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膨肚皮‘’

忆海片言 一百四十 突如其来的疫情,第一次足不出户,被封在家里一个多月。<div><br></div><div> 每天,除了做家务和考虑补充物资,就是上网看电视,不然,就在家跑四方步。</div><div><br></div><div> 百无聊赖中,不知怎的,想起一个人:生产队里的懒汉------“膨肚皮"。</div> 一、关于"躺平"<div><br></div><div> 为什么想起他,真也说不出原因。大概,是因为近一年网络帖子中的高频词“躺平”出现的缘故吧。<div><br></div><div> 对当前的火爆议题,上海抗疫应该“躺平”还是“清零”?我认为,自然界变化莫测的一切,要留给国家决策人员,留给专家,留给历史,留给实践,来决定、来评价。<div><br></div><div> 作为老年人,我倾向动态清零、倾向社会面的全面清零。毕竟,清零,保护了我们,对我们有实际的利益。</div><div><br></div><div> 我更希望病毒早日消退。希望社会稳定,希望每个老百姓生活恢复正常。。</div><div><br><div> 从网页上查得,躺平,顾名思义就是平躺。其意思是不受外界干扰,只关注自己的事情,不管在生活上、还是在事业上,都处于一种安于现状、顺其自然的状态。</div><div><br></div><div> 躺平的状态好不好?要看对象而定。</div><div><br></div><div> 如果是老年人,他们辛劳一辈子,“船到码头车到站”,“两耳不问窗外事,一心只读保健书”,对跳舞大妈和遛鸟大爷,,躺平状态,无可非议。</div><div><br></div><div> 如果是年轻人,他们在竞争环境中走偏锋,走边缘,超脱于加班、挣钱、升职、拼事业的主流路径,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在复杂的环境之外。不想奋斗,看破红尘,就应该另当别论。</div><div><br></div><div> 人们选择“躺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div><div><br></div><div> 社会原因:当下,中国正在经历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行业发展空间受限,竞争日趋激烈。反映到个人层面工作和生活上,就是不停地“内卷”产生的压力在不断加大。</div><div><br></div><div> 个人原因:原来的个性就是斗志不强,安于现状。一旦受到外来刺激,遭受了人生挫折,有些人就会进一步诱发出现出种种病态。</div><div><br></div><div> 家庭原因:成长家庭的教育模式比较放纵,父母长辈的教育方法失当。好多人缺少挫折教育,缺少社会责任心教育。其中,有富裕家庭子女,也有平民乃至贫穷家庭的孩子。</div><div><br></div><div> 躺平后生活来源:主要有三种来源,父母、亲友和家属的供给,自己成功时的财富积累,社会的救济。在我国,主要是前两种。</div></div></div></div><div><br></div><div> 昨天是五四运动103周年,也是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多家官媒发表系列文章,重申领导人对青年的谈话,希望广大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莫言也给全国青年朋友,分享了在艰难时刻给他带来力量的故事。这些说明,我们整个社会对少数人的躺平现象非常关注。</div> 二、、“自来火”<div><br></div><div> 对照这些,我回忆到的膨肚皮,就是我生平见到的第一位躺平人。<div><br></div><div> 那年,我插队到乡间,第一次到东南八队。过农历年的前几天,我从冯家搬到知青屋的新居。</div><div><br></div><div> 上午,“三下五去二”的整理,两间各十几平米的新房,变成我们三个知青的“家”。</div><div><br></div><div> 里屋,是三张简易的铺,一张两头挂子是我从已经被毁灭的家中带来,两张就是长凳垫底的铺,是给张家弟兄准备的。生产队前几天已经用芦头编好三人的“铺板”。</div><div><br></div><div> 外屋,是一张小桌子和几张长凳,一个碗橱,靠南门的灶上还些简易的厨房用具。灶边是一个小水缸。后门口,是一些小用具和一些农具。这些,都是上级配给的下乡知青的物资,有生产队派人领来放置。也是方队长当天带我上街买来。<div><br></div><div> 上午忙完,有些小激动,也有些淡淡的惆帐。一年的变故,天翻地覆。有伤心的、有困惑的、也有我看到希望的、充满幻想的,各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汇集到一块。</div><div><br></div><div> 在八队,我的一段重要人生从此开始。<br><br></div><div> 这时,突然,从后门走进一个中年人。此人中等个子,穿一件旧得发白的中山装。进门后,一屁股坐在后门的凳子上一直不出声。</div><div><br></div><div> 和一般八队社员不同的,他的头发乱而且长,他的皮肤呈特别的灰黄色。是那种长期不晒太阳、不吹冷风的那种没有任何血色的那种暗灰黄。</div><div><br></div><div> 看着他,我不知叫他什么,也不知和他说什么好。于是,我从里屋的黄挎包里,拿出一包烟给他。</div><div><br></div><div> 下乡前,我三哥说,农村人重人情,你去那里,举目无亲,最好带些烟到那里发发。于是,我请了熟人买了两条珍珠鱼的烟,每包五分钱。总共一元钱。就是见到人,每个人给一包。