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学日志(0927):道德经·教科研·诗歌导读

飘然

<p class="ql-block">  新的一周,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阳光正好,天朗气清。12点的校车,12点半就到本部了。上课还早,有时间问候一下校园里的花花草草。</p><p class="ql-block"> 笔直的晨曦路两旁,银杏正悄悄变黄,酝酿着深秋的一场惊喜。</p><p class="ql-block"> 树下是绵延的花池,盛开着红的、粉的、白的月季花,有单瓣的,有重瓣的,也有高心卷边的,色彩鲜艳,形态优美,不愧为花中皇后。</p> <p class="ql-block">  晨曦路上的月季花,连同京师学堂边的醉蝶花,和孔子像前的格桑花,都如同我身边来来往往的青春学子,在最好的年华获得最充沛的滋养,正努力绽放生命最美好的姿态。</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上丁瑞常老师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这是导师建议的课程、安安推荐的老师。</p><p class="ql-block"> 一点半的课,不到一点我就坐进了教室,其时只有两位女生趴在后排的课桌小憩。</p><p class="ql-block"> 等到同学们陆陆续续到得差不多,进来了一位女教师。我心下暗想:没想到丁瑞常老师是位女教师啊。</p><p class="ql-block"> 上课铃响,老师点开课件,赫然出现“《道德经》导读和应用”。我懵了,赶紧打开课表细看,原来两位老师的课都同时安排在同一间教室,估计发现冲突以后,丁老师的上课地点做了调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既来之,则安之。听听《道德经》也好。</p><p class="ql-block"> 但说真的,这节课从内容到形式都令人失望。先说授课方式:以念代讲,老师把所有内容都写入课件,然后一张接一张地念PPT,连举例中“我告诉她……”这样的语言都出现在PPT里。</p><p class="ql-block"> 内容上,缺少个人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译文和解析大多来自百度百科类的公共认知,老师所举的事例却往往窄化浅化了理解,降低了经典的思想价值。</p><p class="ql-block"> 如第七章赞颂谦退无私的精神,说明利他与利己的辩证关系。老师举了薄姬的例子。薄姬韬光养晦,不过成其私,这与“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的境界还是有差距的。用“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人民拥戴为天子”之类的事例也许更恰当。</p> <p class="ql-block">  第八章用水善利万物、甘居卑下而不争来比喻人的理想人格。老师举考研的例子:与亲人老师商量(言善信),计划周密(心善渊、动善时),认真复习(事善能),联系导师(居善地、与善仁),知识系统(政善治)……实在也是牵强。</p> <p class="ql-block">  老师由此延伸到女性温柔之重要,说“男人需要一个女人来旺自己才可以立业”“自以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女强人,失去了水的本分,跟男人争天,让男人没了空间,肯定克夫,一般很容易离婚,即使有钱也享受不了”……我不敢苟同。</p> <p class="ql-block">  第九章讲功成身退的道理。老师举了一批英年早逝的教授、企业家为例,是想说明什么?难道他们英年早逝是受欲望驱使所致吗?</p> <p class="ql-block">  当然,以上仅是一节课的听课体验,不能代表什么,也不能说明什么。姑且记录,是提醒自己应该怎样上课才好。</p> <p class="ql-block">  下课后,去文学院找教务员王娟老师办理请假、选课等手续,了解到丁瑞常老师的课调到111教室。</p><p class="ql-block"> 于是,来到111教室。丁老师好年轻,清秀俊朗,更重要的是讲课生动,语言幽默,思维敏捷,有吸引力。</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两节课,丁老师主要讲了三个问题:如何提出研究问题,如何表述研究问题和研究选题,文献的检索与查阅。</p><p class="ql-block"> 如何提出研究问题呢?一是科学式提问(实然),指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二是价值性提问(应然),指向:应该是什么?应该怎么样?——这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不一样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研究问题的表述,要做到三个明确:明确研究对象、明确时空范围、明确结构层次,表述为疑问句,如教龄与职业倦怠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研究选题的表述,要求明确、简洁,一般不用副标题。“关于……(的研究)”“对……(的研究)”这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要少加。判断的标准:删了这个字词会不会影响意义的表达,如果不影响,就删。</p><p class="ql-block"> 基本结构:(时空)范围+研究对象+内容(问题)+研究方法,范围和研究方法有时可省略。</p><p class="ql-block"> 应采用“<span style="font-size:18px;">没有颜色”的语言,尽量用专业概念、学术语言,以陈述</span>句形式表述,不要给出结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丁老师强调要重视文献研究。他说:看文献是做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对文献的占有量将直接影响研究的质量。选题阶段广泛浏览文献,有助于确定研究范围和内容;选题以后查找相关资料,有助于确定研究方法,形成初步方案,也可能对选题产生新的想法,或否定,或完善,或调整;研究中搜集文献,可以作为一种证据来源。