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干旱了一个夏天的鄂尔多斯,进入九月中上旬后,一下子变得雨水充沛起来,凄凄沥沥的秋雨一连下了好几天,天气一下子感觉清冷起来。但到了九月十六日这天,天气放晴,湛蓝如洗,明媚的阳光柔柔的洒在大地上,让人倍感温暖和舒适。上午10点左右,在久负盛名的东胜九成宫旅游区的中心广场上,活跃着一群身着红衣黑裤的人们,他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在场地上又蹦又跳,又喊又笑,做着各种各样的游戏,玩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给人感觉是一帮顽童在撒欢,可走近一看才发现他们尽然是一帮年过花甲的老人,真是不可思议。<br> 他们是什么人?在这里干什么?告诉你吧,他们是我和我的老师同学—原伊盟师范学校81届53班(化学班)的师生,我们在这里正在搞毕业40周年聚会呢!</h3> <h3>大家手拉手,肩搭肩,脚步轻盈,曲不离口,跟着导师做着各种各样的游戏,叽叽喳喳,嘻嘻哈哈,好不热闹!此时此刻,他们完全忘记了年龄,忘记了一切,活像一群活蹦乱跳的少年。</h3> <h3>说起这次聚会,那真是一场说干就干的快速战,从筹划到实施不到十天就完成了,而且是非常的成功,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场面之震撼,气氛之热烈,堪称同学聚会之典范,用主持人张怀林的话说,那真是“盖了帽了!”<br> 这次聚会即是偶然又是必然。“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杜甫的这种感慨,想必我们都有同感,四十年过去一定有你想见的人,也一定有你想倾诉的事。也许是受其他兄弟班级聚会的影响,也许是人心所向、水到渠成。一天晚上,孙桂林同学在班群里的一个提议,立刻引起了众多同学的共鸣,希望我班也搞一次40周年的聚会。于是班长黄建全和书记巴格那在征得同学们的一致同意之后,就立即决定举办毕业40周年同学聚会活动,并很快推选了几位热心肠、有担当、能力强、肯吃苦的同学组建了聚会组委会,为这场聚会开始忙碌。</h3> <h3>这就是为这次聚会付出智慧和辛劳的组委会10名成员。他们是黄建全,巴格那,李文飞,张满仓,张凤珍,任丽凤,杨靖华,郭秋英,陈耀迪,张红卫。<br>接受任务后,他们分成会务组、联络组、后勤保障组和财务组四个功能组,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各显其能,有序推进。他们先是聚在一起开会制定方案,起草邀请函,制定聚会徽标,定做文化衫,征集个人信息,然后去选址订餐,挑选礼品,精心策划聚会流程,编排节目,准备服装道具等,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他们除了要照顾好各自的老人孩子,处理好各自的事务外,还要操心聚会的事,他们牺牲自己宝贵的休息时间,加班加点的忘我工作,在不足十天的时间里成功举办了一次高质量、高水准的同学聚会,受到各方面的一致好评。<br>组委会的同学们,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的辛勤付出和日夜操劳!</h3> <h3>这是我们这次聚会的徽标,红黄相间,喜庆大气,与红色的文化衫完美组合,浑然一体。</h3> <p class="ql-block">时间过得真快,斗转星移弹指一挥间,我们从伊盟师范学校毕业已经整整40周年了!遥想当年,我们还是一群意气风发、活力四射的青春年少,通过1979年的高考,从伊盟的各个地方汇聚到伊盟师范这个被现在人们誉为世界三大名校(牛津、哈佛、盟师范)的育人基地,在化学班开始了我们清苦而有意义的学习生活。课堂上我们如饥似渴的学习专业文化知识,课堂外我们一起吃饭睡觉,一起跑步打球,唱歌跳舞,到了周末还相约去逛街、看电影……我们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却像亲兄弟姊妹一样,在伊盟师范五十三班这个幸福的大家庭里度过了充实而又难忘的二年幸福时光,结下了纯洁的友谊。</p><p class="ql-block"> 1981年7月,我们学业有成,带着各自的理想,踌躇满志的奔赴伊盟教育战线的的各个角落,去播撒希望的种子。四十年来,同学们或耕耘教坛,或学林探索,或商场博弈,或宦海升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打拼,在各行各业都做出了骄人的战绩,从一个个莘莘学子成长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为改革开放和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如今我们已从从青春年少步入花甲之年,离开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回归家庭和社会,从父母的孩子成为孩子的父母、孩子的祖辈。