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谓“多事之秋”,就是指秋天气候寒热多变,邪气趁机而入,稍有不慎则容易伤风感冒,旧病也易复发,很多疾病便纷至沓来。所以,秋季应特别重视养生保健。</p><p class="ql-block">“天人合一”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之一,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统一。中医学认为,一年四季中,万事万物都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人的生命活动也应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养生方法也要按季节调整。《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倶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较全面地概括了秋季阴阳的消长、寒暑的变化以及气候的特点,应当顺应上述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精神、起居和饮食等,使之与自然规律相协调,达到身心俱养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秋季应收敛神气,心态保持平和</p><p class="ql-block">秋季养生,首先要注意休息。作息时间应该“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就是说人应该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以保持神志的安宁,减少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因为在秋天,自然之气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人是自然之子,当然应该与自然同步。</p><p class="ql-block">同时,秋天草木黄落,一场秋雨一场寒,容易让人产生凄风惨雨之感。人的情绪容易受此感染,出现悲秋情绪。“诸如黛玉葬花、辛弃疾悲秋等,就是例证。”平常人思念往昔亲朋,不免伤感。因此秋季养生也要注意情绪。</p><p class="ql-block">秋季应该收敛神气,保持平和的心态。遇到不开心的事,可以使用移情的方法,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也可以发呬(xì)的音,以泄盛满之肺气,否则会有“太阴不收”之弊,导致“肺气焦满”,罹患肺病。</p> <p class="ql-block">秋季提倡“秋冻”。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避免因多穿衣服产生身热汗出、汗液蒸发导致阴津伤耗、阴气外泄等,以顺应秋天阴精内蓄、阴气内守的养生需要。只要不是过于寒冷,就要尽量让机体保持凉爽状态,让身体得以锻炼,使其具有抗御风寒的能力。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当然,“秋冻”也应因人、因天气变化而异。秋季气候变化大,衣服的增减要及时、适时。</p> <p class="ql-block">深秋养生,推荐“四大名补”</p><p class="ql-block">莲子</p><p class="ql-block">深秋季节,若还经常食用夏季的瓜果,会损伤肠胃,导致腹泻、下痢、便溏等胃肠道疾病。</p><p class="ql-block">因此,秋天应慎食瓜果,脾胃虚寒的人更要注意。莲子入脾、肾、心经,可清心醒脾、补脾止泻、补中养神、健脾补胃,脾胃强健,能更好的预防秋季腹泻。</p><p class="ql-block">另外,莲子还可润滑呼吸道,滋阴润肺,平时可以同粳米煮粥食用。</p><p class="ql-block">莲藕</p><p class="ql-block">民间谚语云: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p><p class="ql-block">莲藕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粗纤维等营养元素,生吃鲜藕能清热解烦,解渴止呕;如将鲜藕压榨取汁,其功效更甚,煮熟的藕性温,味甘,能健脾开胃、益血补心,故主补五脏,有消食、止渴、生肌的功效,是深秋滋阴养血佳品,但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多吃。</p><p class="ql-block">板栗</p><p class="ql-block">俗称栗子,素有“干果之王”的美誉。在国外,它还被称为“人参果”。板栗养胃健脾、补肾强筋,对人体的滋补功能可与人参、黄芪、当归等媲美,可以治疗反胃、吐血、腰脚软弱、便血等症。</p><p class="ql-block">唐朝孙思邈认为板栗是“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深秋食用,可帮助抵御寒冷,增强免疫力。深秋寒冷的早晨,来一碗板栗粥,健脾健胃、补肾强骨,是深秋进补不错的选择。</p><p class="ql-block">黄芪</p><p class="ql-block">黄芪是中药中最基本的用于提高肺与呼吸系统免疫能力的药材。可以用于因免疫力低下导致的虚汗病症。</p><p class="ql-block">深秋季节天气骤然转冷,是感冒的高发季节。原因是炎热的天气使腠理张开,汗液得以排泄,而温度突然下降,肺卫不固,腠理未闭,就容易使寒邪侵入肌表而感冒。用少量黄芪泡水喝可以促进腠理闭合,收汗回表,适应秋天的凉爽,预防感冒的发生。</p><p class="ql-block">另外,黄芪有生炙之分,如果容易感冒,可用生黄芪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脱毒生肌;如果素体偏虚,脾虚腹泻,可以用炙黄芪补气养血。</p><p class="ql-block">中医认为“虚则补之”。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虽然秋季需要进补,但还需对症进补、适量进补,否则适得其反。忌以药代食,提倡食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