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打开记忆的闸门,翻阅泛黄的照片,串连起我的父辈,从建国初期一路走来。随时代的变迁,人民生活富足安康,家庭幸福!感恩祖国,感恩党!从一个个家庭折射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生逢盛事,为您等所愿!</p> <p class="ql-block"> 我父亲祖籍上海嘉定南翔人,出生于1928年1月4日,乳名福根,号王云祥,学名王士奎。解放前读过两家私塾,由于家境困难,9岁后辍学,开始做放牛娃,学做木匠,三年学徒。他们那代亲历了旧社会的风雨飘渺沧桑以及战争的蹂躏。</p><p class="ql-block"> “一唱雄鸡天下白”,解放初期父亲积极地参加土改,是年轻活跃的热血青年,先是在地方从事义务工作,热心公益,加入共青团。1951年5月在国家百废待兴、全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时,因军工招聘,离家奔赴陕西宝鸡、西安,承建“窑村军用机场”、“彈絮厂”、“东关陆军医院”(准备接待抗美援朝伤残军人治疗)……,走上了革命的阳光大道。</p><p class="ql-block"> 1954年由工人提干,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4月,由西安调往兰州中共中央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承建兰州练油厂、西固发电厂……等重大工程,负责劳动、人事等工作。</p> <p class="ql-block"> 照片拍摄于1956年,上海南京路“国际照相馆”,父亲适逢公差回沪,留下兄妹珍贵合影。父亲后排正中(时年28岁),右侧为伯伯(王云林,时年31岁),左侧为姑夫(孙文胤,时年25岁),前排是姑妈(王玲芳,时年25岁)。</p> <p class="ql-block"> 1955年4月,国家建设西迁,我们4姐弟又跟随父母从西安来到兰州。当年我仅8岁,但清楚地记得,到兰州后雇用一辆平板马车,载人带行李从火车站把我们接到七里河区黄河南岸一条自然沟坳。一路尘土飞扬,马车轮子陷在松软的土层里,暂住歇脚在“回民”老乡农家大院一段时间后,入住兰工大院职工家属楼。</p><p class="ql-block"> 时隔半个多世纪后,2014年8月随二弟媳重返兰州,住宿在弟媳哥嫂家半月有余。怀揣对少年曾生活过城市的留恋,借自由行的机会再赴大西北,制作过4集幻灯,利用幻灯中所摄现今兰州火车站新貌的照片並附文字介绍。</p> <p class="ql-block"> 我亲生母亲甘金娣,出生是1925年,比父亲大三岁,是不识字的农村妇女,自幼由长辈订的娃娃亲,1946年成婚。在父亲1951年去了宝鸡虢镇后,1952年便只身带上5岁、3岁、1岁的三幼童同赴大西北。才有5岁的我,记得是外公陪同送了一程,火车到达南京东,是一节节车厢经轮船摆渡过长江的,外公送至江东就折返回沪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先后在宝鸡住了1年,在西安住了2年,期间1954年三弟出生,故父母给他起名王道安(养在西安的娃),至今有时还习惯的称呼他“道娃”,也蛮感親切的!</p><p class="ql-block"> 1955年我们随父亲工作西迁,从西安到了兰州。 母亲是随工家属,因没文化,在兰州入住的六年期间,曾在兰工局大院职工幼儿园做勤杂工。</p> <p class="ql-block"> 2013年三弟和弟媳因参加“404矿区职工子弟学校校友会”,专程特地去了兰工大院,这里曾是他们共同呆过的“幼儿园”原址。</p> <p class="ql-block"> 2014年,我随二弟及弟媳,也再次来到这里故地重游。</p> <p class="ql-block"> 这张泛黄的旧照,是当年读小学,节假日休息天,父亲的同事(上海闵行老乡)带我去“五泉山公园”,请人所拍,不舍丢弃,编辑入集。</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年学校组织春游,乘火车从七里河站上车,路过一大桥、一隧道就到兰州火车站,不远处就是公园。母亲总会为我,准备好零食点心。</p><p class="ql-block"> 五泉山的半山腰,有一尊巨大的卧佛,山涧水秀,居高临下,风景优美,儿时脑海中的印象,至今留存!</p> <p class="ql-block"> 50多年后,我和二弟再次来到“五泉山”公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黄河边的雕塑,留下亲人相聚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60年代初期,为发展我国的核试验,父亲工作又一路朝西转战戈壁荒滩,不说到那里?也不说去干啥?邮箱地址同在一座城市,仅标64号信箱。临出发前,父母去照相馆拍下了这张合影。</p><p class="ql-block"> 那时国家正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物资极度匮乏,父亲接受重任走后不久,母亲生病了。当年母亲才37岁,因长期营养不良,患上了“干血痨”、“浮肿”……等几种疾病。“干血痨是由于结核菌侵犯子宫内膜,使子宫内膜丧失其功能而出现闭经者,是一种慢性消耗病,患者常因得不到治疗,最后气血枯谒而死亡,该病现在很少见。半年时间里,先后入住过二家职工医院,父亲在工作百忙中,曾2次回兰州,直至61年4月,母亲撒手人寰辞世而去。</p><p class="ql-block"> 我是家中老大,当年14岁,大兄弟12岁,二兄弟10岁。最小的三兄弟不在身边,是父亲的师兄赵学勤伯伯趁回沪探亲,带他回老家,寄养在桃浦外公那,当时他7岁。哪段父母不在身边,自已照顾自已的日子里,当了回“小大人”!父亲每月按时寄生活费,由我去邮局领回,好在有食堂,买好饭菜票,安排和维持了家中一段临时的收支开销。我们都在读书,住院的母亲还需不时探望陪护,姐弟仨轮流着去医院,每次去总让弟弟们穿得干净点,好让妈妈放心。弟弟们也还小,跑医院的事以我为主。母亲病重后,由南屋大房间转入北屋小房间,与护士值班室仅一扇透明玻璃窗之隔,便于重症病人的观察。那时的医院管理也较人性化,除了3个上学的孩子,没有大人,病房里有张空床,我们陪夜可以上床睡觉,妈妈的病是慢性病,即便有子女在,她也尽量不打扰。由于我缺课较多,在读初一,临近期中考试,母亲走的最后那一晚,我派二弟去医院值班。早春的兰州,气温回暖不快,当兄弟一大早从离家3公里外的崔家崖职工医院步行回家,看着他满脸的沮丧,我知道妈妈没有了。那年他10岁,是还不涉世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让他受惊吓了。他只告诉我医生尽力抢救过,那年代,哪有如今便捷的通讯设备啊!如果知道母亲熬不过那晚……。</p><p class="ql-block"> 当母亲病故噩耗传来,我第一时间从七里河区兰工大院步行至市区中心繁华地段的“邮电大楼”,向远在戈壁荒滩的父亲发出“母亲病故,速回”的加急电报。父亲接到电报返回兰州,还需36小时的车程。</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取自2013年,三兄弟回兰州,在七里河区过街天桥上所拍。</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2014年我重返兰州,拍下的“建工大厦”高楼,现已转地方管辖,与当年宽敞的“中共中央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特有的门楼大院,已没了丁点踪影。