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笆斗弄、上城头地址,现已高楼林立。</p> <p class="ql-block">笆斗弄是进北门、入北大街后,向东的第二条弄。东抵麻饼沿河,西至北大街,长130米,其命名有两层意思,一是因开设笆斗店而名,一是有米商在此用笆斗装粮食设摊做生意。到了民国时,已无笆斗店,江阴巷还有范同兴笆斗店(后开设张同兴笆斗店)。粮店仅有廉少山开设的源茂榕1家。</p><p class="ql-block">笆斗弄是北大街周围的四弄之一,与马路对面的坛头弄一样,也是一个商业兴盛的弄堂。无锡最早的旅馆——合成客栈于1896年出现于笆斗弄。</p><p class="ql-block">徐嘉和的创始人徐锦文是南京人,早年在北塘大街金源隆茶食店学生意,1886年便在笆斗弄口(有资料写坛头弄口)摆茶食摊,1898年租下笆斗弄10号王顺兴茶食店店面和生产工具,开张营业,取名“徐嘉和”,意为全家和睦。1936年徐锦文逝世,茶食店归其子徐秀均接任经理,秀均侄子徐良佐任襄理。后业务不断扩大延伸,独资、合资开设的店达18家,成为无锡茶食业的龙头老大。有一次三阳茶食店老板想掂徐良佐的斤量,让他品尝三阳制造的酥糖,徐品尝后居然准确地报出配料的比例,并说“没用台湾四七半(糖)”,使大家甘拜下风。徐家是大家族,枝散叶开,人员众多。我的姑夫徐秀育是徐家人,其子徐良范则与徐良佐同辈。我隔壁邻居许致祥的姐夫是徐秀均之子徐铭南。笆斗弄中段还有蒋惠民的复泰昌茶食糖果店。笆斗弄还有一家徐翰卿开的徐谷香春茶食店,以香脆饼而闻名,1948年的《无锡工商大集》记其在大桥下,而据笆斗弄老居民程荣源讲在笆斗弄横街即到麻饼沿河不到之处的弯巷。徐家之子徐俊源,女徐建芳是北闸街小学老师,徐俊源之弟徐浩源曾与游泳队的沈建国一起向陆春龄学笛子,后去上海音乐院,又去美国。</p><p class="ql-block">百年老店同丰参药店,先是由石塘湾李金镛于太平天国后创设于堰桥,后移至笆斗弄口,经改组,李氏退出,由顾、程、孙氏等合资,1920年代门面在北大街,后门在笆斗弄。1935年由厉丙生、厉哉生兄弟主持店务,至1956年公私合营时,同丰、大吉春、李同丰在无锡鼎足三立。1948年还有黄子康的永康药房。</p><p class="ql-block">解放前,无锡开业中医颇多,北塘地区的大街小弄几乎都有。1935年,笆斗弄有中医沈蓉溪,65岁,从师计鸠庵,针科,1895年开业,传其子沈仲江,30岁,1925年开业。笆斗弄还有中医针科陈云山,从师华伯英之弟华仲英;中医内科刘异青;王颂卿,针灸科。推拿科朱蕙芳,从师青果巷沈养卿,沈养卿养兰拍曲,还是名中医,他圈子里的人好多是这样,也是无锡的一文化现象。</p><p class="ql-block">笆斗弄著名的陶谦益泰酱园槽坊,先是于1849年由陶宫桂在江阴巷中段开设,1867年陶宫桂病故,其三子陶望卿继承。1870年,为拓展业务,迁至笆斗弄族产空地,添记为陶谦益泰号,前店后坊。1912年传至第三代陶锡侯,1920年,所有业务移至锡澄路口北号,但笆斗弄仍是酿酒造醋作坊。1929年再传陶君石、陶君迈,不断拓展,成为百年名牌老店,当时门牌号为30号。陶氏兄弟还与蔡缄三之儿蔡漱岑、蔡稚岑兄弟合伙开设苏州太和面粉厂。至</p><p class="ql-block">1956年,陶谦益公私合营为止。1948年,另有酒酱号同仁协、邹和泉的元丰咸、张新隆的大隆。</p><p class="ql-block">旧时无锡开设火腿店的仅二三家。慎余肉庄自制火腿。北吊桥的东森阳由邰廷芳经营,笆斗弄口的森春阳南北金腿号由廉兆丞于民国初年开设。经营各种火腿,其中东阳雪舫是火腿中的最上品,是送礼重品。抗战爆发,两家店被烧毁,战后,森春阳在城中大市桥街复业,改店名为东阳南北金腿号(大市桥同时有东阳鲜肉店)。战前,在北吊桥另有邵根培开设东森阳鲜肉店,日销1只半猪,这一猪肉店一直延续至80年代;周枚生在笆斗弄开设新鸿顺鲜肉店,日销1只猪。</p><p class="ql-block">坛头弄、游弄饮食业不少,笆斗弄也有多家,有王遥琨的亦兴园,谢阿大的德兴,兰小姐的王慎昌。有龚阿坤的龚顺兴、朱陆氏的朱瑞馨、钱阿大的聚乐园面饭馆。有过祖高的过永兴菜馆。有林锦华的林复兴、魏洪生的魏合记生面饼店。有朱杨氏的朱义盛面筋店(3号)、钱俞氏的钱裕兴(35号),均为清末创办。</p><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笆斗弄开设王万兴油漆作,以专作匾、对、招牌。