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云南的少数民族数量中国第一,而丰富多彩的各个民族象花一样四处夺目尽染滇云,故又称七彩云南呵。</p><p class="ql-block">今年4月份去了趟云南,也接触了几个民族的百姓,其中像我们非常熟悉的、生活在美丽的西双版纳,并且喜欢把水玩到极致的傣族人,生活在妩媚娆娆的耳海边且能歌善舞如扬丽萍的白族人,还有藏在丽江古城的传说,缤纷的纳西古乐、古老的东巴仪式、占卜文化、以及全中国的单身的双身的都想泡在古镇的酒吧里,企盼可以牵出一段情!都出自盛装请出的纳西族以及分属藏传佛教语系、神秘爽朗的摩唆人等。</p><p class="ql-block">但是基诺族却是很多人未曾听说,更未曾谋面的少数民族!基诺族是国务院在1979年最后认定的一个单一民族,人口较少,建国初期仅有3000多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繁衍如今已发展到2万余人。</p><p class="ql-block">新中国诞生时,基诺族人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过着刀耕火种的日子,萃不及防的时代变革,使得他们直接由原始社会蹦极到农村公社阶层,由于身份的更迭,基诺人也是从不认同,反抗,斗争到认从合作以及融入社会主义制度,这种迅雷不及掩耳的变革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所以虽然在云南转了20多天却独衷于西双版纳及基诺山的族人,故摘出来多费些笔墨罗唆罗唆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年四季郁郁茐茐的基诺山</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民族就大隐于西双版纳的基诺山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诺山四周森林环绕,有着独特的热带雨林奇观。这带方圆几十公里是国家自然保护区,冬季大雾覆盖山寨,袅袅吹烟缓缓淡开清晨的晓雾,当太阳出来后,山顶的山寨形似悬在空中,朝霞茏罩一片嫣红,波罗饭的香气㳽漫在紫烟中,在基诺山中行走,感觉山中处处秀色可餐,不时会听到多种鸟大声的向远处的同类喊话:喂…山下又来人啦…,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就会抬头看见树上长出个蚂蚁窝,顿觉浑身骤痒,基诺山多是野生林,所以你会三步碰到一棵野芭蕉,五步摸到一棵滕子,最多的植物是当属含羞草了、它遍地都是,手指轻触叶面便迅速卷缩一片,好生令人存爰,不知怎地就让我联想到江浙一带的粉黛子了,微风一掠,便黛挑三春,含羞折腰纤纤了,令人怜爱之心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野芭蕉不能吃的</p> <p class="ql-block">含羞草片片颌首,是蝴蝶的最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蚂蚁包差不多有60Ⅹ30X40Cm的样子,,颜色有深有浅上面凸凹不平象极了长满麻子的大牛头,摸上去很有硬度但看上去只会惊奇有趣并不糁人,因为它像极了奇石,你肯定不知道这么大个的包是怎么形成的,让我现学现卖吧,蚂蚁包(堆)的形成需百十年时间,在这漫长的蚁生中,上亿只的蚂蚁在一起下蛋,排泄,经过时间的沉淀,大自然的发酵,蚂蚁包变成了爰吃野味的基诺人的美味佳肴,故每年四、五月间人们便把蚂蚁包砍开,用篾箩接着,一个较大的蚂蚁包获蛋3一4公斤,蚂蚁蛋有筷子头大小,营养丰富,可以清顿吃它的原味、也可以炒了当下酒菜、或者蒸了品嚼它软糯甘怡的味道、口味重的就像吃羊肉串似的放在火塘里烤着吃,还可以加点盐,辣椒沫煮成汤喝,总之,长相不入眼的蚂蚁包在基诺人手里可以吃出花儿来。蚂蚱包除了是美味,更重要的是;蚂蚁包是基诺人心中的神灵,一般情况下一些个头大的品相好的蚁包大多被族人用美食供着奉为神灵,更不会当下酒菜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晨薄雾茏罩基诺山,山在雾中时隐时现,雾在山中行色匆忙,前者踏实的耸立在地上,后者轻飘的浮在空中,各自演绎着同一个不绝于耳的故事,这就是:基诺族你从哪里来的</p> <p class="ql-block">仙气萦萦的基诺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诺族人就聚集在基诺山里,他们在这里生活了1700年了,朝闻露,暮摘霞,舅舅掌方圆,孔明留后裔。基诺山原名攸乐山,位于西双版纳的景洪市所辖区域内,方圆600多公里。