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连日降温,身体还未从夏末的燥热反应过来,就被寒气侵入,于是感冒者十之八九。若风寒袭肺,更让人挠头。家里单位处处燥咳声,患者咽痒难耐,久咳不愈,旁人也是坐卧难安。这日忽然想起了一款饮品"秋梨膏",又是雪花梨丰收的时节,查了查资料,除了耗时倒是没有多大难处,于是着手准备起来。</p><p class="ql-block"> 家中有村里街坊嫂子种的雪梨,个个生的碗口大,外皮金黄,质地酥脆,汁液醇甜,真是天然的好原料。网购了些川贝母、罗汉果、枇杷叶和甘草。考虑到药材偏于寒凉,又准备了红枣和姜片。</p> <p class="ql-block">周末,阳光尚好,午觉醒来,招呼老公、小儿一起参与。净手接水,把各种材料清洗干净,安排各人分工。老公负责把带伤的雪梨清理切除干净,我接手削皮工作,别看左撇子操刀,几个圈圈转下来,一条螺旋状的梨皮就脱骨而出,暂且放在盆里,还有妙用。四岁多的儿子也十分勤快,听着是新奇事更跃跃欲试,跑前跑后问:我能帮什么忙?于是我把两个硕大的罗汉果交给他,教他怎么掰碎。见他忙乎起来,我赶紧开火烧一大锅水,把枇杷叶、甘草和半盆梨皮倒进去,儿子的罗汉果掰成了一碗褐色碎块,一并加入,盖好锅,用中火熬煮。我让儿子去看表,记住那个又高又壮的黑表针走到六来提醒妈妈。这边老公已经把我削好的梨子用擦丝工具擦成五公分左右的梨丝,满满的一大盆,空气里全是梨汁的甜味。工序一大堆,谁也不能闲着,我接着要把半碗红枣去核切片,还需要几片姜。老公则用捣盐罐把一大把川贝母捣成粉末。厨房里叮叮当当响个不停,三个人愣是造出了七八个人的声势。捣盐罐这个传统的器具很有意思,口小肚子大,内部底下呈锥形。口小的益处是用手掌轻轻一拢,里面的东西不会蹦跶出来,底儿尖尖又让大的颗粒不断滚下去,恰落在捣盐锤下方被几下碾碎。老祖宗的东西蕴含了狡黠和智慧,用起来比现代高科技的东西更充满了乐趣。儿子时不时插进来凑几下热闹,一会儿一颗贝母从罐子里蹦出来,引得他一阵大笑,看着一堆米白色圆鼓鼓的川贝母一点一点变成细腻的粉末,他眼中闪烁着明亮的欣喜和成就感。</p> <p class="ql-block"> 待手里的忙碌停下来,锅中早飘出了枇杷叶的清冽和梨皮、甘草的甜味。开锅把材料都捞出来,一大锅汤汁已经变成了红褐色,但还是很清亮的。这时把梨丝、红枣、姜片、川贝母粉一并放入,搅匀,武火大开,看着热气氤氲里,水与火融洽相处,所有食材温柔转身,相互渗透,轻轻搅拌,只待一锅清甜的汤汁经过漫长的时间,慢慢变得浓稠。算算近三个小时过去,当初加了满满一锅水,最后剩下的成品秋梨膏只是个锅底了。那膏体颜色深褐,浓度类似蜂蜜,关火后,需的马上倒进提前洗好控干水的玻璃罐子,否则就只能用勺子铲子刮了。虽然费时许久,成果不多,但好在初试成功,儿子一直在身后满心期待,我用手指蘸了一点,放进他嘴边。他犹豫一秒,轻轻一嘬,瞪大了眼睛,说:真甜!笑容立刻在脸上漾开。我被这笑容感染,忍不住又用食指从锅底抹了一下,放入自己口中,一股醇厚的焦糖味浸润舌尖,甜而不腻,这是多种食材隐身后的合集,让人有短短的失神。</p> <p class="ql-block"> 想来,如今的老百姓真是幸福。这小小秋梨膏曾是宫廷秘膳,到了清代才有御厨传出宫外,流传至民间。相传唐代武宗皇帝李炎得了"心热"病,口干舌燥,吃了上百种药不见好转,愁坏了宫中御医和文武大臣们。后来一个青城山的道士献上了用梨汁、蜂蜜加几种草药熬制的蜜膏,才治好了此病,武宗大喜,从此这蜜膏成了一道宫中秘制药膳。虽然武宗皇帝最终死在道士的长生丹药上,却也为后人留下一道生津止咳的美妙饮品。如今老百姓衣食无忧,吃尽天下美食,更何况这随手可以买来的秋梨膏。不过还是自己亲手做的更加放心,功效也要好一些吧。下次费些时间,一定要多熬一些才好。特意查了资料,原来秋梨膏益处多多。富含了葡萄糖、果糖、苹果酸、多种维生素和磷、铁、茯苓酶、贝母碱、无机盐钙等营养物质。不仅能润肺止咳,清热化痰,还可以促进食欲,调节血压,宁心安神。除胃虚寒与腹泻泄者,妇孺老弱皆可饮用。</p> <p class="ql-block">哈哈,说在此处,是否大有吹嘘自己手艺之嫌?非也,自己精心熬制的梨膏,一旦入口,真的余味悠长。</p><p class="ql-block"> 仲秋时节,昼短天凉,傍晚时分,后阳台的玻璃挂满了莹白水气,衬着窗外淡淡斜阳,给屋子里覆了一层金箔。此刻,手捧一杯自己调制的秋梨膏,厨房成了最让人安心的所在。</p> <p class="ql-block">(此图来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1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