40年来,无论身处何处,身份如何改变,角色如何转化,我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创造生活和实现自我价值过程中品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之后发现,让我们难以割舍和无法忘怀的还是我们同窗情谊。四十年的化合分解、四十年的氧化还原、四十年的提纯萃取,四十年的聚合聚变。悠悠四十载慢慢人生路,人生沉浮世事沧桑,但无论怎样,“同学”永远是我们彼此的牵挂,这种牵挂深深浸润四十年的岁月,穿透四十年的时光,那清苦又快乐的师范生活仿佛还在昨日,历历在目。四十载的同学情如同一坛老酒浓厚甘醇,回味无穷,历久弥新,四十载的沉淀让我们的友谊升华,四十载的情感依然让人感动,值得我们一生去回忆、收藏、珍惜。</p> <p class="ql-block">我们班同学大都是回复高考的第三年—1979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只有少数是初中毕业,还有极个别是下乡知识青年和回乡知识青年,所以年龄跨度有点大,最小的要比最大的小到五、六岁。我们这届是伊盟师范学校专门为中学教育培养人才的,共招收了语文、历史、政治、数学、化学、物理和英语共七个专业班,办学条件也非常简陋,师资力量缺乏。从下面的毕业照片中不难看出,那时的母校(即现在的八完小)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只有几排低矮简陋的教室和宿舍,校门在东边,西北边有一片菜地,那里有很多树,是我们清晨和傍晚学习和背诵的好地方,最南端有一个很大的操场,没有硬化,是师生们用人工平整出来的一块自然沙石地面,里面也没有什么体育器械,只有几个单、双杠,旁边有一个篮球场,操场四周是我们亲手栽种的小白杨。如今40年过去了,留在我们记忆中的老校舍早已荡然无存,只有当年那些杨树还在,它们已经由小白杨长成了参天大树,见证着伊盟师范学校几十年的发展变化。记得我们刚入学的时候,学校的集体宿舍还没有床,一进门是一个狭长的过道,过道两边是两排大土炕,每个炕上能睡五、六个人,一屋能住十几个人。我班男生几乎都是住校生,他们住在三、四个宿舍里,我班的女生虽然多(共16个),但大多数是跑校生,住校生只有有七个,和物理班的女生合住一间宿舍,每天安排值日生轮流打扫卫生,烧炕,冬天没有暖气,还要生火炉。这土炕不比木床,做好了烧热了,睡上去非常舒服,如果没做好的话那就麻烦了!不烧吧,阴冷潮湿,烧吧,烟熏火燎,有时遇到风打灶会搞得满屋烟尘,呛的人无法入睡,睡着了又怕煤气中毒,所以索性就不烧炕了,以至于到了冬天炕上很潮,甚至有结冰现象,有的同学因此落下了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根。好在第二学期学校就改造了住宿条件,拆炕换床,我们睡上了高低床,一间宿舍只有六个人,同班同学可以独立住在一起了。住宿条件好转了,可伙食很还清苦。学校的大礼堂就是我们的食堂,我们的主食以玉米窝头和钢丝面为主,副食主要是清水煮白菜(或圆白菜)冬天是酸白菜,偶尔能吃一次白面馒头和肉炒菜、肉烩菜,见点荤腥,大家会高兴的敲碗击盆,欢呼雀跃。我们每天吃饭自带饭盒去食堂分组排队打饭,虽然饭菜不是很好,但对大多数农村来的同学来说,感觉已经很好了,个别饭量大的同学还吃不饱,需要配备炒米、炒面等辅食来接济。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周末去外面食堂改善一下伙食,顺便逛逛街,看看电影,小日子过得还挺滋润,感觉很快活。</p> <h3>这就是我们四十年前的全体师生毕业照。朴素的外表掩盖不住我们一张张年轻的笑脸,各个精神抖擞,意气风发。我们的老师各个才气十足,年富力强,一派欣欣向荣、大展宏图的景象。</h3> <h3>这是当年我们53班的班委会成员</h3> <h3>这是当时的伊旗同学全部阵容。对了,这里面还有籍贯是伊旗的班主任老师—郝广卿,他是刚刚毕业留校任教的新老师,和我们一样年轻,你能从中识别出他吗?</h3> <h3>这是各旗中人数最多的达旗同学,只有两名女同学,我们班同学大都是回复高考的第三年—1979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只有少数是初中毕业,还有极个别是下乡知青。郭玉琴同学就是以达旗下乡知识青年的身份考入伊盟师范学校学习的,另外还有几名男生也是下乡或回乡知识青年考进来的。</h3> <h3>这是上学期间达旗男生在旧文化馆楼前的合影,那时的东胜楼房稀少,因此这个六层小楼成了这个城市的最高建筑,它和烈士陵园都是东胜的标志性建筑,是人们最喜欢合影留念的好地方,如果有点小钱,还可以跑到当时东胜最火百花照相馆去找专业摄影师拍个艺术照,那里不知留下了多少我们这几届学生年轻的身影。