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那些事儿

刘树德(拒私聊)

<p class="ql-block">  故乡——余杭</p> <p class="ql-block"> 记忆这东西蛮奇怪,年纪越大,老底子的事儿越记得清爽,反之,眼面前的事情却是记也记不牢,也记不清爽!</p><p class="ql-block"> 哎,既然老底子的事儿记得蛮牢,乘今年国庆没出门,整理整理记下来吧!</p> <p class="ql-block">  收藏的小人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书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年少时,随着年级升高,特别是三四年级的时候,就会千方百计地去找一些课外书本看看,在那个年龄段,首先选择的书便是小人书。</p><p class="ql-block"> 小人书也是我辈少年叫叫的,当然也有叫小书的,它的正式名称应该叫连环画吧?至今没搞清禁,为什么要叫它小人书,估计是我们小孩子看看书,才叫它小人书吧?</p><p class="ql-block"> 老底子通济路西玉台弄北的方向,隔开雪花厅一间的地方有个小书摊,小书摊房子临街是一间平房,这个地方拆建后便有了余杭饭店。</p><p class="ql-block"> 小书摊老板是个姓陆的老人,房子除临街门面外,其余三面都是书架子,架子分多层隔开,上下层距离不高,每一层放满着各种各样的小书,老板他自己坐在门口北面边上,一张小桌,除老板面前有空余的地方外,桌面上其他地方也是堆满着小书。</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去看小书的孩子特多,大家一起坐在一张低低的长条凳上,特别是学校晚间放学,进去的人更多,一分钱看一本看的津津有味,没地方坐站着也没事!</p><p class="ql-block"> 陆老板非常爱护店里的小人书,凡是店内的小人书,他都会仔细的包装好,再在上面用毛笔写上书名,而且书的边上也写上书名,这样小人书直排放着,只要看到书名就能找到你想看的书了。</p><p class="ql-block"> 因为离家近,有时间我就游荡于陆老板的书店,寻找着自己喜欢看的书,当然,看书也是要钱的,所以平时父母亲给的零花钱,统统送到了陆老板的口袋里。</p><p class="ql-block"> 年少时家中贫穷,父母给的钱不多,大多时间给个1分2分,如果能多给5分,那是相当高兴了!</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口袋中一分钱也没有,走进店中东瞧瞧西看看,翻一下过个瘾也好,特别是有新书到了,想看却是没有钱,心中那个懊恼真的是自己晓得啊!</p><p class="ql-block"> 陆老板喜欢抽烟,而且烟瘾特大,烟丝如果断档了,便要求孩子们帮忙捡烟屁股给他,当然,报酬就是你可以随便取本小人书看看。</p><p class="ql-block"> 陆老板将收来的烟屁股拆开,取出烟丝后用烧酒一喷,随后将太阳中晒干的烟丝装入烟袋备用,他吸烟用的是竹杆烟筒,烟丝装入铜烟筒头中,便叭答叭答地吸了起来,看陆老头吸烟吞云吐雾的样子,那是相当的陶醉啊!</p><p class="ql-block"> 后来嘛,那一带的房子要拆建,小书摊也不知搬去了哪儿,陆老头也没见着了,反正不知道他去了什么地方!</p> <p class="ql-block">  尚未丢掉的旋罗陀、铜板、铜钱和中国小先队队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敲田鸡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年少时,我辈男孩子玩玩的玩具,大多是自己做的!</p><p class="ql-block"> 比如说,劈香烟壳,是用吸烟人丢掉的烟壳,将它折成三角形就行;弹的皮带枪,用粗铅丝、或者自行车钢丝做起来;萝卜皮挤压枪,用两根粗细不一的空竹子做的;敲的旋罗佗,也是锯个木头用刀削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而地上滚(揽)铁箍,则是用捡来的废铁箍,找一根粗铁丝在顶头上弄出一个弯勾,然后将铁丝与铁箍勾着,一边跑一边滚(揽)着这样玩!</p><p class="ql-block"> 当然,有些玩的东西是自己做不来的,比如说,打(揽)的铜板、打的玻璃弹子、劈的洋片纸儿,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可能会买给孩子玩,而我们这些贫穷人家的孩子,却是没有这样的福气类!