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一笑而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p><p class="ql-block"> 这是1978年9月的一天。</p><p class="ql-block"> 早晨的太阳早早跳上了对面的山顶,照耀在广袤的田野上,庄稼和青草的叶子上,还闪耀着亮晶晶的露珠。初秋的微风,顺着村前的河道徐徐而来,潮润的空气中混杂着玉米和高粱即将成熟的馨香,庄户人家一年收获的季节就要来到了。</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个早晨,我背着母亲两天前拾掇好的一卷简单的被褥,脖颈上挎了一个蓝色粗布书包,沿着村前的小路,匆匆忙忙向县城奔去。两个多月前,我从公社(后改为乡镇)联校设立的初中“尖子班”考入了全县首屈一指的高中---县立中学,今天就是开学报到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其时,粉碎“四人帮”刚刚两年,国家结束了文革动乱,开始了“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新长征,全社会在“安定团结”和“建设四化”的精神指引下,一切都逐步的走上了正轨——工厂恢复生产,商店开门营业,广大农村地区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全社会在新形势下掀起了抓整顿、搞改革的热潮,各行各业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惊人的大变化。而在万众瞩目的教育界,中央果断地废止了喧嚣一时的工农兵学员推荐上大学,开始了择优录取的全国统一高考。而我们这一代人恰好赶上了这一重要的历史性转折关头,都满怀巨大的激情,纷纷投入到了号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大潮中。</p><p class="ql-block"> 当时各县的高考情况,要在全地区统一进行通报排名,事关领导政绩和全县脸面,县里因此便对应出台了优中选优、重点培养的办法,组织各公社的初中毕业生参加全县统考,由高到低择优录取。因此,录取到县立高中的学生实质上就是全县真正意义上的“尖子生”,用老百姓的话说是“满锅里撇出来的油花花”。而在当时,大中专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统一安排工作,身份一下子就变为吃商品粮的国家干部。因此,参加高考成为年轻人特别是广大农村青年摘掉农民帽子的唯一途径,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头等大事。就是当时县立高中在全县选拔“尖子生”,人们也议论纷纷,一时成为了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我,说到底还是一个毛头小子,只知道自己考上了,从日间父母脸上露出的一丝喜色,知道这不是一件坏事,至于好到什么程度,迷迷瞪瞪的也说不清。初中阶段,我被选拔到二十里外的公社联校上“尖子班”,然后又被拔尖录取到县城去读高中,一路“尖子”过来,虽说不上什么骄傲,但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小得意。</p><p class="ql-block"> 但对我家庭而言,高兴也仅是短短几天的事。在当时贫困的农村,能吃饱穿暖才是家里的头等大事。父亲一年四季忙着在公社做事,几乎难得过问家里的柴米油盐,母亲便自然成了一家之主,领着我们姐弟四个为一日三餐操忙。</p><p class="ql-block"> 我考上县立高中的事,引来了左邻右舍的一片夸赞,但也没多久,便在大家的忙碌中淡忘了,家里随即也很快恢复到了往日的旧模样。在我们家,可能是农村人家的习俗,只要是自己能干得了的事,父母是绝对不会插手的。