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海虹口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至今仍较为完好地保存着二战时期作为犹太人居住区时的风貌,是我国境内唯一一个能够反映二战时期犹太难民生活的历史遗迹。</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约有2万多犹太人逃离纳粹迫害,漂洋过海来到上海。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年龄和背景差异,但是,他们与上海人民生活在同一片区域、同一幢楼,共同经受战争磨难,共渡难关。这里被称为犹太人的“东方诺亚方舟”。</p><p class="ql-block"> 2021年9月28日,随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的理事会,赴虹口区学习调研,参观了部分的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了解了犹太民族曾经在上海度过的那段艰苦岁月。</p>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位于长阳路62号,始建于2007年,2018年进行扩建修缮,于2020年底重新开馆,总面积由1000多平方米扩大到4000平方米。 扩建后的纪念馆入口处 一号展厅 整个展陈共分为“逃亡上海、避难生活、同舟共济、战后离别、特殊情谊、共享未来”6个部分。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展馆有近1000件展品,十几个复原场景,讲述了二战时期犹太人如何逃离纳粹屠杀、如何来到上海虹口与中国人民友善相处的感人故事。</p> 展馆讲述了160个鲜活的犹太人故事。 <p class="ql-block"> </p> 犹太人自办的报纸、刊物。 犹太人生活的物件。 <p class="ql-block"> 三代人守护图书70年的故事:1943年,一位避难的犹太学校校长卡尔在回国之前,将1600余册图书寄放在上海的林道志家。70年来,为了当初的承诺,林家三代人全力护书。如今,这些书静静地躺在纪念馆中。</p> <p class="ql-block"> 每件展品背后都是一段往事,这是“约瑟夫的玩具独轮车”老展品。</p> <p class="ql-block"> </p> 展览唤起了人们对那段历史的回忆。 <p class="ql-block"> </p> 在展馆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无声地见证着上世纪30-40年代战乱期间的故事。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通过展览,给人们带来思考:世界各国人民如何携起手来反对战争,珍爱和平。</p> <p class="ql-block"> 摩西会堂周围两幢难民曾住过的建筑,被扩建为纪念馆展区。</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摩西会堂:这座小楼是1927年俄罗斯犹太人集资兴建的犹太人会堂。</p> <p class="ql-block"> 第三展厅:摩西会堂旧址铭牌</p><p class="ql-block"> 摩西会堂是二战期间犹太难民经常举行聚会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摩西会堂的礼拜堂</p> <p class="ql-block"> </p> 摩西会堂旧址进门处<br> <p class="ql-block"> 馆内还有世界上唯一一面以“拯救”为主题的幸存者名单纪念墙,镌刻着在上海的犹太难民名字。</p> <p class="ql-block"> 这面长37米,宽2.5米的幸存者名单墙,记录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逃亡上海的18578个犹太难民名字。</p> <p class="ql-block">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在国外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吸引了好多国家的人士前来拜访,包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以色列前总统赫佐克、前总理拉宾和前外交部长佩雷斯等。</p> 舟山路上曾居住犹太人的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纪20年代后,但至今依然保护的完好。 这些红墙砖房的建筑颇具欧洲风格,屋宇上方雕镌着十字架的标志,明显不同于上海其它类型的建筑。 <p class="ql-block"> 在美国卡特政府任职的前财政部长迈克·布卢门撒尔,曾经在1939年随父母逃离纳粹德国,来上海避难,迁到隔离区后居住在现在的虹口区舟山路59号,以犹太难民身份生活了九年,虹口提篮桥一带成了他青少年时期卖面包、卖香肠、踢足球的旧地。</p> <p class="ql-block"> 迈克·布卢门撒尔旧居铭牌。</p><p class="ql-block"> 2015年,89岁高龄的迈克·布卢门撒尔带着夫人来到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回忆幼年在上海避难时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 除了舟山路,虹口区的霍山路、唐山路、安国路、海门路、长阳路一带,都曾是犹太难民的聚居点。</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唐山路818弄,又名源福里,建于1927年,曾经是犹太人难民聚居区之一。</p> 818弄内有一百幢住宅。 源福里现在已经人去楼空,成为动迁用地。 长阳路138弄,曾是第一难民中心。原为白俄商团营房,二战期间,这里成了隔离区里最大的难民收容场所。 <p class="ql-block"> 霍山路上一排排红墙铁门的老房子,均是以色列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白马咖啡馆:1939年,犹太人鲁道夫·莫斯伯格在长阳路临潼路口的一座小楼,开启了咖啡店,成为了犹太难民们日常聚集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据介绍,白马咖啡馆是按照原店主后裔提供的照片,进行重新复建,室内陈设完全按照当时犹太难民聚会的场景布置。</p> <p class="ql-block"> 霍山公园,建于1918年,是一座已有百年历史的公园。 </p><p class="ql-block"> 1943年,犹太人迁入提篮桥地区后,由于霍山公园处在隔离区的中心,犹太人又多数喜爱户外活动和集会,小小的霍山公园便成了犹太难民的游玩休息之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公园内保留了当年的犹太难民收容所,在楼房正面墙上有一块铭牌,以中英文上书:“为感谢二战以前和二战期间上海人民对于犹太难民的收留”。</p> <p class="ql-block"> 公园中央树有一座“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纪念碑。</p> 纪念碑上用中文、英文、希伯来文,分别介绍了二战期间犹太人民居住区的具体位置,以铭记那段不可磨灭的历史。 <p class="ql-block"> 百老汇大戏院旧址,也是罗伊屋顶花园旧址(霍山路57号),这里成为犹太人的聚会场所,每到夏天,其顶层花园总有大量犹太艺术家在此举行音乐会。</p> 百老汇大戏院旧址铭牌 长阳路街旁的纪念物。 <p class="ql-block"> 2021.10.1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