</div><div><br></div><div> 现在回忆这些有些奇葩。那时的拿得出手的好烟大前门是4角5分一包,次一些飞马牌的2角5分一包。两条的话,分别得4元5和2元5。</div><div><br></div><div> 这当时处于极度贫困的我,绝对都是个天文数字。我本人到了乡下,才知道这种便宜的珍珠鱼牌的烟也是拿不出手的。而这些,我都不再考虑了。<br></div><div><br></div><div> 过了半天,那个特殊中年人才用沙哑的声音对我说了一声:“借盒自来火。。。" 这种话,就是八队社员说的通东话方言,由于它和我老家的方言非常接近。</div><div><br></div><div> 我马上明白他的意思,马上将一盒火柴递给了他。他拿着,快速出门朝西转,在田地里走了一段路,消失在我知青屋后面的破旧小屋之中。我断定,这就是他的家。</div><div><br></div><div> 第二天,冯大妈家的三儿子向阳来玩,我问他,那个特殊的中年人是谁?他笑着回答:“哦,是队里的膨肚皮,不要理他。。。”</div><div><br></div><div> 我有一半理解了向阳的意思,膨肚皮,不就是膨着肚皮吗?肯定是一个只吃不干活二流子懒汉!</div><div><br></div><div> 就这样,“特殊中年人","膨肚皮","懒汉",三个原来不搭界的概念在我大脑中第一次划上了等号。</div><div><br></div></div></div> <p class="ql-block">三、哥儿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在生产队时间待长,我们知青三人组,慢慢都知道"膨肚皮"的底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好像有人说,“膨肚皮"有家庭,也有“老娘”(通东方言中老婆的意思),似乎还有一个孩子。只是早些时,老婆带着孩子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早些时”,到底是什么时候?是他刚结婚,还是结婚一段时间以后?是大跃进时期,还是三年困难时期,或是我们到队前的前几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一直没有人告诉我们。也许,经常到我们知青小屋玩的小伙伴、小青年们,他们自己也不知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们只告诉我,“膨肚皮”姓朱,是队里老贫农来顺叔的弟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来顺叔大名叫朱来顺,有一个爱人,不是原配,是老婆去世后续娶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来顺婶姓施,人善良本分。我们随队里青年,都称她为施桂仙婶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来顺叔没有亲生孩子。大概在我们到队稍早一些,带了小队南边,海门县正余公社来顺妹妹家的女儿为继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继女长大成人,嫁给队里青年汉忠为妻。八十年代中后期,来上海做生意,发了财,汉忠夫妇也成了队里少有的富翁富婆。来顺叔夫妇也就有了一个舒适的晚年。这些,统统都是后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当时,生产队里的任何人,包括我们都不可能预测到后面的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家只知道,世上竟有这样的安排,来顺叔和“膨肚皮”一对亲兄弟,性格和命运却能有如此的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来顺力气不大,有一身古铜色的皮肤,带着尖削下巴的瘦削的满是皱纹的面庞,看上去年龄要比实际要老些。他不是那种肩宽腰粗的庄稼汉。走起路来,两臂经常左右夸张地甩着,再配上一种有些尖细嗲袅的沙哑嗓音,接触下来,整个人有点像个奶娘(通东话中已婚妇女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来顺叔却是个非常勤劳的人。在队里干活,挑泥挖沟,以及田间粗细的活计,一点都不比别人差。而且,他干家务和自留地的劳动,也是一把里手。住在他家前边50米知青屋的我们看到,来顺从早到晚,重来就没有任何坐下来清闲休息的辰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连他家两间靠河边靠小队到田间主道的小屋,也能搞得干干净净。不管男劳力还是女劳力,休息时,都喜欢做在他家里谈闲嬉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从来顺叔家的南门走出来,拐弯朝西,就可以看到接在西山头的膨肚皮的破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里,要么,整天小门禁闭 ; 要么,就看到泥塑菩萨一般的“膨肚皮”在门口的小凳子上干坐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再向里瞧去,屋内真可以用“乌烟瘴气”四个字来形容。被子和帐子是黑的,里面的破旧家具也是黑的,门口的简易锅灶也是黑乎乎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年四季,“膨肚皮”的吃喝用都是小队和大队供给的。为提防他前缺后空,生产队长规定保管员十天称一次粮食给他。其他物资也参照这个方法处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年终,他是生产队自然而然的困难户,每次,可以得到大队十元左右的补助。