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年会结束了,时间重新属于我们,决定在巴塘休整一天。</p><p class="ql-block"> 这是奢侈的一天,早晨睡到自然醒,老伴把一路换下的大件衣服都洗了,不紧不慢的逛了逛附近的市场,然后找了一家鱼火锅店,选了两种没吃过的鱼,下午睡了十天以来的第一个午觉。 </p><p class="ql-block"> 晚上被音乐声吸引到城中心广场,二三百个藏汉男女围成一个几层的大圈,在跳一种叫弦子的、流行于康巴地区的藏族舞蹈,中间应该有的一堆篝火被四周的灯光代替了。音乐很美,用一种叫弦子的乐器演奏,或急或缓,或低沉或欢快,舞者神态各异,有的认真、有的随意,一切都似乎都是这个感觉不紧不慢、与世无争的小城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下一步走向何方?没有时间限制,没有具体目标反而不好决定。别说西南的川黔滇桂四省,就是我们所处的川西地区就遍布吸引人的景点,网上看到一位网友列出的川西自驾目的地,居然大大小小列出了四十多个,看到图上密密麻麻的景点标记,相信多数人都会犯选择恐惧症。</p><p class="ql-block"> 与老伴商量后决定,先定大方向成都,再选要去的景点,寺庙太多,咱不懂也没太大的兴趣,非著名的不去,依此原则筛选掉一多半,第二天一早出发。</p> <p class="ql-block">小城夜景</p> <p class="ql-block">拉着总比背着轻</p> <p class="ql-block">干净的藏餐小店,第一次吃牛肉猪肉混合馅包子。</p> <p class="ql-block"> 先来到我们已两过而不入的理塘县城。理塘海拔4012米,号称中国高城。城北古老藏居集中的勒通古镇被整合开发成旅游区,也称千户藏寨,保护古街古屋的同时,利用古旧房屋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微型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七世达赖的出生地是一个小院,现在更象一座寺庙,有僧人在进行管理。据介绍,他出生在小院一层的一间破旧小房间里,他的妈妈是负责挤牛奶的女佣,爸爸是还俗的僧人,被选为转世灵童后很快离开了这里,他的姐姐妹妹们一直居住在这里,保护这个活佛诞生之地。</p><p class="ql-block"> 仓央嘉措微型博物馆必须去看看,这个与众不同的活佛的诗看过一些,他的诗感觉不象他生活的那个时代、那个环境能写的出来的,很时髦很浪漫很小资。仓央嘉措可能是唯一被废辍的活佛,主要是岀于政治原因,可谁又能说与他浪漫的天性没有关系呢?让我说,这个达赖六世活佛与不爱江山爱美人的英国爱德华八世国王的区别就在于,对爱情,一个付诸行动,一个停留在纸上。</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确实很微型,布置也可称简陋,主要介绍了仓央嘉措的一生,他的一生跟理塘可以说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一直奇怪为什么要在这里建一个他的博物馆,一段介绍他生平的视频似乎给出了答案,仓央嘉措有一首诗的大致的意思是,白天鹅,请你借我一双翅膀,让我在理塘的上空飞翔,后人就根据这首诗到理塘找到了他的转世灵童,也就是达赖七世,当然这是传说。</p><p class="ql-block"> 现代社会很多东西确实需要策划,需要创意,一个与理塘毫无关系的仓央嘉措被高人搬到这里,成了网红打卡点,让仓央嘉措的家乡情何以堪。</p><p class="ql-block"> 景区里还有一个当今网红丁真的工作室,据说很多粉丝专程为他而来,“朝拜”他的工作室,甚至期望能见到他,我们没赏他这个脸。刚从丁真出生的小村庄出来,对他有所了解,如果丁真能借自己的名气为自己的家乡做点好事,敬重他,如果真觉得自己是个人物了,忘掉自己的家乡和乡亲,注定是昙花一现。</p><p class="ql-block"> 古镇的开发整合比较成功,完全保留了原有的风貌,没有大拆大建,没有满街不伦不类的仿古建筑,没有过度的商业气息,不收门票,应该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古城古镇保护开发案例。