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4月8日,我们采用结伴自由行的方式,随团游览了五台山。</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文殊菩萨的道场,景区面积607平方公里。2004年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2007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据《名山志》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五台山因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是中国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有宗教活动场所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金阁寺、万佛阁、碧山寺等。</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最初不叫五台山而叫紫府山,最初也不是佛教圣地而是道教居所。《清凉山志》记载,佛教文殊菩萨初来中国时,居于石盆洞中,而石盆就在道家的玄真观内。唐朝时,五台山朝拜达到鼎盛。</p> <p class="ql-block">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又因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教场,于是二人开始在此建寺。</p> <p class="ql-block">4月8日,我们乘大巴车沿古代朝山之路向五台山顶进发。约8点25分,抵达半山腰之处的五峰咽喉,停留了一小时左右,游览了尊胜寺。</p> <p class="ql-block">其实,之所以在五峰咽喉做短暂的停留,并非为了游览尊胜寺,而是为大家详细的讲解如何请香、请灯,敬香、敬灯,拜佛、礼佛等细节。据说,在此请香要比山顶便宜很多。</p> <p class="ql-block">请香结束后,导游只给了20分钟自由活动时间,自行游览。尊胜寺始建于唐,北宋天圣四年重建,称“真容禅院”,明万历年间改称尊胜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唐代艺凤元年,印度佛陀波利尊者朝拜五台山至此,亲见文殊菩萨现圣,承菩萨嘱托,返西域奉请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梵本,并译成汉语,奉旨敕建寺院于此。</p> <p class="ql-block">尊胜寺因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而被全世界尊为“尊胜法门”的祖厅。寺内建有铭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宋代经幢,已有近千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尊胜寺依山而建,座北朝南,占地3.23万平方米,为五台山面积第二大的佛教丛林。共有350间殿堂,玉佛5尊、樟木大佛5尊、彩塑佛像390余尊。</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三佛殿、藏经殿、二十四诸天殿、五方文殊殿,均为木结构建筑。藏经殿东西两侧,各建十二角楼一座,东侧的称万缘楼,西侧的称三宝楼。</p> <p class="ql-block">9点20分,我们继续乘车向山顶进发,约10点50分抵达山顶。在五台山众多的寺庙中,五爷庙不大,但名声最响,香火最旺。据说,五爷是有求必应,应则必灵。</p> <p class="ql-block">还未进寺庙参观,在寺庙外小广场上,即可见很多人在那里举香遥拜。据说他们都是在拜五爷,求神灵保佑。</p> <p class="ql-block">五爷庙是一座龙王庙,位于五台山台怀镇的万佛阁内。万佛阁创建于明代,由文殊殿、五龙王殿、古戏台三座主体建筑构成。</p> <p class="ql-block">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龙王的,而五台山为什么要修龙王殿呢,这要从文殊菩萨向东海龙王巧借歇龙石的神话说起。</p> <p class="ql-block">传说,很久以前,五台山地区并不是清凉胜境,而是酷热难熬,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文殊菩萨得知后,便从东海龙王那里借来一块清凉石,从此五台山变得凉爽宜人,成为避暑胜地。</p> <p class="ql-block">而清凉宝石原本是龙王的五个儿子播云布雨回来驱暑歇凉之物,当发现歇凉宝石被文殊菩萨带到五台山后,便尾随而来大闹五台山,把五座陡峭如剑的山峰削成五座平台,发誓要讨回清凉石。</p> <p class="ql-block">不过文殊菩萨很快就降服了他们,让他们分别住在五座台顶。五龙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专管五台山的耕云播雨。人们感激他为五台山地区造福,就为他建造了庙宇。</p> <p class="ql-block">离开了五爷庙,我们来到了塔院寺。塔院寺,位于显通寺南侧,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林之一。这里原来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后独成一寺,因院内有大白塔,故名塔院寺。</p> <p class="ql-block">大白塔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塔身拨地而起凌空高耸,在五台山群寺簇拥之下颇为壮观,人们把它做为五台山的标志。此塔通高75.3米,环周83.3米。</p> <p class="ql-block">塔基为正方形,塔身状如藻瓶,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顶盖铜板八块成圆形,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等八卦地位安置。</p> <p class="ql-block">塔顶中装铜顶一枚,高约5米,覆盘21米多,饰有垂檐36块,长2米多;每块垂檐底端挂风钟3个,连同塔腰风钟在内,全塔共有252个,风吹铃动,叮铛作响。</p> <p class="ql-block">罗睺寺始建于唐代,是显通寺十二个下院之一善住阁院,分出时初名为落佛寺,据说文殊菩萨曾在这里讲经说法时有神灯出现而得此名,是专供释迦牟尼佛的儿子罗睺罗尊者肉身舍利的道场。</p> <p class="ql-block">明成化年间赵恵王重修落佛寺,并改名为佛子道场“罗睺寺”。康熙四十四年(1705)大修,由青庙改为黄庙。寺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建有殿堂118间,大部分为明清建筑。</p> <p class="ql-block">寺前有牌楼、山影壁,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宝殿、大藏经楼和兜率阁。