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的变脸

宜昌石头

<div>  李明义:各位老师好,准备设计《留住老宜昌》一书的封面, 大家认为封面用什么图片最具代表性?</div><div> 王念时:等一等,我想起了一幅画,我去找找。</div><div> 沈传诚:无论是单册还是将来的系列丛书,都不适宜用宜昌老 照片作封面。但可以用水彩或工笔绘制的宜昌老建筑作背景。最好咨询一下专业设计人员意见。有些老照片经过PS处理后也可以考虑。</div> <div>  王念时:董希文上世纪五十年代作品,宜昌二马路。忘记是谁发我的了,原来还有说明,找不到了。</div><div> 沈传诚:这幅画有点意思。</div><div> 李明义:这是谁给您的?涉及版权吗?上图是不是孙波给你的?</div><div> 王念时:不是的,给我的是个网友,很久了,就放着电脑里,前些天发现的,</div><div> 李明义:这张图适合封面。</div><div> 沈传诚:董希文是油画《开国大典》的作者,大画家。不经同意用作封面得考虑一下知识产权问题。</div><div> 李增辉:大画家啊,原作您知道在哪里吗?</div><div> 王念时:不知道,我就记得《中国美术史》提及过董希文。</div><div> 张永久:上网查了下,这张水彩画出自画家董希文,题目:宜昌二马路。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载于1978年出版的《董希文作品选》。这本小册子,现售价5∽20元不等,加运费10元左右。可得。可想而知,当年董画家进川康的路线,是经宜昌过三峡入川康。可参考董希文年谱。</div> <div>  王念时:请大家再看一张照片,我认为董希文的那张油画是参照这幅照片画的。</div><div> 李明义:完全正确!</div><div> 王念时:为所见略同而点赞。我认为如果认为董希文的油画涉及版权,不如用这一张,请李志伟做一下,可以做成各种绘画形式的。再说,这一张当年也就是新闻报道照片,不会涉及到别的。</div> <div>  王念时:这一张不知是不是二马路?</div><div> 代昊:是二马路。</div><div> 王念时:如果李志伟认为可以将照片做成绘画形式,建议照片最好用解放初到文革前的,因为那段时间,原有的老建筑都在,不涉及民国和文革等敏感时代。</div><div> 李志伟:各位老师好。封面设计不一定都要用照片,如一张照片不能说明问题不能代表主题,建议用别的设计风格。这张水彩画非常好,个人觉得不适合这本书封面,用在艺术类的书比较适合,文献类照片肯定好了。</div><div> 李明义:谢谢志伟老师,关于封面有什么具体的建议?比如采用什么样的设计风格?</div><div> 李志伟:最好根据书内芯排版风格,厚度,用纸,投入多少来考虑。</div><div> 李明义:好的,先把样书拿出来再说!</div><div> 王念时:我认为封面设计还是用老照片为好,一来二马路的老照片还比较好找,二来整部书都围绕着二马路历史街区写的,最重要的是如果换成绘画,润笔费很高,而这部书经费紧张,至今为止召集人连一顿工作餐也没请大家吃过。</div> <div>  李明义:洪波、念时、航仔, 《留住老宜昌》样书已经出来,请下午三点到李志伟老师那里,我在那里交给各位校对,校对完后转给下一位老师校对,下午见!</div><div> 曹蓉:我也来!</div><div> 王志敏:兄弟们好!李志伟的茶具,好熟悉!</div> <div>  李明义:各位老师晚上好,《留住老宜昌》已进入校对程序,今天下午将三本样书分别给吕航,罗洪波和王念时老师各自校对签字,他们校对完毕后会将样书交给相关老师接着校对。另外,为了确保书中照片的质量,请各位老师将您用于书中的全部照片打包传我,然后由我转交给吕航和李志伟老师替换同样的照片或修复该照片,谢谢合作!</div><div> 罗洪波:午后品享功夫茶,齿间尚余芝蘭气。多谢志伟兄!</div><div> 王念时:虽然一口茶也没喝,还是要给志伟老师点赞,因为你要为我们去现场拍摄,真的很期待。</div><div> 李志伟:应该的。</div> <div>  王念时:样书的制作,就说明《留住老宜昌》已经春风化雨,种籽发芽,距离破土而出已经为期不远了!敬请期待!!</div><div> 陈军娥:这个封面真美。</div><div> 张勇:封面那个小框可以不加,影响整体美观。