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似乎很冷酷,但当时家里就是这个样子,也说不来什么缘由。 </p><p class="ql-block"> 时间过的飞快,转眼就是开学的日子。一天,父亲对我说,“县城好找,顺着马路照直走,四五个钟头准保能到”,接着又加重语气嘱咐我,“不用着慌,你们年轻人,进一回城还能算个事?”。母亲也说,“要想活成个人,总得锻炼”。我那会虽小,但父母的话还是听明白了,一直久藏在心底的指望大人送我入学的火苗便瞬间熄灭了,知道开学的时候只能我自己一个人去,心里不免有些失落和悲凉,但仍旧悻悻地点点头,算是答应。</p><p class="ql-block"> 于是,在这个开学报到的日子,我便独自背着简单的行囊,沿着父母指引的路,向着县城奔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p><p class="ql-block"> 县城在三十多里以外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沙石路坑坑洼洼,我大步流星,一会便走的汗流浃背。</p><p class="ql-block">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的县城就是拓着两条马路,瓦房、门店依次排列在路两旁的小集镇。房屋低矮破旧,马路上尘土飞扬,一下雨,无下水道的土街上便污水横流,上面漂着烂纸、木屑、绳头、鸡毛、猪粪……但在当时,在我这个农村孩子的目光里,县城无疑是个十分诱人的好地方,有百货门市、车马店、电影院、银行、邮电局,有卖小人书的书店,有打饼子的摊铺,偶尔还有一辆汽车或拖拉机“叮叮咚咚”地卷着一泡黄尘开过……在精神世界和物资生活极其匮乏的年月,这自然就成了一个农村孩子向往的红火热闹的世界。而这次我考入全县最高学府,到县城去读高中,内心的兴奋和激动也是可想而知的。</p><p class="ql-block"> 太阳西斜。</p><p class="ql-block"> 我拖着又困又疼的两腿,终于站在县立中学的大门口。大门青砖砌筑,高大挺拔。外观结构呈中国传统门楼建筑风格,大门两边有两道砖柱向上笔直伸展,到顶端交汇形成一个正圆造型,圆形内有一个大红的五角星。往下,于中间留出一匾额,内有“xx中学校”五个行书大字,字体流畅舒展,写的真个是得劲。在大门的左右两边有两幅硕大标语,是毛主席语录“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黄底红字,格外显眼。</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因是开学报道的日子,学校大门口人来人往,挤的水泄不通,有背行李的、搬箱子的、提挎包的,有自行车驮着的,有毛驴车拉来的,有入学报到的新生,也有前来送行的家长,人们喊的喊,叫的叫,毛驴车和自行车横七竖八挤作一团,叫人寸步难行。我就一卷简单的行李,既没有箱子也没有其他物品,但也只能是把行李举在头顶,费了好大劲才从人群中挤进了大门。那一刻,虽然累的两腿发软,但新的生活就像一幅画卷展现在了我的眼前,一种激动和庄严从心底冉冉升起。</p><p class="ql-block"> 找宿舍、看教室、寻茅厕……来来回回折腾了半天,总算是安顿下来了。我从小没出过远门,天生拘谨和胆怯,平时也寡言少语,这次到了一个新环境,内心更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惶恐和紧张,言行举止都有些胆战心惊。就在我精神和心态以及其他方方面面还未完全适应之际,新生活的脚步已匆匆而至,仿佛有一只无形的巨手,推着我迎接了自己的高中。</p><p class="ql-block"> 开学了。</p><p class="ql-block"> 全班同学端坐在座位上,教室里万籁俱寂,鸦雀无声。铃声响过,门开了,一个中年男子健步走上了讲台。方方正正的脸,头发一丝不乱 ,一身蓝制服端端正正。