罗睺寺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和十大黄庙之一,以五台山十景之一“开花现佛”著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为三开间殿,单檐歇山顶,四出廊,殿内正中佛台上塑白文殊菩萨骑狮像,左塑善财童子作膜拜状,右塑修罗天、于阗王,后墙两侧供奉黄教祖师宗喀巴大师,殿两壁皆置佛龛,里面供奉着贤劫千佛,佛龛下供奉着十八罗汉。</p> <p class="ql-block">殿前设月台,月台立石碑五通,其中弘治五年(1492年)的一通,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一通,其余三通因石质风化,字迹不清。</p> <p class="ql-block">开花现佛殿为五开间殿,二层重檐硬山顶,殿内正中砌砖台一座,呈正方形,砖台正中装木制圆盘,上刻水浪图案代表苦海,水浪之上刻着行走的18罗盘,外塑24诸天,圆盘正中,装木制莲花1朵,高达丈余,花心一支花蕾伸入二层楼内。</p> <p class="ql-block">圆盘由8片莲瓣组成,合围于外。花心内背靠背,面朝外塑着4尊佛,分别为释迦牟尼佛、阿弥托佛、药师佛、弥勒佛。木盘下设活动机关,经人操纵,绳索牵动,莲瓣或开或合,开时现莲中四佛,谓之“开花现佛”。开花现佛名闻遐迩。</p> <p class="ql-block">开花现佛伸入二楼的花蕾由8个木格合围而成,每个格子里供奉一尊佛。殿后壁中供奉观音菩萨、金刚萨埵。两壁布满木格,内放着由藏、蒙、汉三种文字译的《大藏经》各一套。楼上北面供奉罗喉罗尊者。</p> <p class="ql-block">显通寺,初名大孚灵鹫寺。据《清凉山志》记载,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五台山建立的第一座佛教寺院。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77年)扩建,周设十二院,唐太宗时(公元627-649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武则天时期(公元690-704年)更名为大华严寺,规模达到极盛。明太祖朱元璋敕建,赐额大显通寺。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改称护国圣光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复名大显通寺。</p> <p class="ql-block">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3700平方米。中轴线上建殿宇七座,即观音殿、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体殿、铜殿各藏经殿,两侧建有地藏殿、伽蓝殿、老爷殿、祖堂、罗汉殿、东西廊房和东西僧舍,全寺共有殿堂楼阁等建筑110座,多为明清重建。</p> <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高大宏伟,体现了中国传统佛寺的布局特征,寺内现存明清彩塑700余尊,明清碑14通,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铸造的铜塔2座、元代木塔1座、明版大藏经3210册、明铜钟2口,其中1口为五台山最大的钟,另存明铁钟5口。</p> <p class="ql-block">显通寺历代高僧辈出,如志远、澄观、贤林、妙峰等,其中澄观在寺内撰岀佛学巨著《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为华严宗的发展做岀了卓越贡献。唐宪宗尊其为“清凉国师”,后补佛教界尊为“华严国师”。</p> <p class="ql-block">寺内建筑精美,风格独特,为明清两代佛寺建筑的精华。显通寺是五台山享有盛誉的五大禅处之一和全山寺院之首,其发展的历史不仅见证了中国佛教发展的历程,而且是五台山佛教发展史的缩影。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又称大佛殿。相传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建。大殿明七暗三,面宽344米,进深21米,占地667平方米,重檐九脊顶。</p> <p class="ql-block">殿内正前方高悬乾隆亲笔题写“真如权应”横匾。内供奉三世佛、十八罗汉等,背面为三大士像。该殿巍峨壮观、肃穆堂皇,五台山的重大佛事活动多在此殿举行。</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为清代建筑。五开间,面宽23米,进深15.5米,单檐硬山质,前设廊,门上方挂着乾隆御笔“霞表天成”横匾。殿内供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普贤菩萨三大士,也称三大士殿。</p> <p class="ql-block">殿内两侧放满了经架,架上置有各种经书,又称藏经殿。过去,救助水陆众生的大法会的水陆道场设在这里,故又名水陆殿。</p> <p class="ql-block">殊像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它创建于东晋初年,唐元先后重建,后毁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万历年间(1573-1620)又予重修,寺内有重修碑记。</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为殊像寺主殿。明代建筑。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顶,殿宇雕甍高耸,巍峨壮观。殿内正中为闻名遐迩的文殊骑狻猊像,塑像总高9.87米,是五台山最高的文殊菩萨塑像。</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头戴五佛冠,手执如意,足踏莲花,神态庄严肃穆,康熙皇帝题匾“瑞相天然”。大殿东西山墙和后墙上有“五百罗汉渡江”悬塑,悬塑总长48米,高6.8米,规模宏大,有“五台山悬塑一绝”之称。</p> <p class="ql-block">广仁寺,亦名十方堂,始建于清道光十年(1831年),原为罗睺寺下院,清光绪年间独立为寺,名广仁寺。这是一座兼有汉藏建筑风格的喇嘛庙,寺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119.4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弥勒殿、班禅行宫、观音阁。左右配楼严整齐备,营造精巧。寺内佛像均为铜质镀以赤金,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景区逗留了不足五个小时,走马观花游览了五台山,其中五爷庙、殊像寺和塔院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观看和点赞,再见!</p><p class="ql-block">编于2021年10月1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