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藏故事之十 站在宇宙的边上

朔方雨

<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走进西藏,也是最后一次,其实是唯一的一次。这人仿佛不经意间闯入了世外桃源,是一种不早不迟刚刚好的感觉,是那句“我翻遍十万大山,只为路中与你相见” 的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连日来,与西藏奔腾汹涌的江河相遇,与碧波荡漾的湖泊相遇,与高耸云端的雪山相遇,与苍茫无垠的林海相见,还与热情好客的藏民相遇,所见所闻,似曾走过了远古极地,似曾体验了另一番春夏秋冬,这次是着实地触动了久违的难以抑制与无法平静的心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吃过晚餐, 在酒店院子里,月色静好,天气清凉 ,心绪安然。想到明天就要离开林芝,想到晚餐时藏族同胞嘹亮的歌喉,翩翩的舞姿,耀眼的篝火,还有被其气氛感染的远方游客不由自主地涌入舞池的动人情景,是多么罕见的令人陶醉的民族大联欢啊!</p> <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刻,脑海里又浮现出回来的路上,导游杨老师讲得生动而感人的转山的故事。他讲故事的技巧,我总结,就是八个字:不动声色,娓娓道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说 ,你们这次来西藏,很不容易。因为都是老年人,不可能有第二次。所以,为了大家更多的了解西藏,我就选比较重要的内容尽可能多讲一些,能展开的尽量展开来讲。于是,他有声有色地讲了转神山冈仁波齐的亲身经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大巴车上,他自问自答,提出一个比较神秘的问题。说,西藏的苯教徒与佛教徒知道怎么区分吗?从外观单从穿的藏服是看不出来的,有个窍门,就是看他们转经的方向,包括他们手里拿的转经筒,就知道了。顺时针转的,是佛教徒,逆时针转的是苯教徒。</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内地人求佛,求家人平安的居多。问藏族人求佛为啥?大多数人会告诉你,求功德圆满。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会说,求世界和平。我们现在是和平时期,远离战争已经几十年了,所以很少有人往这方面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而西藏不然,他们没有经过封建社会 ,是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解放前的藏民都是奴隶,他们没有人身自由,并且是世世代代为奴的。一个奴隶死后,只能换取一根草绳。当时藏民的平均寿命只有36岁。所以,他们的生存状态是非常悲惨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他们翻身做主人,有地有畜有房,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他们就非常满足了。所以,他们不要战争,只求世界和平。还有,他们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磕着长头去朝拜圣地。每次耗时少说几个月,多则数年 ,走一路磕一路。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用自己的身体来度量与佛祖的距离。这是一次次超越自我极其虔诚的信仰之行。</p> <p class="ql-block">  西藏的拜佛是有讲究的。叫做“马年转山,羊年转湖”。据说,转一圈冈仁波齐,可以消除一生的罪孽。按照行政区划,冈仁波齐在阿里地区。作为旅行者或单纯只为来这里玩玩的人 ,如果坐车,从拉萨到此山大约需要两天的时间。而围着此山转一圈是53公里,正常情况下也需要两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我和一位朋友开车来这里体验转山,也是出于好奇。途中住一晚,到了当地县城后住一晚。第二天,开始转山,中间遇到藏民搭建的帐篷,里面可以买到方便面、火腿肠、饮料、水果、酥油茶等。一步一步不停的走,到了晚上,山上有个简易站点,还要停下来住一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什么样的住宿条件呢?石头垒得房子,铁门根本关不严,也没电。单人床 ,铺得挺厚,上边只一层毯子。幸亏身上背着羽绒睡袋,钻进去根本没有暖和的感觉。此时,意志力弱的人肯定后悔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刚蒙蒙亮,就赶紧起床,要翻一座5600米的雪山,并且山的别名听起来就挺发怵,叫“死亡之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说,每年都有身体不适应者将命搭在这里。主要威胁是,因为此处海拔高 ,爬山时最容易缺氧导致大脑产生幻觉,也就是大脑出现空白,如果这时候你想休息,闭上眼睛,百分之百就睁不开了,命就扔在这了。就这么简单,所以,才叫“死亡之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因而,登山至此,不管路途怎么艰难,打死你也不敢闭眼睛。是的,不闭眼,你就知道自己还活着。走了近两个小时,沿途到处都是装着各种物品的登山包扔在路边,其实都是转山人实在走不动了,就是为了减负。此时,最好的办法,你就低着头走就行了。