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29日朗诗峰上安排了再次尝试登顶三峰的机会(以此弥补去年留下的遗憾);尽管只有三名队员(通常6人才组团),活动还是如期举行,十分欣慰和感谢!<div><br> 要说这行程安排,还是得给朗诗峰上点赞!24日成都机场(海拔500多米)集合,驱车前往四姑娘山镇(海拔3200米);25日适应性拉练(在镇里住两个晚上);26号进军三峰营地(4400米),27号营地修整一天(练习使用攀登工具);28号凌晨冲顶(5355米);整个过程挑战和休闲合理结合!</div><div><br><div> 25日徒步拉练途中终于远距离见到幺妹峰的容貌,真有些激动哈;(去年七月份在这里待了5天,偶尔有阳光,但主要是雾、雨和雪,虽然登顶大二峰,却不得见幺妹峰一面)</div></div> (遥望幺妹) 徒步上到3800米左右逗留2小时,然后再回到“低”海拔四姑娘镇住一夜,这样更容易适应3000以上的高度。<div><br> 26日花上6-7小时徒步到4400米三峰营地。</div> (13公里左右路程,拔高1200来米) 到了营地,微微有些头痛(有一点高反,也有一些疲劳);那咱就坐在椅子上休息一下,喝点开水,晒晒太阳吧; (登三峰人少,那天一共也就五个驴友加向导) (一个人,两条狗,阳光,白云,很享受这一份安详。) 马匹也终于卸下负载,到一边吃草撒欢;向导家的两条狗也跟着上山,一路上不停地和大家互动,增添了不少乐趣;看它们精神头没有任何高反迹象。 晚上六点来钟,向导魔术般地变出一桌菜来; 看起来挺不错啊,米饭也管够;正准备发挥俺个子不高,胃口不小的优势,教练却提示最好只吃七分饱(更好适应高海拔);好吧,毕竟4400米,降低高反比填饱肚子更重要;再回忆起那顿晚餐时,留下印象就是“可口,管用”。 因为云层挺厚,看星空的愿望没能实现;教练说最好熬到9-10点以后再睡觉,那就玩玩牌吧;八辈子没有打过“升级”了,居然在队友的引导下想起来怎么玩了;喊叫声,甩牌声牢牢吸引着各位注意力,帐篷外面在下雨都没注意到。 山里的天气变化多端,第二天(27日),转晴;今天的活动内容:修整,进一步适应高度,练习路绳,上升器以及下降制动环的使用;<br> 三峰顶端大约有200来米属于技术(初级)型攀登,是需要这些辅助工具的。 (穿上保护套,拽着路绳上下至少练习三次) 练习过后当然也少不了一起去观景拍照(这里能看到婆缪峰,日月饱镜山,五色山,四姑娘的三峰和幺妹峰 - 5000米以上的山峰好多都叫不出名字): (长坪沟,四姑娘山镇隐藏在云后面) (幺妹如同带上面纱,三峰也有积雪 - 昨天晚上下雨了) (白雪皑皑的婆缪峰) (哈!几乎消失在群山里) (略显高大哈,摄影师太会选角度了吧!) (给三峰行注目礼: 你好!明天凌晨见) 下午:阳光灿烂,我独自一人再次来到观景台(队员们和向导继续玩“升级”);特别想用心享受这美好时光。<div> 咱时而站立眺望,时而坐在石头上发呆晒太阳;啥也不用想,只是看着眼前的山景在云雾的陪衬下不断地改变容貌:薄云在微风中缓缓飘荡,偶尔能看到对面的两道瀑布,偶尔也能看到几只岩羊在远处奔跑,还有几只老鹰在空中翱翔。整个画面时而仙气缭绕,时而洁净如水,着实令人心旷神怡!</div> (云雾散去的长坪沟,偶尔能看到岩羊出没) (阳光短时间驱散了云雾,群山露出全貌,上午的积雪也都消失;婆缪峰像一座天然金字塔) (幺妹难得展示顶尖,上面好厚的雪) (玩一把逆光;效果一般哈) (多姿的云彩,但没能形成晚霞 - 小有遗憾) 直到六点半(晚餐)我一直等待着日落,无果。<div> 虽然没有看到晚霞灿烂,但这几个小时是我此行最惬意的时光,真实感受到阳光的温暖,群山的柔和以及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哪怕明天不登顶,这趟旅行也值了。</div> 晚饭后,乌云遮盖蓝天,又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看来这次想看到银河系的愿望难以实现了;九点多钟进帐篷时,“滴滴”的雨声更明显; 唉!