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堂会戏

李桥散人

<p class="ql-block"><b>锦绣堂会戏</b></p> <p class="ql-block">官人在家办堂会戏</p> <p class="ql-block">堂会戏的历史源于明清,到了民國時期也大都属于有錢人家和达官显贵的专利。您想,這要請角儿到家里唱戏,光是錢有,地方沒有也不行啊。請來的角儿的戏份比唱营业戏高好几倍,您若想蹭戏看,若不能沾个亲帶故,或不能攀上有权有势的主儿,就是凑上份子錢也找不到門啊!难,难,难!現如今,新時代一切都改了,这堂會戏也改沒了,改少了。這靜下來一想,往後咋整还真不好說。</p> <p class="ql-block">清人绘堂会演戏图</p> <p class="ql-block">但凡遇上庆寿、婚礼、喜庆之事办个堂会,请艺人来演出助兴,以此招待贵客亲友,不但体面也积攒了人气。</p><p class="ql-block">今年十月末了,正是我那女儿结婚整四年的日子。作父母的哪个不为出嫁的孩子盘算操心,现在回想起当年,我都给自己竖大拇指,得意的心情藏在心里,脸上却装作若无其事地样子,听着亲朋的赞美。</p><p class="ql-block">咱也办了个堂会!</p><p class="ql-block">这真是一箭三雕。即成全了我办个堂会的愿望,又回避了社会上盛行的包酒店,红包交换战,以及冗长婚庆带来的疲惫。三则利用了大家对堂会的不了解,就邀请了些亲朋好友,让那些不认识的双方领导、宾朋,和多少八杆子都打不着的贺喜之人摸不着头脑,啾儿地一下办完了才知道,还不知是咋回事。就觉这新鲜!</p> <p class="ql-block">“钟馗降福”花脸走台为婚礼堂会添彩!</p><p class="ql-block">办堂会不同于商演,花钱买票请个客就行了,堂会不对外营业、不卖票。这就形成无论在什么的地方办,请什么人,找谁演,点什么戏,戏演多久等等,都是主人自己安排,突显主人的意志。能参加堂会的人,自是让人知道与主人关系亲密,凭着这层关系,无形中自己也得分。</p><p class="ql-block">办堂会戏是重点。戏班子又是必不可少,有了梨园行艺人的参与,故事就多了,讲究多,就带来了一些神秘色彩。我归总了一下,大概有几点是落不下的。</p><p class="ql-block"><b>这办堂会戏,除了皇家,不管你是官僚富豪或有钱人,还是中下等平民举办,必是个人出资。</b>富人唱大戏(京剧、昆曲),小康之家唱小戏,(如评剧、河北梆子、单弦、杂耍)。平民百姓唱十不闲*拉皮影。这反映的是个人的经济条件。钱多钱少固然重要,但图得是个脸面,往深了说:图得是让人知道咱不但有钱,重要的是突显有文化,有品位!门楣高。</p><p class="ql-block">为了宫廷听戏,清朝专门成立了应承演出的升平署,收罗民间名伶艺人入戏班。像京剧泰斗谭鑫培(谭派创始人)就被慈禧太后给予“内廷供奉”殊遇,她总点他的戏。有“无谭不欢”的说法,一场演出就给50两银子,远高于其他艺人,还曾“亲赐黄马褂。”真是不惜血本。</p> <p class="ql-block">谭鑫培、杨小楼是慈禧太后最喜欢的两位</p><p class="ql-block">红楼梦第十八回讲到的,贾贵妃省亲中仅一场堂会花销就有五万两白银。荣国府贾蔷操办时对贾琏言:“侄要下姑苏(今苏州)聘请教习,采买女孩子,置办乐器行头...。江南甄家还收着我们五万银子。明日写一封书信汇票我们带去,先支三万,下剩二万存着,等置办花烛彩灯并各色帘栊帐缦的使费。”</p><p class="ql-block">这钱花的都是自己的俸银。</p> <p class="ql-block">正月十五上元之日,准备了半年的戏班子终于候着了来看堂会戏的皇妃。“贾妃只点了四出戏,高兴之余又赏了两匹官缎,两个荷包并金银锞子之物。”</p><p class="ql-block">自己花钱养的戏班子,该掏的也得掏。</p><p class="ql-block">堂会戏通常都是邀最好的角儿来演出,号称“天下第一的堂会”,当属1931年上海闻人杜月笙的杜氏宗祠落成。堂会前几天,就将三天堂会戏所有参演演员及其剧目登报公布,连唱三天大戏不停。这一次,在杜公馆三天的堂会网罗了京津沪三地的所有名角儿,除了余叔岩因为身体情况不能来参加演出以外,四大名旦、和当时著名须生、武生所有都到齐了,包括老一辈的像杨小楼、陈德霖、王瑶卿、龚云甫、谭小培都参加了。</p><p class="ql-block">吴瑞龙油画《天下第一堂会》</p> <p class="ql-block">当时在通往杜公馆的八华里道上,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盛况空前。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乡绅有万余人参加。杜公馆备下15辆奥司汀轿车和150辆人力车接客人,仍嫌不够。不少演出艺人雇人力车,似长龙一般浩浩荡荡前进,像梅兰芳、程艳秋、姜妙香、王又宸都是自己雇车赴会。