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八十三.回味插队生活</p><p class="ql-block"> 招工出来以后,尤其是近些年,大家经常思索当年去插队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有些人一说到当年插队就恨得咬牙切齿,认为耽误了宝贵的青春。是啊,文革十年耽误了整整一代人,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插队还是有收获的。</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插队本身不是孤立的事件,它是文革在我们这些人身上的延伸,是文革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看,插队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如果当年不插队,我们至少还能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呢。</p><p class="ql-block"> 但是,插队也确实锻炼了我,在身体方面,我以前几个月一发烧,整个一个弱不禁风,我刚去插队的时候,身体经常出状况,主要是皮肤过敏,过敏以后使劲抓,搞得到处都感染。另外还有胃疼,一疼起来必须用床角顶住胃才能好受一点,至于感冒发烧也是常事。不知道从什么时间开始,身体基本上不得病了,过敏也好了,胃疼也好了,至今40多年都没有发过烧了,唯一去医院就是看牙。</p><p class="ql-block"> 在生活方面,我在家向来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插队3年,什么事情都得自己干,不会就得学,没有人能永远照顾你,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p><p class="ql-block"> 在接触社会方面,到陇县插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离开家独立生活,从学校的学生一步跨入社会,什么都不懂。我在如何融入社会方面吃了很多亏,交了很多学费,接受了很多教训,也明白了很多道理。在这三年时间里,自己的处事哲学基本建立,自己的价值观逐渐确立,并一直在指引着我的人生道路,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自己最基本的处事底线还是能够守得住的。</p><p class="ql-block"> 在陇县插队的这几年,让我学会了独立生存,就像要离窝的小鹰学会了飞一样,我可以离开父母、离开家四处去闯荡了,我可以自己直面社会了,我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我认为这就是插队三年的最大收获。</p><p class="ql-block"> 后来在工作中,有一位同事向我诉苦,说他上大学的儿子不热衷学习,不求上进,大学快毕业了还非常幼稚,根本就不知道社会是怎么回事,将来可怎么办呢。我说你等他毕业了让他去偏远地区支边支教一年,回来肯定是个非常优秀的男子汉,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的这个同事最后也没有舍得让他儿子去支边支教。</p><p class="ql-block"> 插队还锻炼了我的耐性,我原来耐性极差,在家里帮着剥花生米,没剥几个就烦了。刚到农村的时候,不管是犁地、割麦子,还是锄地,望着那一望无边的田地就愁死了,什么时候才能干完呢。随着时间的消磨,再多的活儿也习以为常了,地总要一垅一垅的犁,麦子总要一行一行地割,急有什么用呢。具有良好的耐性对我以后的工作很有帮助,遇事不急,妥善应对,是一种良好的工作习惯。</p><p class="ql-block"> 插队时我们总是抱怨一无所有、前途渺茫,现在回头看,那种苦涩的感觉少了很多,却增加了些许浪漫和厚重。是的,那时候确实是一无所有,但是那时候手里攥着大把的青春,年轻多好啊,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现在物质是丰富了,该有的都有了,但是除此之外可能什么都没有了。</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以后,大家经常热衷于争论插队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我觉得这个问题不是那么好回答的。当年虽然从上到下都要求听从毛主席的指示上山下乡,但是铁了心不去的人也不少,虽然这些人没有机会分配工作,连到街道小厂糊火柴盒的工作也不要想,只能成为“城市盲流”的一分子,但是街道把他们也没有办法。</p><p class="ql-block"> 说实话,我要是坚决不去插队,在西安市找个工作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但是为什么还要去呢?我觉得还是社会多年的教育和家里多年的熏陶造成的,感觉当时只有插队是正统的出路,如果不去插队,等着我的就是旁门左道,即使找个工作也不会有什么前途的。真的,当时就是这么想的。</p><p class="ql-block"> 在没有其他正当出路的情况下,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从众,再加上也确实有那么一股子改天换地的冲动,抱着一丝无奈、一丝憧憬和一丝热情(不是一腔),在几个多年的同学相互鼓励之下就那么去了,你说是自愿的呢,还是被迫的呢?