</p><p class="ql-block"> 那时公司办公大楼,是座“歇山顶”式三层建筑,4个屋角,4条鈛脊。绿色硫璃瓦盖顶,楼的正面是固定的长条横幅,随转动不同的角度,会发现有不同内容的横幅,如“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万岁”……等宣传标语。公司办公主楼排场很大,两旁有对称的专家楼、单身集体宿舍,功能区划分非常明显,有健身锻炼活动埸地,冬天有片滑冰场。场地的东、西二则,又有二栋一层的礼堂,东面“俱乐部”,常有电影播放,西面“职工食堂”,周六可提供给大人跳交谊舞,好似学苏联的一套。</p> <p class="ql-block"> 现归属为甘肃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p> <p class="ql-block"> 这个方位是当年我们入住兰工大院家的旧址方位,原有建筑巳更新换代。</p> <p class="ql-block"> 现七里河小学也是当年兰工局职工子弟小学的原址。</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保存至今唯一一张在兰州第三工程局职工子弟小学的师生合影,因父亲工作流动性大,母亲又病故,再也没寻找小伙伴的机会,当年我在第二排左一。</p><p class="ql-block"> 这都是一群跟随父母建设大西北,家住兰工大院的孩子,班主任老师姓白(得过天花),同学们的老家都来自全国各地,上海、东北、山东、山西、陕西……,他们的父辈也一定是群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冬天,我们一早到学校,把冰冷的馒头放在热水町上,不一会焦黄喷香,咬起来嘎巴松香!兰州的冬天,时间较长,那上口的冻梨现在还有吗?</p> <p class="ql-block"> “低窝铺”这是穿越800里大沙漠的一个黑点儿,兰新线上一个神秘的小站,隐在低洼里,路口几棵胡杨,在狂风中摇曳,方圆百里没有人烟。</p> <p class="ql-block"> “低窝铺”并不渺小,拥抱一座核城,拥有两彈一星,聚集所有精英。这座神秘的城市,它没有名字,只有一串代号,地图上找不到,知道的人少之又少。这立锥之地,就是中国最绝密,也最荣耀的城市——“404”。</p> <p class="ql-block"> 当年一张抵达“低窝铺”的车票。</p> <p class="ql-block"> 2013年矿区职工学校学友相约,这趟专列专属基地职工上下班,嘉峪关至低窝铺,弟兄俩同乘专线去“404”。</p> <p class="ql-block"> 茫茫大草原,骆驼草相伴!1958年8月,由100多人组成的先头部队,进驻戈壁扎营。1959年2月,直属二公司并入404厂,原公司党政机构撤销。1960年1月,直属一公司3300名职工,进入404工地,并入建安公司。1961年1月,二机部决定公司与404总厂分开管理,公司定名为“第二机械工业部西北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建工部直属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中核22公司前身)承担建设我国第一个原子能联合企业——核工业404厂。组织架构为:厂、建安公司、生活管理部三部分。</p> <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的处境危机四伏,惊心动魄,稍有不慎,就陷万劫不复的深渊,任人欺凌的历史将要重演。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开始举全国之力,造原子弹!</p><p class="ql-block"> 中核404,是 1958年,经中央批准,首批建设规模最大,军工科研基地“中国核城”。在国家的号召下,全国各地精英来到戈壁荒漠,一座代号“404”的小城拔地而起,这是中国迠设最早,体系最完整,也是规模最大的核工业基地。齐聚在404的,都是当时国内最顶级的精英,他们义无反顾地来到这里,这里是中国最机密的地方!待在这里,就意味着从此隐姓埋名,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这里是中国最艰苦的地方,戈壁荒漠,黄沙漫天,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缺水缺粮,一顿饭只能吃两个土豆充饥。</p><p class="ql-block"> 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9年后,中国人以自己的力量储立于荒漠!大漠深处1200平方公里,是比香港面积还大的中国核工业基地,也是中国最早的核燃料制作基地。</p> <p class="ql-block"> 2013年,三弟在“404”。</p> <p class="ql-block"> 1961年4月,国家遭遇着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我们家也濒临危难的艰苦时刻。安顿好母亲的后事,关键时期父亲作出了艰难的抉择,护送我们姐弟回老家。当时我已入读初一,经过多方联系,从嘉二中(读英语的)、嘉一中(市级重点的),后经县教育局推荐,来到嘉定城区第一初级中学,开始了住宿寄读制的独立生活。三个兄弟寄养在南翔王家宅继祖母那,入读近南翔镇的小学。一切安排妥当,父亲带我们在上海南京路“国际照相馆”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他又将奔赴戈壁荒漠深处。当年父亲才34岁,面对4个子女,眼神里透露着失妻的悲伤!做为一名党培养的干部,男子汉的担当,虽有万般的无奈,涅磐重生也不能从此一蹶而不振啊!</p> <p class="ql-block"> 父亲回到了“404”,从此我们开始了不间断的父女书信往来,从东海之滨到戈壁沙滩,亲情间的牵肠挂肚,尽在这东来西往的鸿雁中。每年一次,父亲可回沪来探亲。</p><p class="ql-block"> 离开母亲的第二年,暑假回南翔,在父亲每月单独寄我20元的生活费中,省出钱来,带上三个兄弟去照相馆拍了这张合影,寄给远方的父亲,以解他对子女的牵挂!</p> <p class="ql-block"> 从初一下半学期入读城一中的住宿制生活开始,曾得到孙瑾校长、朱妙玲老师(班主任)及班级同学们的关心照顾,从校长、班主任到同桌对我都有特别的关照。那时大家的生活虽都很清贫,但都善良、纯朴。我每月都去张马弄邮局领父亲寄来的生活费,偶尓父亲也会大意,临近开学,书本学杂费尚未寄来,只好向初来学校刚工作的汤成祥体育老师暂借。每当想起这些往事,总能让你深情感怀!</p><p class="ql-block"> 当年县政府前的张马弄邮局,是这样子的,房屋结构还是没有大变。</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在读初中时的模样,1963年我初中毕业了。记得考进嘉一中的录取通知书送达时,我和三个兄弟稚嫩的双手还浸泡在祖母水稻责任田里,帮忙耘稻除草,烈日高照,骄阳似火。</p> <p class="ql-block"> 若干年后,再次来到就读的城一中校舍旧址,政府早已经将学校改建成“秋霞圃”公园。我拍照身后的那间阁楼,原东面还有二间二层楼的女生宿舍,下面原有二间教室,现都巳重新拆建。</p> <p class="ql-block"> 1964年,在我亲生母亲过世三年后,那年父亲37岁还年轻,我在书信中鼓励他,婚姻有了新的起色。为我们续弦了继母,名娄玉珍,她籍贯浙江绍兴上虞人,家中独生子女,高中学历,比父亲小11岁,曾在安徽合肥厂里当过工人,后下放回到绍兴老家。