</h3> <h3>这是毕业前夕撖治国同学收集到的部分同学的单人照片,刚刚二十出头的我们各个精神焕发,神采飞扬。</h3> <h3>这是杨靖华同学相册里珍藏的大多数住校女生的单人照片,仔细看看,有三张相的装扮是不是一样的?那都是租用百花照相馆的衣帽照的。</h3> <h3>那年那月的我们是多么清纯、多么俊俏呀</h3> <h3>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毕业季也是合影季,给未来留下很多回忆,那些没留下多少照片的同学,你们不后悔吗?对了,为了节省版面,这里多放了一张彩照,它可不是当年的照片,是85年我和郭秋英、白芮先同学毕业四年后第三次做同学,在内师大校园里的合影。为了追求一张本科文凭,我们舍家抛业,经过了中专—大专—本科七年的学习历程,这是何等的执着,又是何等的有缘啊!</h3> <h3>都说女人爱花、爱臭美,喜欢拍照,可我们班的男生一点也不比女生差,你看了这些照片就知道他们多爱臭美了!一阵室内,一阵室外,一会儿中山装,一会儿运动装,一会儿又休闲装,又是墨镜又是喇叭裤,多时髦啊!</h3> <h3>还是这帮爱臭美喜折腾的男生!</h3> <h3>同桌同舍的好朋友,毕业前夕我们去多次光顾东胜百花照相馆,拍了很多照片,自己没有漂亮服装,就借用照相馆的衣帽去拍照,你可以看看前面的单人照,我发现别的班的同学也有和我们一样打扮的照片,在当时这就算是艺术照了,我们用照片记录青春岁月,留给未来的回忆。<br>要毕业了,同室的姐妹们在校门口留个纪念吧,如果不是这张照片,我们也许已记不清母校当年的外貌了。</h3> <h3>这是刚参加工作后东胜女生的一张聚会照片。那时有人已成为风情万种的少妇,有人依然是快乐的青春美少女。这9名跑校女生那可是当年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每当上学和放学时分,他们就骑着各自的自行车出现在校园的过道里,像一阵清风飘过,消失在男生们仰望的视线里。</h3> <h3>我们的同学各个积极上进,他们深知一个中专文凭在以后的竞争中是立不住站不稳的,所以在毕业后通过在职进修、函授学习等途径相继拿到了大专、本科、研究生等文凭,为做好本职工作打下结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后来的职称晋升创造了有利条件。毕业几年后,好多同学因学习又走在了一起,再度成为同学,这是毕业五年后在呼市进修学习的同学团聚时的合影。</h3> <h3>毕业前十年,大家都为家庭和工作所累,很少来往,所以这段时间的照片也很少。直到2000年后,大家才逐渐走出来,平凡来往起来,留下了许多聚会照片。</h3> <h3>这是2001年我们毕业20周年聚会时的合影,两次相隔20年的聚会,差别还是蛮大的。</h3> <h3>这是20年前聚会时全体女生与三位恩师的合影。刚入学的时候,马守田老师已过而立之年,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给我们代物理课他已能熟练驾驭教材,游刃有余。郝广卿老师和吕正茂老师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留校任教的年轻老师,跟我们是同龄人,他们虽然年纪轻轻却勇挑重担,攻坚克难,承担起了为我们讲授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教学重任,为了教好我们,他们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三位老师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我们树立了极好的榜样,即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又是我们的人生导师。</h3> <h3>这是同学们赴薛家湾参加高瑞同学女儿十二岁生日庆典时的合影</h3> <h3>在学校亲如弟兄姊妹,出了学校门依然亲如一家,这就是同学。这是我班的达旗同学携各自的家属,在春节期间举办的一次团拜会留影。</h3> <h3>这是去伊旗给同学达礼后,途经康巴什政府广场的合影留念。</h3> <h3>这是去鄂旗达礼,同学们顺道去李文飞同学的农场参观的情景。大家同吃一锅饭,同睡一个炕,有说有笑,好像又回到了四十年前的师范集体宿舍,体验了一次住校生的生活。</h3> <h3>这是去伊旗达礼时部分同学在旅游区游玩的合影</h3> <h3>都说同学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姊妹,这话一点不假。同学在一起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拘无束,开心快乐。