配图最好不用挑担人,因无民国特色,可换成民国欧式建筑。</div><div> 吕航:这个封面还未定稿,目前只是暂时使用,之后李老师会专门设计的。</div><div> 张勇:长条文字还应偏左,图镇在左下角,变成背景淡图,占位可再大一些,文字压在图上。</div><div> 沈传诚:一是封面设计中的“经专会”与“出版社”有点喧宾夺主,盖过了书名。二是挑担人插图与民国范不搭。</div><div> 李明义:封面李志伟老师正在设计中</div><div> 张永久:书名还需要斟酌。</div><div> 沈传诚:我记得最初听到的书名是《城市记忆》,个人觉得这个书名涵盖面要宽泛得多,以后出系列也都能用。</div><div> 张勇:《城市记忆》正因为宽泛,所以不抓眼球</div><div> 彭翔华:书名问题,平时聊天,留住老宜昌,大家都懂,作为书名,似有不妥。如果有本书叫《留住老湖北》,合适吗?</div><div> 罗洪波:《留住老宜昌》系列之x,不错呀。没说留住老湖北、留住老中国呢。概念不一样呢。</div><div> 张勇:有别的先生提出把老宜昌加上引号。</div><div> 罗洪波:勿需加引号,“老宜昌”一词本来就是过去时,如“好时光”一样。张总是标题大家。</div><div> 张勇:不敢当。</div><div> 王念时:赞同洪波兄的意见,《宜昌记忆》不错,还有些文艺范,但使用频率过高,几年前三峡广电就用过,如今还有人用它做公众号,搜一搜就知道,还是张勇老师的《留住老宜昌》好。有些通俗、有些直白,用宜昌话说很响亮。就和很多年前山东画报出过的一个系列“老照片”一样,简单而明确。加引号似乎多此一举。《城市记忆》太空泛,如果加上宜昌二字,就有些二果子的感觉。太多了。</div> <div>  李志伟:弄了个草稿,电脑字库没装,字体请人手写体最好了,各位老师指导。</div><div> 张勇:图中建筑有些破烂,建议換张漂亮些的老宜昌图片,或者把右侧破屋部分裁掉。</div><div> 李志伟:作者提供的文图,可能有些不很清楚,我们一个年轻编辑做的,有意做的支离破碎效果。</div><div> 吕航:这封面是通惠路被烧毁后的影像,是残存的丹凤银楼到“第一楼”之间的建筑。</div><div> 张永久:一,个人感觉还是开始的那个白色淡雅风格封面更好,在那个封面基础上加工。二,建议《留住老宜昌》缩小作系列名,《二马路……》放大作主书名</div><div> 张勇:建筑太破烂就与“留住”不协了。不知底细的读者会有疑问:这样破烂的老宜昌为何要留住?</div><div> 王念时:《纵横谈》做书名不好,既不响亮又有些误导,乍一看还以为是学术论文,有些四平八稳的感觉,比起《夷陵地名掌故》也差的多,就好比将《黄金水道》改为《大江大河》一样,太平庸。而且“留住”也紧扣二马路街区的主题,很是精彩。</div><div> 张勇:我想了一下,留住老宜昌,确有不严谨之处,如果有更好的标题替代最好。但现在的副题不宜作主题,因为字太多,字多则必然字小,不抓眼球。若分为几截,各截之字有大有小,又不好断句。把二马路历史街区几字放大?还是字多字小了。把二马路三字放大?似不妥。把纵横谈三字放大,也不妥。</div><div> 曹竟斌:《守望乡愁》呢?</div><div> 陈军娥:《留住老宜昌》挺好的,似有不完美,但这也正常啊。比较吸引眼球,年轻人会喜欢,有市场。</div><div> 彭翔华:建议书名《通江达海宜昌二马路》或《通江达海老宜昌》。</div><div> 王念时:我喜欢“留住老宜昌”这个书名。那个副标题最后的“纵横谈”最好做成印章似的,方形或圆形皆可,也就是可有可无。曹竟斌的“守望乡愁”还是要加上宜昌两个字;彭老师的书名有些勉强,毕竟是写老街小巷,还有老建筑。最主要的是,二马路的改造不涉及码头,这也是一大遗憾。仅仅是己见,敬请谅解。</div><div> 彭翔华:二马路及附近社区是近代宜昌的标本,没有通江达海,有二马路吗?个见,仅供参考!</div><div> 张勇:二马路与二马路历史文化街区不是一个概念。前者就是一条街,后者包括至少四条街及其附属里巷。后者包含前者。所以若将此名入书名,必须写全称二马路历史文化街区,不能只写二马路,否则还是不严谨,易生误会。</div><div> 王念时:我还是喜欢“留住老宜昌”,亲切近人,进退有度。还有书名的字不要多,多了拗口不说,也叫人记不住,“二马路历史文化街区纵横谈”,12个字,我常用书架上最长的书名是《20世纪之交的三峡宜昌》,11个字,不是经常翻书,肯定会记不到。