父亲“回忆录”中写到:“火车送来了第二夫人”。</p><p class="ql-block"> 父亲原本输精管结扎,为沿续娄家的血脉传承,父亲又做了输通手术。这样我们又有了同父异母的弟、妹,王家人丁兴旺,多子多女,父母辛苦!</p><p class="ql-block"> 父亲娶了继母后,她和三个兄弟同迁大西北。我因已入读住宿嘉一中(上海市重点高中),时年17岁读高一,仍继续我的在校独立生活。为减轻父母的负担,兄弟们都已不在家乡,主动提出每月寄我的生活费减少5元,即15元。父亲的收入开支也捉襟见肘,虽月收入有130元左右,在当时的年代属高收入了,但上有老下有小,他们也是精打细算的过着紧日子。爹妈不在身边,不受爱庞,自已照顾自己,权当人生旅途的一份“财富”。</p> <p class="ql-block"> 这张黑白照片是在嘉一中入读高二时暑期,参加在嘉二中举办的学生团干部培训班合影。“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p> <p class="ql-block"> 1966年,我高中毕业了。原想着参加全国高考,能入读大学再深造,可惜遇上了文革。1968年,作为知青去了本县“马陆良种繁育埸”。</p> <p class="ql-block"> 大兄弟王道明,出生于1949年,是迎接上海解放前的黎明,故取此名。1964年,再度回到大西北,在基地初中毕业,读了中专技校。这张戴着袖章、手捧毛主席语录、胸前别着徽章,是当年典型红卫兵的造型,17岁还是一脸稚嫩!</p> <p class="ql-block"> 这张胸前挂着毛主席像章的照片,应该是在1968年文革未期。</p><p class="ql-block"> 大兄弟中专技校毕业,当司机驾驶员。比我早参加工作,当他拿到第1个月的工资时,就寄给我20元生活费。在哪个年代,别说我有多高兴!后来父亲知道后,批评阻止了此事,因为在子女还不能自食其力时,父母是第一责任人。</p><p class="ql-block"> 缘自我对大兄弟的特殊情感,若干年后,当他二个女儿上大学念书,经济曾一度紧张,我也能尽己之力,支撑一把,因我只生育了一胎,经济开支较为宽松。“一脉同忔”,做人要有感恩之心!现我的姪女们也都“成家立业”,在家风的传承上,逢年过节,她们也常会孝敬返哺。</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拍摄于1972年。大兄弟工作由甘肃迁入四川广元“821”厂,开生活车。出车常去武汉、郑州……等地,长途跋涉,年轻时精力旺盛,也很辛苦!一次在峨嵋出车,车子发生故障,下车修理趴在地上,冷不防遭野狗咬伤,高烧不退,入院医治,病危通知书都下达。最后,虽命大,逃过一劫,但也留下些许多后遗症(包括在404,学徒时一次工伤,坐在敞篷卡车上随屏幕摔下车,头部受伤),后在1994年做了工伤鉴定。</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大兄弟开生活车去武汉,在桥头堡的留影。车前“开好革命车”的标语牌,是那个年代的宣传特色,车牌号:17(湖北的车牌编号)—51972,清晰可见。时间估计在1973年以后。</p> <p class="ql-block"> 回沪探亲所摄,还是“五官端正”很帅的小伙!</p> <p class="ql-block"> 1974年回沪,大弟、二弟哥俩在南京路“国际照相馆”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74年(47年前),大兄弟、二兄弟回沪探亲,在上海南京路,二弟出资买了二条羊毛围巾,弟兄俩各人一条,质量很好!二弟使用至今,可惜大兄弟没有收藏好。</p> <p class="ql-block"> 1976年,大弟媳旅行结婚去了南京中山陵。</p> <p class="ql-block"> 去了南京“灵谷寺”景点。</p> <p class="ql-block"> 1976年哥俩在天津合影,当年三弟参军入伍在内蒙集宁,二弟在天津读大学,因是工农兵推荐入读,是带薪的,经济相对宽松。</p> <p class="ql-block"> 1976年1月8日,那是全国亿万人民难以忘怀的日子。 因为这一天,伟人周恩来总理逝世!</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在马陆良种繁育埸工作,承担棉花杂交育种任务,1月8日我乘坐上海至广州的列车上,从列车广播里听到周总理逝世的消息,印象特别深!那时南繁出行不像现在这样便捷,当天就能赶到,坐飞机是要有等级的。我们先要坐火车到广州,再坐轮船经广州到海口,在海口住上一宿,第二天一早乘头班汽车,从海口到三亚,到三亚已很晚,再住一宿,第二天去茘技沟“师部农场”,一个单程马不停蹄环环紧扣的要一星期!</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位重情感、做事有毅力的人。为了纪念周总理这位伟人先驱的逝世,原本喝点小酒、抽点小烟的他,开始戒烟。晚年中风后,他又戒了酒。由于保密,后来记得父亲曾对我说过,59年春在他从兰州赴404基地之前,在兰州“建国饭店”召开过誓师大会,受到过周总理的接见。这件戒烟很小的举动,足以见证老一辈人的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大弟媳是1976年回沪旅行结婚的。他们先在75年底到江苏丹阳(弟媳的老家),76年元月到上海姑妈家,后去大名路姪女家。在国际照相馆拍结婚照,不知什么原因没成功,所以有了下文的代拍!等照相馆告知时,他俩已返回四川“816”,故有了这张上海姑妈和小妹母女俩的补拍照。歪打正着,改头换面了!</p> <p class="ql-block"> 我的大弟媳王瑾,比弟弟小3岁,也是个苦命的孩子。祖籍江苏丹陽,从小没了父母,跟随苏州医学院毕业的亲哥哥去了甘肃,到了四川。</p> <p class="ql-block"> 大弟媳从事电焊工作,虽文化功底浅,但吃苦耐劳,热情好客,为人憨厚。曾被推荐为核工作部22公司的先进人物,参加全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工会工人代表会议”。</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世时,把几房媳妇都称自家闺女,她是大闺女,贤惠大度,有长嫂为娘的品德,接待八方来客!</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大兄弟全家在四川涪陵“816”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二兄弟王道根,出生于1951年。还记得孩童时在西安,去看热闹的庙会,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不慎摔地,伤了手臂,因及时医治,也没留后遗症。</p> <p class="ql-block"> 1968年,二兄弟先去了玉门石油管理局工作,1970年去了甘肃长庆油田,后工农兵大学生送“天津大学”专攻土木工程系学习。</p> <p class="ql-block"> 这张二弟、三弟的合影,估计是在1972年之前,因为三弟是从1972年12月——1977年3月参军入伍在部队的。</p> <p class="ql-block"> 二弟媳杨淑芬,祖籍东北黑龙江人,比二弟小3岁。是工农兵大学生同在天津大学专攻土木工程系,所以他们夫妻俩倒也是校友,因双方父母都在同系统工作,相互比较熟悉。</p> <p class="ql-block"> 二弟媳他们也是同样采取旅行结婚方式,回到上海。</p> <p class="ql-block"> 这还是在上海姑妈家,新闸路229弄6号里的老房子。