</p> <p class="ql-block">古城西门入城,先在网红打卡点打个卡。</p> <p class="ql-block">偶遇北京老乡。</p> <p class="ql-block">古城街景</p> <p class="ql-block">无处不在的转经桶</p> <p class="ql-block">小喇嘛从一楼出生的阴暗房间搬到了二楼最好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随便拍下的一首仓央嘉措的诗,可以引发无限想象又含有一丝调皮。</p> <p class="ql-block">不过几十年前的农具,看不见任何的金属,包括犁头。</p> <p class="ql-block">康巴人袖中交易的场景。据介绍,几根手指的互相接触,可以表示出很大的数字,可以证明当时贸易的发达。</p> <p class="ql-block">马上入冬,拖拉机向城里送晒干的牛粪,看来城里人也烧牛糞。</p> <p class="ql-block">穿着时髦的女子背着一袋牛粪。</p> <p class="ql-block">古街中心广场藏族青年在跳舞,梳小辫的藏族女青年是游客“假冒”的。</p> <p class="ql-block"> 稻城亚丁不在我们去往成都方向的路上,往返要多跑400多公里,但它属例外,虽然我已去过,但它是老伴儿心心念念的必去之地,这次多走几百公里,以后可以少走几千公里。</p><p class="ql-block"> 想着自驾没必要住到景区门口,在距亚丁景区不远的一个小镇找到一家名叫藏缘宾馆的民宿。住好后被女主人请到她家,这是一座三层小楼,除主人自家居住外还有二十多间客房,她自己留下两间出租,其余包给一位汉族老板经营。</p><p class="ql-block"> 老板娘把我们让到她家的客厅,客厅有40平米左右,高有3米多,让我们这些长期生活在二米多高空间的人非常羡慕,房间雕粱画柱,装饰精美繁杂,没有什么与宗教有关的东西,女主人说每家都另有经堂。</p><p class="ql-block"> 见女主人比较健谈,顺势问了一个一直比较好奇的问题,你们会把收入的多少送给寺庙,比如挣一百块钱,会送多少给寺庙?她说一半,最少三分之一,又问她,如果你的孙子发烧感冒了,你是去医院还是去寺庙,她笑着说,肯定去医院,我说还是医院更能保佑你,敏感话题不敢说的太直白,老伴怕我又问什么,赶紧拦住不让我说话了。宗教问题太敏感了,我不会再说什么,但我心里说,有一定的信仰和精神寄托是好事,但把这么大比例的收入送给寺庙太过了,世界上恐怕没有一种宗教是这样的吧,如果有那也是邪教。</p><p class="ql-block"> 那些心安理得的按受信徒一半财产的人,宣传你供上了钱财,就有人保佑你,就可以祛病消灾,就可以平安无事,就可以如何如何的人,如果他自己都不相信,还要那么宣传,那与骗子何异?如果他相信,他自己、他的家人不会生病吗?如果生病了怎么解释?为什么没人保佑?</p><p class="ql-block"> 一方面国家对藏区藏民各种财政支持,一方面藏民又把大量财富送到寺庙,这正常吗?</p> <p class="ql-block">民宿主楼</p> <p class="ql-block">偏楼的一二层自己住</p> <p class="ql-block">外墙至少有50厘米厚,这是盖炮楼吗?</p> <p class="ql-block">客厅四面墙上摆着一圈铜制装饰物,男主人说要四五万元。</p> <p class="ql-block">炊具有点简单</p> <p class="ql-block"> 说到稻城亚丁就不得不说香格里拉,香格里拉一词最早出现在一个英国作家的小说里,是在喜马拉雅一带虚构的一个世外桃源,可能是小说描写的太吸引人了吧,人们纷纷去寻找现实中的香格里拉,为了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云南先下手为强,把一个市改名为香格里拉市,四川这边也把一个镇改名为香格里拉镇,两个地方的直线距离不过30公里,香格里拉镇就在稻城亚丁景区外。