他扫了一眼满满一屋子的人,用一口本地绝不多见的普通话开言:“我就是咱们的班主任老师……”,转身,便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地写下自己的名字,粉笔敲击着黑板,“啪啪”的声音格外响亮。回转身,用炯炯有神的眼睛,再看看大家,顺手打开书夹,声音利亮而有力,“下面开始点名……”</p><p class="ql-block"> 高中生活就这样开始了。我们这个班有四十多名学生,大家都是通过严格的选拔考上来的。学生中,除少部分是城里的外,绝大多数都来自下面的农村。几十个男男女女挤在一个教室,起初还有点害羞拘谨,可没几日,大家便熟络起来,彼此间交流的多了,零零散散的得到了一些小道消息:我们这一届共设六个班,都是经全县统考选拔上来的尖子生,做为“拳头”要和其他兄弟县在两年后的高考中一较高下。因此,所配备的老师也是全县挑选的“尖子”教师。而我们这个班,据说配备的老师更是这一届中最好的,无论是数理化还是语政外都是全县“第一等”的高手。这种说法虽是口头传言,但不久似乎就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验证:课余时间,总有其它班的男男女女挤在我们班的教室门口伸长脖颈往里瞅,嘴巴半张着,一脸的羡慕和向往;有和外班熟识的同学也说,只要和其他班级的人聊话,听到的全是对我们班的各种夸赞,其间自然又少不了一番羡慕。我听了这些传言,虽不辨真假,但心里还是暗暗的高兴了好久,觉得老天有眼,自己碰了个好运气。</p><p class="ql-block"> 开学后学习很快就转入正规,每天的新内容纷至沓来,课程表上的课目就像排列整齐的队伍一齐向前开进,既有死记硬背的,也有熟练运用的,既要掌握原理,又要完成作业……总之,时间变得格外紧张,虽说是按部就班的上课下课、吃饭睡觉,但一天里总是匆匆忙忙。</p><p class="ql-block"> 天色蒙蒙亮,还睡意惺忪,一阵尖啸的哨子便骤然响起。土炕上的一摆溜人也不知清醒了没有,反正哨声一响,便都弹簧似的跳起来,手忙脚乱的往身上套衣服。窑洞里十五瓦白炽灯泡昏暗的灯光下,人影瞳瞳,滞留了一晚上的浑浊空气里只听见粗重的呼吸和窸窸啦啦的穿衣声。紧接着,便在一片慌乱的脚步声中一窝蜂的挤出门,跌跌撞撞的冲向操场。早晨的空气寒冷而干冽,几圈跑下来,头脑便透亮了许多,眼睛里的景物也变得清晰而丰满。</p><p class="ql-block"> 新的一天就这样的在大家气喘吁吁的跑操中开始了。跑操后的早读时间照例是熟读和背诵,这可是一天里最热闹的时候。全班满屋子的人象秋风吹过高粱地,身体左右摇晃,口里念念有词。有背数学公式的,有背英语单词的。有的低声默记,有的敞开喉咙喊叫,教室里像开大合唱,吵的屋顶要塌下来。</p><p class="ql-block"> 英语老师是南方人,衣着干干净净,寻常戴着一副眼睛,看上去特别的斯文。老师对教学一向认真也特别热忱,每天的早自习是必亲到的。他一来,便在课桌中间走来走去,左看看右看看的来回巡视。发现有不背诵英语课文的,便站在你面前,一言不发,用手指在课桌上顿顿点着,眼镜后面的那双眼睛正定定的看着你,你即刻明白了,赶忙的把其他书收起来,再忙不迭的把英语课本摊开,扯着喉咙念起来:</p><p class="ql-block"> What's this? </p><p class="ql-block"> It's a pen。 </p><p class="ql-block"> Is that a car? </p><p class="ql-block"> No, it isn't. It's a bus。</p><p class="ql-block"> 看你改正过来了,老师便一脸得意的走开,这时节,旁边有胆大的同学便瞅着老师的后背挤眉弄眼的偷笑,惹得周围的人也抿着嘴偷笑,算是获得了一种暂时的快活。说来惭愧,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高考刚刚恢复,英语虽然纳入了考试范围,但我们当时所学其实就是一些极简单的单词短语,放在今天来看,充其量就是小学五年级的水平。</p><p class="ql-block"> 数学老师是本地人,举止沉稳平和,戴一顶老式的布檐帽,一身有点褪色的衣着极显朴素。