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九九重阳节,昨天冒雨到了白鹤洞。在孩童时期,母亲经常带我到白鹤洞走亲戚,那里有母亲的亲戚在广州造船厂工作,他们住在广州造船厂的宿舍,我们从东山乘坐公交车到南方大厦的轮渡码头,再乘坐到白鹤洞的轮渡,上岸后走很长一段路才能到他们家,往往到他们家后,都是晚上了,每次去都要过一夜第二天离去。</p><p class="ql-block"> 现在交通十分方便,从凤凰新村坐地铁到沙园转乘广佛线,乘坐一站,过了珠江就到了沙涌地铁站,上来就是白鹤洞。由于母亲去世后就与造船厂的亲戚没有联系了,现在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样,就是在世也就九十岁了。</p> <p class="ql-block"> 这次到白鹤洞主要是寻找百年老校和一些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 按照导航首先来到了真光中学,这是一所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学校。</p><p class="ql-block"> 真光二字,出自《圣经》: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p><p class="ql-block"> 真光堂,上面有校训——尔乃世之光,意思是:你们是世上的光,和校名相呼应的。</p><p class="ql-block"> 1872年6月16日,美国基督教宣教士校祖那夏理女士于广州沙基金利埠(今六二三路容安街)创立真光书院(True Light Seminary), 初期只有六名学生,学生膳宿费全免,为南中国首间为女子而设的中学。</p><p class="ql-block"> 1875年,校舍被大火焚毁,美国差会拨款重建,但只能容纳40人。</p><p class="ql-block"> 1878年,书院选址在广州长堤大马路仁济街(现仁济路)易地办学,有3幢校舍,仅有100多名学生。</p><p class="ql-block"> 1888年,真光书院学生已达100多人,有大班、中班、细班和妇人班。</p><p class="ql-block"> 1909年,校董会任命刘心慈为副校长。同年,真光书院改名为真光学堂,并增设“师范班”。</p><p class="ql-block"> 1912年,辛亥革命后,真光学堂又改名为真光学校,同时建立校董会。</p> <p class="ql-block"> 1913年,那夏理与美差会商议扩建新校。经校董事会决议,在芳村海旁地购买到一幅地皮,以建造新校舍,后发现该处地势低洼,易受洪涝威胁,于是改议新址。后来美差会以11000元港币的代价,在白鹤洞蛇岗上购得土地60亩,建造新校,指派牧师祁约翰博士负责办理,并特聘差会工程师靳先生Mr.G.Gunn具体负责。</p><p class="ql-block"> 1917年,新校舍主体工程落成使用,包括校舍有教学楼一座、学生宿舍两座、饭堂一座、教职员宿舍一座,以及一些较小的建筑物。同年夏,真光学校改名私立真光女子中学,有学生93名,第一任校长为祁约翰J.w.Geighton,1919年首届中学毕业生仅有6人。真光女中与原仁济街真光学校属同一校董会领导。原仁济街真光学校的师范班学生转入白鹤洞私立真光女子中学,师范班停办,但继续办小学和成人班,毕业生可以直升白鹤洞真光中学。经那夏理女士与碧卢夫人协商,原师范班并入碧卢夫人创办的慈爱幼儿师范,地点在西村美华岗,改名为协和女子师范学校,并增设小学师范科,协和女子师范学校即现时广州市协和中学的前身。同年,真光由罗刘心慈女士出任代理校长,两年后正式就任校长,这是真光首任华人校长。</p><p class="ql-block"> 1925年,改由罗刘心慈的次女罗道真任校长。</p><p class="ql-block"> 1926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规定,教会设立的学校,必须呈报立案。</p><p class="ql-block">1928年,按照教育部关于外国人、外国教会不得在华办设中学的规定,美国长老会指示真光交回华人主办,祁约翰回国,交由华人主持的和真光关系密切的中华基督教会仁济堂接办,由关怀素女士接任真光校长。改组校董会,由关恩佐任董事长,罗有节任校长(罗有节为刘心慈长女)。</p><p class="ql-block"> 1930年6月18日,举行第一次校董会,组成以黄玉贞女士为首的18人校董会,决定聘请麦廷锦教授为校长,委以办理私立真光女子中学向政府立案有关事宜。仁济街真光学校遂自行组织校董会与女中分开管理。</p><p class="ql-block"> 1934年,麦校长辞职,校董事长黄玉贞女士及副董事长龚约翰牧师礼聘岭南大学教育系何荫棠教授担任校长职务。