这垫子太硬了吧,而且不咋平,实在时难以入睡;过了许久,“滴滴”变成了“沙沙”声;难道下雪了?探出帐篷一看,果不其然:放在外面的驮包已经在积雪。 “这雪这么下,明天能登顶吗?”,“别想这么多了,能登则登,登不了也是天意,不用勉强”;带着这些念头迷迷糊糊睡了一会儿。 “起床了,三点半了”,传来教练毫不犹豫的喊叫声;好像这降不降雪和咱们登顶没啥关系似的。好吧,穿好衣服出帐篷一看,哇,四周白茫茫的,好在雪已经停了。 喝水,吃点心,上厕所(顾不上刷牙了,再说基本上都不刷,也就没关系了!),收拾行装(防水登山靴,冲锋衣裤,薄羽绒服,手套,保暖帽,登山杖,头灯,特别是防护头盔,样样不能少);头盔不仅要带,而且一定要按要求锁紧(我下面会说明原因)。<div> 沉重的水壶、厚羽绒服以及部分路粮交给向导携带(真佩服他们的体能);4点20,集合,准备出发:</div> (准备好了吗?检查一下) 启程!!!“擦”“擦”“擦”,领队在前面压住节奏,我们缓慢踏雪前行;<div> 显然,向导十分熟悉路径,雪渐渐变厚了(我看四周就是白茫茫一片,辨认不出哪儿有路),但这并不影响向导在前面带队,节奏稳定,毫不犹豫。</div> (有点蒙蒙亮了) (嗨!你没带头灯!!!这条一岁多的狗,精力旺盛,特别兴奋,跟着队伍跑前跑后!) 大约行走了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我们上到4700-4800米),这里开始有点打滑了;停下来休息,要在登山鞋底绑住冰爪;不用担心这一圈钢爪又添了一些分量,这肯定比一步一滑还是更高效! 又继续行走了一会儿。有情况!队友刘老师叫住领队,提出要返回营地!这两个晚上都没有睡好,而且是第一次上高海拔;这会儿的体能和他正常水平相差太大,遗憾放弃这次登顶。<div> 到了这高度,向导也只好劝说狗狗一同折返。</div> 而小分队继续前行! (刘老师航拍记录下我们攀爬的过程) 天空渐渐露出晨曦;我曾经有过几次凌晨冲顶的经历,每次到这个时间段都让我特别难忘;经过黎明前的黑暗,慢慢地,有一点点阳光投射过来,将四周山脉的轮廓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给人一种经历蜕变的感觉,十分美妙!<div><br><div> 又过了大约一个小时,休息,喝水吃点路粮补充能量; </div></div> (垭口在望,加油!) 咦!好像前面有人下山;什么情况?<div> 原来也是两位登山者(他们早出发一个多小时),说是前面雪越来越厚,太容易迷路;他们都接近垭口了,但还是决定放弃登顶。<br></div> “是吗?这么困难吗?”我有点疑惑地看看向导和教练;可他们俩只是客气地嘱咐两位朋友“你们下山慢一点”;然后就开始和我们说上行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好像这两位驴友的放弃对我们的登顶计划没有丝毫的影响似的;这么有把握,牛!<br> 当然,他们并非盲目自信;冬季雪更大的时候他们也带队成功登顶,所以应该相信他们的判断。<div><br><div> 我评估了自己目前的体能,根据以往登雪山的经验,感觉还是挺有信心的(当然,实在有困难咱还可以下撤嘛,也没有非登顶不可的压力);</div><div> 队友大晴后来说,我的这种不经意的淡定无形中也在给予她登顶的信心。哈哈,也可能是高海拔,缺氧,脑子反应有些迟钝才显得特别淡定;</div><div> 不管咋样,继续上;下一站:垭口!</div></div> 嗨!这天气变得那叫快啊!刚才还有一缕阳光,现在又浓雾弥漫;好吧,看不了风景,咱就专注脚下,一步一步往上挪。 (越过垭口 - 5100米左右 ) 终于上到垭口;休息一下,接下来要准备用工具了;没过多久,视线开始转好,阳光透过来了;10点半,11点左右上面的雪开始融化,部分岩石裸露出来;前面的路程有雪、有冰、有岩石;往上攀登的难度无疑在加大。 向导领队小杨,背着路绳,手脚并用(不用额外保护),像壁虎似的“蹭蹭蹭”就上去了,真心佩服他的能力;他上去后才能固定好路绳,放下来,我们把各自的上升器挂在路绳上,才能有保护地往上攀爬。 (第一段) (再来一段) 来!咱们挂好安全环和上升器。<div> “上”,右手拽一把上升器,两腿随后往上挪两步;这最后200多米是最具挑战的路程了;你需要有一定体力储存,再借着手臂的力量,可以慢慢地上去。累了,随时可以站立喘喘气,安全绳会牢牢地拴住你。</div> (早知道应该先去练练攀岩) (平时做做俯卧撑也有帮助) 上了一半左右,可以休息一会儿吧;站稳,转头回望一下;哇,壮观!这是俺去年登上的二峰吗?太美了! (云层缭绕,衬托着大峰二峰;在温暖的阳光下,二峰的影子洒在白雪上,画面特别有层次感;) “ 继续啊”上面传来向导的喊声;<div> 好吧,“上”!<br> 拽着路绳到了尽头,我们上到一个狭窄的过道,这里应该是5350米左右了;再横切30-40米(依然需要纤绳防护),缓缓提升到5355米,咱们就到顶了。<br> </div> 眼看胜利在望,但却没有感受到特别的兴奋,也没有觉得十分疲劳(其实已经消耗了大量体能,只不过身体反应有些迟钝,感觉不到特别疲劳),而是深深松了一口气。经验提醒我自己,越是这个节点,越要保持清醒,再休息一会儿吧。 站在小台阶上向垭口回望一下,不由轻轻抽一口冷气:这是我们爬上来的路吗?真够陡峭的;还好没有恐高症,不然咋下去啊! 扣好安全环,抓着路绳,开始横切。<div> 大约11:30 左右(比计划多了近两小时),终于登顶。</div><div> 所谓“顶”只是一个小平台,再加上立了一个三峰的标示牌,真没多少地方可以动弹;而且安全绳一直要保持系上。<br></div> 环视四周,的确十分壮观;特别是能这么近距离地观望幺妹峰,太真切了;厚雪封山,她看起来特别洁白、纯净;庞大的山体虽然没能看见全貌(三峰顶有一块岩石挡住部分视线),但左边的山谷把幺妹衬托的十分雄伟(好像用“雄伟”来描述蜀山皇后不大恰当哈,但一下想不起其它词汇)。 (离幺妹峰最近的地方) 相比从罗布切遥望珠峰,我这会儿远没有感受到那么多的激情,但是可以静静地欣赏四周跌宕起伏的群山;<div> 正在俺准备酝酿感情,看一会儿能否热泪盈眶的时候,传来了向导的大声提醒:</div><div> “抓紧时间照照相,然后赶快下山了,这个平台其实是悬空的”。<br> “什么?悬空的?”<br> 当然不是真的悬空,但支撑平台的山体的确比较单薄。<br> 好吧;记录一下“到此一游”:</div> (队友大晴和海川领队)<div>(左边,大、二峰隐隐可见)</div> (把二峰再拉近一点,<div> 找找俺去年的足迹)</div> 见好就收,下撤吧;<div> 现在可以好好体验一把什么是“上山不易,下山更难”!<br></div> (领队先下去固定路绳)<div>(这会儿视线格外好;远处几座5000多米的山峰清晰可见!)</div> 在路绳上扣好制动环,面朝山壁,一点一点往下送,关键是每下一步要先看好落脚点;只要右手把路绳拉紧,想停下来就能停下来(坡陡也没关系);<br><br><div> 但意外有时候是难免的:我下到一半,有那么一下,我左脚要踏上落点时,感觉落点石块可能有点松动(其实可能是错觉);左脚想收一下,不料身体失衡,向左旋转,身体撞向石壁;更出乎意外的是:“嘭”的一声,头部碰到了石头,明显感到了震动;带好的防护头盔这一下起到了名副其实的防护作用,不然的话难免头破血流。</div><div> 也可能是经历多了,这个时候我依然能保持镇静,右手一直紧紧拽着路绳,因为制动环的作用,我不会下滑。当然,即便我松了手,最多就滑到下一个节点,不至于出大事儿;但就是来个鼻青脸肿,甚至身体挂彩,在这个高度也会够我一呛。</div><div><br></div><div> “邹哥咋样?没事儿吧?”领队的声音含着担心,估计听到“嘭”声,也吓了一跳;<br></div><div> “还好,头盔挺结实!”就是说:它没被撞坏!<br></div><div><br></div><div> 停下来,定定神;再一步步下落,后面还算顺利。</div><div><br></div><div> 下到没有固定栓的高度,路绳就没法用了;这时候向导用安全绳把我连接上,前面带路继续下行。 </div> (被向导牵着下行,有点狼狈哈) 大约下到早上加冰爪的地方,回头望望垭口,深感庆幸,最困难的路段已经过去了! (早上厚厚的积雪几乎全部融化) “望山跑死马”,眼看着营地观景台不远了,又足足走了一个半小时,疲劳感慢慢明显起来。<div><br></div><div> 快下午四点钟了,终于回到营地,比计划多用3-4个小时。<br></div><div><br></div><div> “教练,给我一会儿时间,我在帐篷里躺一会儿,哪怕就10分钟”;放松下来,这四肢无力感越来越明显。<br></div><div><br></div><div> 就这10来分钟,还真管点用;我也稍微恢复体力,能够收拾行装,准备撤回山镇。<br></div><div><br></div><div> 两腿好沉重;在允许的路段,咱只能靠骑着马下山了。<br></div><div><br></div><div> 终于快到长坪沟景区大门了;这时天也渐渐暗下来;就这么结束了?回头望一望,没想到三峰幺妹清晰可见。<br></div> (这会儿的光线呈现出一些傍晚的暗红色;好像夜幕降临,群山也要进入睡眠似的;这份宁静让人忍住,没有大喊一声“四姑娘们,再见了!”) 回到宾馆,和向导告别;<div> 老江,43岁,出发前对我说:<div> “你能登顶我叫你大哥”;</div><div> “万一登不上呢”?“叫你大叔”!</div><div> 哈哈!这是在激励我吗?</div><div> 太朴实可爱了!<br></div></div> (老弟,多谢你一路陪伴!) 结束了?一切都完美结束了?可没那么简单! 回到武汉,登顶后第三天;反应迟钝的身体开始出现状况:贪睡,肩膀酸疼,特别是两边肩胛骨周围的肌肉疼痛难忍(睡觉翻身都困难),4-5天后才慢慢缓过来;这种状况以前登山回来没有过。 半躺着,不方便行动的这些天,脑海里常常出现有关登山者的终极问题: “你为什么要去登山???” 最经典的回复是“山在那里”;<div> 或者最近看到以前队友在一段视频里说的:“没有谁会一直等你,只有山会”</div><div> 你是想挑战自己的极限?<br></div><div> 你是想到更高处“一览众山小”吗?<br></div><div> 你是想在朋友圈里嘚瑟一下?或者是马赛克吗?<br></div><div> 你是想体验登顶过程中由黑暗转向晨曦使群山渐渐显露轮廓的美妙过程吗?<br></div><div> 你是想在在缓步移动中欣赏日出?<br></div><div> 你是想经历,费尽千辛万苦终于登顶的喜悦?<br></div><div> ....................<br></div><div> 可能都有一点吧。<br></div> 但还有一点是个人的感受:“山是朋友”! 大约在90年代初,我第一次来到德国最高峰ZUGSPITZE山脚下时,一种被其深深震撼的感觉久久挥之不去;打那以后就开始特别喜欢山 - 由观望慢慢变成了攀登。 在北京凤凰岭,我已经无数次沿小路登顶;但每次进入这条特别熟悉的小路,心里都充满了喜悦;这山就像是久违的老朋友,又见面了。 但总有一天,老朋友还在那里,你却去不了了;只能留下美好的回忆。在躺平的这些天,心里不断升起一个念头:“把这次登三峰经历记录下来,哪怕是流水账”。 难道已经开始在为这“总有一天”做准备了吗? 大学室友老黄特为我此次登三峰作诗一首:<div> 《赞创民登三妹峰》:</div><div> 壮美川西如天堂,光鲜亮丽四姑娘。</div><div> 雪作头巾云束腰,群仙迤逦翘首望。</div><div> 谁言美人难得抱,便有男儿豪气壮。</div><div> 寒剑风刀浑不怕,三妹入怀愿以偿。 </div> 不过;我还会去这样登雪山吗?恐怕不会了! 2021年10月15日早晨! 三点补充:<div> 1) 营地帐篷最好能配备充气垫;<br></div><div> 2) 个人感觉三峰比二峰至少难一个档次;除非你是达人,最好不要直接登三峰;推荐先参加朗诗峰上的大、二峰活动!<br></div><div> 3) 一定要带好防护头盔!!!<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