在第一堂数学课时,他给同学们讲了简短的一席话,算是认识大家的开场白。他介绍了自己,对同学们寄予了期望,他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我虽然没有一桶水,但我争取要给同学们一滴水……”。这一段话,几十年过去,但我至今难忘。老师讲课时,语速匀称,不急不缓,徐徐展开。顺着老师的思路,大多数同学能顺利掌握新课程。两年的高中求学,既体会了老师严谨治学的品德,也亲见了老师的职业操守和教学功力。</p><p class="ql-block"> 物理老师,年轻,身材直挺,面色冷峻,平日间不苟言笑。其授课风格干脆利落,从不拖泥带水。一节课四十五分钟,从课程开篇到宣讲重点内容,其滔滔不绝,一气呵成。他的课,内容扎实,规定的课时几乎占的满满当当。有好多次,其讲课的话音刚落,楼道里下课铃声随即骤然响起。可见其对课程内容和授课计时的把握到了极其精准的程度,也从另一层面证明了其对工作的钻研和用心。 </p><p class="ql-block"> 班主任老师兼讲授语文课,外地人,毕业于知名大学中文系。其学识优秀且极富文采,大学期间便有文艺作品发表于报刊杂志。到县立中学工作后,培养出了许多在文学创作或写作方面的优秀人才。老师在学校是教学骨干,在县教育系统也极有声望。我们这一届,能在他的班里学习,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据传,外班有背景的学生托人找关系要转到我们这个班,可见大家对他的仰慕和认可程度。</p><p class="ql-block"> 其他代课老师,均各有特色和专长,水平及能力令人赞叹,确印证了大家口口相传的“第一等”高手的传言。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p><p class="ql-block"> 高中生活就这样在忙碌和紧张中一天天度过。不觉时光飞逝,秋天刚刚过去,冬天说来就来了。</p><p class="ql-block"> 校园里道路两边的杨树一夜间变得光秃秃的,寒风打着唿哨,卷着枯树叶和碎纸片在地面上缠绕打旋,教室和宿舍里都燃起了煤炉,但冷风仍从窗户缝隙中不停地钻进来,让人依然感到寒冷刺骨。</p><p class="ql-block"> 这个季节,来自农村的同学就焦苦多了。夏天的单衣之后,多数人没有绒衣、毛衣等过渡性衣服,有的同学光脚上还是一双黄胶鞋,冻的簌簌发抖,家里带来的仅有的一套棉衣在初冬是绝不敢轻易上身的,那是数九隆冬时节抵御严寒的最后一道屏障。为应付眼前的寒冷,其实也没有更多的办法,大部分人只能是把仅有的几件单衣全部套在身上。里三层外三层,颜色深的深浅的浅,袖子长的长短的短,有的裤子屁股和膝盖上都打着补丁,有的裤腿短了,在裤口处又弥补上一截。大家的衣服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也算得上是当时特殊时期的一大景观。</p><p class="ql-block"> 天冷了,身体获取热量的途径主要是依赖于那一日三餐。但学校的伙食是极其的简单,早晚是一碗稀饭和一个月饼大小的玉米面窝头,中午窝头增加为两个,外加一碗土豆、萝卜和白菜等掺合在一起的半汤半菜的烩菜,菜汤里若碰巧捞到了一根粉条或半块豆腐,那当然是一天中最开心的事了。吃饭分组,十来个人一组,每组一只铁皮桶。每到开饭,大家便自动的圈成一个圆,围在铁桶周围,负责打饭的同学一勺一勺的把饭分在地上的碗里。分匀了,众人便弯腰端起饭碗,散落到墙根或屋檐下,狼吞虎咽的吞到肚子里去。困难时期,脑子里根本没有什么餐厅的概念,大家长年累月挤在食堂前的院子里进食,也早已成了一种习惯。夏天的烈晒还好对付,但入了冬天,寒风刺骨,铁桶搁在地上,一会就没了热气。遇到下雪天,飞舞的雪花不停的飘到碗里,而几经倒腾的饭菜早已近乎于冰凉。或许是年轻时候快乐的天性,反正也没有谁在意这些,大家和寻常一样,一个个站在纷纷扬扬的雪地里,傻哈哈的端着饭碗,半冷不热的吃下去。</p><p class="ql-block"> 冷热倒还在其次,由于正是长身体的季节,这点本就不饱的饭菜在肚子里不一会便消失的无影无踪,腹中经常空空如也,饥饿象猫爪子似的在肚子里抓挠,折磨得人心火缭乱。