只要一有机会聚在一起,他们就要想方设法的让自己开心。我们有个同学叫郭玉琴,早年随父母从大城市支边到达旗,并成为一名下乡知识青年。渴望知识、要求进步的她一边劳动一边学习,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1979年与我们一同参加高考,被录取到伊盟师范学校化学班学习。毕业后她去了呼市,由于地域所限和家庭所累她很少参加我们的聚会,20年的聚会她没能参加,这次40年的聚会她又未能如愿,可我们的心却从来没有走远。2016年,应我们邀请她终于回到了她曾经学习和生活过的第二故乡,与我们在东胜的部分同学进行了为时三天的狂欢,弥补了聚少离多的遗憾。这是那次我们参加聚会的所有师生在酒店的合影。</h3> <h3>这是我们陪玉琴同学在康巴什新区草原情广场的参观留念。</h3> <h3>我们相聚在这个象征着草原文化的大茶壶下。</h3> <h3>这是几个女生陪郭玉琴同学重游师范校园的情景,往日低矮破旧的校舍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的教学大楼。</h3> <h3>这是在北京打拼的李志光同学回家乡跟师生聚会的情景,这回三位恩师难得都到场了。</h3> <h3>同学是最好约的玩伴,只要有人一声招唤,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就开始了。这是在东胜的女生闲暇时相约去东胜周边游玩的快乐情景。</h3> <h3>不管是酒店餐馆,还是旅游景点,到处都留下了我们欢快的身影。</h3> <h3>同学们在蒙古源流和政府广场的合影</h3> <h3>乌兰木伦湖畔游玩的留影</h3> <h3>我们这次聚会的时间是2021年9月16日至17日两天。16日一早,大家从四面八方汇聚在东胜晶晶宴会城,统一乘大巴赶往九成宫旅游区。在一路的欢声笑语中我们很快抵达目的地,在完成住宿登记手续后大家放下行李,跟随工作人员来到了景区的中心广场,跟着拓展师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开心快乐的游戏活动,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br> </h3> <h3>下面就是我们所玩的各种游戏,有热身破冰活动、扑面而来、洞房花烛夜、动物世界、母鸡下蛋、激情四射等几个环节。每个游戏都别具一格,独具匠心,引得笑声阵阵,乐得前仰后合,估计这是我们一生中笑得最多、最开心的一天了!</h3> <h3>大家围城圆、手拉手做的“热身破冰活动”游戏,一下子仿佛回到童年,找到了“丢手绢找朋友”的感觉;游戏中被抓到的人拉出场再去做“洞房花烛夜”的游戏,自己随口说出的词语被训练师编进游戏里说出来,会把人笑喷;如果让游戏中被抓到的人再去模仿“动物世界”里的大猩猩去做求偶动作,你说它能不可笑吗?看看这些照片你就可以想象到现场当时的气氛有多么热烈了!</h3> <h3>这个游戏叫“扑面而来”,是最可笑的一个,就是用扑克牌嘴对嘴传递面粉。这可是个高难度动作,要做到快、精、准。我们是第一次玩这样的游戏,由于配合不好搞出好多笑话,有顶掉帽子的,有撒落面粉的,有控制不好气流倒吸一口面粉呛着的,还有止不住笑声喷对方一脸面粉的,至于传递面粉的动作那就更是千姿百态、滑稽可笑了,你看看照片中弥散在空气中的白色粉末和白“胡子”的老头段维和就知道当时的情形了是多么可笑了!</h3> <h3>这个“母鸡下蛋”的游戏可是个体力活,你不好好蹦哒,下蛋(乒乓球)就少了,你的团队中午可能炒鸡蛋就不够吃了。参加这个游戏的几个“母鸡”为此付出了浑身解数“下蛋”,以至于聚后几天还腰酸背痛腿抽筋,可是卖了老大劲了!</h3> <h3>这个“激情四射”的游戏可是个技术活。把一个小光盘用弹簧绳穿起来,再连到两个男生的腰带上,通过扭动腰部来让光盘移动,这可比拔河难度大多了,不是你劲大就能取胜,全凭技巧腰功,这是不是检验男人肾功能强弱的一个好方法呀?</h3> <h3>在玩过各种有趣的游戏之后,同学们的距离感和陌生感全无,好像一下子又回到了40年前的学生时代,大家以各种理由在这里自由组合,任意摆拍,用镜头留住美好瞬间,记录友情。</h3> <h3>“惊回首沧桑已过四十载,喜重逢畅叙当年同窗情”,这是我们伊盟师范学校81届化学班这次聚会的座右铭。拉起横幅,排排站好,拍下聚会的首张“全家福”,拉开聚会的序幕。</h3> <h3>这是本次聚会全体女生与两位恩师的合影。郝老师依然年轻,混在学生群里做游戏被逮时,训教师居然没认出他是老师;马老师虽已年近古稀满头银发,可他精神抖擞,喝酒、做活动一项不落,全程参与,处处都是我们的好榜样。</h3> <h3>53班的女生,在上学时就是伊盟师范校园里的一朵朵校花,她们聪明、漂亮有活力,各个身怀绝技,魅力四射。40年过去了,而今她们依然是风韵犹在,气质非凡,一点不减当年。别看她们在班里只占了四分之一的比例,但她们所起的作用却不可或缺,这次聚会从策划到组织实施她们可是立了头功的。