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甲骨惊天下,观此胜于读古书

苹果

<p class="ql-block">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村,<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中国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也是中国历史长河中被证实的第一个都城,距今已经有3300年历史。殷墟是甲骨文的发现地,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地,</span>出土的文物中有的是华夏之最,有的是世界之冠,郭沫若对殷墟的评价是:“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p> <p class="ql-block">  安阳殷墟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span style="font-size:18px;">20世纪初,</span>殷墟的发掘重新构建了中国古代早期历史的框架,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传统文献的真实性,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殷墟出土的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文化遗存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殷墟被评为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p> <p class="ql-block">  殷墟遗址的范围经过考古学家们数十年的发掘,基本确认为以小屯村为中心,东西约6公里,南北约5公里,总面积30平方公里。洹河南岸的小屯村一带是殷王居住的宫殿区,洹河北部是殷王陵区,在宫殿区还发现了两座甲骨文档案库和铸铜、制玉、制骨、烧陶等手工业作坊遗址。图为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广场。</p> <p class="ql-block">  殷墟遗址包括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和殷墟王陵遗址两个部分,二者中间相距比较远,景区设有免费的观光车负责接送游客参观。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主要包括殷墟博物馆、妇好墓、甲骨窖穴、车马坑、碑林等景点;殷墟王陵遗址则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发掘地。</p> <p class="ql-block">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的大门设计非常别致,是由三个甲骨文象形字“门”字组合而成,两侧的两个金黄色浮雕图案也是根据1976年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龙形玉玦仿制而成,颇具历史文化底蕴和内涵。</p> <p class="ql-block">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650米。宫殿区是商王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场所,也是殷墟最重要的遗址和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了商代宫殿、宗庙等建筑基址80余座。</p>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风尘湮没了昔日的辉煌,殷墟被发现时已是废墟一片,当年庄严巍峨的皇宫被埋藏在尘土之下,地面上连残垣断壁都未能留下,只有从地下挖掘出的些许遗迹供后人凭吊。</p> <p class="ql-block">  从宫殿区继续往前走,是一尊司母戊大方鼎的复制品,后面的建筑则是复原和再现了当年宫殿的造型,里面陈列着关于殷墟发现情况的介绍。因为殷墟的发掘,在国际上被承认且没有争议的中国最早的文明就是商代。</p> <p class="ql-block">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位列第二的王朝,排在夏朝之后。自汤创立商朝到纣被灭国,一共传承了17代31个国王,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商朝历经550余载,最终被西周所取代。商朝立国以后,都城曾数度迁徙,其第一座都城据称在今天的河南郑州(另一说是偃师),大约公元前1300年前后,第20位商王盘庚将都城迁至河南安阳,此后两个半世纪多的时间商朝都城不再迁徙,安阳也成为商朝历史上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p> <p class="ql-block">  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的最东边是殷墟博物馆,里面展示了许多殷墟出土的珍贵文物,非常值得一看。殷墟遗址出土文物繁多,包括各类青铜器、金银器、玉器、陶器等,充分展现了商王朝帝都当年的繁华,更重要的是,在殷墟遗址内还出土了大量的甲骨,其上所记录的甲骨文,为我国文字史的发展理清了脉络,奠定了古文字研究的基础,同时还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甲骨学。</p> <p class="ql-block">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目前为止,大约发现了15万片甲骨,共有4500多个甲骨文单字,已被识别的1500个,约占三分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成体系的文字,也是世界历史中唯一被保留下来的古老文字,尼罗河古埃及的圣书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中美洲的玛雅文字均没有延续下来。</p> <p class="ql-block">  我们现代使用的汉字,与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一脉相承,正是古人造字的智慧,使得汉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3000多年以来,甲骨文虽然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是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为特征的造字方法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四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殷商时代刚脱离原始社会不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朝人对鬼神的虔诚程度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占卜以求得神的旨意是国家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每事必卜,每日必卜,甚至一事数卜。商朝人占卜的范围相当广泛,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诸如祭祀、战争、宴会、气象、收成、田猎、疾病、生育等,卜辞的内容不仅要认认真真地执行,同时也要认认真真地记录,目前所发现的甲骨文几乎大都是卜辞。</p> <p class="ql-block">   关于甲骨文的发现,是一个许多人耳熟能详的故事。甲骨最早被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们找到,当时他们还不知道这是古代的遗物,只当做包治百病的药材“龙骨”使用,把许多刻着甲骨文的龟甲兽骨磨成粉末用来治病。1899年,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购药,在北京发现中药店所售的龙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意识到这是很珍贵的文物,于是出重金收购,进而考证出这些“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王懿荣义愤自尽,所收藏龙骨由其子转售晚清学者刘锷。1903年,刘锷将其收藏的甲骨编印出版,成为第一部甲骨文著录《铁云藏龟》。后来,经罗振玉、王国维等人考证和调查,确认为商代甲骨,出土于安阳小屯村。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考古组,负责殷墟的发掘工作。