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我的第一个工作单位3297厂旧址

小飞侠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82年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位于陕西汉中的航天部012基地下属单位3297厂(对外叫76号信箱)子弟学校当物理老师,这是我的第一个工作单位,我在这个三线建设的军工厂里工作生活了5年,最美好的青春都留在这里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21年4月我在汉中同学家小住,因听说原工厂部分建筑还在,4月17号那天我让先生开车专门去原工厂遗址怀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87年4月我就离开3297厂,从支援三线保密工厂的一员变成通过深圳招聘考试引进的人才。我离开的时候3297厂还叫国营长空机械厂,我离开工厂几年后,工厂整体迁移到汉中大河坎,更名为长空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所以我只能导航到原工厂所在地牟家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沿途的风景完全不是我记忆中人烟稀少的情景,路的两边密密麻麻都是新建的住宅。到了牟家坝几经打听,好不容易才找到工厂旧址,可是和记忆中的完全联系不起来,因为大部分建筑都已经拆除,完全是一个小村庄模样了。好在巧遇一位60岁左右的村民,他的哥哥曾经在工厂工作,对老厂非常熟悉,经他指点,我才勉强看出一点老工厂原来的样子,又很自然的记起原来的工厂对内叫3297厂(大家一般都会说76号,很少知道或说起3297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首先是大门,这个破败不堪的大门曾经站着持枪的军人,工厂的职工上班要凭工作证才能进厂上班的,外来人员要凭介绍信才能进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进大门右侧的一栋二层小楼,是工厂的招待所,接待来工厂出差的人员,我刚到工厂报到上班时由于没有宿舍,和一同分配来的同学加同事在招待所2楼最右边第一间房住了一个多月。残破的招待所小楼已经没有屋顶,看样子曾经发生过一场火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走进大门继续往前走,有两栋青砖楼房,一栋是行政楼,一栋是车间,这两栋楼保存完好,墙上的标语还在,只是如今整个厂区都变成养鸡场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年因为备战,军工厂大都建在偏远山区,即使是最小的工厂,医疗、教育、餐饮服务等等都一应俱全,军工厂就是一个小社会,生活区远大于工厂区。工厂曾经的中心区位置:广场、大礼堂(活动室)、医务室、部分家属楼等等,如今都归紧挨着工厂的南海中学了(几十年竟然没更名),正好是周六,学生不上课,我想进去看看,无论怎么沟通看门阿姨都不让进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幼儿园的旧址现在看起来是一户人家,工厂的幼儿园兼着托儿所的功能,收几个月大到7岁前未上学的小朋友,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那时候可没有请保姆这回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食堂兼商店的二层小楼还在,1楼是商店,当年出售的是一些最基本的日用百货,记得当时最好吃的东西就是偶尔出售的鸡蛋糕。负一楼是食堂,当年食堂几个窗口一到饭点就排长队,年轻的职工拿着搪瓷碗或铝制饭盒排队,排在后面几乎没什么可吃的,由于长期吃半生不熟的土豆丝,我离开工厂后很多年都不吃土豆丝了。由于长期饮食不太好,体重只有92斤,有一次低血糖晕倒直接从宿舍二楼沿20多级台阶摔倒到一楼,严重摔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子弟学校在全厂的制高点,一楼小学,二楼中学,左边第一间是我们理科(数理化)老师办公室。当年办公室有一台油印机,每次考试要自己刻钢板自己印试卷。由于是子弟学校,所以我们学校老师不仅要跟着工厂的职工一起上下班,中学老师还要轮流无偿上晚自习。由于最后离开的老师要负责检查所有教室是否关灯,离开时学校会漆黑一片,只能打着手电筒下楼。为了安全,我只能记住从二楼到一楼的台阶数,以备特殊情况时(比如忘了带手电筒)数着台阶下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紧挨着学校的这栋职工宿舍楼原来是一排简易平房,我和同事从招待所搬出后在那里住了2年多,当年有一天下课后我站在走廊看见有工人正在拆我们住的那排房子,可是我们的东西还在宿舍里面,当时那个委屈心酸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虽然生活很艰苦,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年轻人渴望读书,我几乎读完了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那时杂志质量也高,我自己订了好几种杂志:《读者文摘》(现名《读者》)、《世界知识画报》,还有《书法》。那时除了读书,我每天练毛笔字,虽然后来我没有继续练毛笔字,30多年来除了有一些书还有几本《书法》和一些字帖跟我从汉中辗转到了深圳,多次搬家多次清理书柜(前后清理了几百本书和杂志)都没舍得扔。它们见证了我的青春,是我青春的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3297厂旧址出来,我让先生继续往南开,从牟家坝到小南海10多里的路程中除了我们76号信箱还有6号信箱和8号信箱。当年我们班有一位同学分到8号信箱,我俩曾经一起在她工作的8号山上子弟学校散步赏月,我想去看看那里。然而不仅没有看到6号信箱旧址,就连当年山上山下有1万多职工的8号厂旧址(工厂整体搬迁到河南了)也不复存在,只有青山依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三线工厂基本都迁移出山区,有些工厂都早已不复存在了,像3297厂这样不仅新厂区依然存在,还有一点旧厂遗址的简直是凤毛麟角了。但愿能有一个三线工厂的遗址变成博物馆,纪念那段特殊的岁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