第一次听到诸如景洪、打落、勐腊等还是在电视剧《媚公河惨案》里听到的,如今脚踩在景洪的土地上,只觉的它好美,好神秘,如不是疫情可以一脚跨出国门在阑苍江上、(对岸叫媚公河),分享两岸风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若进基诺山,便要经过大鼓锤形状的山门,进了山门你才能走进了她们神秘的文化和历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起基诺族的起源,<span style="font-size:18px;">传说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孔明南征到这里,一部分掉队的士兵因贪睡被遗落至此地,故在此定居下来,以后自己取了民族称号叫“丢落”,成为当今基诺族的先民。基诺族自称是孔明的后裔,故其住的竹楼,颇有“孔明帽”的遗风,十分别致,基诺族的先人们为了心归所属,故将前额的头发分留三撮,左为阿爹留,右为阿母留,</span>而中间那一撮毛正是为纪念孔明而留。甚至人们种的茶,住的房子都被说成与孔明相关。民国时期一诗人姚荷生有一首《龙江打油诗》:“昔从武侯出汉巴,伤心丢落在天涯。于今不问干戈事,攸乐山中只种茶。"廖廖数语就特别形象的将基诺族的来由讲清楚了。基诺族人为了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也为了不忘先人的经历,故随着斗转星移将攸乐山改为基诺山,攸乐人也改称基诺人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形似孔明冒的屋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基诺山寨的半山腰有一座依山而建的巨大石雕美女头像,轮廓清晰,目光坚定,双目凝视前方似有未尽事宜,,两个巨大的土堆就是她的乳房,饱满且坚挺,好似虽经历上千年的哺育仍有取之不断的乳汁滋养着基诺族的人民。据基诺族人介绍,这尊雕像已经不知道什么时候建的了,自古族人就在这里祭祀祖先,而且历代都有修缮。这座雕塑叫“阿嫫腰北”。</p><p class="ql-block">基诺族的祖先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女神“阿嫫腰北”创造,然而当初她创造的这个世界每天争吵不休,互相残害,她决定把世界毁灭了再重新创造。就把一对亲兄妹“玛黑”和“玛妞”放入一个形似太阳的大木鼓中,然后造出七个太阳晒死了很多动植物,又发起洪水淹没了整个世界。“玛黑”和“玛妞”在大鼓里漂泊了七天七夜之后洪水退去,他们破鼓而出,成婚并繁衍了基诺族。所以基诺族奉阿莫腰北为救世的神明。</p><p class="ql-block">在基诺族创世始祖“阿嫫腰北”的注视下,这片神秘致远的世外大鼓门敞开了她热情的怀抱,先祖玛黑、玛妞的雕像忠实地守护着基诺人自己的乐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阿莫腰北的雕像,栩栩如生,一千多年守护着后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莫腰北造出玛黑玛妞后,他们恩爱有加,只不过他们是兄妹,这对兄妹繁衍出了基诺族,这也就是基诺族的当家人即不是爹也不是妈而是舅舅的缘故,这也就是舅舅具有至高权力和威严的原因!你看明白了么?舅舅在基诺族中是老大,不论大舅小舅其权威高过亲生爹妈!因此在基诺族的意识里父亲这一名称是被淡化和弱化了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基诺山如果是女孩子出嫁还要“认舅舅”。每当有女孩儿要出嫁,都要由女孩的舅舅接亲迎亲,如果没有舅舅,就必须去认个舅舅方可结婚的。</p><p class="ql-block">于是巫师便会带着去找蚂蚁堆,如果巫师觉的这个蚂蚁堆不像舅舅,那就要重新找棵大树认舅舅了。</p><p class="ql-block">认舅舅不仅限于结婚,其实这个蚂蚁包于基诺人而言,就是他的精神归宿。他们会经常给这位舅舅摆上瓜果,酒,食之类,如果朋友来了那么他们会把朋友拉到蚂蚁堆跟前很郑重的向它介绍这是我的舅舅,同时也会给这个"舅舅”介绍一下自己的朋友。基诺山的这些习俗是不是很有人文特色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而基诺族是一个尊敬舅舅的民族,而同时舅舅因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与威严也是基诺族外甥的保护者。这样的习俗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舅舅对丧失父母的外甥有养育义务;外甥结婚需征得舅舅同意,舅舅的话语权甚至比父母大;新郎接新娘回家时需要给舅舅一定数目的接人费用;基诺族女子若与外族男子结婚,其儿女的基诺名要与舅舅联名等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官要问了,这一习俗是怎样生成的呢?那从基诺山三个字我考证出来了。