现是上海地铁1号线“新闸路”的站点,大姑家由此拆迁,去了浦东,现在金杨地段。</p> <p class="ql-block"> 姪子王楠百日照,出生于1980年1月10日。因弟媳育后奶水不足,小时候主要靠人工喂养。</p> <p class="ql-block"> 二弟媳做为工程技术人员,曾被派去非洲北部“阿尔及利亚”,研究用核反应堆。援外27个月之久。</p> <p class="ql-block"> 时光回到1985年,这是我二弟家姪子王楠和三弟家姪女王轶,小时一同吃饭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摄于1986年于宜昌,好在二弟媳在照片上有日期标注。</p> <p class="ql-block"> 两兄弟家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93年9月,我随农业局中层干部去四川“九寨沟”,回沪乘坐三峡游轮,借机路过宜昌,这是在宜昌三弟的家里。</p> <p class="ql-block"> 弟媳援外工作期间,姪子暑假随大姑外出,去了南京长江大桥留影。</p> <p class="ql-block"> 这是弟媳援外,在阿尔及尓首都“独立纪念塔”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二弟特别是在他退休后,走南闯北的到过不少城市,返聘筹建不同等级的核电厂,夫妻俩都是事业型的伉俪,高级工程师,一家人常是聚少离多,一直干到实足65岁。只等他们双双结束返聘后,至今常住武汉,照顾儿孙辈!</p><p class="ql-block"> 这张个人头像特写是在大姐家屋里拍的!</p> <p class="ql-block"> 三弟王道安,出生于1954年,小时的这张照片脸上还胖嘟嘟的。</p> <p class="ql-block"> 受家庭条件影响,继母和三兄弟迁回“低窝铺”,一时没落上户口,解决不了口粮,营养跟不上,照片显得好瘦小。</p> <p class="ql-block"> 三弟后去了部队当了兵。</p> <p class="ql-block"> 三弟媳妇孔敏,祖籍老家东北哈尓滨市道里区,生于1955年,养在哈尔滨。比兄弟小一岁。因父母工作同属一个单位,相互也比较熟悉,她爸妈先从哈尔滨调至兰州,后再去了“404”。后两亲家同进川,先在峨嵋核工业项目工作,正值文革,打倒走资当权派,双方父亲均为领导干部,受屈辱被批斗,戴过高帽,押过“土飞机”。</p> <p class="ql-block"> 当时拍美照,可借用军徽军帽服装,眉清目秀,干净利索,会操持家务的三弟媳!</p> <p class="ql-block"> 1979年三弟媳旅行结婚,回到家乡,在嘉定汇龙潭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三弟媳的结婚照拼图。</p> <p class="ql-block"> 姪女王轶,出生于1981年。这是她的百日照。</p> <p class="ql-block"> 三弟媳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琳琳和毛毛小时在一起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王艳琳——老王家的大孙女,还记得被三叔高高扛在肩膀上的事吗?</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三兄妹。</p> <p class="ql-block"> 王艳琳是否从小也有想当兵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 1968年,我被分配到马陆良种繁场工作。</p><p class="ql-block"> 1973年3月~1974年3月,被组织推荐送“上海农业科技干部学校”脱产学习一年。</p> <p class="ql-block"> 1974年3月,我们班以嘉定学员为主,合拍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拍摄于上海新闸路姑妈家里,女儿屠珮军3岁,在看我踏缝纫机。</p> <p class="ql-block"> 1976年春节期间,我们在西郊公园合影。女儿身穿红色的呢制大衣,还是外公外婆几年前回上海时送给外孙女的礼物,当时价值20元,在那时来说算也是件奢侈品。我的妹子王莲蓉仅比女儿大一岁, 由于经济拮据,父母就没给她也买上一件,说明继母在处理这些微妙关系时也是注重细节的。因为我婆婆曾对他们介绍过,珮军的堂姐周岁时,她浦东的外婆买过一件大衣,讲者无心,听者有意。父母在买这件大衣时,也曾犹豫过,第二次返回嘉定“一条街”服装店才下决心,这件大衣利用率很高,后来这件大衣也传给我的姪女王艳琳、王艳霞,继续扩大使用。</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上海表妹孙玉英,当年是崇明新海农场的知青。</p> <p class="ql-block"> 1980年春节,姑妈和我们母女俩同去四川涪陵,在“816”拍下全家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 王道文出生于1967年5月29日,因正值文革时期,父母在给他起名时,除了沿用排行“道”,另加了一个“文”字。小时曾在浙江绍兴上虞,由外公(娄德槐)外婆(章耐姑)负责照料。记得读到小学四年级,男孩子比较调皮,才送至父母身边。</p><p class="ql-block"> 1964年春节,我在嘉一中读高一时,利用寒假,同上海表妹孙玉珍俩人,前去绍兴上虞继母的老家住过10来天。家里底子不错,东廂房式二层楼的小洋房。一次外公经商回家途中,被国民党拉壮丁去了湖南等地充军,因有一定的文化,后成功逃回家乡;外婆侧在上海建国中路一家我继祖母的亲戚家里当佣人,特殊年代的特殊原因,继母家人丁並不兴旺,为独女。在她们那个年代,农村里能读到高中学历的女子是不多的。也就是这层关系,通过上海亲戚的牵线,有了父母后来的姻缘。绍兴乡下老夫妻俩不善农活,外公喜欢在绍兴农村的小河小滨里划着小船撒网抓鱼摸虾,也是父母在外常能收到江南的鱼干、虾干所寄的干货。</p><p class="ql-block"> 这是1980年四兄弟在“816”的合影,王道文他当年13岁。</p> <p class="ql-block"> 王莲蓉出生于1970年10月13日,继母是回浙江上虞外婆家坐月子的。产假后回四川,莲蓉她从小由父母自已带,父母给她起的名字里除“莲”排序外,另有一字“蓉”,代表四川成都的简称。</p> <p class="ql-block"> 同父异母的姐妹俩。</p> <p class="ql-block"> 中国曾有一项“天字号第一工程”,代号816。这项工程建在四川涪陵白涛镇,迫于动荡的国际形势,目的开挖地下核工厂,这项工程十分壮烈,6万人参与。2.5万名解放军工程兵,用了8年时间打造,1984年停建。上见110米高的烟囱,下至150米的深处。如今的“816”光荣退休,2010年开发为旅游景点,才揭开神秘的面纱。这段被隐藏几十年的中华史诗,不该随时间的消逝就此淡去,值得我们国人知晓和敬仰!</p> <p class="ql-block"> 1980年春节四川探亲回沪,我们在长江三峡游轮上。</p> <p class="ql-block"> 王莲蓉在读小学五年级前后,父母把她寄读到上海和嘉定一段时间。因为我在农场上班,妹子安排住在我的集体宿舍,星期天可接回嘉定。因与女儿仅差1岁,阿姨和外甥也直呼对方小名,她们之间能交流,有共同语言。约1984年继母同来海盐,筹建秦山核电厂后,她再回到父母身边。</p> <p class="ql-block"> 上海姑妈对我家兄妹的照顾,由来很久,视同己出。