同年9月,提议在香港创设分校,开设小学,学生毕业后可以直升真光中学。</p><p class="ql-block"> 1935年,何荫棠于香港租用坚道26号楼字作为校舍,设立真光小学,并附设幼稚园。何玉英女士负责行政、联络及筹款等工作并兼校董会董事。马仪英任校务主任。后学校扩大校舍,购得坚道75号作为新校舍,并易校名为香港真光小学,由何玉英女士出任校长。</p><p class="ql-block"> 1938年,仁济街真光学校增办初级中学,因当时广州已有真光中学,而教育部规定,在同一市区不准有同名同级的学校,故改一字命名为广州市私立真中中学(简称真中中学或真中女中),白鹤洞校区依然为私立真光女子中学。1月至10月,中日战争发生后,日军飞机经常空袭广州,社会混乱,学校被迫停课。同年10月25日,学校迁往香港肇辉台续办,并把白鹤洞真光女中、真中中学(含小学)及香港真光小学合并为一校。</p><p class="ql-block">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已迁香港的白鹤洞真光女子中学也被迫停办。</p><p class="ql-block"> 1942年7月,何荫棠校长率领师生离开香港,抵达广东连县三江墟上课。同年10月,在广西桂林开设分校,1943年春开课,设初中和小学部,学生200余人。同年夏天迁到广东曲江上窑。</p><p class="ql-block"> 1944年5月,豫湘桂会战爆发,真光又迁至连县双喜山。</p><p class="ql-block"> 1945年1月中旬,日军逼近连县北部,师生徒步30里,暂避三江。2月,连县恢复常态,学校迁回双喜山。8月,中日战争结束。9月18日,真光中学300多名师生从连县返回广州白鹤洞校址复课,有高中六个班,初中三个班。真中中学迁回仁济路原校址复课,有初中三个班。</p><p class="ql-block"> 1946年,香港真光小学复课。</p><p class="ql-block"> 1947年,李耀宇校长辞职赴美,由马仪英博士继任白鹤洞真光校长。同年白鹤洞真光、仁济街真光、香港真光,联合庆祝创校75周年纪念;香港真光小学坚道校舍增办中学,开办初中,并于1948年易名为香港真光中学。</p> <p class="ql-block"> 由于不能进去拍摄,只能在门口拍摄和在院墙外面拍摄。</p> <p class="ql-block"> 在真光中学对面,有两幢有年代的建筑,于是就过去拍摄。</p> <p class="ql-block"> 这一幢挂有荔湾区历史建筑的牌子,大门紧锁,里面没有人居住。</p> <p class="ql-block"> 二维码扫描,得出的建筑介绍。</p> <p class="ql-block"> 我发现在外面有一道楼梯通往二楼,于是就上去,看到门口封条被撕破了,一拧门把,门可以打开,于是就进去,里面曾经是出租屋,与一楼隔断了,不能下去。</p> <p class="ql-block"> 进去后就以拍摄房屋结构为主,由于里面房间已经被改造过,就没有怎么拍摄。</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道通往楼顶的木楼梯,保存完好,所以就拍摄下来。</p> <p class="ql-block"> 这是旁边的一幢建筑,有特色,前面有介绍。</p> <p class="ql-block"> 按照导航来到了广州青年会。</p> <p class="ql-block"> 广州基督教青年会,原来在长堤,小时候经常经过这里,里面有游泳池,不过从来没有进去过,这是网络上搜索到的历史照片。</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基督教青年会,是一个慈善机构。</p> <p class="ql-block"> 往前走就到了一个三岔路口,这里有指示牌,里面有三个单位。</p> <p class="ql-block"> 首先来到了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一个大门还有一块牌,广州益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都是慈善机构。</p> <p class="ql-block"> 这里被列入荔湾区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牌子有二维码,扫描后显示出来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 往里面走就是广州造船厂敬老院,这是原来的正门,现在改为广州造船厂养老院,成了后门。</p><p class="ql-block"> 按照网络介绍,在正门有一幢很有来头的历史建筑,于是就想办法绕到后面去。