自1928年10月至1937年 6月,共发掘15次,这15次发掘完全是由中国学者自己主持完成,殷墟成为中国考古学的摇篮,<span style="font-size:18px;">培养了一批批的考古学者。</span></p> <p class="ql-block">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还分布着为数众多的甲骨窖穴,自19世纪末甲骨文被发现以来,这里共出土了甲骨约15,000片,最著名的有YH127甲骨窖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等,这些甲骨窖穴就是商王朝的“档案馆”。</p> <p class="ql-block">  殷墟博物馆中以青铜器和玉器为代表的出土文物说明商朝手工业空前发达,一些主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如青铜冶铸、制玉、制陶、制骨、制车等,在当时都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  陶制三通</p> <p class="ql-block">  骨制品</p> <p class="ql-block">  货币</p> <p class="ql-block">  首饰</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殷墟博物馆的玉器</span>琳琅满目,体现出高超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想像力。殷墟玉器大致可分五大类:礼器(琮、璧、环、圭、璋、玦、璜等),兵器(戈、矛、戚、铖等),工具和日用具(斧、凿、镰、豆、刀、锥、纺轮、臼、杵、镯等),玩赏器和装饰品(龙、凤、鸟、虎、象、坠饰、圆珠、管珠、长条形饰、半月形饰等),杂器(棒形器、龟腹甲、弓形器等)。</p> <p class="ql-block">  玉器制作工具</p> <p class="ql-block">  玉器半成品</p> <p class="ql-block">  精美的玉器</p> <p class="ql-block">  石器制品</p> <p class="ql-block">  石磬</p> <p class="ql-block">  殷墟博物馆中的青铜器更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达到了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出土的青铜器形制</span>丰富多样,纹饰繁复神秘,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铸铜业是殷墟最重要的手工业,殷墟铜器是通过块范法铸造的:原料从矿山冶炼后运来这里,每铸造一件铜器都要经过制范、熔铜、浇铸、打磨等多道工序。</p> <p class="ql-block">  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的种类包括:礼器(鼎、斛、簋、觚、爵等),乐器(铙、铃、钲等),兵器(戈、矛、钺、刀、镞等),工具(锛、凿、斧、锯、铲等),生活用具(铜镜、杖首、漏、勺、箸、器座、角形器等),装饰艺术品(人面具、人头面具、铜牛、铜虎、铜铃等)。</p> <p class="ql-block">  殷墟青铜器上的纹饰十分精美,可分为动物形和几何形两大类。动物形纹饰常作主纹,以兽面纹和夔龙纹最为常见,鸟纹和蝉纹也比较多见,鱼纹、虎纹、鸮纹、龟纹、象纹、蚕纹等偶见。几何形纹以云雷纹和弦纹最为常见(前者常作地纹,后者多起区化作用),菱形雷纹、乳钉纹、连珠纹、圆涡纹、三角纹、蕉叶纹等也比较常见,四瓣目纹、斜角目雷纹、列旗纹等偶见。</p> <p class="ql-block">  青铜器中铸造技术工艺最为精美的是礼器,殷墟出土的礼器,不仅种类多,而且形制多样,呈现圆、扁、方等形状,其中以圆形器为主。</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甲骨文和金文都是中国的古老文字,只不过甲骨文一般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而金文则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span>器上铸刻的金文,特别是篇幅比较长的铭文,是当时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保留了当时真实的面貌,因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  从殷墟博物馆出来就到了殷墟宫殿宗庙区的碑林。</p> <p class="ql-block">  从碑林再往前走,是殷墟车马坑展厅。殷墟车马坑中展出车马的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畜力车实物标本,由此可以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文明古国之一。</p> <p class="ql-block">  殷墟博物馆的最西面是妇好墓,可以通过阶梯走到地下室去参观。妇好墓于1976年春在殷墟宫殿宗庙区被发现。据甲骨文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从此,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20多个小国,妇好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女将军。妇好墓是殷墟发掘的保存完整的殷代王室墓葬,出土的很多文物上都刻有铭文,能与甲骨文和历史文献相互印证,从而确定墓主身份和年代。</p> <p class="ql-block">  妇好墓是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中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墓室中有殉葬人16人,出土器物1928件,包括468件青铜器,755件玉器以及564件骨器,另有将近7000枚海贝。</p> <p class="ql-block">  妇好墓中出土的青铜器种类齐全,制作精良,如著名的司母辛铜觥等。</p> <p class="ql-block">  殷墟王陵遗址。殷墟王陵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洹河北岸,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11.3公顷。自1934年以来,在这里累计发现大墓13座,陪葬墓、祭祀坑与车马坑2000余处,并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是公认的殷商王陵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司母戊大鼎1939年出土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安阳武官村北地(M260墓内),</span>鼎高133米,长141,宽78厘米,重875公斤,是我国古代出土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鼎制作工艺精湛,形制厚重精美,在世界青铜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司母戊大鼎被发现后,1939年至1946年藏于安阳武官村吴培文家草房内;1946年至1947年成列于原安阳县古物保管会院内;1947年秋运到原驻豫北国民党第31集团军司令部(河南新乡市);同年运抵南京;新中国成立后,司母戊大鼎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殷墟M260展厅。殷墟王陵遗址东区祭祀坑数量众多,排列有序,坑内有不少人、畜骨架,是殷王室祭祀先祖的一个公共祭祀场地,现辟为M260展厅。</p> <p class="ql-block">  M260展厅内的司母戊大鼎发现地处。</p> <p class="ql-block">  这些墓葬除少数为陪葬墓外,大多是祭祀坑,是商王祭祀先祖的遗迹。这些祭祀坑呈长方形、方形等,集中而又有规律地成组排列。坑内埋葬着数千具祭祀牺牲的遗骨,这些人牲大部分被砍杀,多为青壮年,还有女性和未成年儿童,每坑8-10人不等。这些祭祀坑的存在成为商代残酷的人祭制度的历史见证。这种以人祭、人殉等为代表的丧葬习俗,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并在秦汉时期演变为制作陶俑或木俑等殉葬方式。</p> <p class="ql-block">  殷墟展示的是一段辉煌的历史。甲骨文让我们读懂了商王朝的历史,浑厚凝重的青铜器展示了一个王朝的礼仪与气魄,精雕细琢的玉器诉说着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戈铖车马昭示了一个国家征伐四方的威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