</p><p class="ql-block"> 想玩也只能找机会,用劈烟壳与其他孩子比赛,慢慢地烟壳赢多了,或者烟壳捡多攒起来,再想办法用攒多的烟壳与人家换洋片子、玻璃弹子。</p><p class="ql-block"> 不过,你想交换铜板的话,你必须有等价相同的东西,如果家中有留着,那是最好,拿来和其他人打(揽)铜板比输赢,运气好的话还是能够赢到的!</p><p class="ql-block"> 年少时,印象最深的是敲田鸡棒,玩具很简单,寻两根一尺长点的竹棒头,或者比较圆直光滑的细木棒,邀四至六人,两人一组敲田鸡棒比赛。</p><p class="ql-block"> 比赛也比较简单,寻一块砖头横立着,将一根竹棒斜放在砖上,然后一人敲击竹棒,一人去对面远处待着,敲田鸡棒的人,将拿在手中的另一根棒子,敲向搁在砖上的竹棒,一敲,搁着的竹棒就会弹跳起来,然后,将手中的竹棒敲向弹起来这根,被敲着的竹棒就会向前飞去,这时站在对面的另一个人,要手快脚快地接牢空中的竹棒。</p><p class="ql-block"> 敲击一方,如将竹棒接在手中便是赢,那就能继续敲,反之,没接牢竹棒就是输,该换另一组的人去敲喽!</p><p class="ql-block"> 敲田鸡棒很有挑战性,它比的是灵敏、力度和眼光,还有自己这方的互相配合,胆子小的男孩子还不敢玩呢!</p> <p class="ql-block">  说唱艺人俞康发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听大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书的时候,观音弄内观音堂前的道地上,晚上会有人来讲大书(说书)!</p><p class="ql-block"> 说书者搭一个小台子,放张桌子,人就坐在桌后的凳子上,说书人就在上面讲大书,哎,听讲大书是蛮有味道的,你的一场接一场听,而且会场场到场哩。</p><p class="ql-block"> 听:说书人口若悬河按照故事情节,一节一节,依出场人物一人一个声音,说者津津乐道,听者那是津津有味啊;</p><p class="ql-block"> 看:说书人时而坐时而站,说得起劲时,便一脚搁在凳子上,跃马扬鞭挺枪杀敌,这样子真是个威风凛凛!</p><p class="ql-block"> 记得观音堂前说书的两个艺人,一个是住在大东门那边的金福贵,一个是住在邹府弄口的李姓说书人,他俩说的大书一本是“杨家将”,一本是“大明英烈传”。</p><p class="ql-block"> 金福贵说的“杨家将”我最喜欢听,杨家父子英烈,为保大宋江山而献出了生命,杨老令公被围撞李陵碑而亡。</p><p class="ql-block"> 金沙滩双龙会一役,杨大郎为救皇帝扮皇上突围而死,二郎战死、三郎被马践踏入泥、四郎、八郎被俘,五郎心灰意冷上五台山出家。</p><p class="ql-block"> 而最悲惨死亡的就是杨七郎,他回京搬救兵却受奸臣潘仁美掐害身亡,尚记得金福贵说七郎被害的情节,杨七郎自小拜梨山老母为师,学得避刀枪、避箭伤的本领,遇害前杀手们用箭射之,七郎眼睛看见口中念念有词,箭头便避开七郎而无法射中。</p><p class="ql-block"> 后来,因射不死杨七郎,奸臣便想法设法将七郎头皮割下罩住眼睛,七郎无法见到箭头射来,生生被射中108箭而遇害身亡!</p><p class="ql-block"> 金福贵说书水平高超,该怒时便怒、该笑时就笑,声情并茂真是有声有色,而听书人听的高兴,便是人人开怀喜笑颜开,听到杨七郎被害,也是悲愤填膺情恨绵绵,恨不得将奸臣潘仁美拉出来生吞活剥哩!</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家就住在观音弄口,每天晚饭吃好就想着去听大书,那真是如痴如醉,呵呵,现在想来还真个好笑呢!</p> <p class="ql-block">  看电影,图片下载于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反面电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底子余杭人还是比较有福气的,他们虽然贫困却是经常能够看上电影,而且看电影还不用钱。</p><p class="ql-block"> 哦,世界上还有这等便宜的事?看电影不用付钱,这个到确实不错啊!</p><p class="ql-block"> 朋友,虽然看电影不用钱,但也不能天天看,它有时间规定,而且是露天的还必须自己随带凳子,而这个电影就是反面电影。</p><p class="ql-block"> 为何是看反面电影,难道正面不能看?