</p><p class="ql-block"> 原路返回来再往前走,右边立交桥下面有一个停车场,往里面走就可以看到右边有一幢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条通往广州造船厂养老院的路。</p> <p class="ql-block"> 上了这个斜坡,右边就是养老院的大门,左边就是一幢很完美的西式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 首先围绕着幢建筑进行全方位的拍摄,因为这幢建筑很不简单,里面发生过不少事情,而且建筑的主人很有故事。</p> <p class="ql-block"> 按照二维码扫描,得出来的介绍资料。</p> <p class="ql-block"> 荔湾芳村白鹤洞一小山丘上,藏着一栋百年西洋建筑,名为“伯捷旧居”。在沉寂了大半个世纪后,伯捷故居在2008年被重新发现并纳入荔湾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伯捷旧居位于荔湾区芳村广船养老院旁边,占地9亩。这座大宅是著名的美国土木工程师伯捷先生1910年前后在广州购地建设的私宅,由他亲手设计与建造,曾接待过孙中山、蒋介石等名人,也曾经作为他们的会议室,所以也被称为“广州白宫”。</p><p class="ql-block"> 伯捷旧居在2008年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重点研究,2009年被正式予以登记保护,目前是荔湾区文物保护单位。此后,伯捷旧居经历了长达数年的修缮,到了2014年才基本修缮完毕。</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一场大修后,伯捷旧居从外表上看充满西式建筑的典雅辉煌。</p> <p class="ql-block"> 伯捷是20世纪初期活跃在广州的美国建筑师和土木工程师。他曾参与设计并建造粤海关大楼、瑞记洋行新楼、花旗银行新楼等,并独立设计位于沙面的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沙面第一楼)、旧俄罗斯领事馆。被誉为“沙面建筑之父”。此外他参与设计改建的中山大学马丁堂,曾被推断为中国近代第一幢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建筑。</p> <p class="ql-block"> 伯捷和伯捷故居</p><p class="ql-block"> 查尔斯.伯捷(Charles Souders Paget,1874—1933),生于美国新泽西州布里奇顿,20世纪初期活跃在广州的建筑师和土木工程师。曾参与亚特兰大博览会的设计建造,为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准会员。 </p><p class="ql-block"> 1902年伯捷受雇佣来华,1904年在广州与澳大利亚建筑师帕内合伙开办 “治平洋行”(Purnell & Paget,后帕内回国退出,改称“伯捷洋行”),在广州设计建造了大清邮政局、粤海关大楼、广东士敏土厂(其南北办公楼及工程师楼由帕内设计)、波楼(当时海关工作人员的俱乐部及关舍)、岭南学堂(今中山大学南校区)的马丁堂以及位于马丁堂附近的第一栋学生宿舍、粤垣电灯公司(五仙门电厂)、亨宝轮船公司仓库(今渣甸仓旧址)、美孚火油公司仓库、大沙头广九铁路车站、中法韬美医院部分建筑,以及伦敦会在荔湾的学校、美国南浸信传道会在东山的培道学堂(今第七中学前身)等。</p><p class="ql-block"> 沙面的广州俱乐部(英人俱乐部,沙面大街60号 )、花旗银行新楼(沙面大街和沙面二街的東南拐角處)、粤海关俱乐部(沙面大街2、4、6号)、万国宝通银行(沙面大街41号)、瑞记洋行(沙面南街50号)、的近洋行(沙面五街1号)、洛士利洋行(礼和洋行,沙面大街62号)、葛理福孚住宅(沙面三街5号,扩建了其一栋外廊式的三层建筑)、印度人Nukha住宅(沙面南街30号,扩建了其位于沙面的一座外廊式小楼)、东亚贸易公司(于仁保险公司,沙面南街28号)等建筑也都是其杰作。另据了解,瑞记洋行(内有廣州第一座電梯)和马丁堂曾被誉为中国近代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p><p class="ql-block"> 1910年前后,伯捷在白鹤洞购墓地9亩建造私宅,1910年代中期建成,即人称“白鹤洞山顶别墅”,现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白鹤洞街道鹤洞山顶街21号的这间花园洋房。</p><p class="ql-block"> 1921年广州市政厅成立后,伯捷受聘担任广州市政厅设计委员,先后设计了当时的广州市消防总局(位于现文明路)、广州市公安局部分建筑(今起义路广州起义纪念馆内)等。