</p><p class="ql-block"> 稻城亚丁景区范围非常大,景区大巴换景区小巴,一个多小时后才到达一个叫洛绒牛场的地方,6公里外的牛奶海、五色海是稻城亚丁的核心景区,可从海拔4200米到海拔4700米的6公里上坡路让无数人望而却步。</p><p class="ql-block"> 仙乃日峰等三座雪峰比较体谅游客,下了小景区车就能看到它们漂亮的身姿,但要看的更清楚还是要向里走,可以更近的从多角度欣赏它们。</p><p class="ql-block"> 牛奶海再向前就是无尽的深山了,游览完还必须原路回到洛绒牛场,如果有路从那边进来,一百六十元的门票都省了,所以走进去多少路就得走回来多少路。往返12公里,特别是去程的6公里上坡路吓退了不少人,景区组织了马队,运送游客走去程3公里左右平路和坡度较缓的路,后面三公里坡度太陡马都上不去,回程则完全“自理”,也就是说,借助马也要走大约9公里。路边的提示牌建议60岁以上的老人、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者不要进入,我们根据当时的自我感觉决定试一下。</p><p class="ql-block"> 我们二人都有进藏海拔五千米以上的经历,但基本是坐车翻山,最多在垭口照个相,没多停留也没剧烈活动,今天虽然最高4700米,但要徒步爬山,因此提前准备了氧气、葡萄糖、头疼药。</p><p class="ql-block"> 孩子千叮咛万嘱咐必须骑马,未敢违反,骑在马上与牵马的藏族女子一路聊着,景区组织周围四个村子的藏民轮流到这里来为游客服务,马匹自备,每次干19天后休两个月,每天四趟,每趟能得245元(游客花300元),心里算了一下,19天能挣约2万元,那60天还能干点别的,应该还是不错的。</p><p class="ql-block"> 走了没多远女子说停下来等个邻居,几分钟后另一个女子牵马上来,我的马自己跟了上去,我骑在马上不敢使劲回头,隐隐约约感觉给我牵马的女子不见了,“邻居”照顾两匹马,不断的嘱咐我上坡身体向前,下坡身体向后,我的马紧跟“邻居”的马,不远不近,不会超过也不会落下,“邻居”说它俩一块长大的,认识。到了终点,“邻居”扶我下马,告诉我她的邻居肚子疼没跟着上来,合着我这一多半路程是“无人驾驶”,估计下趟该邻居肚子疼了,只有马一步也少走不了。</p><p class="ql-block"> 可能是每天走这条路,一路上这匹马不用人吆喝,该快快,该慢慢,绝不会让你蹭到路旁的岩石和大树。这条路有很多石板台阶,铺的很乱又很徙,马奋力上坡的同时还必须时左时右的挑选合适的道路,一会儿就气喘吁吁,我摸着它的脖子能感觉到它心跳的很剧烈,心里真的觉得很过意不去,亏得我体重还不算重。</p><p class="ql-block"> 下马继续前行,坡越来越陡,到了上山的后程所有的人都可以用狼狈不堪来形容,没有人再在意自己的形象,有人弯腰扶着栏杆大口喘气,有人抱着氧气瓶大口吸氧,几乎每个人走上几步就要歇一歇。我坚持放慢节奏,迈步的速率至少慢下一半,即使觉得还能走,走上一会儿也要停下来歇歇,主要感觉还是路走多了的那种累,有点气喘,没有人们说的头疼欲裂的高反症状。</p><p class="ql-block"> 一般爬山时要不超过别人,要不被人超过,这里是不断的超过别人,又不断的被别人超过,不断交替,有的都混成熟脸了。</p><p class="ql-block"> 牛奶海终于出现在视野里,它的美丽主要在颜色上,是摄影爱好者和留影爱好者的天堂,可惜这两者我都不是,在我眼里,它的美丽在于我是付出了我有生以来几乎最大的体力消耗才看到它。美过牛奶海的景色有很多,看到牛奶海的象征意义要大于实际意义,与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意思一样。回程路上爬上一座小山看了五彩海后开始返程。</p><p class="ql-block"> 后面都是下坡路,回家的路越走越近心情也不一样,显得轻松多了。快到沟口,回头望望三座雪峰,它们在夕阳的照射和蓝天的衬映下难以形容的美,难怪藏民把它们称为神山,我们不说三步一回头也是走一会儿停下来回头看一看,老伴说让我再多看你一眼,这辈子我多半儿不会再来了。</p><p class="ql-block"> 手机显示步数23000,这体力消耗最少相当于46000吧。</p> <p class="ql-block">整装待发。