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浅谈

汇心心理

<p class="ql-block"> 教学浅谈</p><p class="ql-block"> ----芦汇</p><p class="ql-block">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您好,今天我们一起讨论分享一下有关于孩子教育和学习的那些事。</p><p class="ql-block"> 教学包括教育和学习两个方面,成语”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两个方面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故我的理解是: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就孩子的教育而言,大多数人认为教育是大人该做的事,学习更多的指向孩子们,这是过去的看法。而现在来说不一样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八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就提出多元智能的说法,读书只代表两三种智能而已,孩子们在某个方面的智能在年龄很小时就明显突出甚至超出大人,但遗憾的是大人们却看不到或看不懂,反而会不断地压制孩子,比如灵性智能、运动智能、空间智能、自然智能等。所以家长要想把孩子教育好,就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跟上孩子成长的节奏和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p><p class="ql-block"> 在孩子小时候,教育非常重要,俗话说得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教是教给孩子一些知识、技能、道理等,家长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好榜样。而育是养育,育包含有更多的是温暖、温情和爱等。如果只有教而没有育的话,孩子们就感受不到温暖和爱,这样的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适得其反,我认为有育的温暖和爱的前提下的教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p class="ql-block">心理学上也有个理念——关系大于一切,只有孩子在家长那里感受到无条件的爱、温暖、接纳包容等,和我们建立良好的关系,才会信任我们、认同我们的理念,这样教育才会有效。</p><p class="ql-block">自古就有:“当孩子感受到爱,良知才会升起”的说法,大家都听说过陶行知校长“四颗糖”的故事吧,就是有力的佐证。这个故事蕴含的教育理念原则有四个:一是平等对话原则,二是宽容大度原则,三是实事求是原则,四是留白自省原则。</p> <p class="ql-block">  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恒河猴的实验,把刚出生的小猴子与亲生母亲分开,为她编制了两个妈妈,一个是钢丝妈妈,上面有奶瓶,另一个是毛茸茸的绒布妈妈,小猴子只有在饿的不行时才爬到钢丝妈妈身上吃奶,吃完奶后的时间都是在绒布妈妈的怀里玩耍,对绒布妈妈有太多的依恋。当实验员拿走绒布时,小猴子会发脾气、乱叫等,而实验员拿走奶瓶时,幼猴没有太大的反应。这些幼猴长大后普遍胆小、智力发育迟缓等,小猴子长大后做了母亲,她不知道怎么喂养自己的宝宝,拒绝给宝宝喂奶… … </p><p class="ql-block">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幼猴和孩子一样,非常需要温暖和爱,并不是有人说的“有奶便是娘”,越小的孩子对温暖和爱的渴求更多一些。只有在温暖和爱中长大的孩子才会懂得爱、付出爱、去爱人,有安全感、价值感、归属感,心身健康和谐、人格健全、人际关系好、社会适应能力强,才会有幸福美满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大多数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甚至他们都不知道如何学习、学什么,也没有学过就做了父母。他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按照老一辈的思想理念来教育现代自己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对于孩子教育和学习这件事,大部分人更注重学习成绩,同时认为增加教学时长、“努力刷题”是解决之道,要不然为什么要疯狂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作业辅导班,甚至被孩子作业逼疯的家长不计其数呢?因为他们的逻辑是:</p> <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孩子的成绩表现,就像在地面上的大楼,大楼能够盖多高(成就能有多高)取决于地基打的有多深(内在能力及人格的构建)。</p> <p class="ql-block">  在我辅导过的一些厌学、拒学的孩子中,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曾经在小学、初中拥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优等生。