</p><p class="ql-block"> 是的,这个电影正面是放给军区教大的战士们看,当然也包括部队首长和他们的随军家属,而余杭的百姓们,就只能在教大围墙外面看看反面电影。 </p><p class="ql-block"> 能够看反面电影的地方有两个,一个在城里的大操场,一个在木香弄里面,每当周末,部队就会选择这两个地方的一处,升起放电影的幕布,待到洁白的幕布升起,附近的人们就会奔走相告,晚上部队放电影了你们快来看哦!</p><p class="ql-block"> 近水楼台先得月,附近的老百姓就会早早的放上凳子,只待时间到亲朋好友来,到时就能舒舒服服地看电影,去的迟或者住的远,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喽,大家只能站在后面看,虽然站着累,只要电影好看也是乐在其中的!</p><p class="ql-block"> 军民一家亲,后来教大的大门也打开了,欢迎镇上的老百姓进内观看,但是有位置划分,中间这一块要留给部队,其他地方可以随便坐随便看,当然还得守纪律,想看舒点也得自个带凳子。</p><p class="ql-block"> 后来嘛,百姓们经济条件好起来了,去电影院看电影也是平常事,再后来嘛,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机、电脑,想看电影和电视也不用出门,而看反面电影的事却成了余杭老人们饭后餐余谈论的话题喽!</p> <p class="ql-block">  塑胶拖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做木拖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年少的时候,夏天根本没有拖鞋穿,要不穿双旧布鞋,要不就是赤脚去外面跑一趟,那里像现在这样有这么多样子的拖鞋?橡胶的、塑料的、塑胶的、草编的、牛皮的,各种各样应有尽有!</p><p class="ql-block"> 而且,随着季节变化还要更换拖鞋,男人的女人的小孩的,还有备用给客人的,人手一双,棉的单的,进门要换出门要脱,这些年下来,习惯了也不觉得烦,呵呵,家中人多的话,放放都要占不少地方呢!</p><p class="ql-block"> 而我穿的第一双拖鞋就是自己做的木拖鞋!</p><p class="ql-block"> 也不知是哪年哪月哪天,伙伴们晚上出门游荡,听到街上有叭答叭答的声音,晚上听起来特别响,大家好奇之下便顺着这声音找去,就近一看,原来这声音发生在一个男人的脚下,夜色中瞧去,以为他穿着一双木板鞋在游荡!</p><p class="ql-block"> 行之亮光处,才发现这是一双木拖鞋,哎,那个年代,用木板做这样一双凉爽的拖鞋穿着,呵呵,这男子也是想得出!</p><p class="ql-block"> 这么简单的方法怎会想不到?自己做一双也是可以的呀!</p><p class="ql-block"> 立马找来几块光滑的桂圆箱木板,按自个脚大小描绘出它的形状,再用钢丝锯按照描好的线条锯出来,不一会就锯出了一双。</p><p class="ql-block"> 随后,从车行里要来废弃的自行车内胎,依长短大小剪下,再剪两块小小的外胎皮,寻得几枚小钉子,将内胎皮、小外胎皮一起钉在木板上,当然,必须钉牢在能够卡住脚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哎,木拖鞋做好立马穿在脚上,叭答叭答地走出门去,呵呵,向伙伴们显宝去喽!</p> <p class="ql-block">  立式电风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报纸风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底子夏天炎热,一到晚上,家家户户就逃到屋子外面去乘凉,弄张竹榻躺躺,拿把扇子摇摇,这已经是蛮舒服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家中便有了电风扇,有了空调,估计现在的手摇扇丢的见都见不到喽!</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年轻人,都见过壁式、台式电风扇,立式电风扇,或者涡轮螺旋式电风扇,那个报纸风扇一定没见过,估计听也没听到过吧?</p><p class="ql-block"> 而我不光见过,还自己做起来使用过呢!</p><p class="ql-block"> 也不知夏天的哪年哪月哪日,头发长了母亲给钱让我去理个发,哎,跑进观音弄口的理发店,只感觉里面有风在吹动,这里明显比外面凉爽多了,抬头发现店内有几把纸风扇在摇动,随着纸扇的摇晃,风也给它们摇了出来,当然,纸扇不会自己摇,它必须有人在下面拉动的!