</p> <p class="ql-block">石板路+上坡,难为这些马儿了。</p> <p class="ql-block">牵马人的宿舍,他们要在这里连续住上19天。</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雪山。</p> <p class="ql-block">牛奶海。</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的野生动物白马鸡。它们已经不太怕人了,说明当地藏民和游客对它们都很友好。</p> <p class="ql-block">野生岩羊</p> <p class="ql-block">上山路上的标语</p> <p class="ql-block">零食也高反了,胀得要爆炸。</p> <p class="ql-block"> 稻城亚丁下来,经过摄影天堂新都桥就走出了康巴藏区,来到了藏族四大分支之一的嘉绒藏族的区域。</p><p class="ql-block"> 嘉绒藏族分布在相对低海拔地区,以农业为主,服装服饰与其它藏族可以说完全不同,可能更接近附近的羌族。这里开始养猪吃猪肉,牛也已经是和平原地区一样的牛,方方面面算是与汉民族饮食生活习惯的过渡地带吧。</p><p class="ql-block"> 藏寨的古老和神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我们来到一个叫中路的地方,选择了一个叫基卡依村的藏寨。离开国道行驶了有几公里的村道,一直上坡,又窄又陡,面包车都很难会车,但都是很好的柏油路,能开上去的都是小车,道路注定了这里只能是小众景点。</p><p class="ql-block"> 没进村就听到远远的音乐声,难道又遇到了什么当地的节日或有人结婚,拐过弯去果然看到一个大院里正在举行婚礼,那年在沪沽湖遇到一场摩梭人的原生态婚礼,这次又遇到藏族人的婚礼,这概率也太高了。可惜我们来晚了,婚礼已进入尾声,老伴问一个便装女孩哪个是新娘,没想到被问者就是刚刚卸妆的新娘,一个漂亮的藏族姑娘,她盛情邀请我们入席就餐,说有四五桌都是游客,我们说发个红包祝贺一下她不收,不收红包还要和陌生人一桌吃饭,我们想想还是算了,表示感谢就去拍照了。</p><p class="ql-block"> 通常人们都认为在民生上国家的钱大部分用在城市的建设上,但细想,从人均获益上,城市里建一条路,建一个供电通讯网络多少人在用?农村同样要建,多少人在用?这个村子一百多户,最多不过千人,几公里柏油路从山下通上来只为这不到千人服务,人均要多少钱?其它基础设施也是一样,算到每个人头上应该远远超过城市市民。</p><p class="ql-block"> 村庄建在大山之中一个相对平缓的山坡上,首先来到一个观景台,可以俯瞰村子的全貌,一座座建筑略显稀疏的分布在一片片玉米地或果树林之间,走进村子,白红相间的藏式民居大小不一,但几乎都是二层半的结构,用片状的天然石材垒成,下面两层,第三层退后一半是露台。本想看古老的藏式民居的,但看到的房屋大概都不会超过十年二十年,不免有些遗憾,但也可以看出,这一带农村就是在最近这十几年才有了飞速发展。</p><p class="ql-block"> 上坡下坡的转了个大概,已经下午三点多,想想少数民族婚礼后晚上必会跳舞,决定在此过夜。向路边卖梨的一位藏族妇女打听,她说她家就可以住,晚上她也要去跳舞,可以带我们一起去。</p><p class="ql-block"> 小院有两座小楼,一座自住,一座开民宿,客厅照例挂着毛主席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家家有经堂,户户挂毛主席像,我到过的藏区都是这样,经堂是信仰、是传承,挂毛主席像是感激,我观察大多是发自内心的。这家女主人读完小学就被迫辍学帮家里干农活,十岁就背着六七十斤的梨走几小时山路下山去卖,她说现在的生活以前想也不敢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经过同意上到三楼平台,平台上晒满了收获的玉米,旗杆上插着国旗,这也是藏区的标配,据说楼顶晚上看星星非常清楚。上楼前女主人说二楼住着她的舅爷爷(姥姥的哥哥),91岁,当了一辈子喇嘛,没打过针没吃过药,老了她们给接回家养老了,能说简单的汉话。