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人美版 五年级上册 第5课 执教教师:葛庆娟 一.教材分析:<br>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之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观察、对比教材上和所搜集来的图片,让学生逐渐理解透视现象。<br>二、学情分析:<br>其实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其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br> 知识与技能<br> 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让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以便学生更好的表现空间立体感的真实性。<br> 过程与方法:<div> 通过学习,学生初步熟悉并掌握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br>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br> 通过教学活动化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带来的美感。并且有留意观察的习惯和探究生活中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兴趣。<br>四、本课重难点分析:<br> 教学重点:</div><div>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 的 透视现象和相关知识。<br> 教学难点:</div><div>如何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之中。</div> 五、教学过程:<div> 一、导入
</div><div> 1、同学们,老师手里有两只新粉笔,大家注意观察。当把它们一前一后的放置时,你感觉拿根更长? 是的,近处的显得更高,远处这根显得更低,像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透视。 生活中你还遇到这种现象过吗?生活中路的宽窄、栏杆的疏密、树木的大小等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今天我们就把我们看到的这些现象画下来。一起走进今天的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div><div>
(1)同学们,生活中你还见过这种现象吗?欣赏无处不在的透视现象。</div>(2)讨论天空、道路 、树木 由近及远出现了怎样的变化?<br> (3)同样的事物被放置在远近不同位置时会产生不同的变化, 一起动手来闯关。两名同学进行闯关练习,其他同学根据它们的选择说出这对词语 ,如近高远低。。。。<br>(4)当我们把刚才说的这些词语画在纸面上,还需要借助这三位好朋友的力量,让我们一起请出它们,第一位来到我们身边的是消失点,我来说,大家一起来找到它, 请一位同学上台画上消失点。<br> 第二位好朋友我来说视平线,让我们一起借助工具感受视平线。<br>寻找视平线。 请学生上台画出视平线。 <br>关于消失线,物体的高低点或宽度分别向消失点延伸,就是消失线。<br> (5)规律探寻----总结规律知识<br>(6)绘画中易错点纠正 三、教师示范绘画步骤 :<div>图一 图二</div> 四、学生创作<br>找到作业一的消失点和视平线 在作业二任务区完成左边图的临摹<br>作业要求:<br>1、先找到消失点<br>2、画几条典型的透视线<br>3、按近疏远密的、近出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br>4、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的表现出来。 展评作业:<br>教师提出作业评价标准:<div>1、透视现象是否能合理把握(课件出示)</div><div>2、线条是否流畅<br>3、画面是否完整<br>4、能否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的表现出来<br>围绕以上4点学生自评,互评。同学之间互相修改,力求完整、生动。并说一说这节课自已的收获,教师进行全面总结并提出更高的要求</div><div>教学延伸:</div><div>在教室或校园里找一处场景进行写生,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br></div> 教学反思:<br> 把一样的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有的理解的不深刻,所以在画作业时,表现物体的前后的尺寸不很明显。而且学生具体应用透视原理实践创作的能力较弱,作业构图及完整性欠缺。一部分学生对近实远虚的表现不到位,教师在作画时引导不足。通过本次的汇报学习,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应该有新的创新,对教材和学生多琢磨,使自己的美术课堂有新的提高,让学生学的轻松,学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