这里,离不开姑夫的大度包容。这张照片约1984年,是姑妈来马陆农场,看望暂住我处的妹子。</p> <p class="ql-block"> 1983年,父亲时年56岁。受命进驻浙江海盐,筹建秦山核电厂。</p><p class="ql-block"> 照片摄于1987年,父亲工作已到海盐,随之回老家的机会增多。身着雪花呢子的大衣,是在上海中百一店试穿,由我买单,送阿爸的一份60岁生日礼,价格在60元左右。</p> <p class="ql-block"> 父辈兄弟三人合影,当年我家住塔城路少年宫前的4楼简易公房。</p> <p class="ql-block"> 父辈姐妹兄弟5人难得齐全,在嘉定塔城路汇龙潭公园北门口合影。</p> <p class="ql-block"> 相同的位置,母女俩、姐妹俩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农场办公室工作照。1968年作为知青来到县良种繁育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与农场职工朝夕相处,挥汗劳作,无悔的青春年华播撒在四百多亩的这片土地上。在哪个计划经济“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农业学大寨的年代,全县稻、麦、棉、油几大农作物的提纯复壮,统一供种率,三系配套的杂交水稻制种等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期间我被选送培训和学习,在27年的基层工作中,从一名农场职工、技术员、到分管担当农业的副场长。</p> <p class="ql-block"> 外出山东,攀登泰山。</p> <p class="ql-block"> 我入党时间较晚,是在1984年7月13日。我的二位入党介绍人是:原马陆农场场长吴庆华,原马陆农场支部书记薛培娟,人生道路政治生涯不能忘却。</p> <p class="ql-block"> 1985年我38岁,照片是由在照相馆工作的小姑屠文玉为我所摄,当时还没有彩色照片,由她细心为二嫂亲力而作。</p> <p class="ql-block"> 1988年3月~1989年3月,再次被组织推荐,去上海农学院脱产学习一年。</p> <p class="ql-block"> 一年后,学员毕业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89年农场领导班子成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 农场组织党员赴浙江嘉兴南湖,参观“红色印迹”。</p> <p class="ql-block"> 我在基层工作27年,1993年底调至农业局。1996年夏繁在云南昆明,田间考察的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 1997年,南繁在海南岛三亚师部农场的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 1997年9月12日,在嘉定的田间地头,与区农技中心的技术人员在考察。</p> <p class="ql-block"> 2001年3月2日,区农技中心执法服务科欢送王兴兵出国实践考察,在浦东机场留影。</p> <p class="ql-block"> 2001年,区种子公司三代历任经理合影,摄于浙江临安大峡谷。</p> <p class="ql-block"> 女儿入读嘉一中高中了,一家三口在塔城东路4层楼简易公房里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我爱人屠文琪出身于1943年2月15日,比我大4岁。家庭出身贫寒,父亲早年逝世,母亲一人带大三兄妹,历经艰辛。所以受教育的文化程度都不高,小学毕业就早早的参加了工作。因文革期间,城镇户口同学去汽车齿轮厂热处理车间学工而相识。1968年,我去了马陆良种繁育场,1970年我们就一工一农的结合成了家。我们之间虽然有文化、性格、爱好上的差异,但能相互包容、勤俭持家的过日子。买、汰、烧的家务活以他为主,我们是男主内、女主外,夫妻俩过日子,如今已过金婚。退休在家,颐养天年,不多干扰,各按自己兴趣做事,也平安无恙。</p> <p class="ql-block"> 我曾当过二届县人大代表,积极为农场职工争取市、县两级专项基金,解决农场职工在马陆和嘉定镇的住房困难问题,享受了计划经济框架下的最后一次福利分房。80年代,当时的一套中套居民住房价格也就是在4万元左右。</p><p class="ql-block"> 这张父亲和外孙女的合影,是1992年父亲已退休,闲不住的他,还在发挥余热,春节来沪相聚,拍自李园二村家中。</p> <p class="ql-block"> 父亲和我们部分小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摄自李园二村的街心花园,是雪压松技的埸景。</p> <p class="ql-block"> 秦山核电厂一期工程。秦山核电站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第一座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地处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由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100%控股,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负责运行管理。秦山核电站采用世界上技术成熟的压水反应堆,核岛内采用燃料包壳、压力壳和安全壳3道屏障,能承受极限事故引起的内压 、高温和各种自然灾害。</p><p class="ql-block"> 1985年3月20日开工,1991年建成投入运行,年发电量17亿千瓦时。</p> <p class="ql-block"> 秦山核电厂二期工程,于1996年开工,扩建2台60万千瓦发电机组。</p> <p class="ql-block"> 1999年夏天,外公外婆带着外孙女金婧来到海盐,在隔离带外围,参观三期核电厂。</p> <p class="ql-block"> 秦山核电厂三期工程,由中国和加拿大政府合作,建设两台70万千瓦发电机组,于2003年建成。</p><p class="ql-block"> 2015年1月12日17时,秦山核电站扩建项目方家山核电工程2号机组成功并网发电。至此,秦山核电基地现有的9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656.4万千瓦,年发电量约500亿千瓦时,成为国内核电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丰富、装机最大的核电基地。</p> <p class="ql-block"> 从90年代初期,随军工生产转向民用的核电事业,父母和大弟、二弟相继来到浙江海盐。逢年过节,来沪团聚的机会增多。</p> <p class="ql-block"> 调皮的王楠大哥哥、王艳霞大姐姐,手拉南翔王家宅堂弟王刚家的双胞胎王双依、王双妮妹妹们的小辫子,所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01年春节,我们相聚在浙江海盐父母家中,74岁父亲与四个儿子合影。</p> <p class="ql-block"> 六姐弟兄妹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 姐夫哥屠文琪与王家兄弟们。</p> <p class="ql-block"> 王家门的女将。