在二楼隔着玻璃看到一位老人凭窗而坐,犹豫了一下没敢打扰,失去了一次直接面对西藏喇嘛的机会。</span></p> <p class="ql-block">俯瞰小山村</p> <p class="ql-block">“村级”寺庙,第一次见。</p> <p class="ql-block">没看到新郎新娘盛装,拍个展板吧。</p> <p class="ql-block">聊天得之,新娘的同事,城里的公司白领,穿的也是嘉绒藏族的服装。</p> <p class="ql-block">从舞姿上可以明显分出藏民和游客。</p> <p class="ql-block">无伴奏舞蹈,男女声分别唱,据说是向异性表现的好机会。</p> <p class="ql-block">民宿老板的家</p> <p class="ql-block">民宿客房</p> <p class="ql-block">家里的客厅</p> <p class="ql-block">家家户户挂毛主席像,</p> <p class="ql-block">经堂</p> <p class="ql-block">木制和电动风车并存</p> <p class="ql-block">柏油路从山脚下一直修到村中</p> <p class="ql-block">新娘家厨房更大,有三十多平米,没看出这里有多讲究吃,要弄这么大的厨房,不知这山区缺不缺地。</p> <p class="ql-block">婚宴后的舞会。</p> <p class="ql-block"> 距中路藏寨不远有一个梭坡碉楼,可能我们去的早,也可能这个景点太小众了,没见到游客。村口一小伙子拦住说,你这车太宽了进不去村,也不知道路,我开车拉你们看,保证满意。在人家地盘上,谨慎为上,问问价钱又砍下30成交。</p><p class="ql-block"> 这几天每天跟藏族人打交道,想说多数藏族人真比咱同族的人朴实、善良。小伙子真没骗我,这个村可能以前比刚去过的基卡依村富裕,村里都是古老的石块铺的路,没用政府铺沥青路,路很好,就是窄,比小车车轮宽不了多少,两边还是排水沟,拐弯非常困难,会车根本没有可能,庆幸当时没坚持自己开车进来。</p><p class="ql-block"> 棱坡碉楼景区从名称上可以看出主打碉楼文化。碉楼在川西分布很广,记得第一次知道是电视介绍汶川那边的羌族碉楼。小伙子从碉楼的历史、作用、功能到保护,侃侃而谈,以前认为碉楼主要用于了望、防御,实际上碉楼分为战碉、居碉、风火碉、界碉等,碉楼不但有实用性,还是土司财富的象征,土司财富越多会建更高更大的碉楼。</p><p class="ql-block"> 碉楼所用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与这一带的藏式民居一样,都是不规则的片状石块+黄土合泥砌成的,关于黄土我问了几个人,都说就是山上取的普通黄土,至今我表示怀疑,黄土合泥一千三百年不倒难以置信。据介绍,修建碉楼和藏居的工匠别说现代的仪器、连吊线都不用,全凭一双眼晴就可以把一堆不规则的石块用黄土粘合在一起,而且建的横平竖直。碉楼的形制多是四边形,也有五边最多到十三边的,高度多在三十米左右,这个村的碉王高达72米。</p><p class="ql-block"> 我们参观的这座碉楼是五角的,但并不是等边的五角形,而是在正方形的一条边上又砌出一个角,这样形成五个角。小伙子说,这个角指向远方的一座神山,多出这个角既是对神山的崇拜,也给人们祭拜神山指明了方向。</p><p class="ql-block"> 可能是早期对碉楼缺乏保护意识,也可能是碉楼太多保护不过来,小伙子家房子与这座碉楼连为一体,他家房子的一面墙借用了碉楼,看了很多碉楼都是这样,要想进入碉楼必须先进入他的家。我们顺着屋内的木楼梯爬到三楼,站在三楼顶,距碉楼入口还有一人多高,可以想象,当初的碉楼入口距地面有多高,一定是出于防御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史上乾隆曾两次发兵平定大小金之乱,耗银无数,打的异常艰苦,除了其它因素之外,碉楼给清军制造了很大的麻烦。</p><p class="ql-block"> 据说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地的碉楼很多都没倒,过几天去汶川一定要亲眼证实一下。