</p> <p class="ql-block">  脚底下全是雪,抬头看天空根本就没下雪。继续走,深呼吸几口,接着往前走。对于经历过登山训练的人来说,海拔接近6千米,其实已经达到正常人的生理极限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们内地人登此山确实需要两天的时间,据说藏族年轻的小伙子有七八个小时就可以转一圈。过了山顶,一般人以为很快就可以回到来时的县城了,就抱着这样的想法 ,转过几座山,往远处望,还是连绵不断的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人曾提出过一个看似简单却无法回答的问题,说“山的那边,是什么?”,通常很多人会想许多,其实正确的答案是,“山的那边,还是山”。这种走,其实就是一种生命的体验:一直走得让你绝望!</p> <p class="ql-block">  不知过了多久,在一处悬崖路段,有一段一米多长,刚好能过一个人那么宽的险路,路面是砂石 ,底下是深不见底的山涧,而且旁边没有任何抓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到此处,这第一步可以迈过去,第二步就难住了。问题是,第一步腿就不是自己的了,何谈第二步?我的朋友心理素质较好,看似没有费劲就轻松的过去了。而我犹豫了半天,紧张得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来朋友说,放松一下,不用紧张。告诉你个窍门,第一步迈出去,第二步向前垫一小步,然后前脚接着走就可以了。冷静一下,照他说的一试,还真成功了。心想,这小子脑袋还真聪明。过了此处,很快就看到了县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杨老师最后无限感慨地告诉大家:有了这次转山的经历,人是真的活明白了。当一个人精神境界真正达到一定高度时,吃穿住行就可能随意多了。相反的那些所谓“土豪”,一身名牌行头,实际是在掩饰内心的空虚。</p> <p class="ql-block">  细细品味杨老师的故事,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阿里的迷人,有人说是天上的景色,是上帝的杰作。冈仁波齐的神奇,有人说那苍凉宏阔的景观,它的历史,种种传说与历史交融,给它覆盖了一层神秘的面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冈仁波齐与藏区众多高山相比,它并不是很高,海拔只有6656米,但它却与梅里雪山、阿里玛卿山脉和青海玉树的尕朵觉沃并称四大神山。并且它被多个宗教视为神山,认为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很显然,千百年来,无数人不远千里万里,来朝拜它,仰望它,足以说明,它的存在早已超越了地理上的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它如同天座一样,你在任何方向都可以看见其金字塔似的外形,站在它的旁边,就像站在了宇宙的边上。《边城这些梦》的作者曾精妙地指出,“宇宙和时间都是一片虚空 ,又是一种极致的浪漫,从来就没有开始,也永远不会结束。无需想要拥有,因为你从来就没有离开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西藏的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游人马不停蹄地奔波在这里,似乎这脚步也从未停留过。明天,下一站,拉萨。</p> <p class="ql-block">  杨老师还推荐一部纪实片电影《冈仁波齐》,说非常值得一看。影片纪录了一个名叫尼玛扎堆的藏族汉子,为了了却父亲的遗愿,带领10个村民去拉萨和冈仁波齐朝拜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人包括年过70的叔叔杨培老人;一对中年夫妻和他们的女儿;一个青年男子和他已经怀孕半年多的妻子次仁曲珍:还有一个以杀牲畜为业的屠夫江措旺堆为赎罪而来;另有17岁的少年达瓦扎西和他的小伙伴,一同加入了朝圣队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路程是2000多公里,时间大约一年多。朝拜的方式是等身长头。就是双手套着木制手板以保护手掌,胸部系着耐磨的生牛皮,以保护因每个动作都要四肢拉伸着地而受伤,然后是每人准备多双胶鞋,因长途跋涉需换掉一双又一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他们白天不停地磕长头前行,晚上随便找一个地方,支起帐篷,生火做饭,饭后围坐在一起祈祷,直到极度困乏才休息。如此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向着拉萨和冈仁波齐,一路奔波。最终,这些朝圣者圆满地到达了终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整个行程,他们不急不躁,不厌不烦,坦然面对途中一切艰难险阻,向着圣山一点点、慢慢地靠近。仔细想来,人生就是如此。我们同样每天、每月、每年忙忙碌碌,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最后走向同一终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时间和空间面前,总有一些人的虔诚和心怀敬畏,时时散发着生命之光与人性之彩,他们的经历和坚守,足以惊天地,泣鬼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