</p><p class="ql-block">基诺山一名,属当地基诺族语。“基”是舅父;“诺是后代,“基诺山”就是舅父的后代居住之地。这一地名显然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由于基诺族的涎生是由玛妞玛黑两兄妹谛造的,那么舅舅的担当与尊严必须传承的,所以,当时夫妻结婚生子后,丈夫便离开妻儿回到自己家中了,那么他回去干嘛呢?为什么这么无情呢,我觉得可以叫能量转换吧,他放弃父亲身份回家转换成舅舅是来抚养自己的外甥(女)的,而自己的孩子也自然会得到他的大舅哥的庇护。通俗一点讲就是男人对自己的孩子只管生不管养,而对姐姐妹妹的娃却要担起父亲的职责!所以基诺人从小就只知其母其舅,而不知其父,所以舅父的社会地位极高,故而也就有了舅父的后代一说。我说清楚了么?是不是挺奇特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诺人的婚恋形式很有色彩,充满趣味性,稍微详描一下,由于基诺山上族人聚集的比较集中,所以便洐生出适于恋爱用的秘密幽会的高地:尼高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男女青年要经过“成人礼”,参加婚前的某些组织,才有结交异性、谈情说爱的权利。有的村寨还建有专为青年男女幽会的公房,便是"泥淖高″男女恋爱通常经过“巴漂”(秘密地谈情约会阶段),“巴宝”(由秘密转入公开阶段),“巴里”(同居阶段)等3个阶段。</p><p class="ql-block">尼高卓是一个供青年聚集玩耍的场所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基诺人美妙的初恋都是从这里开始的,这时还处于秘密谈情幽会阶段。此时</span>在这里,不可公开地谈情说爱,只能暗送秋波,或借助于口弦、三弦等乐器,悄悄传递信息。</p><p class="ql-block">爱情的进一步发展,就到了男女双方互送信物的阶段。以花为媒、以“树叶信”相会是基诺男女青年恋爱时的一大特点,你可以闭上眼睛画幅图画,从暗送秋天的波菜开始,到明目张胆的眉来眼去,再到暗中拉手手,再到以后的某天,月下,天还是兰的,风还是软的,阿妹坐石头上歪头盼着,这时眼前突然一大棒鲜花,里面有名贵的报春花,高洁的兰花,香性清醇馥郁,有“国香”之称的绿绒蒿,还有五颜六色的杜娟,当然怎么少得了脚下漫山遍野的含羞草呀,此时的阿妹早己羞的低下了头…想想这浪漫的求爱分围谁人招架的了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诺族的家教应该是很松驰的,这就给恋爱的男女更多的空间,他(她)们同时对爱情也就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力。</p><p class="ql-block">对上眼缘的男女小朋友,经过几年历练业己长大,而成年后男女可随意约会甚至同居,地点也随意、甚至在女方家都无所谓,露天亦无不可,但约会同居不等于结婚,两人若好可在一年后喜结连理,若不好一拍两散也无需谁赔谁的损失费,这种态度充分还原了原始社会对婚姻的自由度。</p><p class="ql-block">男女同居之后,双方感情和睦,如果某一天,男子晨起时主动为姑娘扫地、背水、烧火、做饭,即表明他要与姑娘结为夫妻。男方父亲或舅舅便向女方父母求婚,择日举行婚礼。婚后妇女必须严守贞操,很少有离异的现象</p><p class="ql-block">婚恋结束便步入基诺族定亲仪式</p><p class="ql-block">在定亲仪式中,恋人要接受长老的祝福和教导,男女双方的舅舅分别为他们在右手上拴上红线,向大家公开关系后,便可以成亲啦,怎么样你想不想体验一下这种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天性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诺山若从山下走到山上,有一条必经的牛头路。</p><p class="ql-block">这也是基诺山寨的一个生活习俗,也很有意思,就是每<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男子成年之后就要杀一头牛,一个牛头代表一个基诺族男子成年。所以</span>在山路两边的树上时不时会看到一个牛头挂在树枝上。而这条山路就被当地人称之为牛头路。而牛也就成了基诺族人的图腾,这种用各种夸张手法雕刻出的牛图腾也是悬于路囗,大门等显眼之处,并随时都在接受着悠乐人的膜拜及祈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诺族相信万物皆有灵,把山、树、水、火的面孔雕刻在图腾柱子上,每年节日时,在长老、铁匠和巫师的带领下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人蓄平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到基诺山门,进得山来即刻感到各种植物的混合气味扑鼻而来,行走在富有原始气息的牛头路上,只见用各种牛头形状做成的图滕府拾皆是。