</h3> <h3>为了让聚会更加有条不紊,各具特色,组委会把同学们按照当年入学来源和地域特点分成四个小组长,由极具威望、责任心很强的孙桂林、赵宏伟、李广林、杨作霖四位同学任小组长,组织本小组成员参加集体活动。<br>这是各个小组在拓展基地里的合影留念,大家通过美篇后面的短视频还可以看到16日晚上九成宫大食堂主会场里他们的劳动成果。</h3> <h3>上午的拓展训练活动结束后,我们又参观了九成宫主会场周边的各个功能区。<br>这是我们在参观九成宫的酒庄,这个小院很有特色,除了各种各样的窖藏陈酿外,还有很多叫人喜欢的地方,爱臭美的女生们不放过任何一个摆拍的机会。</h3> <h3>不知不觉已到中午时分,我们坐景区的观光车去“陕北人家”共进午餐。我们在陕北妹子甜甜的歌声中走进了农家小院,喝下陕北汉子敬上的摔碗酒,又盘腿坐在土窑洞的热炕上,饱尝了一顿非常可口的陕北菜肴—八大碗和九成宫农场自己栽种的无公害的玉米、红薯、南瓜和西红柿等各种农副产品。稍事休息后,紧接着就去游玩了让人心跳而又刺激的玻璃栈道、玻璃滑梯,水上漂流,足足的过了一把顽童瘾。</h3> <h3>下了车,穿过桥,再上一道坡,就是“陕北人家”了!这个选址真是不错,很形象的还原了陕北的地质地貌,走进它仿佛到了真正的陕北。</h3> <h3>“千家万户哎嗨哎嗨呦,把门开唉嗨唉嗨呦,快把咱亲人迎进来,咿呀咿呀来吧呦……”在一阵阵清脆的歌声中,几个身穿花布衣系着红布兜的漂亮陕北妹子把我们迎进院,几个身穿白马褂,头带羊肚手巾的陕北汉子给我们敬上摔碗酒。脖子一仰美酒下肚,手臂一甩酒碗落地,收下幸福,摔去烦恼,摔碗酒喝得那个叫畅快。</h3> <h3>土窑洞里团团坐,美酒佳肴尽开怀。</h3> <h3>在“自家”窑洞前留个纪念吧,绥德、府谷、米脂、延川,这可都是革命老区,习主席到访过的地方啊</h3> <h3>酒足饭饱之后,我们又乘坐观光车来到了九成宫的游乐中心,去体验刺激和心跳的感觉。</h3> <h3>蓝天白云下,高高的玻璃栈道上,留下了同学们快乐的身影,少数几个有恐高症的同学也在大家的鼓励和搀扶下,顺利通关,越过了心里那道坎。</h3> <h3>两人一组玩漂流,乐到极点也没有得意忘形,绅士风度十足,真是高素质啊!</h3> <h3>走步梯大家没啥问题,不过就是耗费点体力罢了,可走山上的斜梯和下滑梯那可是要胆量的,动作不协调也会出问题的,幸亏有同学在身边保护,手脚不灵便的也没出啥意外,真是老天保佑啊!</h3> <h3>玩过水上漂流,同学们又步行来到了九成宫的农牧中心,在陈列室看到了早年见过和用过的许多农具,倍感惊喜和亲切,还在采摘园里看到了香蕉、莲雾等南方水果,并亲手采摘和品尝了九成宫人自己栽种的番茄等绿色食品。</h3> <h3>在农牧中心的温室大棚看到了平时少见的香蕉和莲雾等南方水果,大家格外青睐,纷纷与之合影留念。</h3> <h3>这是我们们在九成宫的“家门口”留影,同学拍,师生拍,亲家拍,想怎么拍就怎么拍,在“家”里就是这么任性。</h3> <h3>这里的看点真是多,道路上,停车场,温室里,酒庄内,陕北人家院落里,到处都留下了我们的身影。</h3> <h3>照片太多了,只能拼图展示了。</h3> <h3>在九成宫拓展训练基地周围,同学们无拘无束的走着、看着、拍着,你看他们脸上的笑容就知道玩得有多嗨!这里的小白鸽非常好客,看见我们纷纷飞来觅食,它们一会儿在地下,一会儿在空中,一会儿又在你身上,同学们慷慨解囊买下鸽食投喂,玩的不亦乐乎,没想到他们和小白鸽又成了楼上这排男生眼里的风景,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h3> <h3>告别了可爱的小白鸽,天色还早,我们又坐着观光车来到了九成宫最东边的蒙古大营,在蒙古包边留下了第三张“全家福”。</h3> <h3>湛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地,清澈的湖水,白色的蒙古包星星点点洒落在绿色的草地上,远处还有牛羊在吃草,好一幅草原美景。此情此景,爱美的女生怎可拍一张罢休?怎么也得来几张摆拍。</h3> <h3>我们这次聚会用到两种交通工具,大巴车将我们从东胜运至九成宫,在这里度过一天的欢乐时光后,第二天又载着我们去参观母校新址,畅游康巴什的各个景点,最后又将我们运回东胜。旅程虽短,但欢乐不减,车上的我们异常活跃,谈笑风生讲笑话,老哥新歌唱不停。景区观光车是我们在九成宫景区的代步工具,去“陕北人家”、高空玻璃栈道、蒙古大营,都需要搭乘景区的观光车,这是我们乘坐两种交通工具时的欢乐场面。</h3> <h3>九成宫白天的活动结束后,师生们又回到各自的客房,稍做修整后又带着各自服装道具兴高采烈的来到了这次聚会的主会场—九成宫大食堂,在这里共进晚餐并举办了一场隆重而热烈的庆祝仪式。</h3> <h3>那晚的大礼堂,被布置的喜气洋洋,流光溢彩。大舞台后方中央立着一块红色巨型牌匾,上面写着“惊回首沧桑已过四十载,喜重逢畅叙当年同窗情;伊盟师范学校53班(化学班)毕业40周年同学聚会”两行大字,把晚会的主题表达的淋漓尽致。