</p><p class="ql-block">随着戏剧发展普及,办堂会的地方从有条件在家里办,家里不行到在外面租场地办,经济条件差的 小户人家在外搭戏台办,连平民百姓也有请个十不闲的艺人,随处摆个摊,过把听戏瘾的时候。<b>演出场地的形式多样,是堂会的第二个特点。</b></p> <p class="ql-block">杨柳青年画《十不闲》</p><p class="ql-block">现今要办个堂会,用钱、选址、请人都是个问题,考虑到不被社会误解,还不能张扬!咋办?用老百姓的话:活人不能被尿憋死。为女儿的婚事,我也是拼了。</p> <p class="ql-block">朋友是古建专家,所居的一座精雅大气的徽式建筑叫“银杏草堂”。</p><p class="ql-block">在朋友家搭的戏台,托梨园朋友找了戏班子。戏班以年轻人为主,全套配置,有乐师,灯光音响,相当敬业。这样的阵仗,招待好他们,没个大厨掠阵真的不行。</p><p class="ql-block">堂会戏为满足贵客需要,常以折子戏专场为主。我这戏班里以越剧和苏州评弹为主,还不是顺着咱老太太的心。说实话,连我算在内,满眼的来宾有几个懂戏的?指这五十年代后出生的人点戏,喝个采?门儿都没有!“文革”出的那八个现代戏中的京剧,就算我们能弄两口二黄,摆个亮相,但哪个人去深究唱的是哪个派的唱腔?演员演的是哪个行当?</p> <p class="ql-block">武花脸小司(司献伟),向來宾介紹戏班的成员。正是因为由不同剧种临时组成,堂会更显得华丽,色彩斑斓。能为被祝贺者讨“口彩”、取个吉利。让来宾尽情娱乐,过足戏瘾。值!</p><p class="ql-block">部分演员介紹。四年后的今天他们的成就己是今非昔比。哈!今儿还能请得动吗?</p><p class="ql-block">评弹演员</p><p class="ql-block">孙烨 男 沈昊华 女</p><p class="ql-block">毕业于苏州评弹学校,评弹团优秀青年演员。有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并在深圳卫视春晚、南通春晚、《回声嘹亮》栏目有精彩演绎。</p><p class="ql-block">越剧演员</p><p class="ql-block">黄玉洁</p><p class="ql-block">著名青年越剧演员,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 ,硕士研究生;曾演剧目:《董生与李氏》《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追鱼》《盘夫索夫》等。</p><p class="ql-block">胡洁婷</p><p class="ql-block">著名青年越剧演员,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曾演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碧玉簪》《西厢记》《桑园访妻》等。</p><p class="ql-block">昆曲演员</p><p class="ql-block">郭瑞娜</p><p class="ql-block">中国戏曲学院毕业。曾演剧目,贵妃醉酒,天女散花,花木兰等。2000年荣获中国戏曲小梅花奖金奖。2013年荣获全国戏剧文化奖导演奖金奖,表演奖银奖。</p><p class="ql-block">京剧演员</p><p class="ql-block">果菁</p><p class="ql-block">中国戏曲学院毕业。行当:青衣。常演剧目: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四郎探母,宇宙锋等。曾获第八届全国戏曲小梅花奖金奖。</p><p class="ql-block">田浩</p><p class="ql-block">中国戏曲学院毕业。行当:老生。基本功扎实,唱腔动听,做功细腻,台风优雅,深受戏迷和观众喜爱,是当今京剧舞台上影响甚广的青年老生演员。擅演剧目:失.空.斩,四郎探母,伍子胥,定军山和现代京剧沙家浜等。</p><p class="ql-block">司献伟</p><p class="ql-block">主攻行当:武花脸。曾演剧目:战马超,闹天宫,芦花荡等。曾参演音乐剧:大唐贵妃。话剧:赵氏孤儿。歌剧:茶花女。儿童剧:安逗与黑仔等多戏种多剧目的演出。曾获中央电视台“美猴王大奖赛”全球15強。</p><p class="ql-block">司银磊</p><p class="ql-block">北京戏曲学院毕业。行当:武生。擅演剧目:三岔口。挑滑车。白水滩等。曾荣获第二届全国“戏曲小梅花奖”金奖。</p><p class="ql-block">演员算是阵容強大,活力四射。受邀演出的年青演員充分显示出了对舞台的渴望,也让大家看到了梨园发展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京剧演员在化妝。