</p><p class="ql-block">基诺族在举行各种重大祭祀活动的时候,都会杀牛宰猪,然后也会将牛头挂在村寨周围的道路两旁,牛头象征着吉祥和富有,所以,进入山寨,到处可以看见牛头和牛角,基诺族认为,走牛头路可以通往幸福、吉祥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寨里也有对"外"贸易,但看的多问的少,基本是几分钟就逛一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身边的小女子是这个寨子里唯一一个有文化的人了,她也是唯一一个接待导游,月工资不底2千块,是家家都羡慕的小姐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族长是基诺族人心中最受人尊敬和爰戴的权威人士,乍一看族长的着装还真以为来到刀耕火种之年代了,身上穿着蓑衣,头上带着斗笠,年纪应过半百了,因语言不通着实无语言交流了,只见族长人很墩实,憨厚,举手投足间洋益着淳朴好客的习俗,虽然带着囗罩依然在眉宇间找到善根,也可以从眼睛里看到山里人那分从容淡定,若不是有口罩的现代标识,还真有点搞不清年代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诺族有着他们独特的狩猎文化、民间艺术和原始宗教,由于人口稀少,为了保护历史遗留文化,于是国家专门将西双版纳州基诺族做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诺人以大山为家,以狩猎为生存必备之技能,其实他们大多数从原始社走过来的老人,自愿怀古深幽终日闭塞在深山里仍时不时的用自制的打猎工具狩猎,想来是得心应手的,而打腊成功后的那一刻的欣喜及成就感也许才是他们企今不肯舍弃狩猎这一行当的,亦或许也是一种思旧形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基诺族狩猎是传承己久的生活技能,在捕捉猎物,分割猎物时也是有规有矩的。</p><p class="ql-block">猎获归途中,狩猎汉子往往会敲响一种用竹子做的打击乐器,声音铿锵有力,狩猎英雄还会唱起动听的狩猎歌。如果是集体围猎,那么猎物便由参加者平均分配,唯击中者多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界已经进入文明时代,但基诺人仍终日剑拔弩张,以弓矛射猎为日常生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平时肉类来源多依靠狩猎。每年5--9月是基诺山的雨季,此间的菜蔬几乎全靠上山采集,经常食用的有山药、水芹菜、竹笋、鱼腥草及各种菌类。其中以竹笋最为常见。丰富的野味和山菜加上本地特有的野花椒、麻根、香茅草、酸木粉,使基诺族能在不同的季节里烹制出许多具有热带山野风味的民族菜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9年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基诺人渐渐学会会制造农造农具并熟练使用它何时了,但原始农具风俗现在仍看的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诺人喜歌笙歌善舞袖,这些乐器都是用竹子做成,主要有“布姑”和“七科”,这些乐器最先都是猎人们使用,“七”意为“麂子”,“姑”意为“敲打”,当猎人们打到猎物庆祝时就会敲打庆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粮仓的守护神__孤独的猫居高临下瞅着陌生人的来访似乎欲言又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诺族称为“从大鼓里走出来的民族”,因此,基诺人民世世代代跳大鼓舞,以纪念祖先并将大鼓供于家中视为神物。如今,基诺大鼓舞已融入基诺族的生活,在自娱自乐中凝聚民族精神。</p><p class="ql-block">大鼓舞把基诺族的舞蹈、音乐、民俗等融为一体,热烈奔放,风格独特。过去只有在重大的祭祀活动才会敲起大鼓,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鼓舞更多的为基诺族人民在过节和喜庆时起舞助兴,与外界做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制作太阳鼓是每一个寨子极为重大的活动,并有一套严格的程序。首先是选好一棵树,并择吉日杀鸡祭神砍树。砍树必须在晚上进行,不能让女人和动物看见。凿好的鼓身要放置在寨子里专设的草棚里,在天将破晓时蒙鼓面。蒙鼓前先杀鸡祭鼓,鼓面蒙好后再次举行祭鼓仪式,欢跳大鼓舞。