这笔钱,照例也是生产队一年分几次分给他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可伶人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那几年,光阴,似乎过得特别慢,也就那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无声息地流逝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直到我插友张家弟兄搬到在河东新建的知青房,一直到我成了家,有了孩子。膨肚皮十天半月来“借”“自来火”的行为从来没有断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来,开始是我,再后来是我爱人,照例一盒半盒递给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忆起来,这么多年,和我们,也就这一点点联系,或者说,对我们,也就这样一点点干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关于“膨肚皮”,队里也有一些好的评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比如,他生活拮据,可从来不干到社员家偷鸡摸狗的勾当;他没有东西吃,也从来不动别人家自留地的庄稼蔬菜。似乎,不干坏事,是他的底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也有自留地,小队会计丈量时把他的自留地放在我家的邻近。夏天,我在和他邻近自留地上交界处靠我这边种的甜芦穄青枝绿叶,穗子也诱人地透出。我只发现有队里不懂事的孩子前来光顾“破坏”,可从来没有发觉“膨肚皮”前来动过的痕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奇怪的是,他的自留地尽管长满高大鲜嫩的荒草,可是他决不容许孩子到那里挑一棵羊草,也不容许我们随便借他的荒地临时放些麦秸、玉米秸等杂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夜里,我一个人熟睡在在知青屋里,夜里有蟊贼来偷去一些衣物。大队,全生产队,还有我自己从来没有把膨肚皮作为作案的怀疑对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膨肚皮”是在我上大学时去世的,时间大约在八零年左右。听家里人说,是突然卧床不起那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根据他的生活状况,所有人都可以预测到这一天到来。长时间营养不良,不活动,不见多少太阳。到五十岁,肯定会有各种慢性病缠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病中,来顺叔端上好几天的饭食,队里赤脚医生冯家闺女打了几天针,无力回天,不知哪天的晚上或白天悄悄离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膨肚皮”离世时有没有痛苦,旁边有没有人,我们都不知道,只知道最后是来顺叔负责殡葬。简单地处理了他的丧事,最后把他的遗骨埋在了“十三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始,全大队只有十二个小队,于是,“十三队”就成了大队公共墓地的代名词。</p> 五、野百合有春天<div><br></div><div> “膨肚皮”,就像网红乞丐的“犀利哥"一样,在生产队里,他给我印象,是个奇特的人。</div><div><br></div><div> 在乡下十年中,我没有一次真正去过他的“家”,也从来没有实质性地和他说过几句话。所以,对他的内心世界,我一无所知。<div><br></div><div> 对他的情感,有同情,也有怜悯,更多,是种愤懑。</div><div><br></div><div> 所以同情他,怜悯他,是我想,他可能在人们不十分在意的时候,受到了某种巨大刺激,也有可能,有了心理创伤或者是有了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的、不为人知的疾病。</div><div><br></div><div> 所以选择愤懑,就是恨铁不成钢。本来有个好身板,本来可以好好干活。即使老婆孩子走掉,在我们生产队,虽谈不上丰衣足食,但完全可以保证自己养活自己,像队里所有农民一样过着普通温饱。绝不会变成我们看到那样,是一个变成远离社员群体没有任何人间乐趣的人。</div><div><div><br></div><div> 回忆“膨肚皮”,我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当年的自己。刚到生产队,了解我情况后,马上就有人想到:我,会不会是生产队第二个“膨肚皮”?</div><div><br></div><div> 知青,在那个年代,听起来很时髦,表面看,是响应领袖号召接受再教育的下乡干革命的群体。实际,社员群众都清楚,他们的情况相当复杂。</div><div><br></div><div> 首先,成分复杂。他们中,有干部子女,由当年响当当的工农兵的子女,也有家庭有着各种问题的所谓黑六类的阶级敌人的子女。</div><div><br></div><div> 其次,知识层次复杂。他们中,有些号称知青,实际水平有相当与小学的和不完整初中的知识其实不太多的知青,总体水平在初中以下。也有有些不完整高中和受过完整高中教育构成的老三届知青,总体水平在高中以下。</div><div><br></div><div> 我六四年高考前生病,在家养病四年。