</p> <p class="ql-block">评剧演员在调琴。昆曲演員在化妝房。</p> <p class="ql-block">花旦演员和文丑演员已定妝。</p> <p class="ql-block">武生演前的最后准备。</p> <p class="ql-block">琴师们演出前合练。</p> <p class="ql-block">堂会戏与戏园的商演另一个区別就是:商演是有固定节目单的,<b>而堂会戏是:“点戏”,演什么戏是由客人决定。临时加点也不稀罕。</b>而点戏也有相当多的规矩,这也是堂会戏最为精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分得清二者的区别吗?</p> <p class="ql-block">其次,外面的商业性演出一般是一个班社占据一个剧场,时间也是确定的,不同班社的名角很难约到一起。<b>但堂会就不同了,时间可长可短。</b>根据主人家和戏剧界的交情,<b>可以邀请不同班社的主要演员来凑几出合作形式的拿手戏,时间唱半天到几天都可。</b>比如,全包堂会,可以唱整整一天,从中午12点开戏,直唱到深夜1点,甚至于唱到天亮。分包堂会唱半天,或白天、或晚上。全凭本家的意思,这也是堂会非常吸引人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堂会戏在开演前,戏班的人拿着红纸写的单子(戏码),请主人点戏。一般來說,点戏以长者为尊,以客为尊,以官阶高者为尊是点堂戏的常规。</p><p class="ql-block">现如今点戏这一环节己名存实亡,因为和过去的时代相比,“懂戏”的群众基础已沒有了。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変化,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人与人的关系,也在不断地更新人们对传统观念的认识。</p><p class="ql-block">在我们举办的堂会上,经和戏班商定。时间上,采用了分包堂会的形式。在点戏的环节上,取消了现场点戏的环节,预先点好剧目。内容上,根据婚庆喜庆的需要,让老人满意,让节目贴近年青受众,让气氛始终保持热烈。我们把“钟馗降福”放在了正戏开演之前,这相当于保留了独角戏“跳加官”**的戏俗。有近一半剧目由苏州评弹、越剧承担,满足我家老太太们这一口儿。所有节目内容大都围绕谈情说爱,卿卿我我。最后按惯例,以武戏闹天宫压大轴,热闹结束。</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在开堂会的几天前定好的戏码,取消了“找戏”。</p><p class="ql-block">前面说到过的红楼梦十八回中贾贵妃省亲一节,贵妃点了四出戏。书下面写道:“...刚演完了,一太监执一金盘糕点之属进来,问:“谁是龄官?”贾蔷便知是赐龄官之物,喜得忙接了,命龄官叩头。太监又道:“贵妃有谕,说“龄官极好,再作两出戏,不拘哪两出就是了。”贾蔷忙答应了,因命龄官作《游园》,《惊梦》二出。...”这一段就是描述了在第一次所点戏演完之后,参加堂会的主人和客人所加点的戏称为找戏,找戏让堂会戏活起来了。客人不是被动听戏,他可以主动选择,主人由要艺人去唱什么,变成需艺人去满足客人的要求。而艺人准备的剧目,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大大提升了。当时一个演员会150出到200出戏不算稀奇,点什么戏都能唱。有很多外面不常演甚至长期绝迹于舞台的剧目,由于主人家要看,也会在堂会上出现。</p><p class="ql-block">“找戏”的过程是不是很有现在的台上台下“互动”味道?</p><p class="ql-block">婚礼一结束,堂会戏就开锣,根本没有现场点戏的环节,说实话这是明智之举,避免了尴尬。过去一些待客尊长的老礼,现在的人懂得不多,这万一主人贵客尚未开口,底下却吆喝起来,岂不乱了套?这还是小事,不懂戏的人万一点出了吆蛾子,晦气犯忌,麻烦可就大了!</p><p class="ql-block">“日必观戏”的超级戏迷慈禧太后是属羊的,所以剧目名称里带“羊”字的戏一律不能唱,如《变羊记》、《洪羊洞》、《牧 羊圈》是万万不能上演 的。即便戏名不带“羊” 字,只是里面的戏词带 也不行,也必须得改。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慈禧 太要求改《玉堂春》戏 词的事儿。在《玉堂春》 中,有这样一句唱词,“苏三在此有一比,好比那羊入虎口有去无还。”演员们为了避开”羊”字,最后只得改唱: “好比那鱼儿落网有去无还。”</p> <p class="ql-block">著名武老生王福寿在宫外跟人合伙开了个羊肉铺,本来和唱戏无关,可这也照样犯了忌讳,慈禧吩咐不许给他赏钱,原因是:“他天天剐我,我还赏他?”慈禧不只避讳属相,连性别也避讳,譬如说她绝不允许唱词中出现辱骂女人的话。著名的净角麻穆子就比较倒霉了。