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师逸事(三)

老谭

<h3>  物换星移几度秋,<br>  五峰青青山依旧。<br>  山下云师今何在?<br>  大江汤汤向东流。</h3> <h3>  云阳师范的校友们,你们还记得老县城五峰山下的云师吗?还记得云师的树人操场吗?那是从八十年代开始的全校师生星期一举行升国旗仪式和在国旗下讲话的地方。还记得操场上那个水泥篮球场吗?那是同学们或三对三打半场或全场比赛校园里人气旺旺的地方。也许现在来说硬化的篮球场,没有人会觉得新奇,因为这已经是绝大多数中小学校的标配了。可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这确是能引起哄动的事情。云师的硬化篮球场,在云阳城关就曾引发热议,因为那是云阳县第一个硬化的篮球场!建好后,不少人来参观,更有多支单位球队经常来这里进行比赛,比起土地板的球场,那感觉当然是一个字,爽!说到这个硬化的篮球场,就不得不说说云师七三级初中班。<br> 1970年,文化大革命正翻腾四海、震荡五洲。这一年春季,伟大领袖发出了“要复课闹革命”的最新指示,顿时给沉寂了几年的学校注入了活力。为解决云阳城关积存了四届的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问题,县里决定,云师也办初中,让闲着的教师和闲置的校产用起来,和云中一起同时招生,各招三个班。城关镇有6个居民片区,划片招生,一二三居民的学生读云师,四五六居民的学生读云中。县级机关单位多在云师负责招生的地段,虽然那时“读书无用”论盛行,但多数家长仍秉持“尊师重教”的理念,教育子女认真读书。云师的任课老师,也十分珍惜这难得的教书育人机会,敬业尽责。云师初中班的教风学风,在云阳城关颇有良好声誉。初中班全是走读,早上一节自习,晚上两节自习,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回家,每天要走6趟。家在一居民的同学,从小河口走到西坪的云师,差不多有四里多路吧,即是说一天要走二十五六里路,还有那刮风下雨烈日炎炎的时候呢!同学们精神焕发,好学上进。课堂教学就不说了,那早自习的琅琅书声,晚自习的安静作业,就是一幅幅勤学图,这在那个年代,犹显难能可贵。同学们不仅学习认真,劳动也很积极。毛坝乡是初中班的“学农”基地,一到抢收抢种的季节,这些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背着背包就出发,30里路,步行去,步行回,一去至少是一周。没有谁叫苦,没有谁喊累,没有哪一个掉队。同学们青春年少,思想活跃,爱好广泛,多才多艺。在全校的运动会上,他们和后来入校的中师72届73届的大哥大姐同场竞技,在短跑、跳高等项目上,是大哥大姐们不能及的。短跑出名的那位小男生张定健升入高一时,被地区选中参加省全运会的比赛。跳高出众的那位小美女曹书华创造的女子跳高的校记录,后无来者,成了永远的定格。那时样板戏正火热城乡,才初一的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也排演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的精彩折子。十一二岁的孩子扮演的沙奶奶、铁梅,阿庆嫂、刁德一、胡传魁,杨子荣、小常宝,虽显稚嫩,但那唱腔,那招式,无不展示超常的悟性和训练有素的功力。在川剧团的舞台,在人民广场的露天戏台,他们和专业表演团体同台献艺,同场展演,唯有他们,获得的掌声最多,最响亮。这满堂彩,满场彩,也是社会大众对云师初中班的肯定、褒奖!初中班这些小演员的出色表演,引起了省、地区专业人士的关注,派人来云阳遴选了蒲一兵、綦爱华两位初一的小同学到省艺术学校学习深造。<br> 1973年7月,初中班的同学们就要毕业了。对云师满怀深情的同学们在思考给母校留下什么有意义的礼物。得知当年暑期万县地区中师篮球运动会将在云师举行的信息,负责管理初中班的老师和三个班的班干部一起合计,决定将办公楼前的篮球场硬化,作为给母校的毕业献礼。办公楼前的篮球场是为万县地区第二届中专篮球赛抢修的,这届篮球赛,1965年7月在云师举行。为办好这次赛会,学校将原来分散的办公室和小会议室拆了,在原址重建了一字排开的办公楼,同时将办公楼前原总务处的办公室和库房拆除,平整出了一个篮球场。这样布局,校园显得敞亮大气。这个球场给这次赛事增添了不少亮色,因为它处在校园的中心地带,比下面大操场的三个篮球场更聚人气,方便了城区群众来观看比赛,所以一些重要的场次都安排在这个场地进行。还记得一天下午是云师和万县农校的争冠之赛,天公有意“作美”,中午一场跑跑雨把场地淋湿了。为了不影响比赛,云师师生迅速行动,用炭灰将湿地掩盖,保证了比赛按时举行,这也反映出土地板球场的缺陷。云师,太需要一个硬化的球场了。<br>  1973年5月初,硬化球场正式动工了。