</p> <p class="ql-block"> 当年,曾难得的五代同堂合影。</p> <p class="ql-block"> 由我指挥所摄制的家庭大团圆。</p> <p class="ql-block"> 2002年我退休,並乔迁搬入新居“嘉源”。</p><p class="ql-block"> 2003年父亲来沪,在继母的陪同下,来我家做短暂居住,是三弟替我们拍下父女珍贵合影。</p> <p class="ql-block"> 每逢新春佳节,子女们都会回海盐团聚探望。子女们建议父亲,在有生之年写点回忆录。2004年开始,父亲真动笔写了起来。那时他巳年过七十八岁。10多年起患了直肠癌,动过手术,70岁后又得了脑栓小中风,身体伤残,幸由继母帮忙,查阅字典,孜孜不倦,以顽强的毅力,整整一年完成了他的自传体“回忆录”</p><p class="ql-block"> 父亲每写完一段或一个章节,就会通过信件邮寄给我。父亲的笔迹,绢秀、细腻!</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原稿书信。</p> <p class="ql-block"> 2003年,上海市实施了“百万市民网上行”的实事工程,我做为退休人员,第一批参加短时间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真是如饥似渴。因为在职工作时单位里还没条件普及电脑办公,文件打印总结都是让年轻人做的事情,有了免费学习的机会真是求之不得!</p><p class="ql-block"> 为此,我还在新成街道2004年的启动仪式上,作交流发言。</p><p class="ql-block"> 这项惠民的实事工程,也让我尝到了“甜头”和“苦头”!从不会电脑使用,到摸着石子过河,硬生生学会了文章的打印,冬寒夏暑,这一年我也没停歇过。因为,我已退休在家,只有我有条件完成父亲交给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 亲手打印父亲“回忆录”,随着往事的跌宕起伏,动情之处我热泪盈眶,潸然泪下。父亲的回忆录,让我了解了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位凡人,普通的一名党员干部,并非名人作家,他的文章虽缺少绚丽的修饰,但读来朴实无华。他超常的记忆力,高尚、坚韧的人品气质,扶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尤为后人所敬佩折服!</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回忆录共分26个章节,6.5万余字,一年内基本完成脱稿,不容易啊!因为他身患多种疾病,且中风行动不便。</p><p class="ql-block"> 父亲很希望他的回忆录能排版出书,但子女们没成全老爷子。因必竟读书不多,功底浅,故事内容形不了“气候”,父亲也就作罢。但我答应了父亲另一个要求,4A页100多页的文稿经几次审核校对,打印装订成册,按他的要求逐一送至亲友,也了却他一桩心愿!</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2005年1月29日,因肠梗塞导致心力衰竭,经住院医治无效而离开了我们,享年79岁。</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一生历经坎坷,子女甚多,扶老爱幼,人丁兴旺,五世同堂。</p><p class="ql-block"> 父亲从51年支内,59年赴“404”,66年进川到“821”,83年回海盐筹建秦山核电厂,历任党委书记、主任等职,直至年满退休后定居海盐。</p><p class="ql-block"> 父辈是历史潮流中的小人物,在祖国召唤时,临危受命,义无反顾。在使命终结时,又回归平淡。如果没有这样一群人的共同努力,水滴怎能汇成大海,徒手又如何能摘下星辰!</p><p class="ql-block"> 父亲骨灰已安葬在风景美丽的海盐南北湖。亲生母亲的骨灰从1961年大西北带回后,落葬在王家老宅老坟处,后因建南翔自来水厂、科技园区扩路,几经拆迁周折。几年后,我们只能像征性的取把家乡的泥土,由外孙女屠珮军自驾开车,我和三弟陪同,将第一夫人送至于父亲墓穴右侧的青松树旁,相互陪伴面朝南北湖,识人间温暖,观日出和日落!</p> <p class="ql-block"> 2006年4月,父亲走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我们在海盐。</p> <p class="ql-block"> 父亲走后二年,我执笔写了“忆父亲”的短文!</p> <p class="ql-block"> 2006年10月,在读“北京传媒大学”的姪女王轶,获得硕士学位,是我们王家学历最高的晚辈。</p><p class="ql-block"> 姪女和她男朋友(马彦峰)是同校同学,在大姑家“嘉源”下沉式广场留影。</p> <p class="ql-block"> 小巧玲珑的姪女,我们来到F1国际赛车场。</p> <p class="ql-block"> 亲人相聚,甚是高兴!</p> <p class="ql-block"> 同时陪同游玩的妹子王莲蓉,杭州大学毕业,自谋经商有头脑,主攻与美国的皮革代理,是王家门后裔中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6年春节,兄弟们来嘉定姐家团聚。</p> <p class="ql-block"> 哥俩好!</p> <p class="ql-block"> 妯娌好!</p> <p class="ql-block"> 单反相机D90,室内人像照,效果也不错,背景就是家里的白色墙壁,人物特写照。</p> <p class="ql-block"> 在上海人民广场。</p> <p class="ql-block"> 走亲访友来到浦东姑妈家。</p> <p class="ql-block"> 二弟媳在嘉定紫藤公园。</p> <p class="ql-block"> 汇龙潭公园里,弟媳孔敏是否有点像电影明星“陶玉玲”?</p> <p class="ql-block"> 在汇尤潭公园西大门,二舅公婆、三舅公婆、毛毛阿姨和外孙女金婧。</p> <p class="ql-block"> 2007年8月,在沪打工的弟媳,我们一同前去浙江临安旅游。</p> <p class="ql-block"> 我和外孙女金婧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三舅婆和金婧。</p> <p class="ql-block"> 照片拍于2007年8月,当年金婧11岁。我的外孙女金婧出生于1996年10月26日,属鼠,在晚稻成熟,不愁吃穿的年华。</p> <p class="ql-block"> 王艳琳和邹宏军是入读大学“华东地质学院”同系的同学,他们相识並恋爱了。有情人终成眷属,三叔保存提供了这张当年你俩的婚纱照,很是珍贵!时间上应该在90年代末期,我们同来海盐赴婚庆,记得当年还是暂租当地居民家的房,后再搬迁的。</p><p class="ql-block"> 姪婿邹宏军现在上海绿城集团项目部工作,很勤奋和努力,为家庭做贡献不小。</p> <p class="ql-block"> 2007年春节,姪子王楠、姪媳柳萍回老家南翔结婚办喜事了。</p> <p class="ql-block"> 王楠和柳萍,他俩是在武汉读大学时认识的同班同学。</p> <p class="ql-block"> 奶奶、伯伯、叔叔、大姑、小姑……长辈合影。长辈们难得在一起,人逢喜事,精神爽!</p> <p class="ql-block"> 新人与姑奶奶、大姑合影。