在一阵热烈而欢快的音乐声中,我们聘请的校友,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张怀林先生首先登场,宣布晚会正式开始;然后由老班长黄建全同学代表全班同学致热情洋溢的欢迎词。紧接着各个代表队在组长的率领下以不同的方式依次登场亮相。</h3> <h3>这是由鄂旗、乌审旗和准旗同学组成的具有化学班特色的锰铬钾镁铝队(猛哥加美女),他们头扎白羊肚肚手巾和花头巾,腰系花丝带,扭着陕北大秧歌欢欢喜喜地登台亮相了!把老区人民热情好客的光荣传统带到了晚会现场,引来众多工作人员的目光。</h3> <h3>这是由东胜和达旗的同学组成的方阵—海海漫漫米粮川队,他们臂挂菜篮子,手持丰收的果实兴高采烈地登台亮相了!把农民朋友五谷丰登的喜悦带到现场,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h3> <h3>这是由杭锦旗和东胜同学组成的“蓝色杭盖队”。他们一身戎装,迈着整齐的步伐,合着“大海航行靠舵手”的乐曲,雄赳赳气昂昂的登台亮相了!最后用一个整齐的军礼向老师同学报道问好。</h3> <h3>这是由伊旗和东胜同学组成的伊东方队,他们身着蒙古盛装,手捧哈达,踏着欢快悠扬的蒙古迎宾曲登场亮相了!为大家献上草原人民最崇高的祝福:愿水草丰美,牛羊肥壮,人民永远幸福安康!</h3> <h3>这是四个代表队入场后,我们拍下的第二张“全家福”</h3> <h3>这次聚会们只请来了两位任课老师,一位是代无机化学课兼班主任的郝广卿老师,另一位是代物理课的马守田老师。我们把二位恩师请上台,送上礼物,献上鲜花,并由主持人朗读感恩词。我们组委会的同学对这次聚会十分重视,每一个环节都要仔细斟酌,反复推敲,力求完美。邀请函、感恩词、诗朗诵、三句半,哪个文稿的出台都是多人合作,一改再改。下面,我就把一个现场没有播出的极富化学班特色的、饱含感情色彩的感恩词版本附上,让大家从中感受我们40多年的浓浓的师生之情。<br><br>郝广卿老师:您的一个“好”字名副其实,您是我们心目中正真的“好”老师,您热情激扬引领着我们徜徉在分子原子之间,探索者物质正电和负电变化。年轻阳光,朝气蓬勃,个性分明是您留给我们最美妙的回忆。在您的讲解中我们燃烧着青春的光彩,溶解着生活的感悟,沉淀着人生的美好!在试管、量筒的碰撞声中催化了我们的成长,喷灯、石棉网交响曲中我们理解了世界化学反应的奇妙。您将最美的年华溶解进了我们的心田。认真严谨是您的讲课风格,乐观积极是您的人生态度。作为我们同龄人的班主任您情系学生,率先垂范。您对每一位学生的关心和指导如电石火花照耀着我们,任时光流转,五十三班今天的风采是您当年奠定基础的升华,您永远是我们心中那轮光彩熠熠的太阳。好人一生平安。 祝郝老师全家幸福,好上加好! <br><br>马守田老师:您深邃的目光仿佛能穿透物质世界的粒子引领我们到达世界的本质,您满腔热情熔化了我们对物质世界探索的畏惧,您兢兢业业的态度让我们的成长从匀速运动到加速运动;您用双肩托起我们的物理天空,您教会我们严谨和宽厚;您用超凡的想象力为我们勾勒一个又一个奇妙的物理世界,您用无与伦比的思维能力,带领我们穿越微观到达宏观。您用砝码承载您道德的力量,用天平丈量您做人的标准。您永远是我们的榜样。今天我们由衷的祝福马老师开心每一天,祝马老师全家快乐长长久久!<br><br><br></h3> <h3>当年给我们代有机化学的吕正茂老师因病未能参加聚会,18日我们选代表带着鲜花礼品和全班同学祝福去家中探望吕老师,衷心祝愿他早日康复,健康快乐的安度晚年。<br>在此,附上为他准备的感恩词:<br>吕正茂老师:年轻沉稳是您的品质,朴素细心是您的生活态度。您的品质和态度依然影响着我们。当年您讲的核糖核酸在今天成为常识DNA,您讲的芳香烃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鲜香。课堂上理智、幽默,自信、上进的您,激励着我们去打开有机化学的大门,您用妙趣横生的语言、神采飞扬的表情,带领我们在有机化学的殿堂中感受烷、醛、萘、脂的转化,而下课前那句‘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在我们记忆深处留有永远的位置,启迪我们在人生中炔、醇、苯。追求人生的真谛。您是我们的严师更是益友。在今天的聚会时刻,您是我们最牵挂的人,愿您身体正气十足,愿您生活茂盛如树。</h3> <h3><br>四位美女同学代表全班向到场的两位恩师献上鲜花和礼品,感谢他们40年前的谆谆教诲和精心培育,师恩难忘,铭记在心。愿老师健康快乐,幸福安康!</h3> <h3>这是我们穿上专门为聚会定做的文化衫,在晚会上拍下的第三张“全家福”。</h3> <h3>诗歌联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献给40年前培养我们的所有老师,谢谢你们扶我们上马。</h3> <h3>全体女生表演温文尔雅,端庄秀丽的旗袍秀</h3> <h3>西装革履的男生也不甘示弱,与旗袍装女生同台走秀。