸的水泥房,比别的山村洋气太多,现在的山里人大多外跑,而岩背让我见识了它的强悍。</p> <p class="ql-block"> 当然,岩背仍保留有诸多石头房的原型,说岩背是个石头村也不为过,这种石头房多为防御性建筑,只是我同日行走了百丈岩下的另一个石头古村——岩下,岩背与岩下石头建筑类似,岩下较为精致、完整,故不在此文描摹岩背石头房状貌。岩背,古色、古香,还是可寻迹红色记忆的村庄,岩背四周峰峰林立,千米以上山峰众多,青梅尖、海临尖、三府尖,观岛尖、南岗尖……均在附近,偏远隐蔽,是个打游击、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理想之所。</p> <p class="ql-block"> 我相信到过岩背的人,对古树应该印象深刻,百年以上古树多达23树,多为南方红豆杉、柳杉、枫香、铜钱树等。这一夜我借宿岩背人家的屋檐下,因抵达时间已是幕色,又差点误入苍岭古道,于是,就在百丈岩上的“水口”,一棵活了500年的柳杉下糊口,又遇到了村口一棵熬过900年的南方红豆杉,此树还有树中树的奇妙。夜,是风掠过眠牛山(村口土包,古木林立)古树的树梢,我的梦境,枕着一片“波涛”声。</p> <p class="ql-block"> 岩背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六月六”,也就是朱相公庙会。岩背有自己的剧团,分工明确,吹、拉、弹、唱、演,一样不缺,“六月六”的节目依次出场,“旗幡罗汉”、“花鼓舞”、“二十四节令大鼓”、“花头台”、“少年钢叉舞”、“魁星点状元”、“十八狐狸”、“三十六行”等,相传“十八狐狸”节目最风趣,闻名十里八乡,假面舞会,都市的时尚也流入了山村,岩背人,将生活演绎得淋漓尽致。“六月六”是岩背的一次盛宴,远道的客人还能品尝到,岩背人最拿得出手的名品——粽子,“岩背粽”不径而走。</p> <p class="ql-block"> 可以说,这次,我来岩背赏秋,是不期而遇的偶然,岩背的金秋很独特,春华、秋实同时浸润心田,令人有活着不如岩背的感慨。第二天,起了个早,还未见有驴队打卡古道,我就沿着窄窄的石巷,沿着普通岭古道,抢先上到了岩背的梯田,只差一步就抵达石子堆,与挑夫的往事相约。</p> <p class="ql-block"> 岩背梯田是一方人工新建的浩大现代工程,几乎修到了山脊,约八百亩。正值一片金黄的稻熟,写入我的胸怀。山间有一米初升的阳光,云雾聚集又散,反复留恋,入目的色调,若隐若现,让竹山更青,让稻熟更艳,梯田之美,仙气十足,让我不仅仅是一点点醉心,我在考虑,是不是要挪动脚步,寻找下一个心灵的感触点。</p> <p class="ql-block"> 我甚至围着稻熟绕了一圈,在金黄色中穿梭,走进云雾里打捞一片云白。稻熟往下便是另外一幅景象了,田埂网格错落有序,线条流畅,碧水如镜,黄牛耕作,老农置田扦插青禾,岩背,象一个颠倒的季节,我以为,我已经进入了春的画卷。茭白,岩背的产业,塑就了金秋奇特的景观,我不知道这个产业是何时开始的,与上面新开辟的稻田不同,这片古老又美丽的风景,依偎了岩背至少800年。</p> <p class="ql-block"> 一袭汉服、旗袍,我已是岩背一步一山水的桃源人,一往情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