随后人们一路歌舞欢腾,将太阳鼓抬到族长家供奉。</p><p class="ql-block"> 因为传说中确定基诺族人的涎生是玛妞和玛黑在大鼓的水上漂流中完成了繁洐族人的使命,故将大鼓设定公鼓和母鼓两种,除了在体形上公鼓大些母鼓小些,其余都是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诺族大鼓在2006年5月20日,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成为了基诺族的一个文化符号。这只陈旧的大鼓,多大岁数了已天从考究,它体形偏小估计是个女的,它充满了苍桑感,身上的彩色纹路早己被时光抹去了艳丽,鼓的牛皮蒙面虽还完成却己是伤痕累累啊,我想这里一定保存着很多基诺山中的故事,虽然它早已完成了自己的传命,但还是感觉它即威严又娱乐无比,也感觉它很安祥很亲切,也许它才是真正见正基诺族近代的发展脉络呢,只可惜它被玻璃隔离着,只能闻到它那遥远遥远的气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也凑个热闹</p><p class="ql-block">这个大鼓好大呀,它的性别是男!直经大概有2米左右,牛皮制作,17根光茫棒勻称的嵌λ鼓中,我使劲挥起手臂想将大棰砸到鼓面中心上却很难砸中,只听彭的一声巨响,吓了自己一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文明社会正在为出现的文明问题焦头烂额时,基诺族人们却乐得染布酿酒打铁种菜,用竹子做的乐器吹走山风吹来春雨,在爬云梯上刀山的娱乐中展示着男人的阳刚,在插有十七根木棍的太阳鼓的雷廷中姑娘婀娜的扭,小伙用力的敲,伴随节凑的递进他们唱颂着只有基诺人才会奉为祖先的阿莫腰北,护佑着基诺族人的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来说说吉诺族最古老的营生:茶!吉诺山原名叫悠乐山,这里还是普洱茶的六大主茶山之首,<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存茶园三千多亩,这里种茶制茶贸茶历史悠久,也是靠种茶制茶售茶才将吉诺山变为繁衍生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只是因为战乱原有的行政机构、由康熙设的悠乐知府后来彻消了,故悠乐山便失了名气,而当地产的茶也不再叫悠乐茶了,后来又改成了基诺山,便取其老树为名延用至今,现在六大产区统称普洱茶,而基诺山茶则是六大产区之首。其生产的茶叶乃是业内奉为上等"普洱"|茶!</p> <p class="ql-block">基诺山是不叫普洱茶的,那么他们种的茶总得有个名头吧,所以,他们管眼前沁着兰香的茶叫大树茶或者叫古树茶,这是因为在云南六大区域种茶的久远历史中,产量最高质量最好,口味最佳的不是普洱产的茶而是基诺山产的茶一老树茶!基诺山是一个驰名中外的产茶区,而民间也多喜喝老叶茶,喝茶时一般都将老叶揉炒后放入茶罐加水煮至汤浓,乃至香气绕梁循循远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攸乐老树茶的特征:条索黑亮,比易武要紧结,苦涩比易武要重,回甘较好,汤质较滑厚,有山野气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漂亮的采茶阿姐,基诺山难得一见的美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在讲解普洱压成饼之前的茶叶形状,跟普通茶叶无异,但细看它长相即不及龙井妩媚也无碧罗春的色美,泡着喝更不及六安爪片可以反复冲泡5一6次还有味道总之,自己对发酵茶有点不喜欢。</p> <p class="ql-block">民间多喜喝老叶茶,喝茶时一般都将老叶揉炒后放入茶罐加水煮至汤浓方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吉诺族的采茶女一般都是偏矮偏壮的身才,这也许是劳动使然,皮肤虽受太阳恩赐变的黑中泛红,但是看起来很健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诺山上古老的树茶具有木兰香味,存放久之后,逐渐出现樟香、松木香、檀香、沉香等气息。它属于甜茶区,资深茶客含一小囗用舌尖微微划动便品出古树茶茶品是从淡雅、柔和向茶气强烈沉稳,汤质醇厚、细柔转变的。从舌尖微涩的停顿感渐渐后辙沿舌面滑向悬雍锤然后顺势涌入咽喉,醇厚的香气悠然升起,上至鼻腔的温润,下至胸肺的开阖,从淡雅到悠厚的过程一一体验出来,你也可顺着自己的思路一路畅想下去,因为体验因人而宜,但无论你怎么品都是其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基诺族普遍喜好饮酒,民间有不可一日无酒的说法。所饮用的酒大都是自家用大米或玉米酿制,在酿制过程中,通常要加一些锁梅叶等植物,酒呈浅绿色,并带有一种植物的自然香味,据说有健脾强身的功效。