</div><div> 罗洪波:不要什么“纵横谈”,留住老宜昌一一历史街区二马路。</div><div> 王志敏:每个人讲的都有道理。留下“纵横谈”,主题“留住老宜昌”才有落脚点。</div><div> 张永久:“留住老宜昌”是系列书名,正确应为“留住老宜昌”之《》。暂时想了一个,也不够好:二马路及周边街巷。</div><div> 罗洪波:留住老宜昌一一二马路纵横谈。</div><div> 沈传诚:封面图不要照片,还是艺术作品好,国、油、版、雕都行。</div><div> 王念时:永久兄,你的这个解释就最好不过了,将《留住老宜昌》系列之一放在封面最上面,下面加上你想的这个书名(二马路及周边街巷,不太精彩,但比那12个字的书名强多了,还要多想想),还是可以的。建议改为二马路及周边里巷。沈老师,用图片那都是要钱的,李明义老师连样书的钱都舍不得出。</div><div> 沈传诚:用照片PS成艺术风格图片,很简单的。群里自己拍的二马路一大片图片多的是。</div> <div>  李明义:石头 我来让设计人员把挑担子换成拉黄包车的看怎么样?</div><div> 张勇:永久此议可以考虑。留住老宜昌作为系列书名,当引题。竖排:留住老宜昌一一二马路及周边街巷</div><div> 王念时:对,不要什么历史文化街区,更不要什么纵横谈,作家都知道含蓄,中国画都知道留白。张老师建议的竖排很好的,繁体?简体?草书?楷书?还有泛黄的封底就不要用照片和画片了,几个花格或墙边一束修竹足矣。</div> <div>  李志伟:这又是一个封面设计。</div><div> 李明义:谢谢志伟老师!</div><div> 李明义:这是……?</div><div> 李志伟:日本人当年画的。</div><div> 吕航:不是日本人拍摄的哦。</div><div> 李志伟:说错了,这幅不是,那是另一幅水彩。这幅全景作者名需要李明义老师翻译。</div><div> 李明义:是谁拍的?</div><div> 吕航:是一个建筑师画的。建筑师弗雷泽于 1923 年至 1937 年间居住在中国,并设计了位于上海外滩的百老汇大厦。(Bright Fraser watercolor “The Gateway to the Gorges - Ichang.” Home of my grandmother at Church of Scotland Mission.Fraser, an architect, lived in China between 1923 - 1937 and designed Broadway Mansions 上海大厦 on Shanghai's Bund.)这是这幅画的介绍原文。</div><div> 王念时:那张画上的军舰很刺眼!</div><div> 吕航:停在日清公司码头上的军舰一般都是日本军舰。</div> <div>  王念时:我记得日军在宜昌有好多速写。</div><div> 代昊:有日本兵有画过二马路的街景素描。日本兵画过宜昌很多地方。</div><div> 王念时:孙波手里也有些画册,请刀锅找一找。</div> <div>  孙波:上世纪60年代画的。</div><div> 吕航:刀锅,厉害了!从怡和仓库楼往南拍那个真有意思,记得有一张照片一模一样的视角。</div> <div>  孙波:江边吊脚楼。</div><div> 吕航:还能看到遥远的天然塔。</div> <div>  王念时:各位老师都在,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张勇老师的《留住老宜昌》即将成为炎黄宜昌的系列丛书的统称,所以张老师值得点赞。李明义老师为这部书奔前忙后,很是不简单,到底是群主兼总指挥,值得佩服。而张永久 老师的目录重新编排得好,尤其在生病期间还竭尽全力,值得称赞说句公道话。我个人认为,这部书文字最好的是 沈传诚老师的那篇《三峡酒楼》,很出彩。最大的喜讯就是我们这部书的名字基本确定,就是综合大家的意见,张永久老师脱口而出的《沧桑二马路》,真的很不错,简单明了,有时代感,有方位感,而且还很干净。大家认为呢。胜利就在前面,各位加油!</div><div> 张永久:各位朋友好。上午到印刷厂排版,书名已经确定:“留住老宜昌”之《沧桑二马路》。已经请书法家邹嘉玺在题写书名。