晚上下了自习课回到宿舍,多数人都急急忙忙的趴在枕头上,兔脑袋似的一摆溜提着个炒面袋,一口一口的吃炒面。炒面是农村庄户人家用高粱和黑豆、玉米炒制粉碎而成,吃多了上火、腹胀、打嗝,但人饿急了,也顾不得讲究许多。为避免噎的咳嗽,吃一口炒面就一口温吞水。昏暗的灯光下,弥漫着一股炒面味,屋里满是“吧嗒吧嗒”嚼咂炒面声和“咕咚咕咚”的喝水声。有同学家里连炒面都拿不起,只好蒙着脑袋悄悄入睡。</p><p class="ql-block"> 吃过了炒面,大多同学还要拿出课本,在灯光下继续看上一阵,对遇到的一知半解的问题免不了还要探讨半天,争论到有趣的地方,便相互打哄,无所顾忌的嘻闹一回。熄灯时间一到,电灯灭了,有的同学便点起了用墨水瓶制作的煤油灯,继续在灯下读上一会。倦伏的身影在左右摇曳的灯影里映在窑洞的墙壁上,就象一幅剪纸画格外的分明。</p><p class="ql-block"> 宿舍里的每一个人都极其用功,从早上起床到临睡前挑灯夜读,一天间书是决不离手的,只要一有空闲,能读就读能看就看。有的走路时还皱着眉头苦思冥想,有的则口里念念叨叨,好像一个个都变成了传说中的“书呆子”。我那会年龄不大,很多的时候是紧跟大家的步伐前进。别人上课我也跟着上课,别人吃饭我也跟着吃饭,别人睡觉我睡觉,别人休息我休息,一切都是随大流。</p><p class="ql-block"> 由于从小酷爱小说,上高中后,写作文成了我最开心的事,内心钦慕语文老师的文采,作文因此也写的特别认真。记得有一次作文课,老师布置的是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我费了心思,构思了这样一个情节:梦见自己驾驶着宇宙飞船在蓝色的太空中遨游,眼前是一排排不停闪烁的指示灯,太空里熠熠发光的星星从身边不停掠过,我兴奋而又激动,为加快飞行速度,我使劲猛蹬一脚油门……睡我旁边的李同学被我一脚蹬醒了,他“哎呦哎呦”的叫唤声把我从梦中惊醒。我坐起来回想睡梦中情景,暗暗的下了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掌握本领,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做贡献。作文大意就是这样,当然具体描写要细致许多。作文发下来以后,我看到老师从头至尾一字一句对作文中用词不当的地方进行了修改,文中的标点符号也用红笔一一改正了过来。最后的批语是:语言流畅,构思巧妙,希继续努力。我拿着作文本激动了好久,思想上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也愈加激发了我的写作兴趣。那个作文本我珍藏了多年,可惜参加工作以后,一次老家倒腾家具,家人竞以其为废纸便随手扔掉了,我知道后难过了好长时间。</p><p class="ql-block"> 说起来,我们的学习目的其实很单纯,就是一心奔着高考去的。各科任老师为提高大家成绩也颇费了心思,想尽了各种办法。高考恢复不久,学习资料极其短缺,除简单的几册课本外,同学们几乎见不到能拓宽眼界和思路的课外补充资料,于是,老师们就想方设法给大家油印各种学习资料。老式油印机要给所有学生印发资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先要用铁尖笔一笔一划把内容刻写在蜡纸上,然后在油印机的滚子上涂满印油,在简易的油印机上一页页的手工推印出来。中间若稍有不慎,不是印油不匀糊成一片就是蜡纸被粘出一个窟窿,总之是一件既费时费力且又苦又累的苦差事。据说,各种资料都是老师们在中午或晚上轮流的加班加点赶印出来的。在考试前的那一段时间里,总是有散发着浓郁油墨味的学习资料源源不断地散发到大家手中,除简答题、论述题、多项选择题、综合题外,还有各种典型的题例、难题解答以及通过关系从其他邻近县拿回来的练兵题。这些不同题例,拓阔了大家的眼界,让大家一下子豁然开朗。许多同学因此学到了不少技巧,提高了破题解题的能力,高考中获益许多。