学校请来建筑社的师傅负责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当年的水泥是十分稀缺的物资,更主要是考虑怎样才能花钱最少,便决定采用那时流行的三合土硬化方法,将石灰、炭灰、水混合成三合土。石灰,由学校采买,炭灰,由初中班负责。三个班把这学期的劳动时间集中使用,分批安排。同学们全城出动,挑起箩篼满街跑,把机关食堂,餐饮饭店⋯⋯凡是用煤炭作能源的地方都翻了个遍,不用几天,各班搜集的炭灰便堆成了小山。材料备齐了,师傅将材料拌匀,在球场上铺开成六七寸厚的三合土层面。同学们像剁肉泥一样用木制的砍刀将三合土剁出酽酽的灰色浆汁,稍俟收缩凝固,再用木制的泥掌用力拍打成平整的地板。出于施工技术需要,需要一气呵成,三个班的同学轮班作业,晚上还挑灯夜战。同学们一个个成了灰人儿,灰浆人儿,都全然不顾。地板成型后制作篮球场地的线条,要用白色瓷片镶嵌线条。同学们刨遍了全城的垃圾堆,有同学甚至把家中还在用的有点小裂纹的瓷碗拿来解决最后的急需。通过十来天的挥汗劳作,一个崭新的白色线条分明的正规篮球场展示在世人的面前,这就是初中班同学的杰作。这个篮球场质量过得硬,满负荷用了三十多年,直到云师校整体搬迁。<br>  由于云师初中班良好的社会声誉,应家长要求,县里决定云师开办高中,招4个班。云师73初的学生便升级为云师75高的学生,从初中到高中,他们在云师学习生活了整整5年。这5年,是他们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年龄段,为他们后来下乡到农村接受锻练,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深造,步入社会立业成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他们也过上了含饴弄孙的退休生活,但是,在他们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盛年,也曾书写人生多彩的华章。有的参加了1977年“文革”后的首次高考,步入高校、中专学校的殿堂;有的参加了解放军,或在西北的铁道部队、或在西南的野战部队锻炼成长,还有保送到军队院校的;有的回了乡,进了厂,开过店,摆过摊,虽然历尽辛苦,但他们“不坠青云之志”,勇挑生活的重担,家庭生活依然有滋有味。时势造人材,红杏枝枝出墙来。发展的时代为年轻人报效国家提供了一展身手的广阔平台。他们之中从政的,有省交警总队的副总队长,省税务局稽查处长,全国百强县双流的政协副主席,在区县级机关委局担任领导和工作骨干的那就更多了。他们之中投身业界的,有三峡集团梯调中心主任暨国务院专家津贴获得者,长办库岸工程的领导,贵州省电力公司办公室主任,攀钢集团的高炉长,平安保险公司的高管,省电视台的新闻主播,更有众多的中小学校高级教师⋯⋯云师初中班高中班,以其整体出色的表现,成为云师的骄傲,成为云师校史特殊记录的一个篇章,因为它记录的是这所本是培养小学师资的专业学校在特殊年代基础教育方面取得的出色成绩。<br>  行文至此,这篇短文该结束了,但是,又觉意犹未尽,一吐方为快。人老话多,爱叙旧,其实是一个“情”字在萦怀。我是在初二接任初中班的语文课的,由初中到高中,我和他们一起学习生活了四年,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情缘。他们有加入共青团的意愿,我主动当他们的介绍人;课外活动,我和他们一起在运动场上为一个球而你争我抢。和同学们“熟”自不必说了,他们的家长,好多也成了熟人,在工作和生活方面,都给了我不少帮助和方便。离校后,同学们天各一方,早些年,我会经常收到他们的来信。有从院校寄来的,讲述他们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有从部队寄来的,描绘新疆甘肃的北国风光,讲述铁道施工尤其是扛水泥包的艰辛;有从农村寄来的,讲述他们创业的艰苦。一路走来,同学们对我的尊重关心帮助,一直伴随着我。回想历历往事,至今仍特别地暖心,温馨。举一件小事来说吧。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天,课后我去商业局旁边的供应点凭票买粉丝,卖粉丝的营业员是原云师初中班的陶维碧同学,见我在排队,她喊我到前面来,给我称了不搭配碎丝的好粉丝。有几个顾客有意见了,她理直气壮地说,“他是我老师!”在那个年月,在那样的环境里,我这个老师的心是多么的舒坦啊!2015年5月,他们举行隆重热烈的毕业40年聚会,把曾经的任课老师全请来了,我也随在成都的同学回云阳参加聚会。近两百师生欢聚一堂,浓浓的同学情,浓浓的师生情,强烈地感柒着每一位同学,每一位老师。<br>  五峰苍苍永在,江水泱泱长流。云师73初75高在云阳师范学校校史上,在云阳县教育志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br>  <br> 谭明煜 <br> 2021年10月 于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