一次他老老实实按本子唱了句“最毒莫过妇人心",惹得慈禧勃然大怒,被重打了80大板。此外,在慈禧面前唱戏,尤其是在慈禧生日前后,“杀” “死” “亡”一类不吉利的字眼更是大大的忌讳。至于改的唱词是否符合剧情,她是压根不管的。</p><p class="ql-block">明清两朝,私人的堂会戏偶犯忌讳,也不会影响到身家性命、个人前途。但官府衙门的或官场上的堂会戏就比较复杂,点戏不当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清人无名氏在《佐贰须知》“新选事宜”条里,就特意为新选官员赴堂会点戏时,开了一个方子:“饮酒看戏,切务轻点戏文,恐犯忌讳。”于是,在京师就出现了时称“戏提调”的懂戏之人。戏提调为堂会主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定戏园、定席位、定戏,监视戏班举动等等,几乎全由他操办,宾主就很轻松了。这有点像今天的经纪人,但最重要一点,是他懂戏,极懂戏!这就保证了点戏和唱戏不会出纰漏。这就有点像盗墓行业里的摸金校尉,搭着性命的绝活。</p><p class="ql-block">相传当朝大官为母贺寿,点了《辞朝》,自以为曲文完美,沒想到当伶人正要唱到“母死王陵归汉朝”时,伶人突怵然,遂当场改词为:“母在华堂儿在朝”,差点犯了大忌!虽事后得官人重赏,但好似走了一遭鬼门关,亦是惊出一身冷汗。</p><p class="ql-block">当然堂会也不是好唱的:有权有势的主儿办堂会也气儿粗,不乏仗势欺人之辈。1917年(民国6年),北洋军阀段祺瑞欢迎桂系军阀广西督军陆荣廷来京,在金鱼胡同那家花园演堂会,大轴是谭鑫培的《洪羊洞》。当时谭鑫培因患感冒,婉言谢绝。可是第二天,警察局来人用恐吓的口气对谭鑫培说:“你要是不唱这个堂会,小心明儿就把你抓起来;你要是唱这个堂会,明儿连你的孙子,也可以放出来。眼前摆着两条道,你拣着走吧!”说完扬长而去。(谭鑫培的孙子,叫双儿,在一个月前因事被拘留)。谭鑫培处于威胁逼迫之下,抱病去唱堂会,唱完后回家不久就病逝了。所以社会上流传着:“欢迎陆荣廷,气死谭鑫培”这样的话。</p><p class="ql-block">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段相声《关公战秦琼》,说的是前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在济南为其父祝寿,办堂会,寿公乱点戏谱,闹得伶人手足无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堂会戏集锦</b></p><p class="ql-block">苏州评弹是苏州的地方曲艺,用苏州方言来演唱,吴侬软语,曲调优美,是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浮云散明月照人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团圆美满今朝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浅,池塘,鸳鸯戏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裳翠盖并蒂莲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双双对对恩恩爱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暖风儿向着好花儿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柔情蜜意满人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根紫竹直苗苗,送给宝宝做管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萧儿对着口,口儿对着萧,萧中吹出相思调,问哥哥这管萧儿好不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小鲤鱼粉红腮,上江游到下江来。头摇尾巴摆,穿梭游得快,手拿钓儿钓将起来,问妹妹呀,这管钓儿好不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越剧,中国戏曲五大剧种之一。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越剧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p> <p class="ql-block">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眼前分明外来客,心底却似旧时友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也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昆曲代表曲目《牡丹亭》中的选段。