关于封面,我认真想了一下,确定不用老照片,采取上次沈传诚老师所说的油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略微变形的表现形式。现向各位征集与二马路街区有关的艺术作品,作为封面设计的元素。</div><div> 张勇:封面图应以二马路街区民国时期欧式建筑风格为基本画风。</div><div> </div> <div>  罗洪波:刚从网文中过来的。</div><div> 张勇:这两张不错,尤其俯拍的这张,可作蓝本。</div><div> 罗洪波:上写有代昊提供的。。</div><div> 王念时:俯拍的是通惠路。</div><div> 张勇:是什么路无所谓,因最后出现的是画,画就有再创作的元素。况且通惠路也属广义二马路历史街区。</div><div> 罗洪波:赞成此说,封面抽象些有老意境就是。</div><div> 张勇:俯拍这张,构图,视角,视野,纵深感都不错</div> <div>  王念时:请人家以前,你们几个领导要统一绘画风格,水粉,油画,水墨?<br></div><div> 张勇:肯定应排除油画,画面应淡色,才能压标题字。</div><div> 罗洪波:写意就可,水墨。一管之见。</div><div> 张勇:速写画风也行。</div><div> 罗洪波:突出表现建筑民国风貌。</div><div> 张勇:对。</div><div> 罗洪波:钢笔画线描也可</div> <div>  李志伟:各位老师请提意见,大致样式供大家讨论,设计人员具体出效果。</div><div> 罗洪波:这个好!</div><div> 张勇:就应是这个风格!“留住老宜昌”五字去掉书名号,用书法家手写体,系列二字可以不要,丛书就有系列的意思。</div><div> 李志伟:电脑有问题,经常死机。</div><div> 罗洪波:邹家喜这种魏隶还行。</div><div> 张勇:主标题字很好,与全书内容很搭。</div><div> 王念时:这个好。有些细节值得商榷,一,领导说《留住老宜昌》用在二马路可惜了,拍板作为宜昌炎黄的系列,很多书都可以纳入这个系列,所以封面就得打宜昌炎黄的牌子,这就是升级了。二,能不能用竖排繁体字,这是我的建议。</div><div><br></div> <div>  张永久:我特别喜欢这张老照片(印象里书中没有)。如果没有,一定要补上。昨天晚上和印刷厂小李通了电话,她正在抓紧排版。因图文修改量大,几乎是重排,工作量比较大,得有几天。</div><div> 图片这块,志伟正在抓紧时间修补,各位手中特别是吕航、孙波、代昊手里有出彩的老照片,抓紧时间给李志伟 ,力争让这本书的图片使宜昌人眼前一亮。</div><div> 关于封面,李志伟设计的这个已经很有感觉了。日前还在作最后努力,请了一位版画家朋友,将有关二马路老照片发给他了。让他搞个木刻效果的版画压阵,可显得粗犷、厚重,有沧桑感。</div><div> 总之,一切都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各位有啥好建议尽管提,好的我们会采纳。</div><div> 沈传诚:这个封面很好。有几点建议。一,经专会撰稿,“撰稿”二字建议不要,有点把自己捆绑的感觉,将来出系列集子,稿件可以放开手脚广征博集,不一定都是本会成员撰稿;二,赞同张勇老师意见,系列、丛书概念重叠,建议删除“系列”;三,封面底色纯白色不是蛮好,建议用其它颜色,或者过度色。班门弄斧,多有得罪,见谅。</div><div><br></div> <div>  沈传诚:早起无聊,凑个热闹。</div><div> 罗洪波:画很好,但这种色搭配不好。红配绿,似可用深地浅线描。深红咖啡色暖色或深蓝冷色。</div><div> 沈传诚:我瞎做的那几幅都不行,只是好玩而已。</div><div><br></div> 李志伟:各位老师早上好,书中的图片基本都是建筑街道,因拍摄器材受限,都会出现建筑物倾斜变形,每张都需要矫正,老照片主要是调整反差,修补斑点,修正翻拍的透视变形,降低颗粒度。因本书是单色印刷,最后所有照片变为黑白,天空及画面灰度尽量统一为风格一致。争取后天弄完,还有加补的及时传来。比如这幅,向左倾斜了,地平线有点不正。所有调整不能改变图片真实性,保留原图所有元素。 <div>  李志伟:各位老师请提意见。</div><div> 吕航:为李老师点赞!</div><div> 罗洪波:极好!</div><div> 代昊:点赞! </div><div> 吕航:唯一的遗憾就是这张是通惠路,但是做出来的效果真好啊!