其实倒了又怎么样,一千多年前的建筑,几十米高,不规则的石块用黄土粘合,八级地震,这些因素交给现在的人也很难做八级地震不倒吧。</p><p class="ql-block"> 站在楼顶,不远处就有三座碉楼,似乎显得密集了一点,其中一座已明显歪斜,小伙子说其倾斜度已超过比萨斜塔,可目前没有过多的财力,也没有更好的方法拯救它们,为这些碉楼担心,这种不可复制的历史建筑,倒一座少一座。</p><p class="ql-block"> 一路关注藏民居,一直有个迷团没有解开,几乎所有的房子从外面看都有一个外挑的木制“阳台”,L形,占两面墙,不知有什么功能,今天终于解开了。从二楼露台沿着木制走廊走到头,拐过弯再走到头,一块巨大的石板中间掏一个洞,不用说也知道干什么的了。这个设计很巧妙,不需要水冲洗,也不需要管道,厕所既离开了室内,用起来又很方便,也有一定的私秘性,可以说方便又卫生。我们有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天生优越感,把他们以外的中国人都看成外乡人,可几十年前还把马桶放在屋里,文明程度还不如藏族同胞。</p> <p class="ql-block">五角碉楼中的一个角</p> <p class="ql-block">通向三楼的木楼梯</p> <p class="ql-block">碉楼入口高高在上</p> <p class="ql-block">用独木制成的木楼梯,已弃之不用。</p> <p class="ql-block">远方的三座碉楼</p> <p class="ql-block">很少见到的老旧藏居</p> <p class="ql-block">几乎每家都会有一个外挑的L形木制走廊</p> <p class="ql-block">沿着走廊走到尽头恍然大悟</p> <p class="ql-block">一方小孔连通乾坤,怎不让人酣畅淋漓。</p> <p class="ql-block">路遇河岸崩塌</p> <p class="ql-block"> 昨天离开康巴藏区进入嘉绒藏区,今天又从甘孜州来到阿坝州,这里仍属嘉绒藏区。</p><p class="ql-block"> 今天来到四姑娘山,不为别的,只为她的名气。四姑娘山被称为成都的后花园,是成都市民避暑赏秋的佳地,就象张北草原对于北京市民一样。川西高原一路过来,过了四姑娘山很快就会进入广阔的成都平原,成都是世界上大城市中唯一能在市区看到雪山的,其中就包括四姑娘山中最高的幺妹儿峰。</p><p class="ql-block"> 选了四姑娘山景区三条沟中最好走的双桥沟,遗憾的是这条沟看不到四姑娘山,好在后面还有计划。可以把双桥沟比做北京的樱桃沟,只不过双桥沟更深、更宽,两边的山更高,比起双桥沟,樱桃沟只能算袖珍版了。</p><p class="ql-block"> 从入口处坐观光车到景区尽头下车,游览后坐车往回走,一站一站大概有七八站,背了两盒自热米饭,打算用多半天时间慢游双桥沟,主要任务是赏景拍照,补偿一下在稻城亚丁为看牛奶海对自己的残忍自虐。</p><p class="ql-block"> 慢游的另一个原因是耗时间,只为在日落时分能到三十多公里外的巴郎山垭口。巴郎山垭口海拔四千七百多米,是看云海、观星空,看日落和看日照金山的网红打卡点。</p><p class="ql-block"> 山下已经建成一条几公里长的漂亮隧道直接穿山而过,翻越垭口的老路据说即将封闭,我们从老路爬了有十几公即将废弃的破烂不堪、已无人管理的山路,终于爬到山顶,已有几十辆车停在那里。</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对着山下猛拍,走近一看,不知是云还是雾的白浪在我们脚下翻滚,我们真的腾云驾雾了,十几天不知翻了多少垭口,为什么只有这个垭口、而且只有这一面可以看到茫茫的云海?旁边人说这里常年是这样。我们到时云海还比较低,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峰和脚下的盘山路,不过十几分钟,云海急速上升,不一会儿远处的山峰不见了,脚下的盘山路也不见了,而且有水珠样的东西扑到眼前,照相已没有任何效果了。</p><p class="ql-block"> 此时垭口的另一面晴空万里,旁边的藏族小贩指着对面的山峰说,今天一定可以看到日落金山,还拿出手机给我看他拍的照片,而此时距日落还有一小时左右。