</p> <p class="ql-block">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的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今天为大家带来的京剧,选自梅兰芳经典代表曲目《四郎探母·坐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坐宫》是京剧《四郎探母》中的其中一折。讲的是北宋时,辽邦设“双龙会”于幽州,邀宋太宗(光义)赴会议和。杨家八虎护驾随往,中伏兵败,四郎(杨延辉)被擒改名木易,与铁镜公主成婚。十五年后,适辽邦萧天佐摆天门阵,杨六郎(杨延昭)御于飞虎峪,佘太君押粮抵营。四郎思母,欲往探,为公主识破,乃以实相告。公主计盗令箭,助其出关。</p> <p class="ql-block">《闹天宫》,是京剧中的传统经典剧目。《闹天宫》原名《安天会》,是以孙猴子为主角的,故提起《安天会》就不能不提猴戏,猴戏即孙悟空戏,广受戏迷追捧。由于此戏有精采打斗,广受戏迷追捧,在一场演出中常作为压轴大戏。</p><p class="ql-block">那天的堂会戏中就选它做了大轴戏!</p><p class="ql-block">如果天气好,风和日丽。堂会戏在外举行真是享受。在古色古香的庭院随意坐,品着茶,听着戏...时间都在飘香。</p> <p class="ql-block">堂会这种形式除了可点戏,还可以边吃、边聊、边看,比较舒服随意。来的人也注意自己的身份和举止,乱扔东西和大声喧哗较少,这些都是剧场商演所不具备的。所以,<b>看堂会戏的环境也远比剧场要好。这也是堂会戏的有高人一等感觉的特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堂会,堂会戏:</b></p><p class="ql-block">这一“眼前耳边的乐趣,席间身旁的雅兴”的风华年代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梨园弟子的身影像柔丝般的轻烟,霏零的疏雨在人们视野中飘去,但它的道不尽的故事,留下的风雅余韵依旧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b>你走远了吗?</b></p><p class="ql-block">时代在前进,社会更加包容,人们更加友善,创新堂会这种戏剧表演舞台,让它更贴近老百姓,丰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需要。<b>如果这种追求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22日补记</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十不闲”源于北京,康熙年间(1662—1722)始在北京流行,由凤阳花鼓发展而成。十不闲是由艺人所用的十不闲(乐器名,为一木架上缀单皮、鼓、镲等数种打击乐器,<b>有点像架子鼓</b>)而得名,架子上有十样乐器,其中有八样乐器均用丝带拴在横梁上。架子下面连着一个踏板,架子正中有一个单皮鼓、锣鼓镲。表演时一人居中,连拉带打,左手夹两鼓锤,敲打单皮及大鼓。右手拉绳,敲小锣及小镲,其大镲之绳系于地,用脚踏之使响。言其手忙脚乱,口中唱词,所以谓之十不闲。</p><p class="ql-block">光绪年间(1875—1908),慈禧太后曾数次召莲花落艺人(十不闲戏的一个班子)进宫演唱,赏赐颇丰,并着选赵星垣等十几个艺人入宫充任教习,教宫中太监演唱。由此,莲花落一度昌兴。</p><p class="ql-block">**旧时戏班中演出习俗。在一些婚寿喜庆堂会上,亦必于正戏开演之前,加演由独角表演的舞蹈戏《跳加官》与《跳财神》以志吉庆。</p><p class="ql-block">加官多由生脚演员扮演,出场时头戴相纱、面具,身着大红或黄色或绿色加官解袍,手执一迭条幅,上书“天官赐福”、“加官进爵”、“一品当朝”、“富贵长春”等字样。表演者和着场面鼓乐的节奏,灵活运用各种夸张性身段、步法,循着独特的舞蹈程式,欣然起舞,边舞边“跳”,边向台下逐一展示条幅上的吉祥词语,摆出各种富有塑型美的亮相架势,形成庄严而热烈的艺术效果,借以向观众表示祝贺与欢迎。在演出中,如遇有官场显贵或工商界巨子入场观剧,不论台上戏演至何处,务必暂停,改由扮加官之演员出场献舞,展示“连升三级”、“招财进宝”、“鸿福齐天”等条幅,以示恭迎。这时,入场者当酬以赏资。此种跳加官在某些盛大堂会上,可多达数次乃至数十次,戏班所获赏费亦颇可观。</p> <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祝女儿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