</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届,校园里还有外地师范学校设立的一个分校,说是分校其实就是一个班,是专门为当地培养中小学教师的。这些人头一年参加了高考,被录取到了中师班,毕业后就是国家教师,也就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由于是培养全能、专职教师的,音乐、体育、美术课程都一样不少,比起我们枯燥的学习,他们的生活真算得上是丰富多彩,这自然让我们的许多人充满了羡慕。一天午后,教室里静悄悄的,同学们都趴在桌子上忙着自己手里的功课,我正在演算练兵题,数学是我的弱项,尤其对三角函数以及大型的综合运算特别发怵,按老师的要求就是要多练习各种题型做到熟练掌握。厚厚的一大本题库,一道道的往过演练,几个小时过来,眼睛干涩,脑袋晕乎,有点昏天黑地。就在这时,隔壁师范班的教室里突然传来了轻快的手风琴声,随即便响起一阵歌声:</p><p class="ql-block"> “美酒啊飘香歌声飞,</p><p class="ql-block"> 朋友啊请你干一杯<b>……</b>”</p><p class="ql-block"> 歌声极其美妙,在沉闷压郁的空气里,好像飘来一阵清新的风,使人的心情一下子变得格外开朗和明亮。其他同学也纷纷放下了手里的课本,支愣起耳朵听着、听着……当时,我觉得这首歌特别的动听,可惜既没有精力也不敢分神去探究和跟学,但那美妙的旋律却深深的印在了我心里。几年以后,我才知道,这首歌叫《祝酒歌》,是由我国著名的曲作家施光南作曲,词作家韩伟作词,歌唱家李光曦演唱的。是表现庆祝粉碎“四人帮”时,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亿万中华儿女敲锣打鼓、欢呼雀跃,手捧美酒,憧憬着光明和美好未来的情景。两位艺术家用优美的文字和动听的音符,将这一难忘的历史画面用歌声展现在了全国人民面前。参加工作以后,我在广播电台里多次听到这首歌,也在电视上看到许多歌唱家在演唱这首歌,但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祝酒歌》旋律响起,我便不由自主的想起了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的画面,想起了同学们支愣着耳朵那如痴如醉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四 )</p><p class="ql-block"> 两年的时间快的飞快,转眼间就进入到了1980年春。夏天就是高考的季节。</p><p class="ql-block"> 临到考试的最后一个学期,校园里气氛变得愈加紧张。那些特别用功的同学,往往每天都要起大早,别人还在睡梦里就摸黑起了床,轻手轻脚的溜下地,到外面背功课去了。隔壁宿舍的康同学,学习也特别用功,和我约定,每天也要起个大早,一同去操场背课文。于是,在以后的每一大早,外面还漆黑一团,我便起床穿衣,悄悄地出了门,而康同学已经立在宿舍对面的黑暗里等我。我俩便相跟着一同跑向操场。操场一片漆黑,只有附近楼房的窗户上映出的灯光透着一点亮光。初春的大早,春寒料峭,还不时有冷风嘶嘶的吹过来。我俩找个避风的地方,赶忙背诵起课本上的内容来。不一会,拿书的手便冻的僵硬生疼,于是,一会左手一会右手来回倒替着拿书。再不行,就索性坐在地上,把书搁在屈起来的膝盖上,继续一页一页的往过熟记。冻的实在受不了,就只好把书夹在胳肢窝里,把两手袖起来暖手,两只脚也不停的在地上蹦来蹦去的弹跳取暖。康同学家境贫寒,衣着单薄,冻得直流稀鼻涕,口里一边叨叨的背课文,一边还要不停地抹鼻涕。就这样,我们俩背过两章了,天色渐渐亮起,操场上才有了活动的人影。</p><p class="ql-block"> 从初春到夏天,就这样一直起大早背课文,到高考前,一本厚厚的政治课本和语文课中古汉语原文及释义背的滚瓜烂熟。宿舍里的其他同学有的在教室、有的在宿舍、有的跑到县城南面河堤塄上的小树林里,都如饥似渴的苦学,恨不得把所有的课程一下子全部装进自己的脑袋里。大家都明白,这个世界并没有什么运气一说,一切取决于自己的努力。