下乡那年,我其实不属于需要锣鼓喧天上门的动员对象。人亡家败,为了能找个靠自己养活自己地方,为了不受歧视。我选择逃离县城,带病去经济收入较好的东余乡村插队。</div><div><br></div><div> 比起公社、大队里大多数知青,我的文化水平算是高的。但父母和哥哥这样那样的政治“污点”。再加上,多种慢性病刚刚好转,体力不行,男劳力的活不能做。和女劳力一起干活,速度和质量又跟不上。虽然我努力锻炼自己,希望胜任普通人应该做的农活,但是,在大家看来,我能是农村的老弱病残一类的三等劳力。</div><div><br></div><div> 而且,我在大队知青中年龄是最大的。</div><div><br></div><div> 因为这些,大多数社员认定我这辈子不可能有什么“发落”。在他们看来,我不可能被上调,被提干,也不可能当民办教师、赤脚医生什么,更不可能去当兵。</div><div><br></div><div> 也因为这些,一些人认定,我只能老老实实在生产队,将来甚至可能就是第二个“膨肚皮”。</div><div><br></div><div> 第一个和我直接说这句话是我写过他有关回忆的老农民的宝红叔,再后来捅破和我直说的就是快人快语的小青年,来顺叔的当年的毛脚女婿汉忠。</div><div><br></div><div> 对这些议论,我一点都不生气。在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下,社员有这种联想,非常自然,非常合理,也非常客观。</div><div><br></div><div> 本来,我下乡的愿望就只是养活自己,进而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div><div><br></div><div> 在乡村滚打了好多年,我什么事都试着做过,养猪,扫盲 ,种试验田,搞5406菌肥推广,学习针灸,学习中西医基本知识。我幻想着,做一个农业技术员,我能胜任;做一个乡村赤脚医生,也可以称职。</div><div><br></div><div> 有个机会,在朋友插友帮助介绍下做了代课教师,代小学课、代初中课、代高中课,最后得到认可,做了公社中学的长期缺额代课老师。</div><div><br></div><div> 能够发挥自己的知识特长,我已经比较满意。入行中,我同时体会到灾难年代极端路线对教育行业的破坏。发现,在全公社代课教师、民办教师还是公办教师中,专业知识内涵、教育教学技能,当然还有每个人的敬业精神,真正在各方面合格的还是比较少。</div><div> </div><div><br></div><div> 焦心之余,我对自己发展中的综合教育教学能力、对自己的责任心有信心。更重要,我对社会、对时局有信心。有个朋友和我说过,越是轻视知识、轻视技能的时代,在不久的未来,知识和技能可能越显得珍贵。</div><div><br></div><div> “野百合也有春天"也好,"天生我材必有用"也好,“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也好,这一切,统统都是点亮我人生低谷时期自己心路星星点点的火苗。</div><div><br></div></div></div> <p class="ql-block">六、我的心灵居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应该有五十年了吧!这么多年过去了,老年的我还是想起记着的这些人,这些事,想到自己经历的历史长河片段的点点滴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膨肚皮”,他和所有的普通的平民百姓一样,是社会中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不管怎么说,他的一生是非常艰难的。就是一个不饿死的生活标准,人生命的苟延残喘最低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也算是贫下中农,但肯定不是他们中的主流,更不是其中的代表。不过,我也受到他一些的“教育”。在任何社会中,一个人,失去对生活的希望,会变得多可怕、多不可思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膨肚皮”是悲苦的,但又不算是最悲苦;至少,他没有受欺负。“膨肚皮”是不幸的,但又不算最不幸;至少,我还是看到当时的生产队、生产大队对他的包容,给他分粮分物,给他钱零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也是我生命中不可忘怀的东南八队的一个人物标志。那里,有一个个善良勤劳的老农民和小伙伴,也有“膨肚皮"这样一个奇葩的社会边缘人。<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还想到,如果没有那次改变我命运的高考,如果没有后面的改革开放,我会不会沦落为和膨肚皮差不多的命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想,有可能命运悲惨一点,但我绝不会停止和命运抗争的勇气,我还是会做那种境遇中最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重要,我从他身上,从八队其他的村民的身上知道,人生是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部分借用热播电视剧中的语言,“在这个瞬息万变、波涛汹涌的时代,每个人波波折折、兜兜转转,有希望,有失望;有进取,有妥协;有顺利,有迂回。但无论如何,每个人都应该选择面对,选择适应,选择进取。只有这样,每个人才能找到自己的心灵居所,才能找到通向幸福的道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