</p> <p class="ql-block"> 表姐弟两家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 在南翔古猗园。</p> <p class="ql-block"> 全家在天津“津门故里”。</p> <p class="ql-block"> 王天依出生于2008年7月3日,养在天津。2009年春节二弟在宜昌过年,爷爷、奶奶、孙女留影。。</p> <p class="ql-block"> 2009年,二弟妇夫俩在同一工地上班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10年,回沪探亲,在嘉定博乐广场。</p> <p class="ql-block"> 在嘉定博乐广场。</p> <p class="ql-block"> 在上海南京路步行街。</p> <p class="ql-block"> 在海盐参观“商品交易会”。</p> <p class="ql-block"> 2010年弟媳工作在南通,回沪在“长海医院”预约作了肾上小结微创手术。这是在五角场高架桥下的留影。</p><p class="ql-block"> 那次回沪您给我买了一条“哥弟”品牌拉绒长裤,这是我穿着最贵破记录的一条裤子,价格打折后近600元,让二弟媳破费了!价格贵但质量确实好!不穿不知道,穿了才知道,一份价钱一份货啊!条件允许就亨受一下吧!</p> <p class="ql-block"> 2012年的春节。</p> <p class="ql-block"> 2013年二弟夫妻俩在天津,只有在北方,露天滑冰才有条件!</p> <p class="ql-block"> 2016年国庆期间,姪子王楠自驾从武汉来沪探亲,在陆家嘴高架桥上,近距离看看“魔都”三件套。</p> <p class="ql-block"> 全家在嘉定“远香湖”。</p> <p class="ql-block"> 参加“天津大学”校友会。</p> <p class="ql-block"> 2018年2月春节期间,夫妻俩同去“天津大学”,参加校友聚会。</p> <p class="ql-block"> 王天依长大了,漂亮、水灵的二弟家孙女。</p> <p class="ql-block"> 王天依10岁了。</p> <p class="ql-block"> 阖家拜年,幸福安康!</p> <p class="ql-block"> 三弟家姪女王轶“中国传媒大学”硕士毕业了。</p> <p class="ql-block"> 2007年10月,马彦峰、王轶谈婚论嫁,水到渠成。选婚纱照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马彦峰的老家——山东威海乳山举办的婚庆典礼上。</p> <p class="ql-block"> 继母和我们姐弟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 全家人在乳山银滩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 全家人在威海刘公岛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 2007年,姪女王轶结婚,王家亲友团前赴山东乳山参加完婚礼,我们又前往威海刘公岛。外孙女金婧依偎在妈妈身旁。</p><p class="ql-block"> 女儿屠珮军出生于1971年7月19日,与我同生肖,属猪。</p><p class="ql-block"> 大学时就读“上海国际商学院”,毕业后工作曾多次跳糟,但工作都很顺利。在外企工作也属上层高管,她很敬业。</p><p class="ql-block"> 2021年8月办妥了退休手续(主要担心退休政策多变延迟),现有机会再在发挥些余热。</p> <p class="ql-block"> 在摆渡游轮上。</p> <p class="ql-block"> 在摆渡游轮上。</p> <p class="ql-block"> 在摆渡游轮上。</p> <p class="ql-block"> 在烟台山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 三弟媳在大连星海广场。</p> <p class="ql-block"> 三弟媳在北京女儿家,节假日全家外出,这里是国家大剧院。</p> <p class="ql-block"> 天安门前。</p> <p class="ql-block"> 风光秀丽的颐和园。</p> <p class="ql-block"> 万里长城。</p> <p class="ql-block"> 北京鸟巢。</p> <p class="ql-block"> 2009年10月,上海的姑妈做“八十大寿”。现年92岁,是他们兄妹中的最长寿者,愿她历经磨难,平安健康,福如东海!</p> <p class="ql-block"> 三弟回沪,在嘉定“洛瓦”工作一段时间后,因外企裁员,又去海盐工作了一段时间,这是在海堤上。</p> <p class="ql-block"> 在姐家35号楼梯口所拍照。</p> <p class="ql-block"> 嘉源下沉式广场。</p> <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来到海盐南北湖的家人们。</p> <p class="ql-block"> 南北湖的桃花已经盛开。</p> <p class="ql-block"> 闵行腊梅园赏梅。</p> <p class="ql-block"> 2010年清明,大兄弟全家在南北湖。姪女王艳琳的女儿邹为出生于2000年9月11日,现已是在浙江温州入读“肯恩”大三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 王莲蓉肚里已怀上了小叮当。</p> <p class="ql-block"> 2010年春节,我们相聚在海盐。</p> <p class="ql-block"> 王艳琳、王艳霞策划的海南之旅,奶奶一同前往。</p> <p class="ql-block"> 大弟媳家合影照,姪女王艳琳和姪女婿邹宏军,大学里同在华东地质学院。在就业大环境下,他们在不断挑战自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琳琳和邹为母女俩。</p> <p class="ql-block"> 四兄弟王道文与弟媳郑清兰。四弟从核工业技校毕业就分配到秦山核电厂,现也是核电厂的技术管理人员,曾连续三年赴“巴基斯坦”援外开展技术工作。</p> <p class="ql-block"> 四兄弟一家人,女儿王简出生于1998年2月12日,小名“皮皮”。现已“海南大学”毕业,工作于泰山核电厂。</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我王家门的父辈和晚辈们大多都从事着与“核”有关的事业和工作!</p> <p class="ql-block"> 弟媳抱着妹家儿子朱瑞杰,小名“叮当”。出生于2010年8月5日。</p> <p class="ql-block"> 妹妹婚后生育较晚,朱家喜得贵子,皆大欢喜!</p> <p class="ql-block"> 大姐姐抱着小弟弟。</p> <p class="ql-block"> 笑容灿烂!</p> <p class="ql-block"> 小布点——叮叮当当,三岁前在海盐,待上幼儿园时回到了杭州。</p> <p class="ql-block"> 2014年9月,大兄弟家小女儿王艳霞和张峰新喜结良缘,在浦江世博中心婚庆会所,举办了喜庆的婚礼。</p> <p class="ql-block"> 婚礼席上,长之辈再次欢聚!</p> <p class="ql-block"> 在海盐,弟家又为一对新人,举办了以女方家庭为主的喜庆婚宴。