温同学、张同学、吕同学、白同学……我们宿舍里八个人都早起晚睡,有时虽然饥肠辘辘,累的头重脚轻,但未曾有一个人退缩和放弃,大家咬着牙关,坚持到最后,迎接了决定自己命运的第一场高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 </p><p class="ql-block"> 高考来了。</p><p class="ql-block"> 临近考试前两天,有的同学把书一扔,说是要“放松心态”,也有的说“考好考不好不在这两天,听天由命吧”。话是这样说,其实说不紧张那是骗人,只不过是故意装出一副满不在乎、见过世面的样子来宽慰一下自己。</p><p class="ql-block"> 开考了。教室四周用石灰撒了白线,警察在边上把着,无关人员一律不得进入。我们一个个举着准考证,心砰砰乱跳着进入考场。一阵急骤的铃声响过,监考老师把盖着鲜红印章的牛皮纸档案袋高高举起,前后两面向大家转着展示了一遍,随后“嘶”的撕开了封口。</p><p class="ql-block"> 试卷发下来了。</p><p class="ql-block"> 决定命运的时刻到了。 </p><p class="ql-block"> <b>……</b></p> <p class="ql-block">  紧张的考试终于结束了,往日喧闹的校园一下子冷清了许多。楼道和教室里扔了一地演算题和丢弃的课本,教室窗户大开,课桌上蒙上了厚厚一层灰尘,真有点凄凄惨惨戚戚的样子。考完了,大伙挤在宿舍里对照着答案预估考分。考的理想的同学,脸绷的一本正经,尽量掩饰内心的激动,一旦议论到录取的可能,则连连摆手,“不行不行,好几道题都没答上来”。考砸了的人垂头丧气,黑着脸,“他娘的,完蛋了”,口里骂着,随手一把扯过被子,蒙住头倒在了床上。我的神经也象紧绷的橡皮筋一下子松弛了下来,枕着两手躺在被褥上,脑子里乱纷纷的不知在想什么,无意间看见褥子边堆着的一大摞课本,心里瞬间升起无限的厌恶,好像这些课本剥夺了我的自由和快乐。转念,又回想起自己每一科的考试,从各科试题到答案都仔细的在脑子里过了一遍,总的感觉是没有什么大失误,自己平时掌握了的基本都答上了。这样一想,心情便平缓了许多。自己尽力了,至于考上考不上,听天由命吧。</p><p class="ql-block"> 志愿填报过后便是离校的日子。一些人收拾好被褥行李已陆陆续续离开了学校,寝室里的其他人也一个个走了。光线暗淡的窑洞里变得毫无生机,土炕和地上扔了许多丢弃的东西,屋里一片狼藉,好象日本人来过。许久,我百无聊赖的背起那一卷简单的行李,最后一个走出了屋门——走过院落,空无一人;走过操场,那被人踩的硬邦邦地面象一块铁板在午后太阳的照耀下反射着一片白光,校园里不见几个人影。蹒跚中,我不知不觉间已来到了校门口,两年前我也曾站在这里,所不同的是,那一次是我高中的开始,而眼前则是结束。两年的时光流逝了,就这样匆匆的流逝了,如同手中紧攥的沙子,无声无息的滑落了。我的高中已一去不回,走得那么无声那么干脆。回想起高中两年里的点点滴滴,我心里五味杂陈,有留恋和不舍,更有难以言状的难过和伤痛。</p><p class="ql-block"> 已届迟暮,西天的残阳把校门顶端那几个大字染上了一层橘红色的光彩,看上去似乎和两年前没有丝毫的改变。然而,往事就像单向的列车呼啸而去,眼前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那些熟悉的背影、喧闹、课堂,还有同学、老师,就像行色匆匆的路人,跨过两边转瞬即逝的风景,匆匆忙忙的奔向了新的站点。每个人或许曾尝试着在记忆里留点什么,但最终留下的只不过是往日的几个片段和一声悠长的叹息。</p><p class="ql-block"> 我踽踽独行走出了一段路,再一次停下了脚步,回过头来远远的望着那熟悉的校门,眼泪便悄无声息的落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 我的高中,就这样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我的高考,就这样结束了;</p><p class="ql-block"> 这是1980年夏天的事。