老板王钰斌擅写一手好字。1958年中山路开设“又一邨”饮食店(即“猫捉老鼠”)店名即由王钰斌所写。长子、二子继承父业,三子王季鹤为无锡书法家,其墨宝多处可见,并流至日本。清光绪年间,笆斗弄开设正凤春花刨店,用于妇女护发之用。解放后被淘汰。</p><p class="ql-block">北大街开设的布绸店都是名牌店,笆斗弄也开布绸店。1940年李赞勋开设李广大绸布店,1947年徐秀育开设德新利绸布店。</p><p class="ql-block">坛头弄有不少香烛店,笆斗弄只有1家,为盖耀祖的聚大,兼营南货。1948年有陈景云的大福糖栈。</p><p class="ql-block">1934年,无锡灯笼业只剩4家,其中3家在北塘,笆斗弄就有2家,分别是冯子渊的冯新泰、王世钟的天泰。这与对面坛头弄为香烛集中地有关。还有创设于清末同治、光绪年间的景新记花扎店,经理张允明,为无锡最有名。</p><p class="ql-block">笆斗弄有杨凤鸣设的天成钱庄。仁官分别在笆斗弄、江阴巷、北栅口开设面筋店。还有荣观开设的张复记。笆斗弄47号李竹云开设卜字店,在笆斗弄15号有无锡独此一家的女筮店,由顾菊仙开设。笆斗弄横街3号为酱酒业同业公会,朱伯和为负责人。笆斗弄卷烟店有8号胡祖元的张同兴,14号孙梦熊的协泰义记,及朱天明的永泰、姚忠显的裕和、陈明哉的利丰。土烟业有胡士达的荣泰祥。烟兑业有林庭生的正大、李赵氏的冯瑞泰。冯瑞泰与布行弄的瑞泰同出一家。油漆业有1924年王孟谦开的王万兴孟记、1927年王仲锜开的王万兴仲记。有王金泉的协兴棕梯店。邓沛霖的盈丰盛席帽店。有朱良馨的锡昌纸箔店。孙锡鸿的大业百货店。张根林的大中电料店。笆斗弄比坛头弄短50多米,但店铺也真不少。解放后,这些店铺因公私合营,关停并转,至60年代已不再有,这些老字号之名成了长辈人嘴里的回忆。</p><p class="ql-block">在1990年代初期,在笆斗弄尚有一条小小的弄堂,名叫上城头,长32米,宽2.2米。其实笆斗弄在命名之前原名长城门弄,也称上城头。当笆斗弄之名出现后,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仍“又称长城门弄”。这是无锡当年剩下的唯一一段城郭遗址。这一遗址在笆斗弄中部的北段,呈东北、西南向,弄底至原时和绸布店后造为止,里弄宽2.5米左右,长30多米,并住有10多户人家,其地势(面)高出笆斗弄2-3米。中部南段上城头南对面,原也为一小弄,可通至芋头沿河,也为城郭遗址,是元代城郭遗址的另一半。这一小弄一部分门牌号属笆斗弄,另一部分门牌号属芋头沿河。属芋头沿河部分于90年代初随着填塞芋头沿河,建造交电大厦而拆除,现成为交电大厦所在。属笆斗弄门牌号的一段比芋头沿河一段和上城头地势低,但也高出笆头弄约1米,该段与时和绸布店和民居已于1995年建造新的第一百货商店时被拆除。这一段我曾在拆除前后经过实地考察,而知其实际情况。古琴社吴炯住笆斗弄29号,就在上城头台阶上。</p><p class="ql-block">据县志记载,无锡城自汉代建县时即已建造,至宋代一直为泥土所筑,元末张士诚起义,由部将莫天祐镇守无锡,与明军汤和部相战,莫天祐始用砖石筑城墙,城外有池,池阔7丈,池外有郭。明嘉靖年间,知县王其勤为御倭寇重筑城墙,经历次修建,直至1951年4月拆除城墙。上城头在明代城墙之外,为王其勤筑城时留下的元末城墙颓垣遗址,也是元末城墙之外郭遗址。清代以前,笆斗弄一直叫长城门弄,民间俗称上城头。此弄将元代颓垣一隔为两段。在抗日战争爆发时,上城头城堍下的过街棚被日军飞机扔炸弹炸毁,城垣受到一定毁损。</p><p class="ql-block">至清末,弄内开设两家笆斗店,后逐渐改称笆斗弄,但弄内上城头的地名一直保留下来。假如当年不拆,此城墙遗址定能作为文物保护单位,那可是元城墙。连那砖都是值得保存并可研究的。实际上当年拆的时候,好多人都不懂,甚至很少有人知道无锡还有这么一段城墙,这是离解放初拆除城墙后,40年后仅剩的一段,按理应该重视了,却因不了解这段城墙的历史,而轻意随便地拆掉了,可惜了眼前的这段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原笆斗弄一带</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同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