</p> <p class="ql-block"> 2013年,三弟校友聚会在海盐,他们提前来到了上海。</p> <p class="ql-block"> 姐弟仨在外滩十六铺观景。</p> <p class="ql-block"> 王家宅老屋已动迀,园区高楼矗立,昔日村庄汗血之地,已荡然无存!</p> <p class="ql-block"> 南翔古镇老街。</p> <p class="ql-block"> 三兄弟在海盐的日子,这里是姪女王艳琳家所在的小区,环境很优雅!</p> <p class="ql-block"> 2012年清明,我们同来海盐,姑妈和姪子、姪女们。</p> <p class="ql-block"> 父亲留给我的一只搪瓷杯,至今放在我家北阳台的水斗旁,留作纪念。1977年,应该是会战“816”时的纪念品。</p> <p class="ql-block"> 父亲出身“老木匠”,偶尔做起老本行。我家虽几经搬迁,但这对小靠背椅始终留在家中,好似离开四川时寄来,使用至今,快有40年了,坐着很舒服!</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里有故事:</p><p class="ql-block"> 1999年,我在区农技中心工作,因推广有机复合肥,受邀市农技中心,前往“新、马、泰、港、澳”游,在香港用100多美金,当时汇率在10点以上,特地为外孙女金婧所购二面穿“意大利”品牌棉袄,手感相当柔软,也算是一件奢侈品,合人民币1000多元,隔了一代,特别疼爱。妈妈小时候就没有这条件,年代不同了。70年代初,外婆在县良种繁育场工作,月薪28元,外公在市属汽车齿轮厂工作,月薪32元,生活比较清贫。</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外公、外婆、妈妈和金婧在上海人民广场上的合照。</p><p class="ql-block"> 2000年,我们家搬入迎园一坊。金婧在城中梅园路读实验幼儿园,外公已退休。</p><p class="ql-block"> 2002年,外公在一次前去幼儿园接金婧的途中,不幸发生车祸被车所撞,引起右髌骨骨折,曾二次进院动手术。给晚年生活虽带来诸多不便,但为了晚辈,他无怨无悔,黙黙承受!</p> <p class="ql-block"> 2002年,外婆光荣退休。家同时乔迁至嘉源,我们拍摄于下沉式广场,金婧当年6岁。</p> <p class="ql-block"> 2005年,金婧9岁,妈妈陪同金婧去了海南。金婧的胆大、勇敢和自信,全流露在自已的表情上。</p> <p class="ql-block"> 金婧10岁之前,由妈妈陪同,在上海照相馆拍了不少艺术照,毛绒绒的玩具是女孩的最爱!</p> <p class="ql-block"> 2005年,金婧和外婆在紫藤公园里。</p> <p class="ql-block"> 2006年国庆,你们全家去南京游玩,爸爸为你们拍下的母女照。</p> <p class="ql-block"> 2008年1月29日,嘉定下了一场难得的大雪,我们留下雪中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 2008年,金婧12岁, 嘉定州桥法华塔留下母女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爱画沙画的金婧。</p> <p class="ql-block"> 2009年2月14日,妈妈领金婧去南翔古猗园游玩。身穿呢料大衣是外婆从海盐带回的。</p><p class="ql-block"> 2015年,金婧嘉二中高中毕业,高考入“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还没忘带上这件喜欢的衣服。</p> <p class="ql-block"> 2016年1月2日,我的外孙女金婧因脑血管畸形,脑干出血,一个才不到20岁的花季少女,在读大一的学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你的睡眠时间太少,想学的东面太多,发病前的一个多月,还报名参加大学生的义务献血,你用自己不很强健的身体做着善事,照亮别人!你还没尽享人生的快乐,还没尽孝敬赡养的责任,就这样措不及防猝然地离开了父母、长辈及所有亲人,生命时而坚强时而又如此脆弱,敬畏生命,满地的菊花为妳而哭泣,心中在滴血!</p><p class="ql-block"> 虽是姓金门、姓屠门两家的悲伤,不念过往,无畏将来,活着的人还是要过好每一天,慰籍众亲友!</p><p class="ql-block"> 天堂里再没有病痛,金婧和太外公、太外婆已相聚在西方那个极乐世界,祈愿护佑所有的家人,晚年平安,多多保重!水乳交融心心相系!我的外孙女,外婆心底永远想念着你!</p> <p class="ql-block"> 2018年,大弟媳与我同游广越。</p> <p class="ql-block"> 2018年8月,我去内蒙旅游途经北京,在三弟家团聚,姪女婿全家近郊游玩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拍下了这张全家福,现三弟和弟媳为了照顾小辈,也长期居住在了北京。</p> <p class="ql-block"> 北京姪女王轶家的儿子马子千,出生于2012年4月28日,今年9岁,已在读小学二年级,组照。</p> <p class="ql-block"> 全家外出旅游组照(一)。</p> <p class="ql-block"> 全家外出旅游组照(二)。</p> <p class="ql-block"> 姪女王轶家9岁儿子马子千,是个小胖墩,个头不矮1.48米,好好运动减减胖!</p> <p class="ql-block"> 姪女王艳霞出身于 1981年12月12日,大学时入读“南京工业大学”,毕业后在上海自谋工作,站稳脚跟。与姪婿张新峰自由恋爱,成家立业,女儿张佳玉聪明可爱!</p> <p class="ql-block"> 2019年,“404”矿区职工学校同学聚会,顺道去了新疆旅游。</p> <p class="ql-block"> 三家弟妹同聚甘肃、新疆,出席“404”矿区职工子弟校友联谊会。</p> <p class="ql-block"> 晚年的退休生活,本该是丰富多彩的。在各不同的平台领域,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有条件的可寄情山水,颐养天年,向身边的朋友、老师多学习,用手中的摄影器材,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断地传递着正能量。</p><p class="ql-block"> 亲情、友情,家事、国事,我们亲身经历,亲眼目睹,见证和体验着祖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翻天覆地变化。</p><p class="ql-block"> 收集制作家庭式“岁月留痕——讲述照片里的故事”,从250幅图片附加文字的说明,讲叙着“福根后代王家人”的砥砺前行,陪伴着艰辛、又来自努力拼搏奋斗,换来今天的幸福,一路走来都不容易!现今兄弟姐妹及王家后裔,虽分居各地,有的在为照顾长者或晚辈,仍在尽心尽责,生活无虑奔小康!愿将此集与兄妹家族成员们珍藏、回味和共分享!继承好的家风,弘扬好的风尚,在安度晚年的路上过得更优雅更幸福!奔走在小康的路上,不忘来时路,走好脚下的路!</p> <p class="ql-block"> 编辑整理:王莲娣</p><p class="ql-block"> 音乐:感恩的心</p><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