</p> <p class="ql-block">基诺人喝酒自有一套料理的,清香的米酒,配着烤冬瓜猪肉、红薯、水果和煮玉米,再看着精彩的歌舞,敲响竹乐器七科,代替平时的鼓掌,真是吃的有香味听的有韵味,这人生过的才有滋味。看客心里则是五味杂陈:这些个东东也能当下酒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米节在基诺山比春节还热闹,届时白天竹竿㗳嗒跳,晚会文艺演出煞是热闹,这也许就是因为祖先为了种上稻米,却不得稻种,故让狗到有米的人家撒欢儿沾得一身稻种回家,方才获得稻种种出稻字来的,想来得之不易吧。所以才有了新米节。</p><p class="ql-block">基诺人常说,没有肉吃的男人害羞,没有菜吃的女人害羞。可见,在基诺人过去的生活中,吃肉靠狩猎,吃菜靠采集的生活方式是最基本的生产活动</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基诺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大米为日常主食,杂以玉米、瓜豆等。基诺族食用大米很讲究,要吃好米,新米,陈仓米多用来喂养家畜或做烤酒。玉米则侧重于吃青。早餐通常把糯米饭用手捏成团吃,午餐多把米饭用芭蕉叶包好带到地里随时加盐和辣椒食用。晚餐除主食米饭外,还备有一些菜肴,家庭饲养的畜禽只在婚丧礼祭时才能宰杀</p><p class="ql-block">典型食品主要有:芭蕉肉、全肉条等。还有竹筒烧麂排,油煎扫把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诺山当地一些特别的习俗很有意思</p><p class="ql-block">妇女中,有一种食用当地特有的胶泥的习惯。有的老年妇女已食土成癖,一日不食土便心烦燥动,研究表明,这种胶泥中含有少量人体必需的铜、铁、钙、锌等元素,但我想它再营养也应该很难下咽吧,加上眼缘也很差,怎么会上瘾呢</p> <p class="ql-block">巴蕉叶卷肉烤着吃是当地人老幼咸宜的吃食</p> <p class="ql-block">阿婆用巴焦叶卷烟土,有的用嫩巴蕉叶,有的是用老巴蕉叶,也有用香蕉叶卷的,五花八门,基诺山区的女人们挺会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诺族以耳洞大为美。</p><p class="ql-block">每个基诺族的族人都会在自己的耳朵上打上耳洞,在用饰品填塞。因为扩充耳洞的过程十分辛苦,因此,也会有耳洞越大,这人就越能持家而且吃苦耐劳的说法;耳洞太小,就会被人认为是好吃懒做,甚至会被人嘲笑。</p><p class="ql-block">基诺族男女都穿耳,并带上竹木制或银制的刻有花纹的耳铃</p> <p class="ql-block">象征勇敢:耳孔大是勤劳勇敢的象征,耳眼越大越美观。</p> <p class="ql-block">耳洞之大可以放进一个烟斗嘴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习俗很扎眼、男女都有染齿的习俗,方法是用燃烧后的梨木放在竹筒内,上面盖上铁锅片,待铁片上的烟脂成灰光的黑漆状时,即用梨木烟脂染齿。染齿是一种互相爱慕和尊敬的表示,青年男女在一起时,姑娘常把铁片端到自己爱慕的青年面前请其染齿</p> <p class="ql-block">以牙黑为美否则找不到意中人,否则找不到意中人</p> <p class="ql-block">小姑娘不染牙也找不到意中人</p> <p class="ql-block">下面简笔写点基诺族的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大公房"一般指家族群居地。最大的有百余户,一般三四十户,小的只有十余户。基诺族民间建筑多为干栏式竹楼。大致有两种:一是有一个火塘的竹楼,内居一个父系家族的全体成员,五六人至十余人。另一种是长方形竹楼,楼同居住同一父系氏族的数代人。</p> <p class="ql-block">氏族共居是基诺族人的生存习惯,一间大公房通道两侧,是用竹板隔成的若干个居室,一个居室内住有一个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门前有一个供小家庭使用的火塘。</p> <p class="ql-block">大公房时代也是父权当道的父糸社会了,妇女一般是没有话语权的,当有产妇临产时一般不会允许在屋内生产的,只能到公房外的阳台上生孩子,再冷的天也是这样子显的有些残酷,但当孩子生下后同样无论四季何时,即便大雪纷纷新生儿仍会被族人放进冷水盆洗澡的,有些体弱孩子就此夭折被丢弃,但族长及族人们不会同情产妇及孩子,相反会狡辩孩子如果连冷水澡都闯不过就说明是天生的弱式群体应该淘汰!如此也看出他们的天性中的野蛮在生长!