表面上看,他们大都在厌学或拒学,但厌学、拒学的原因大多分为以下4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人际关系出了问题(占60%)这类孩子从小在人际交往、关系处理能力上没有得到培养,会因为和老师、同学搞不好关系,而产生对学校的厌烦。</p><p class="ql-block">2、情绪管理出了问题(占10%)这类孩子,有的是情绪暴躁、易怒,有的是顺从压抑,通常表现遇到问题之后,有情绪处理不了,卡在那里,无法安心继续学习。还有一类就是抗挫力差,接受不了失败,努力之后考不好,接受不了这种挫败感,陷入抑郁厌学。</p><p class="ql-block">3、意义迷茫问题(占10%)这类孩子不知道为什么学习,对学习甚至活着的意义产生迷茫,相对来说这种厌学是最难处理的一种情况,北大徐凯文教授称之为“空心病”(抑郁症的药物疗法对这类孩子基本没用)。</p><p class="ql-block">4、学习能力问题(占10%)这类孩子是因为学习能力需要提升,只有这类孩子可以透过辅导解决厌学问题。</p><p class="ql-block"> 所以,处理这样的厌学、拒学情绪和问题,唯有重新去构建孩子的抗挫力,培养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生命动力等能力,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也就是要把之前没有打好的“地基”,重新打起来。</p> <p class="ql-block">  原本这个地基是从孩子出生之后,就开始构建的!0-12岁是关键期,12岁-18岁是巩固期。看到这里,可能有家长会问:我的孩子已经上初中、高中了,现在学习不晚了吗?还能弥补吗?其实啥时候都不晚,只要看到了,事情就已经解决一大半了,任何时候都有弥补的可能,只要弥补都比放任自流强的多。要想让孩子未来走的更远,真正关心的不应只是学习成绩,外在成就,而是看不见的这些“地基”部分——内在构建。</p><p class="ql-block">在很多人眼中的“玩”是“学”的反义词,但在我看来“玩”是学的一种方式。只不过,学的不一定是书本知识,更多的是打地基的内在构建需要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  任何东西,包括玩游戏、看电视等都有利有弊,如果父母有足够的智慧,不仅可以让孩子在玩中提升抗挫力,提高情商,人际交往能力等,甚至可以因为得到快乐满足后更爱学习。这些都需要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去引导、激发、唤醒。</p><p class="ql-block"> 玻璃大王曹德旺没有进过正规的学校学习,有一次在采访时被记者问到,他是怎样学习的,他是这样说:学不择时、学不择地、学不择人,也就是随时随地学习,所有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要取长补短,要学习知识技术,更要学习为人处世之道,大道至简。</p><p class="ql-block"> 古代的圣人孔子也有《两小儿辩日》、《三季人》的故事等,这些都说明终生学习、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学习的或许就是道,就是“地基”的部分,因的部分。</p><p class="ql-block"> “看不到的因(内在构建)”决定着“看得到的果(外在成就)”,可惜很少有人明白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当一个孩子拥有了内在能力及人格的构建时,又对学习充满兴趣,到了青春期、初中、高中,正是对知识渴求的时候,他有什么理由不愿意学呢?</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认为孩子小的时候,关注孩子内在人格构建,父母能够放下焦虑,不那么随波逐流,为孩子适当撑起一片自由发展的天空(就像小嫩苗在强壮之前需要先在温室中培养一样),不拔苗助长。那么反而在他上初中或高中时,会更容易适应紧张的生活。(当然,很多人是不太能理解也或许不相信这个逻辑的)</p><p class="ql-block">一直以来,我所关注的孩子教育是人格模式、自我价值感、情商、关系处理能力等“内在”的培养。因为我深知“外在是内在的显化”,我相信有了这些好的基础,孩子的学习他自己有能力“自我负责”,而不需要家长盯着、催着。</p><p class="ql-block">相反,当一个孩子如果地基没打牢,那么他的成绩越好,表现越优秀,将来他出问题的机率可能越大。只不过有的在初中出问题,有的在高中,有的在大学,甚至有的在工作之后罢了。</p><p class="ql-block">我们见过太多曾经优秀的孩子,厌学、抑郁甚至患上空心病!大都是这个原因。</p><p class="ql-block">厚德载物!“德”就是内在,“物”就是外在。</p><p class="ql-block">问题是——</p><p class="ql-block">如何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p><p class="ql-block">如何培养出高情商的孩子?</p><p class="ql-block">如何培养出自我负责的孩子呢?</p><p class="ql-block">如何培养出自觉学习的孩子?</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俗话说得好:育人先育己。要想教育好我们的孩子,达到厚德载物、教学相长、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你从来没有真正关注过你孩子的内在培养,那就赶紧和我们一起好好学习成长,成为智慧的父母给予孩子智慧有爱的教育,助力孩子健康快乐、茁壮成长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