我自己也说不清楚。</p><p class="ql-block"> 另外,人的心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决定去插队的时候理想的成份可能多一些。一到农村,后悔的感觉逐渐增多,遇到困难就更加沮丧了,这可能也是青年人的特质吧。在农村呆上几年以后,整个人就近乎绝望了,天天盼着能招工回城,到了这个时候,对当初插队的决定就只剩下后悔了。</p><p class="ql-block"> 招工出来很长一段时间了,我都没有完全走出插队的阴影,晚上睡觉经常做噩梦,梦里的内容老是招工无效,我们又被送回到农村,虽然梦的内容很荒诞,但是也说明了插队给我们这些人造成了多么负面的影响,意志力薄弱一些的人还真是扛不住,尤其是女生。</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觉得除了自愿和被迫两个选项之外,更多的人会选择上当受骗,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亲身感受,随着更多事实的水落石出,慢慢才看清楚了事情的本质,我觉得我就是这个情况。</p><p class="ql-block"> 还有人问,到底有多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呢,成都建川博物馆的数字是1776万,梁晓声的电视剧《知青》结尾说是1700万,还有的资料说是将近2000万。</p><p class="ql-block"> 由政府组织的上山下乡运动应该起源于1955年,当时以杨华为首的60名北京青年组成了青年志愿垦荒队,远赴黑龙江垦荒,团中央于1955年8月30日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会,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还给他们授了旗。</p><p class="ql-block"> 截至文革前,约有220万人上山下乡,到1978年政府停止组织上山下乡为止,约有1760至1770万人上山下乡,去掉军垦和国营农场的300多万人,插队的知青约有1400多万人,其中以“老三届”(1966-1968),“新五届”(1969-1973)和“后五届”(1974-1978)最为集中。由于当时是初中义务教育,各地高中的年限不一样,有三年高中的,有两年高中的,也有不设高中的,所以高中毕业年限有些乱,所以大家都以初中毕业论届,要是说高中毕业年限要加一个“高”字,如高68的、高72的,我们是72届的,或者是高74的(西安高中两年),应该算是“后五届”。</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有多少知青上山下乡永远都是一个迷了,永远都不可能有一个准确的数字了。正式上山下乡的和军垦的人数应该不会差得太多,但是当时政策还允许中学毕业生到农村投亲靠友,也算是知青,这些人里有从大城市下去的,也有从县城中学毕业下去的,还有从公社中学毕业下去的,以当时的户籍管理水平,要想弄清楚这些人还是有难度的。这样单个的知青实际上和当地的农民没有什么两样,这种人还不少呢,我们组的何西方和中队的劳国强后来也都转成这种情况了,他们俩一个去了河南,一个去了西安郊区。</p><p class="ql-block"> 此外,文革前的知青情况也很复杂,除了邢燕子、候隽他们那样的知青之外,文革前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下乡的城镇居民后来也都发给了知青证,也算是知青,也可以招工。所以,除了在影视节目里出现的那种纯正的知青之外,还有许多不那么正统的知青,具体数字就很难统计了。</p><p class="ql-block"> 总之,无论是几千万知青也好,几亿知青亲属也好,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和体会了这一代人的大变迁,有时候我在想,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屯垦戍边,还真有点象明朝的大迁徙呢。</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里,我觉得对我们插队最贴切的描述就是“黄土地上的升华”,从1974年4月17日开始,我们这些不谙世事的青年学生扎根西北高原的黄土地,在两年十个月的时间里,我们饱受磨练,确实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难。但是,我们也锻炼出强壮的筋骨,磨练出坚强的毅力,为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怎么形容呢?我觉得“升华”比较恰当,不是吗?我们这些人后来在各行各业都有出色的作为,当领导的,当专家的,当民营企业家的,至少是自食其力,难道说不是插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吗?我们刚下去的时候,谁知道几十年后我们这57人里面还会出现全军的知名专家、大型国企的老总、保密战线的骁将、航天科技的首席专家……,我觉得这些都是兰家堡这片黄土地的养育,都是在这片黄土地上的升华。</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