</p><p class="ql-block"> 1933年7月伯捷因病去世,其夫人一直在此居住,直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军俘虏。据其夫人回忆录,此别墅因经常用来接待孙中山先生、蒋介石等人,并曾作为他们的会议室故被称之为“广州白宫”,但在革命时期曾被用作地牢,随后被丢空,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得以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 伯捷故居的建筑特点</p><p class="ql-block"> 故居由伯捷先生亲手设计与建造,建筑质量高,体现了该时期广州居住建筑的较高成就。这栋老宅1910年建造至今,虽已走过百年沧桑,但保存却相对完整。宽敞的外廊、洁白的罗马柱等兼有殖民地外廊式和欧洲古典建筑的特征,无时不暗示着昔日主人的荣华。</p><p class="ql-block"> 它占地9亩,由主楼和附楼以及地下室组成一栋二层高建筑组成。为了适应岭南炎热多雨的地方气候,一层缩进形成外廊空间,柱式完整,柱头及檐下装饰简洁明快。</p><p class="ql-block"> 建筑内部空间多样、组织合理,有会客厅、弹球房、沙龙餐厅,每一个房间都有颜色艳丽的壁炉,并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卫浴设备。设计上,它以玻璃代墙,让整座楼面都宽敞透亮。走出阳台,敞开式的空间富有诗意。据说以前伯捷常和夫人在此喝茶。</p><p class="ql-block"> 让人意外的是,伯捷别墅的地下室建造架空层,蹲在地上可见里面暗暗有光。据了解,架空层可防止水浸、白蚁,助于通风,还可用来储存杂物等,后人用作地牢。</p><p class="ql-block"> 外廊和地下室的设计,都有适应岭南气候的技术性策略,反映了西方人长期在东方殖民生活的经验。</p><p class="ql-block"> 伯捷故居最有特色的,当属内里的“百年木楼梯”以及“隐形梁”,但技术上如何做到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从伯捷先生拍摄的内部老照片来看,室内装饰中西合璧,既有西式壁炉、楼梯,也有中式屏风和家具。</p><p class="ql-block"> 据了解,伯捷故居去年入选荔湾区首批保护文物,房屋目前由荔湾区房管局出资进行修缮,但之后作何用途,还暂未知晓。</p> <p class="ql-block"> 在附近居住的梁女士介绍,幼时听人说过,这栋房子“很有气势”,曾有一个很大的后花园,占地一直到了现在的培真路。</p><p class="ql-block"> 自从被媒体报道后,这栋老房子每天都会迎来很多访问者,“有来拍照的,有来画画的,也有人就围着房子走几圈”。她说,这栋房子曾经做过医院,也曾有好几户人家居住其中。</p> <p class="ql-block"> 建筑前面有一座假山。</p> <p class="ql-block"> 假山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 伯捷故居于2008年其进入公众视野,这还是得益于关注广州历史建筑文保的一帮民间志愿者和摄影发烧友,此前伯捷故居一直被不知情者称为“鬼屋”。</p><p class="ql-block"> 2009年各大报纸和电视新闻、网络等媒体都有报道过伯捷故居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2010年借广州举办亚运的契机,政府出资开始进行修复伯捷故居。</p><p class="ql-block"> 2011年伯捷故居基本已经修复完毕。</p><p class="ql-block"> 2009年,荔湾区文馆所所长黄勇已经表示,对伯捷故居进行了重点研究,并在今年5月正式予以登记保护。伯捷故居是广州迄今为止文献资料收集最为完整的历史建筑之一。由于各方面的努力,伯捷先生的生平、设计作品清单等已得到完整的揭示,其他材料包括地契、设计图纸、建造与生活影像、伯捷夫人回忆录等也得到较好的收集和整理。他希望通过这些史料的支撑,使该建筑及其背后的故事变得鲜活起来,“让这座大宅自己说话,使这座文物能够得到更深层次的保护”。</p> <p class="ql-block"> 出来以后就到了白鹤洞立交桥,这里有三道环形立交,十分漂亮。</p> <p class="ql-block"> 来到了白鹤洞轮渡码头,准备坐船过去的,由于台风,所以停航。</p> <p class="ql-block"> 只好乘坐公交车回家,前面就是公交车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