</p> <p class="ql-block">这栋木楼梯旁的阳台,就是当年基诺仙人们生产时的露天产房,没有顶棚遮风雨,没有围墙保冷暖,多少妈妈在这里因为天气炎热被渴死,多少妈妈在寒冬里死死搂住冻疆的孩子不被扔掉,每个大公房可以说都是一部血泪史,当然现在这种恶习已经根除了。</p> <p class="ql-block">长房是基诺族父系氏族集团的标志物,村寨内有多少个父系氏族集团,就有多少幢长房。氏族的人丁是否兴旺,一见长房便一目了然。“基诺”一名,据说意为舅父的后裔。这个族称是母系社会的产物,但基诺族的母系氏族社会已被父系氏族社会取代,父系氏族集团却一直保持到新中国建立。</p> <p class="ql-block">下面砖墙便是基诺山久远前的古城墙,依然做为文物保留了下来,很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基诺族的许多文化都来源于生活,比如这种叫奇科、布姑的打击音乐就来源于打猎。他们以前的食物主要来源于采集和狩猎,因此在收获猎物后就会敲击竹筒或木棍表达心情,同时也向村里传递信息。</p><p class="ql-block">布姑”是打到大猎物时敲击的乐器,“奇科”是打到小猎物时敲击的乐器。以前除了在捕获猎物时敲奏外,其它时候是禁止敲奏的。后来随着我国实行禁猎,它的通信功能失去,于是敲击“奇科”、“布姑”发出美妙的音色优美的旋律,成为了基诺人迎接客人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卓巴,一个老人,相当于山寨的头人,带领着几个猎手,用七音竹筒演奏基诺歌曲,这是基诺山寨每天都不间断的祭祀女神阿莫腰北的活动。七音竹筒,又叫“七柯”,这个具有原始狩猎特点的乐器,已被列为西双版纳民间文化保护名录。祭祀时用它演奏是感谢主宰万物的神女,也有与神女相爱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竹桶做的七音,学着敲了几敲,好像乐感并不怎么好,但是族长一敲起来便行云流水起来,刹是好叫啊,</p> <p class="ql-block">农具展览在基诺山不时见到,留个影吧</p> <p class="ql-block"> 基诺族的砍刀布</p><p class="ql-block"> 基诺族的服装非常有特色,这就是特别土!布料用腰机手工纺织而成,名为“砍刀布”。织布时,妇女席地而坐,经线的一头拴在自己的腰上,另一头拴在对面的两根木棒上,纬线绕在竹木梭子上。操作时用双手持梭来回穿行,每穿行一次用砍刀式的木板将纬线推紧,如此周而复始,一块漂亮的“砍刀布”便织成了。</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云南是个多民族居住地,每个每族都有自已的服饰标准,我们外行乍一接触还真分不清迎面走来的姑娘身上穿的是哪个民族服装,因为像傣家,哈尼等少数民族服装已经时装化了,他们的服装己经在保留重要的民族特色特点后,跟随市场市的节凑而变化了。</span></p><p class="ql-block">但基诺族的砍刀布却依然保有着原始部落的味道,粗硬的砍刀布的面料,没有档次之分,<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个个基诺族妇女无不用纺锤捻着线,两只灵巧的手时开时合,时上时下,雪白的棉花霎那间就化为一根根均匀的银丝。用基诺族最原始的工艺,织就着大山里的五彩缤纷。</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女人头戴披风式尖帽,这种尖帽用长约60公分,宽23公分的竖线花纹土布对折,缝住其一边而成,戴时又在帽沿上折起一指许的一道边,看上去让我想起5、60年代城里也有将方巾围成这形状的,有点怀旧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给小外孙买的兜兜,50元,好多人嫌贵,我只是觉的只有在这么原始部落,用这么纯朴能干的基诺妇女的那双手,才能织就如此密实好看的物件:砍刀布!不仅值!而且还赚到了,因为它非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砍刀布织起来很费时费力的,</p><p class="ql-block">80公分宽的一天最多织1米,卖160元,如再宽点就卖2百要织一天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诺族没有文字,一切记事只能以口口相传,在基诺族的集体记忆中,族源传说的保存与延续主要有赖于古歌传承,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时候,基诺人在叙述一件事情时,就会用古歌的行为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当做歌词唱出来,这样的传唱首先提升了知名度其次使人们很容易记得歌词,歌词记得了、故事就传了下去,真是件功德林的事件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诺族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民族,说它特殊、是因为它和其它少数民有着质的区别,这就是汉化,在基诺村你除了看到几个固定的接待小姐姐可跟你无障碍勾通,余下再也找不到可交流的对像了,就连贸易人员也仅限所售商品介绍了。