</p><p class="ql-block"> 另外,文献本身也可以作为一种研究对象,如今人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因为文献记载是经过加工裁剪的,也可能存在不客观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在检索文献时,确定关键词很重要。确定关键词的第一步是分解研究问题,从中提炼出一些显而易见的基本概念。以这些概念为中心和起点,通过寻找近义词、同一词语的不同词性、上位概会、同一概念、下位概念及其相关理论等方法,尽可能扩大关键词的范围,建立起一张“概念思路网”。</p><p class="ql-block"> 建议先用自己熟悉的关键词搜索文献,阅读文献时发现新的词汇,顺藤摸瓜,找到照亮自己主张的新概念。</p><p class="ql-block"> 在茫茫如海的文献中,应找到核心文献和核心作者,也就是该研究领域频繁为其他研究者引用的关键文献和重要作者——文献引用率是个参考,但不是唯一。因为引用率与发表时间有关。应关注两个点:一是前沿,二是权威,真正找到“巨人的肩膀”。</p><p class="ql-block"> 丁老师指出,我们在写文章时通常把题目切几段,每段作为一个关键词,这是错误的。关键词是指能表达文献主要内容,表征文献所属基本问题领域的一些词语。也就是说,关键词是告诉别人,你研究的是哪个领域的话题。因此,不是标题中的每个词都是关键词,也不是所有关键词都来自标题。关键词写得好,文章曝光率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丁老师上课还有一个特点,重视学以致用。每个章节课后都布置练习与讨论的作业。</p><p class="ql-block"> 下午这两节课很有收获。期待下节课可以分享同学们的学习成果。</p> <p class="ql-block">  5点10分下课,6点就是期待已久的康震老师的课。所以必须在不到50分钟的时间里赶到食堂吃完晚饭,再赶到上课的电阶梯教室,中间还要预留寻找教室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和同事约了在西北风味食堂用餐。在匆匆奔向食堂的路上,恰巧途经电阶梯教室,拐进去看了一眼,立刻被定住了。</p><p class="ql-block"> 距离上课时间将近一个小时,教室都快坐满了,余下不多的空位上也都放着水杯、本子、电脑等占座,连窗台上都坐满了人。我当机立断,不去吃饭了,赶紧找座位,同时电话通知同事过来。</p> <p class="ql-block">  终于,在最后一排角落找到空位,在康震老师的课堂占有一席之地。</p> <p class="ql-block">  6点,康老师来了,看起来比电视上更显年轻、精神、轻松自然。</p><p class="ql-block"> 他刚在讲台站定,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把康老师吓了一跳,他瞪大眼迅速抬头看向大家,然后笑意从眼里、嘴角泛出来。看来今天的听众中,粉丝多过学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看看这会场,何止是座无虚席啊!这是一个好现象,对康老师的追慕,不仅是为他个人学术魅力所吸引,更是对文化知识、学术思想的尊崇和追随。</p> <p class="ql-block">  除了现场听众,还有珠海校区的学生在线收看现场直播。</p> <p class="ql-block">  康老师今天讲的是李白的诗。他从李白的生平谈起,认为一个诗人的成就与他的经历、他的个性是息息相关的。当时孟浩然、王维一南一北,均以山水诗著称,为何他们的诗不能与李白齐名?原因在于他们的诗“十首之外再无新意”,读不出更多的东西。而李白是始终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无论国家用不用他,他都是一腔热血为朝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康老师说,他讲诗歌不是讲结论,而是讲一种思想方法,因为看待问题的角度很重要。因此,对李白诗歌的导读就主要从道教文化的视角来看。康老师认为道家是李白人生中非常重要的立足点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生文化对诗人的影响很大,使李白的诗歌始终笼罩着道仙气。</span>李白一生将自己比作大鹏,在诗中常常表现出一种登仙羽化的理想。</p><p class="ql-block"> 低端的写诗,只写眼前景。写诗的最高境界:不写眼前景,直接写心中景。李白的诗就是这样,写哪里的景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所描写的是仙境、道境。</p><p class="ql-block"> 浪漫这个词很抽象,但都有它的现实根源,可以解释为飘动灵逸的风格。每个人写诗都有自己的目的,李白写“永愿辞人间”,并不是说“我要走了”,而是想表达“我来了,你要关注我”。</p><p class="ql-block"> 唐代等级观念很重,重视家族根系。李白是个裸奔的人,没有世代,没有后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他有政治理想、宗教理想、生活理想,他是来向世人展示他的才华的。我们既要读李白的诗,也要看李白的文,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李白这个人,进而理解他的诗。</p><p class="ql-block"> 李白始终在向世人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他不仅是诗人,也是神仙家、纵横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分享一段视频,感受康老师上课的现场气氛。</p> <p class="ql-block">  康老师的板书潇洒劲秀。</p> <p class="ql-block">  康老师用半个小时画就的黄鹤楼。真是多才多艺,才华横溢!</p> <p class="ql-block">  康老师很忙。下午刚刚结束文学院研究生推免面试工作,他简单吃了点东西就过来上课了,课后马上要赶回文学院召开党政联席会议。</p><p class="ql-block"> 可就在这样紧张的时间里,他还是欣然为粉丝签名,配合粉丝拍合影。后来,实在没时间了,他才双手合十致歉,匆匆离去。</p> <p class="ql-block">  真好!这一天,三节课,三种风格,三重境界,给我启迪,令我回味。</p>

老师

李白

文献

研究

关键词

上课

教室

选题

表述

丁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