</p><p class="ql-block"> 哎,这个到是蛮灵光的,材料不是蛮复杂,只需几十张报纸、一根绳子、一只滑轮便可以做了!</p><p class="ql-block"> 有想法便要立马动手,找来报纸、绳子和滑轮,先将报纸打开再一张张地叠加起来,必须要多几张的,取两块薄木条钉在报纸的两面,将报纸全部夹牢后,剪一根短绳子结在木条上,随之将它挂在楼板下面的钉子上。</p><p class="ql-block"> 再取滑轮一只,按装在楼板下的木横梁上,取备用的长绳子穿过滑轮,再分两头结牢木条左右,这样,一把报纸风扇就完成喽!</p><p class="ql-block"> 随手一拉绳子,报纸随绳子拉动而动,一扇一扇,风就微微的荡了来,屋内空气立马流动,空气流动,热气也就淡薄了起来,呵呵,肯定舒服!</p> <p class="ql-block">  收藏的旧邮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集邮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学三年级的的时候,也不知哪位同学来显宝,将他集在一起的邮票册拿给大家看,各种各样的邮票,立马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随后嘛,大家便兴起了一股集邮票的热潮!</p><p class="ql-block"> 当然,同学之间集的邮票都是使用过的,是家中信封上揭下来的,而邮票上分别盖有接收地的印章,大家将它好好地揭下来,一张张夹在本子里保管起来!</p><p class="ql-block"> 邮票有一套一套的,每张邮票左下角都有标识,1-1就是一张一套,有2-1、2-2提示的就是两张一套,有3-1、3-2、3-3提示的就是三张一套,还有四张五张一套的,而且十来张一套的也有。</p><p class="ql-block"> 同学间都以邮票套数多少为自豪,大家最高兴的,就是收集到1-1一套的邮票了,而最麻烦的,就是收集多面套的邮票,这个不但收集时间要长,而且最不容易收集到手。</p><p class="ql-block"> 所以不管邮票少只角,还是破旧不干净的,只要有,总是当宝贝的收藏着,因为,谁也不知道下次会不会收集得到呢!</p><p class="ql-block"> 收集邮票最高兴的同学,是家中兄弟姐妹多,或者父母辈叔叔阿姨多,特别是外地有亲朋好友工作的同学,那是最幸福的,因为他们之间来往信件多,这对收集者来说,就是最大的优点了。</p><p class="ql-block"> 集邮,对我来说没有一丝一毫的兴趣,因为家中是老大,弟妹们也太小,父母辈没叔叔伯伯、也没舅舅阿姨,这些人没有,家中一年到头也没有一封书信进来,所以对集邮兴趣不大!</p><p class="ql-block"> 我兴趣不大,同学之间却是非常热情,大家都会将多余的邮票赠送给我,你一张我一张,所以不多不少也集了36套。</p><p class="ql-block"> 这36套收集完后,便没有再继续集邮了,自己做了一本邮册,分别将它们夹在册子之中,随后藏在一只小木箱里,参加工作后住在单位没带身边,等我想起这些邮票时,大多已经遗失,剩下了没几套!</p><p class="ql-block"> 剩下的邮票样子虽然难看,却记下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记下了那个时期邮票的印刷绘画水平,记下了我国与友好国家交往的情谊!</p><p class="ql-block"> 这几套邮票分别有:56年的“中国共产党全国第八次代表大会”纪念票3枚;57年的我国“农村生产生活学习”纪念邮票4枚;58年的“农业大丰收”纪念票4枚;60年的“庆祝朝鲜解放十五周年”纪念票2枚;60年的“匈牙利解放十五周年”纪念票2枚;“遵义会议二十五周年”纪念票4枚;“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归国”纪念票3枚;“拥护储蓄·支援建设”纪念票2枚;“人民公社好”纪念票10枚。</p><p class="ql-block"> “人民公社好”纪念邮票本来集一套应该是12枚, 可惜遗失了2枚,而这2枚却是永远也不会收集到啦!</p><p class="ql-block"> 收集的这些邮票,面额大多是8分钱,其中一枚是4分钱的,唯一最贵的一张也只是16分钱,这也反映出当时我国经济领域中的水平了!</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前进,我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每家每户再不用书信往来,而早年使用的电话机也被淘汰,一只手机在手,微信、通话、视频相当方便!