</div><div> 罗洪波:反正是宜昌老景。</div><div> 李志伟:做个效果看看是不是老师们讨论中想要的,设计师再去深化。</div><div> 张勇:好!主题字可再大一些。“留住老宜昌丛书”一行字压到左上角,字可稍大,可平衡封面,也可突出一点。“沧桑二马路”五字在这个基础上直接设计成书法卷轴式样,更为古雅。</div><div> 陈军娥:太棒了!</div><div> 沈传诚:封面效果图好。</div><div> 李明义:我们这个群人才济济啊!李志伟 厉害了我的哥! “留住老宜昌”是手写体,届时张永久老师会给您。这个设计非常好,不足之处就是通惠路的背景,能否用二马路的背景再做一个封面?</div><div> 李志伟:可以,看大家意见选哪张好。</div><div><br></div> <div>  吕航:这个蔡述文当时也拍摄了二马路。这张是蔡述文在同一天拍摄的二马路,右侧是裕生公司,以及被用作“世界红卍字会”宜昌理事处的上海银行办公楼。背景远山为东山的东山寺。</div><div> 张勇:还是通惠路那张照片大气恢宏,二马路这张远不及那张。二马路历史街区本来就涵盖包括通惠路在内的四条路,所以用之无妨。</div><div> 李明义:这张照片构图不好。</div><div> 吕航:是的,所以文章里没有用这张。</div><div><br></div> 李明义:这张好! 李志伟:都是大书法家的字体组合,都是手写体。 <div>  李志伟:麻烦各位老师看看效果。</div><div> 王念时:好!古色古香,沧桑感十足!我们群里藏龙卧虎!“沧桑二马路”的颜色能不能与图片相似,用条幅的框子来分割?</div><div> 罗洪波:行书好!各位老师们费心劳神!这个行草把档次又提升了!</div><div> 李志伟:张老师,试了一下放左边效果不好看。</div><div> 张勇:请放在右上角试试。最好不和经委会撰稿一行放在一起,以致二者相互冲淡,皆不醒目。</div><div> 俞植桃:封面颜色感觉灰暗了一点呢。</div><div> 罗洪波:要尽量把电线杆顶架子显露的多一点。色感稍稍提亮一些。这是谁的字?</div><div><br></div> <div>  李志伟:是电脑里书法名家字组合的,是米芾一个人的体。</div><div> 罗洪波:蛮好!他是襄阳人。你有眼力。关键是志伟兄组字的章法好!费时费神。</div><div><br></div> 王念时:大书法家的字没得解! <div>  王念时:第一眼:干净!第二眼:点赞!!</div><div> 李志伟:大家的智慧。背景提亮了点,电线杆在里面不能少,左移了点尽量突出一下。张老师看这个位置如何,有问题还可以调。</div><div> 李明义:“留住老宜昌”应该是手写体,是留住老宜昌丛书的LOGO。指的是“留住老宜昌”这五个字!</div><div> 王念时:就是“留住老宜昌”字太小,人家是毛笔字,能不能挪到左上角用横排的。有一破绽就是民国的横版是从右到左←,不知怎么办?两种不同字体的书名放在一起肯定有些别扭吧?</div><div><br></div> <div>  罗洪波:蛮好蛮好!文化底蕴的显现!</div><div> 张勇:这个封面又更好了,各归其位。留住老宜昌红底白字,有印章风格。</div><div> 罗洪波:可否把图片用胶片蓝试一试,老电影画报那种蓝。</div><div><br></div> 罗洪波:这个好!个人觉得OK。还是添上蓝色泽明快有层次还干净。 张勇:蓝不如黑, <div>  张勇:这张二马路照片,似可作同样处理后,装饰封底。</div><div> 罗洪波:闹的李老师一中午没休息。现在书名已经跳出了画面,效果很好!</div><div> 李志伟:没有没有,这是个小事,做设计难的主要是创意想法,做起来简单,我处理一下图,印刷厂做好放上去就可以了。</div><div> 王念时:真佩服张勇的真知灼见,封底也很协调!</div><div> 李志伟:应该的。<br></div><div> 李明义:志伟老师辛苦啦!不要系列二字,只用“丛书”更宽泛。</div><div><br></div> <div>  李明义:好快呀!</div><div> 张勇:志伟 就是这个样!</div><div> 王念时:“沧桑二马路”书名能不能做成《南下宜昌》那样的突出的立体感?</div><div> 李明义:那是UV,印刷厂可以。