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十八梯,连接老重庆上半城和下半城最出名的老街。最上头是较场口,底脚是厚慈街,也有叫厚池街的,斗是没得叫厚吃街的😀,不然又可以打造美食街。大概是在明朝的时候,这里本来有口水井,附近的居民都吃这口井里的水,这口水井距离居民的住处正好十八步石梯,因此人们把这里称作“十八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010年3月拍摄。</p> <p class="ql-block"> 解放前这里是贫民窟,其实在2015年拆迁前这里也是贫民窟。老住户稍微条件好一点都搬走了,搬到了解放碑,搬到了江北,搬到了南岸。把房子租给进场务工的民工和做小生意的。这里的房子破烂不堪,疤上重疤。没有专门的卫生间,简陋的公厕臭死人。没有天然气,烧煤球熏人,烧电容易出事。根本不敢用大功率电器。住在这里造孽得很。</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也只到过十八梯两次,一次是2010年,听说十八梯要开发拆迁了,就和菠萝蜜和米老头去拍了点照片,一次是2021年10月,也就是前几天。十八梯风貌区开街后去扫街,也是去拍了点照片。两次对比,十八梯完全从糠萝兜跳到了米萝兜。以前的贫民窟变成了高大上的旅游风貌区。</p> <p class="ql-block">2010年3月拍摄。</p> <p class="ql-block"> 以前从十八梯上上下下的人每天川流不息,给街面上做小生意的人带来了生活的机会:卖小面的面娃,卖烧白粉蒸肉的肉娃,补锅补盆的补锅匠,磨剪刀启菜刀的磨刀匠,擦皮鞋补皮鞋的鞋匠,砍脑阔的剃头匠,编筲箕圈蒸笼枯水桶的蔑匠。补衣服做衣服的裁缝,掏耳朵的,拔火爟的,卖打打药,卖菜卖肉的,烂酒烂赌的~~~~</p> <p class="ql-block">打火罐(2010年3月拍摄)</p> <p class="ql-block">蔑匠(2010年3月拍摄)</p> <p class="ql-block">裁缝(2010年3月拍摄)</p> <p class="ql-block">卖打药的(2010年3月拍摄)</p> <p class="ql-block">卖肉的(2010年3月拍摄)</p> <p class="ql-block">修脚的(2010年3月拍摄)</p> <p class="ql-block">回头望约😀</p> <p class="ql-block">剃头匠(2010年3月拍摄),墙上粉笔写着3元。</p> <p class="ql-block">老梯坎(2010年3月拍摄),这段老梯坎被保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好了,来看一下现在,不得了。依坡而建的传统中式小楼次第有序,感觉像坡式联排。各种名小吃店,咖啡馆,展览馆,大牌火锅店,国潮馆,星巴克,开封菜(KFC)应有尽有。</p> <p class="ql-block"> 以下照片都是2021年10月拍摄。</p> <p class="ql-block">北方来的大长腿</p> <p class="ql-block">观音岩原来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开封菜</p> <p class="ql-block">是不是嘿有神秘感</p> <p class="ql-block"> 现在不但好看,而且好耍,舞龙的,抬轿子的,直播的,唱戏的,黑漆妈恐有偿合影的及各种揽客的精彩纷呈。来往的客人把喜悦写在脸上。</p> <p class="ql-block"> 以前的十八梯满街的心酸感没有了,现在阳春白雪的十八梯每天迎来送往各地的观光客。以前叫十八梯老街,现在叫十八梯传统风貌街。有个河南胯子在网上说我们重庆十八梯修得是漂亮,但缺少点老街的味道,他是不知当年老街的味道,老住户们可能都不堪回首。我还是喜欢现在的十八梯,在延续了城市历史文脉的同时兼顾了城市的发展。有人说它凤凰涅槃,重现辉煌。我只认同它凤凰涅槃,何时辉煌过😀?以后大概率会辉煌👍😀。十八梯的成功重现,我又开始期待南岸区的广阳岛,江北区的唐家沱了。唐家沱当年那可是真的辉煌过😀,我们一直在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