</p><p class="ql-block"> 72年的时间,这一切早已成为了历史,作为一个历史的见证人,今天写下这些也算是一个纪念吧!</p> <p class="ql-block">  六谷(玉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荒种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年自然灾害,也是我在家休学的三年。</p><p class="ql-block"> 这三年,找工作无处找,想打工也没地方要,曾记得粮管所征粮需要临时工帮忙,报到的第一天众人一起开过会,也不知啥原因,第二天出发去农村,却没有了我的名字,估计是帮忙征粮也用不着我的!</p><p class="ql-block"> 工作没有,打工没人要,这三年也只能去山上捡点柴火、去南湖摸摸鱼,或者去丁桥糖厂贩点饴糖饼卖卖,或者帮母亲管管茶水摊卖几碗茶,其他时间也真是闲的蛋疼!</p><p class="ql-block"> 某天与一起捡柴的伙伴闲荡,沿木竹河向西走到余杭南湖农场机修车间(那时还没机修车间的)后面,看到一个熟悉的人在掘地,便问他怎么在这儿掘地?又问他空余的地还有没有?</p><p class="ql-block"> 噶老倌随手指着边上的一块土地说:想种东西地要多少?那块地反正也空着,你们去种吧!那时思想单纯的要命,听他这么一说便和伙伴妙泉商量,一起掘出来弄点东西种种。</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早,我俩各自拿着铁钯、锄头将四块荒芜的地掘了出来,又细细地耕耘了一番,随后买来老黄豆播种了下去,种黄豆好侍候,平时也不用怎么去弄它,只待它开花结果到时摘取即可,嫩毛豆摘回可以做醉毛豆、或者茭白炒毛豆也不错,反正用毛豆绕菜种类有好多,如果留着不摘,到时候就收老黄豆了。</p><p class="ql-block"> 这四块地,我俩就种过黄豆、六谷(玉米)和小麦,收起一样便接着种一样,六谷我们喜欢种十姐妹的,它虽然比较小巧,但开花结果长的也多,这三种植物我们就轮番的种着收着,三年自然灾难中对我俩的家庭帮助很大呢!</p><p class="ql-block"> 后来嘛,发生了一件事,那天我俩正在地中收摘毛豆,南湖塘上走来一个人,看着我俩大叫了一声:哎,谁叫你们在这里摘毛豆的?听到叫声,我俩一愣相互看了一下,什么东西都没拿赶紧跑人。</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年轻,什么都不懂,这几块地种了这二年,从来没人过问一声,今天有人来问,心中当然怕怕的,别将我俩抓走啊!</p><p class="ql-block"> 这时候,谁个还要东西?哎,我们也算老实,估计也是笨吧!不光那天逃掉不拿东西,而且,事后也不敢再去看一眼呢!</p> <p class="ql-block">  蕃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掏蕃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休学三年中,出门去掏蕃薯是最开心的一件事,掏蕃薯,去哪地方掏?掏回来干嘛用?这事儿得慢慢说来!</p><p class="ql-block"> 每当蕃薯成熟收掘的时候,也是我们伙伴们掏蕃薯的季节,邀几个人,大家一起背着铁钯出门,去寻找农家已经挖掘过蕃薯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难道已经挖掘过的蕃薯地还有蕃薯挖?</p><p class="ql-block"> 哎,你别说真的有呢!买来的蕃薯苗,播种在地里长出根茎,根茎在松软的地中到处乱钻,钻到哪就在那长个子,慢慢长大了就等着主人家去挖掘!</p><p class="ql-block"> 有的农家在蕃薯地中间挖过就算了,说不定在地边会有遗留的蕃薯,而我们去掏蕃薯,就是在地笼边上挖掘一番,年轻人力气有的是,无非将这块地再掘一遍,几个人说说笑笑地挖掘,时间也过的很快,运气好的话收获还是有的。</p><p class="ql-block"> 掏蕃薯,最能掏到的地方就是农场的蕃薯地,农场员工挖掘蕃薯马虎,遗留在地中的可能性最大,一般来说去那儿掏蕃薯一定不会空手而归呢!</p><p class="ql-block"> 有次去农场掏蕃薯,估计运气比较好,晚上做梦也在挖掘蕃薯,嘴里叫着,这里有一个,啊,这里又是一个,母亲听着赶忙叫醒,还一个劲地问我:“你在干嘛?噶里一个,闹,又是一个闹!”