</p><p class="ql-block"> <b> ……</b></p> <p class="ql-block"> (七)</p><p class="ql-block"> 光阴似水,流过春夏秋冬。我的高中,至今已逝去了四十多年。</p><p class="ql-block"> 在这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我生活中亲历的许多人事,仿佛空中的云烟,早已随风消散,在我脑海里并不留下什么痕迹。然而,不知是什么缘由,我那高中的经历,却总是每每勾起我尘封已久的思绪,萦绕在我心头,俨然一道深深的印痕,久久难以抹去。于是,那一段难忘的记忆,又一遍遍的重临于我的眼前——黑压压一屋子的人,门开了,老师一身整齐的蓝制服,大步走了进来……朦胧中,我又看见数学老师站在讲台上,挥着手,一字一顿大声的说:“我虽然没有一桶水,但我争取要给同学们一滴水……”</p><p class="ql-block"> 光阴似水,流过春夏秋冬。我的高中,至今已逝去了四十多年。</p><p class="ql-block"> 我的那些高中老师们的背影早已湮没在了岁月的风尘里,有的年事已高早已辞别了人世。但,他们谆谆教诲的声音,匆匆忙忙的身影,就象一幅生动的木刻镌刻在了我的心里。从小处讲,他们的付出是为了一份工作,尽自己一份职责,往大处讲,则是为了我们这一茬在十年动乱之后,知识处于青黄不接的年轻人尽快获得教育和培养,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究其根本,终是为了我们的国家。在我的记忆里,他们的行为是高尚的,品德是可敬的,虽然他们是一群平凡的人,默默无闻的人,虽然他们的名字并不被许多人所知道;</p><p class="ql-block"> 我的那些旧日同窗好友,在四十多年前那些困难日子里,他们怀揣着理想,孜孜不倦的努力过、奋斗过、拼搏过……尽管当时的奋斗伴随着衣衫褴褛和饥肠辘辘,但他们未曾有过丝毫的动摇和放弃,他们犹如一群漠漠荒原上的拓荒者,笃定初心,义无反顾地向着自己心中的目标挺进。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通过自己艰苦奋斗,获得了更高层次深造机会。尔后,他们又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像一颗颗螺丝钉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长年累月、无怨无悔地为共和国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诚然,他们和教导自己成长的师长一样,同样是一群平凡的人,一群默默无闻的人,他们的名字同样不被许多人所知道;</p><p class="ql-block"> 我的高中虽仅短短两年,但在当时,对于我这个近乎蒙昧无知的农村少年而言,则是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它启蒙心智,指引前路,教我学到了新知识,开启了新视界,那“学”和“教”的小节小事之中,让我见证了平凡与高尚,品验了道德及精神,学会了坚韧和奋斗,它对我青春时期的价值观形成和人格定型起到了重要的成化作用。</p><p class="ql-block"> 我的高中,虽遭逢于我们国家“文革”之后由乱转治的那个特殊时期,但它构成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我的影响伴随我成长的每一步,让我受益终身。它象一首诗,短促而激昂;它象一首歌,激情而飞扬;它像一条汩汩不息的溪流,一直流淌在我的心田,不断地注我以营养,给我以力量,鞭策我奔向新生活的又一程。</p><p class="ql-block"> 我的高中啊,就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人生教科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