</p><p class="ql-block"> 想想日落后很快天就黑了,大雾+夜晚+山路,我这个业余司机如何能应对?出门在外安全第一,决定放弃等待立即下山。向前还是向后又面临选择,小贩说返回去走隧道好些,即使这样到最近的住宿点卧龙也有七十多公里。听人劝,掉转车头在一阵阵的雾中,下山十几公里回到隧道口,穿隧道而过,就这样还是走了几十公里的夜路,晚上八点才到达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所在的卧龙镇。</p><p class="ql-block"> 又一次与日落金山擦肩而过,真应了好事多磨这句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条沟看到的雪山很可怜</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里可以360度看雪山,但要在冬季。</p> <p class="ql-block">这种网状的植物号称植物空气监测器,空气质量稍有变坏就会死亡。</p> <p class="ql-block">求人不如求己。女人们怪老公不爱给自己照相时,想过老公的感受吗?</p> <p class="ql-block">一点众山小</p> <p class="ql-block">云海还是雾海?</p> <p class="ql-block">升起的云海已与天上的云连成一体</p>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间民宿,宽敞、明亮、干净,不输星级宾馆。这是一个藏羌结合的家庭,从服装到语言,不说你一定以为是汉人,女主人已不会说藏语,可以说完全被汉化,也难怪,脱离大山,再往前走就完全是成都平原,汉族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强大如元清,可以在一段时间统治汉族,但还是被汉文化所融合,何况与汉族混居的少数民族。</p><p class="ql-block"> 早上,男主人给我们做了四川抄手,边做边聊,他说这里距汶川地震中心映秀50公里,地震时房子都倒了,眼前所见的房子全是地震后新建的,他家这座二层小楼建成要五六十万,他家花了不到六万,他称地震是天上掉馅饼。新房是广东援建的,他们给施工队打工亲自浇筑的基础,又深又厚,非常结实。几乎白送的房子,干点活儿还要付工钱,不知说什么好。</p><p class="ql-block"> 他说,放在解放前、放在现在的其它国家,这场地震后我们别说住这么好的房子,可能活都活不下来,真心感谢共产党。洗完澡我把热水器关了,想给他省点电,早上告诉他热水器断电了,有客人先开热水器,他说不用,我们这里电一毛,水免费,随便用。昨天在车上俩人聊天还说,这一路看不到太阳能,这么好的阳光资源浪费了,这下找到答案了,一毛钱的电谁还装太阳能啊?你说他们能不说共产党好吗?</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事有点奇怪,地震后他们对面山上的农民都搬下来了,政府给他们盖的新房,把村里所有的耕地都占了,政府每亩地每年给3200元,永远租用,占了他们土地的山上农民的地还在,他们反而无地可种了。</p><p class="ql-block"> 震后所有的房屋全部重新规划,统一建造,原来的宅基地全变了,他们与山上农民的唯一区别是可以优先选房子,我问不会有矛盾吗?他说不会,都是不远的乡亲,虽然一亩地种李子,每年能卖一万元,你还不用出力了呢。</p><p class="ql-block"> 每年每亩地白拿3200元天天打麻将和辛苦一年一亩地拿一万元,他们选择了前者,当然这是开玩笑,这里的农民确实朴实善良,甚至可以说温顺,服从政府,服从管理,放在城市里不定产生多少钉子户呢。</p><p class="ql-block"> 明天将离开川西高原地区,进入成都平原。</p> <p class="ql-block">花五六万元住进价值五六十万的二层小楼(三层以上是自己加盖的)。</p> <p class="ql-block">看似古老,其实是震后重建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