</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光去掏蕃薯,有时候还会去掏洋芋艿(土豆),当然也是去农家、或者是农场种洋芋艿(土豆)挖掘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洋芋艿掏回来烧菜吃,蕃薯掏回来煮着吃,或者做成蕃薯片,小一点的,煮熟晒成蕃薯干,这可是过年过节吃的好东西啊!</p> <p class="ql-block">  挑水人,下载于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挑水阿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挑水阿毛,是个女子,年龄大约四十左右吧,记忆中她是一个人,没感到有男人和子女,具体住在哪个地方,哎,想不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挑水阿毛没有其他工作,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挑水,挑的水要不送去老街上的茶店,要不就送去饭店,当然,谁家屋里没有水了,叫她一声也会去挑的。</p><p class="ql-block"> 老底子挑一担水相当便宜,差不多付出2分钱,一担水就给你挑到家,有些人家家境比较好,看挑水阿毛挑水罪过拧相,也会给她5分钱。</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家的水就叫她挑过,家中水缸没水时,母亲就让我去告诉一声,因而对挑水阿毛还是比较熟悉,当然,我年纪比她小,不会像人家那样老三老四叫她挑水阿毛,会尊重地叫一声阿毛姐!</p><p class="ql-block"> 叫阿毛大姐挑水,只需在葫芦桥边等着就可以,其他地方不用去寻找,在那儿一定会等到,因为,她挑水就从后河头(南渠河)葫芦桥边的河埠头挑上来。</p><p class="ql-block"> 不等多久,阿毛大姐就挑着两只空水桶来了,一晃一晃地走来,到面前关照一声即可。</p><p class="ql-block"> 告诉阿毛大姐后,有时,我不会马上走掉,站在桥边看着她走下去,然后看着她走到河边,先用一只水桶舀起水拎上来,然后再将另一只水桶水舀满,看她站起来从埠头踏步上挑上来,一边挑一边嘴巴哼着,一挡又一挡地走到路面,再从我面前往前挑去!</p><p class="ql-block"> 何时不叫阿毛大姐挑水已经忘掉,估计自己能到河边挑水了吧?</p><p class="ql-block"> 从隔壁人家借来水桶,随后像阿毛大姐一样挑回家,因为经常要挑水,水桶是省不来的,便用两只圆木箱在上面钉一根木条,作简易水桶去挑水,一直一直挑到参加工作为止!</p><p class="ql-block"> 每当休息日回家,母亲告诉我水缸没水了,便拿着水桶去挑几担,将水缸挑满,自从家中装上了自来水,那扁担、水桶也没用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嘛后来嘛,将它们甩到哪儿去了都不知道喽!</p> <p class="ql-block">  灯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灯笼卖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灯笼是一种古镇特有的照明工具,老底子没有电,每到晚上便是墨黑一片,家家户户就用蜡烛照明,虽然昏暗,也能带来少许光明。</p><p class="ql-block"> 可是要想出门,蜡烛却无法燃亮走路,一阵风来不灭掉才怪,聪明的老祖宗发明了灯笼,在灯笼内放置蜡烛,照着走路,能够活活气死风神呢!</p><p class="ql-block"> 小灯笼用竹篾打成圆的罩子,罩子两头悬空,桃花纸糊在罩子上,再用桐油刷上多次风干,这样能够防雨,不怕罩衣在下雨天淋湿。</p><p class="ql-block"> 灯笼内下头置上个十字架,架上插上蜡烛上头用线挂牢,一头绕在手提杆上,这样,晚上想出门,提上个小灯笼,点亮蜡烛就能出门去了。</p><p class="ql-block"> 老底子制作小灯笼的师傅,为换点生活铜板,每每会提上几只小灯笼,沿街一路叫卖:小灯笼卖了,小灯笼卖了,慢慢的、慢慢的消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现在条件好了,走到那儿都是灯火辉煌,而且手电筒也普及,各式各样的都有,小巧玲珑,所以也不会有提灯笼走路的人,而这个灯笼也消失在人家日常生活中了!</p><p class="ql-block"> 当然,灯笼在中国还是相当普及的,每逢重大节日,或者喜庆的日子,大家都会挂起大红灯笼,哈哈,这可是中国元素啊!