</h3> <h3>男女同学的蒙古袍走秀表演</h3> <h3>由黄建全、李睿、巴格那、撖治国四位男生表演自编自创自演的三句半—同学真好。<br> 同学真好<br>黄:锣鼓敲得叮当响,<br>李:我们四人齐上场,<br>巴:各位同学给面子,<br>撖:鼓掌。<br>黄:转眼分别四十年,<br>李:同学今天回校园,<br>巴:又握手来又拥抱,<br>撖:情意绵。<br>黄:同学相聚格外甜,<br>李:二年同窗三世缘,<br>巴:千里迢迢来相会,<br>撖:人全。<br>黄:人海茫茫情无边,<br>李:同窗生活浮眼前,<br>巴:毕业已过四十载,<br>撖:弹指间。<br>黄:四十年前十八九,<br>李:营养不良像干柳,<br>巴:穿戴破旧不好看,<br>撖:特丑。<br>黄:高粱米饭钢丝面, <br>李:少油寡水菜难咽,<br>巴:半夜饿的睡不着, <br>撖:抽支烟 。<br>黄:十来个人睡大炕,<br>李:虱子所有人共享,<br>巴:咬牙放屁打鼾水,<br>撖:睡得香。<br>黄:多数同学都胆小, <br>李:爱在心里不敢表, <br>巴:有心无胆处对象, <br>撖:难搞。 <br>黄:两位同学胆子大, <br>李:段维和与巴格那,<br>巴:瑞先凤珍被俘虏, <br>撖:拿下。<br>黄:感谢同学孙桂林, <br>李:早早建起同学群,<br>巴:大家群里来交流, <br>撖:沟通。<br>黄:敞开心扉多真诚, <br>李:一言一语慰心灵, <br>巴:兄弟姐妹几十个 <br>撖:大家庭。 <br>黄:山南海北传佳音, <br>李:天天聊天真开心, <br>巴:时常小聚合个影, <br>撖:特亲。 <br>黄:光阴荏苒年花甲, <br>李:儿孙满堂各有家, <br>巴:身体健康最重要, <br>撖:别犯傻。<br>黄:树立生活新理念, <br>李:早起早睡常锻炼, <br>巴:唱歌跳舞心愉悦, <br>撖:保健。 <br>黄:祝愿男生成富豪, <br>李:能吃能喝乐逍遥, <br>巴:爱子爱孙爱老婆, <br>撖:自豪。 <br>黄:祝愿女生天天笑, <br>李:健康漂亮像个宝, <br>巴:老公紧抱不放松, <br>撖:怕跑。 <br>黄:祝愿大家人人好, <br>李:现在将来永远好, <br>巴:兄弟姐妹齐欢呼: <br>合:同学真好! </h3> <h3>孙桂林和陈耀迪同学身着艳丽的蒙古袍跳起欢快的蒙古舞。</h3> <h3>穿上红袄袄,戴上花头巾,一群“陕北妹子”为郝根奇同学的独唱“酒瓶瓶高来酒杯杯低”伴舞。</h3> <h3>台上节目不断,精彩纷呈。台下频频举杯,祝福不断。</h3> <h3>师生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感谢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给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一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把我们又带进八十年代那个火热的青春岁月,勾起我们美好的回忆。</h3> <h3>音乐阵阵,舞步翩翩,情谊绵绵,快乐悠悠。</h3> <h3>隆重而热烈的主题晚会结束后,同学们还余兴未消,纷纷拥向白天玩拓展游戏的广场上,参加篝火晚会。当两位恩师和班长引燃篝火后,音乐响起,大家随着舞蹈师们围着篝火舞动彩带翩翩跳起安代舞,火红的篝火映红了一张张欢乐的笑脸。</h3> <h3>如果说16日的九成宫主会场的活动是开心快乐、热烈宏大的话,那17日的活动却是丰富多彩、意义非凡的。</h3> <h3>受疫情的影响,这次聚会的一大遗憾是没能如愿去原来的母校参观。但我们有幸去参观了迁址到康巴什的新校区,不过她现在不叫伊盟师范学校了,而是三校合一的鄂尔多斯职业技术学院,在学校的校史馆旧照片里,我们找到了母校的影子。<br>这是校领导在带领我们参观校容校貌的场景。</h3> <h3>这是在学校的操场上我们用自己的身体组成“五十三”班的字样,母校摄影师免费为我们用航拍记录下的美好瞬间。</h3> <h3>在学校的校史馆旧照片里,我们找到了当年全班的毕业照,看到了老校区当年的影子,勾起许多难忘的回忆。</h3> <h3>在新校区美丽的主楼前我们拍下第四张“全家福”,齐声喊出“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青春不老,我们不散”的豪迈誓言。</h3> <h3>告别母校,我们又驱车游览了康巴什市区的一些重要景观,在市政府门前的成吉思汗广场上,我们拍下了第五张“全家福”。</h3> <h3>最后,我们来到了康巴什刚刚建成通车的三号桥边,在桥下这片碧绿的草地上,摄影师给我们参加聚会的每个人拍下了用于相册制作的单人照和和许多组合照。蓝天白云,绿地红衫,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组合啊,同学们岂能轻易放过!