</div><div> 王念时:那样的突出字体看起来档次高一些。</div><div> 李明义:届时与印刷厂签订合同时要求做UV。</div><div> 王念时:点赞就只做“沧桑二马路”五个字。</div><div> 李明义:对,就做书名。</div><div> 罗洪波:明快干净色泽丰富有时代感。总之,不压抑。觉得已经OK了,不能再动。调整文字除外。李志伟 劳苦功高!</div><div> 李明义:志伟,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黑字白框呢。</div><div><br></div> <div>  张勇:个人认为这个封面已很好了,可以定稿了。</div><div> 李明义:是的!</div><div> 沈传诚:赞同!</div><div> 王念时:很好!</div><div><br></div> <div>  张永久:真好。</div><div> 曹蓉:这字真拙朴美。</div><div><br></div> 张永久:以上是七个栏目的专页。<div><div>  王念时:那些栏目插图除了“西医入埠”有些欠缺,其他都很好,那是因为宜昌不是山城,没有那样重叠高耸的样子。</div><div> 张永久:哦,好的。</div></div><div><br></div> <div>  张永久:一整天,全书排版基本上告一段落。版式大气漂亮,三四天后可见样书。</div><div> 李明义:永久兄上阵就是不一样啊,辛苦了!怎么我成主编了?不是说有编委会吗?</div><div> 张永久:您是这本书的主编。编委会另有版权页。</div><div> 吕航:张老师辛苦了!</div><div> 李志伟:说几点意见,不一定正确,老师们参考: 1,内页里无设计感,可以说基本没有,排版在应付,也许时间急,设计师没时间考虑思考,换个有经验设计排版人员,内页要有设计感,一盘好菜不弄好可惜了,做好做到位了再交付印刷。2,几个部分分类的插图有些花哨线条感图案太杂乱,不安静,图也不一定是宜昌图,风格也不统一,建议换王老师古城图局部,分别分类截取几段画面,这样不在开篇放二张局部图,回避了黑白书风格的统一。3,左上角图太乱,重新设计,要简洁明快醒目。4,图片很多都没换,估计设计人员不清楚怎么换。图片摆放没章法,随意,没节奏感,大小选择没注意图的质量。5,各位老师都是文史大家,图片要说明出处,这也是和其他业余文史作者的最大不同,他们不会清楚,但群里老师是权威。</div><div><br></div> <div>  孙波:还有一张西坝的。</div><div> 罗洪波:李志伟老师那个弄的蛮好。恕我直言,周家喜的这两幅书法适合艺术类书封面字,不适合这本书。</div><div> 王念时:几个印章似的小字,无碍大局,封面还是很有味的!那个封底的弹棉花很有意思。</div><div><br></div> <div>  张永久:这次的样书已出,请各位老师朋友传看审阅。</div><div> 王念时:这个泛黄的封面和内页很有沧桑感,点赞!</div><div> 张永久:内页要正式出书时用纸,才能选择泛黄的纸。现在的打印本,还是白纸,效果出不来。</div><div> 张永久:您看的泛黄,是我手机不行或照相技术孬。</div><div> 王念时:我的个老弟也,白纸也能拍成泛黄,真的是醉了</div><div> 张永久:灯光昏黄吧。</div><div><br></div> 都说去年的9月是“60年来最热的月份”,宜昌炎黄经济专委会团队却在这个酷热的9月集体打造了“留下老宜昌”丛书之一的《沧桑二马路》的封面。收集了这个群里的相关发言记录,约有6万字,删去有关文章和其他讨论,留下的就是发言精华。这就是“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不忍就此湮灭,作为《沧桑二马路》的幕后花絮保留,也是很有价值的。 只有团结才有强大的能量,凝聚在一起才是团队!感谢宜昌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大力支持,感谢经济科技专委会的精诚团结,感谢李明义、王志敏、彭翔华、罗洪波、代昊、黄权生、吕航、张勇、孙波、刘思沪、沈传诚、张永久、李增辉、李志伟、王念时、曹蓉、陈军娥、俞植桃、曹竟斌、杨尚聘等老师的积极参与与通力合作。(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