</p><p class="ql-block">基诺族社会保持着原始天然淳朴的道德风尚。至今奉行平均主义。</p><p class="ql-block">大家尊老爱幼、团结互助,他们勤劳、好客、重信用,传统美德蔚然成风。基诺族生产力水平低下,常常缺衣短粮,但他们的粮食却储存在地边或屋外的小草棚中,“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基诺族中还保留着原始平均主义的习惯,所猎获物即使是一只小麂子,也要按村社人口人均一份。在民间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习俗,即捕获到猎物之后,凡是见到捕获者的人,生时就可分得一份,熟时还以可去吃,直到吃完为止。饮酒待客也非常真诚,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不离席,好酒之人想必很爽。基诺族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它就象封尘太久的大部头书,许久未有人翻看了,翻开时随着抖落下些许尘土,里面的世界太神密,里面的风俗太奇特,里面的人民太具想像力,基诺人一如即往的,不疾不徐的行走在基诺山脉,爰着它,离不开它,同时也祝福它:青山常绿,族人幸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版纳参加泼水节偶遇一江苏老乡__傣家乡长,异常热情,非要请吃饭,盛情真的很难却,于是来到乡长的家;一栋木制二层楼,大概有3百多平方吧,卧室不许看,能看的就是厅堂,走廊楼道,仅楼道可以摆放15张左右方卓,我们每个人都被乡长的别墅震到了,也打心眼里为少数民族的居住条件这么宽松感到祖国真的强大了,因为在傣家村寨,家家户户的住宅都是这么大!</p><p class="ql-block">下面插几张在版纳傣家吃饭的照片,这是傣家乡长请我们吃的,4个人一分不要,这顿吃白食让我见识了傣家人的热情是从心里长出来的,也见识什么叫招呼一声立马出现几十口子聚餐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邻里亲,赛黄金哪</p><p class="ql-block">乡长一声招呼老家来客人了,都来陪喝酒!于是呼十分钟内站满了一百多平的庭院,4张卓子坐满后,没坐位的道声再见便自觉撤了,一丝怨言没有,服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唱就唱,男女老少一个腔一个调,朴实的民风,地道的滇南味道,一个字:太好听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傣家菜在这乡下吃到了正宗的了,什么波罗饭好吃到米粒塞到齿缝里都扒拉不出来,巴蕉叶蒸豆沙甜而不腻我一口气吃了5个,(管它糖高糖低呢,况且己被自己降伏了呢),还有煮的白水牛肉好吃到想吃不了兜着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把勺子正在工作的碗里不知是什么东东,也听不懂介绍,也看不出什么做的,只是看傣家人吃的特别香特别快,可我只呡了一小口就想吐,说不出什么感觉,就是咽不下去,除此之外,不论是酥香的大公鸡,雪白廿糯的当地山药,新鲜滴翠的山笋,山菌,就连不吃名的青菜都好吃的不要不要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傣家一大怪,所有垃圾地上拽!吃完的果皮果壳等垃圾你往地上扔的越多老乡越高兴,因为他们认为你对他们的招待特别满意!多纯朴可爱的民族啊!2个多小时后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被老乡拽去大吃大喝到腰都快直不起来了,然后留下一地垃圾和一堆客气话就走了,再然后我们在路上还不时庆幸有老乡真好,不然到哪里去吃这些真材实料地道的版纳饭呐!大酒店?也只能吃准云南饭吧。</p> <p class="ql-block">也许这不是最后的美篇,但由于视力问题今后估计不会再有"大工程”了,也就是不会再配这么多废话了。很为自己"可惜″,一肚子的触景想法就此烂掉也是没辙的事情,谁让自己越长越老呢,眼神越来越差,什么黄斑,什么视网膜,想造反呐,可话又说回来了,大千世界太不差我这一屏了,眼闲脑不闲吧,顺其自然吧,顺祝万安!</p><p class="ql-block">谢谢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