</h3> <h3>四个小组在绿茵场上的合影</h3> <h3>各种自由组合的摆拍</h3> <h3>这是毕业后最早一批获得学习机会的同学,毕业一年后,他们通过考试再度成为同学,是伊盟教育学院成立后的首批大学毕业生。四年的同学今日相聚在绿茵场上,怎能不留个纪念!</h3> <h3>这是在呼市教育学院再度成为同学的合影留念</h3> <h3>这是因伊盟师范而结缘,又因同窗而同床的两对同学夫妻跟两位恩师的合影。</h3> <h3>已近中午,下一个活动时间已到,同学们还是不愿离开这个绿色的大“地毯”,难得一聚,机不可失,喜欢拍照的女生,不顾男生的无奈和酒店那边的催促,硬是缠着摄影师拍下了下面这两张接地气和飞天的照片才肯罢休。</h3> <h3>大家背靠大地,仰望天空,手拉手,脚并脚,在绿地上围城一个大圆环,拍下了象征着团结奋进的照片。如果是航拍,那效果会更佳!<br>下面这张飞天照,你能看出它是一帮花甲老人拍的吗?</h3> <h3>离开美丽的三号桥,我们急匆匆的赶往此次聚会的最后一站—鄂尔多斯国宾馆,在那里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告别午宴,为此次聚会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h3> <h3>这就是我们这次聚会闭幕地点—鄂尔多斯国宾馆。它是我市最高规格的酒店,这里曾接待过很多中外领导人和各界贵宾,我们能在这里聚餐是托贾山明老同学的福。</h3> <h3>这个手持鲜花的人就是贾山明同学,是鄂尔多斯国宾馆的现任老总。他为我们这次同学聚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仅包揽了两天的饮料、水果和糕点的供应,还在国宾馆为我们置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高规格午宴,为本次聚会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h3> <h3>在宾馆工作人员的引领和山明同学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国宾馆的各个场馆。<br>这是我们在演播大厅的合影</h3> <h3>这是我们师生在国宾馆的会客大厅的合影</h3> <h3>这是举行过世界沙漠论坛的场馆,不多不少,聚会师生刚好在这里能开个圆桌会议。</h3> <h3>参观结束后,我们最后来到豪华的餐厅,在这里举行了闭幕仪式,为本次聚会拉下帷幕。</h3> <h3>这是摆在聚会午宴餐桌上的部分食品,这哪里是食品,都是艺术品,谁舍得下口!这都是贾总令下属专门为我们聚会精心设计的,而且四个桌子造型各异,内容有别,各个栩栩如生,精彩绝伦,堪称艺术珍品,连每个菜名都有美好的寓意,可谓良苦用心啊!<br>谢谢山明同学,谢谢国宾馆的全体员工们!</h3> <h3>闭幕午宴上,巴格那书记代表组委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总结发言,对这次聚会给于了极高的肯定和评价。</h3> <h3>师生共39位,到哪都是四桌,四平八稳嘛。<br>爱拍照的女生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看着桌上这些艺术品忍不住又来一张。</h3> <h3>同学们纷纷上台表达心声,献上技艺。<br>这是李志光和吉侯山同学为大家表演诗朗诵和独唱。</h3> <h3>在最后的告别宴上,白发苍苍的马老师,拿起了久违的胡琴,为大家激情演奏了两首自己的保留曲目。</h3> <h3>下午四点,告别午宴在“我不想说再见”的歌声中缓缓落下帷幕,同学们恋恋不舍的挥手告别,带着美好的记忆回到了各自的家。聚会后的一周内,我们的班群异常活跃,聚会由线下转入线上,大家纷纷把自己拍到的照片和视频发在群里,供大家欣赏,老师和同学们对这次聚会都非常满意,写诗写词赞美,发表肺腑感言。<br>我们深信:这次聚会把我们的心靠得更近了,感情更加浓厚了,我们会将这份情谊继续延续下去,直到到地老天荒。<br>愿我们每个人都健康,平安,幸福,快乐!</h3> <h3>猛哥加美女队扭着大秧歌首先登场了</h3> <h3>海海漫漫米粮川队带着南瓜玉米登场了</h3> <h3>蓝色杭盖队身着军服迈着正步雄赳赳气昂昂的登场了</h3> <h3>伊东方队手盆哈达登场亮相</h3> <h3>蒙古袍走秀表演</h3> <h3>三句半表演:同学真好!</h3> <h3>集体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h3> <h3>游戏:激情四射</h3> <h3>游戏:洞房花烛夜</h3> <h3>篝火晚会上大家在跳安带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