</p> <p class="ql-block">  早点心,游埠肉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米饭饼火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米饭饼是老底子古镇的一样早点。</p><p class="ql-block"> 它用晚米磨粉,加上少许的糖,摊成薄薄的饼,放在蒸笼中蒸制而成,其特点是脆而不糯,薄而不厚,其甜份少,食之如饴。</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想吃米饭饼,不用去店铺购买,卖饼的大妈会提着蓝子一路叫卖而来:“米饭饼火热、米饭饼火热!”</p><p class="ql-block"> 想吃米饭饼,只要叫一声米饭饼,大妈就会停下来,揭开厚实的布垫,取出米饭饼!</p><p class="ql-block"> 这时,热腾腾、香喷喷的一张米饭饼就递到你手中了,2分钱一张饼,想吃几张就买几张。</p><p class="ql-block"> 生意成交收付两清,大妈又是叫着:“米饭饼火热,米饭饼火热!”一路走街串巷而去。</p><p class="ql-block"> 米饭饼是我儿时最喜欢的早点,每当早晨起床,洗漱后向母亲要上2分钱,买张米饭饼,一边吃着一边上学去。</p><p class="ql-block"> 一年年的光阴消失,米饭饼也随之不见了,这种传统食品的消失,哎,真的好可惜啊!</p><p class="ql-block"> 不过也难说,有谁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是否喜欢吃呢?</p> <p class="ql-block">  茴香豆,是否还是小时候哪个味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香·茴香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早先余杭观音弄口有一个卖茴香豆的老人,我们一班小儿们统统叫他豆儿老板。</p><p class="ql-block"> 豆儿老板的摊就设在观音弄口旁边,一只扁蓝子,下面用木架支着,前半蓝放着散装的茴香豆,后半蓝放着用废纸包装好的小包茴香豆,有卖2分一包,5分一包的。</p><p class="ql-block"> 豆儿老板就静静的坐在蓝子后面小登上,看见有人过来就吆喝几声:“茴香豆要勿?五香·茴香豆!”</p><p class="ql-block"> 老底子零食少,茴香豆是我等小儿最喜欢的食物。</p><p class="ql-block"> 嘴馋了,向母亲要上2分钱,买个小包茴香豆尝尝,咬在嘴里,咸咸的还有那股豆香,哎,真解那个馋!</p><p class="ql-block"> 茴香豆不光我们小儿们喜欢,连那些酒鬼们也是蛮喜欢的下酒菜,曾听母亲说过一个笑话,至今还牢牢的记着:“有一天,三个酒鬼碰到了一起,每人要了三碗酒,可是却没有下酒的菜。</p><p class="ql-block"> 酒鬼老大用2分钱,买包茴香豆作下酒菜,另外两个看着老大美滋滋地用茴香豆下着酒,老二看了心生一计,便向老大要了一颗茴香豆,拿着豆儿添添,滋地喝下了一碗,再用豆壳嚼嚼,又滋地喝下了一碗,最后吃掉剩下的豆子肉,刚好喝掉第三碗酒。</p><p class="ql-block"> 老三看了也不说话,伸出三个手指在老大的茴香豆上捏了捏,大姆指一添,滋地喝掉了一碗,第二个手指一添,又滋地喝掉了一碗,最后中指一咪,第三碗酒又下肚了。</p><p class="ql-block"> 哈哈,老大看的目瞪口呆,自个花钱买来的茴香豆,想不到老二老三用这种办法喝完了三碗老酒!”</p><p class="ql-block"> 哎,现在想吃茴香豆,哪儿有摊点买?估计除了超市还有,其他是没地方找到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电脑上码着,老底子那些事儿便一件件、一样样的从脑袋中蹦了出来:幸福河义务挖河道、夏天度溪里洗澡、通济桥下捞铜板、伙伴们一起学自行车、南湖里摸鱼、洞霄宫捡柴,担任人和街基干民兵班班长------</p><p class="ql-block"> 哎,这一切的一切真的是太多太多了,真让我欲罢不能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12日,完稿于余杭·LSD树德,注:拙稿于2022年3月中旬刊登苕溪2022春季号·总第81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