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川南二郎古镇拾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散文/熊克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川之美,古来共谈。</p><p class="ql-block">高峰入云,清流见底。</p><p class="ql-block">两岸石壁,五色交辉。</p><p class="ql-block">青林翠竹,四时俱备。</p><p class="ql-block"> 辛丑年初夏的一天,笔者去四川泸州市出差。待工作忙完后,便借此机会,赶往距泸州市约170公里,遐迩闻名的“中国100著名乡镇之一”的古蔺县二郎镇观光览胜。</p><p class="ql-block"> 清晨,笔者乘坐一辆旅游中巴车从泸州出发,沿长江上游支流的“赤水河”左岸的高速公路,飞快地向东南方向驶去。一进入古蔺县境内,车便减速转入奇峰突兀,嵯峨黛绿的盘山公路中,时快时慢地奔驰了约一个半小时,绕过一段“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雾路径后,便朦朦胧胧地望见了坐落在川、黔两省交界处,嵬峨的“吴公岩”山坳中,青瓦木楼层叠错落的“二郎镇”。</p><p class="ql-block"> 经两个半小时的行驶,中巴车终于安全扺达浮岚暖翠、神秘悠远的二郎镇。</p><p class="ql-block"> 堪称地方志“鼻祖”的东晋史学家、地理学家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先秦时期,隶属古习国部落和夜郎国的“二郎场”(后人称二郎滩、二郎镇),因采用当地生长的“米红高粱”和甘冽清甜的“郎泉水”酿造出酱香突出,醇厚净爽,幽雅细腻,回味悠长的“枸酱酒”(郎酒),被西汉帝国的汉武皇帝刘彻钦定为贡酒。从此,古蔺“二郎镇”名扬天下。 </p><p class="ql-block"> 从古至今,二郎镇一带,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古有枸酱酒,今有古蔺郎酒 。”其因是,现代酱香郎酒的酿造工艺,是挖掘和传承于汉代“枸酱酒”和宋代“凤曲法酒”的古法酿酒技术。</p> <p class="ql-block"> 位于四川省南部边陲,赤水河左岸,地貌呈峡谷纵横,盆岭相间之势,集奇、险、峭、峻、秀为一体,素有最美“小三峡”之称,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二郎镇,彼时,既是失之必危,得之可定江山的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商贸重镇。</p><p class="ql-block"> 在川、黔两省境内,长江上游支流的大渡河与赤水河一线,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著名战役。一次是,史称:“大渡河之战”。1863年5月14日(清同治二年),时任太平天国翼王的石达开率太平军4万余人,抵达大渡河(旧称沪水)边的紫打地(今四川石棉县安顺场)渡口,恰逢暴雨洪水, 一时无法渡河。其时,大批清军驰至防堵,一个月内,数次挫败太平军强渡行动。石达开面临重围,只好致书当地土司(知县),愿许重金买路,遭其拒绝。6月9日紫打地即告失守。石达开只好率残部7000余人,退据易攻难守的“老鸦漩”(今石棉县城),很快便矢尽粮竭,陷入绝境。此时,清军乘危诱降,许诺保全石达开残部性命。6月13日,石达开自投清营,幻想舍己命保全部众,结果清军将他单独押往成都,于同年8月6日将其杀害,时年仅33岁。其残部7000余人,亦全部被清军就地处死。</p><p class="ql-block"> 另一次是,史称:”四渡赤水”战役。1935年1月19日(民国二十四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3万余人,在古蔺县境内太平渡、二郎滩(二郎镇外的渡口)、九溪口三处渡口,四次横渡赤水河,与围追堵截的国民党40万重兵展开反围堵的激战。交战双方在二郎镇一带的赤水河两岸,排兵布阵,斗智斗勇地鏖战了整整63天。英勇顽强的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创造战机,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的重兵围剿之间,在运动战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把握战场的主动权,最终夺取此次战役的全面胜利。</p><p class="ql-block"> 四渡赤水之战,既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最为惊心动魄、出奇制胜的一次军事壮举,也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一个经典战例。</p> <p class="ql-block"> 据《贵州通志》记载,1745年(清乾隆十年),贵州总督张广泗为了扩大食盐运输通道,下令疏凿赤水河道。历经十年疏凿,上游至天鼓岩,下游至猿猴岩,全长540余公里,除二郎滩口上溯至马桑坪间15公里的河段外,其余河段均可通航。此后,由川入黔的自贡井盐便通过长江经泸州、合江、太平渡溯流直上,到达二郎滩转运货栈。二郎滩便成为川盐黔运的主要通道。随着川盐由此外运,许多商贾便以二郎滩为商埠中心,经营起盐、酒、布匹、山货、木材及小商品百货等生意。不久,昔日的一个河埠小山村,逐渐变成一个人烟稠密,商贸繁荣,货物集散,水路交通要津。到了1821年(清道光元年),二郎滩(渡口)被清朝官府正式更名为“二郎镇”时,已是盐号、酒肆林立,商贾云集,远近驰名的商埠重镇。尤其是樯桅毗连的盐商船队,昼夜兼程于赤水河上。几百年来,正是川、黔两省繁忙的盐业运输,既促进了川、黔两省民生经济的繁荣,又使赤水河两岸的酒政文化产业得以蓬勃发展。 </p><p class="ql-block"> 在“集灵泉于一身,汇秀水而东下”的赤水河二郎滩段(二郎镇至茅台镇),除了酿造酱香“郎酒”的二郎镇,被荣称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外,另一个享有此荣誉的就是与之隔河相望,酿造酱香“茅台”酒的贵州仁怀市茅台镇。</p> <p class="ql-block"> 长江上游右岸一级支流的赤水河,充满了神秘诱人的传奇色彩。春季时,因多发雨水,导致两岸山上大量紫红色土壤被冲刷入水,河水呈赤红色。到了秋季,雨量骤减,河水又变得清澈见底、碧波荡漾。全长500公里的赤水河,从川南边陲二郎镇至黔西北茅台镇河段两岸的山岭上,都是覆盖于地表约50公分厚,酸碱适度的紫红色土壤。这种被地质学家称为紫色砂页岩土壤,在被雨水冲刷融入地下且流入赤水河之前,得以层层过滤、吸收、转化后,不但还原成清香甘冽的天然山泉水质,还趁便将土质中多种有益的矿物质带入河里。正是这些独特的、唯一的、绝佳的原生态地质因素,才使赤水河边的二郎镇、茅台镇(两地相距仅49公里),酿造出“郎酒”与“茅台”两大酱香型白酒的传奇。赤水河从二郎滩至茅台镇河段两岸,也就理之当然的被称之为酿造高品质酱香白酒的黄金产地。故而,至始至今,在赤水河畔一直都传唱着一首脍炙人口的民谣:“上游是茅台,下游望泸州。船到二郎滩,又该喝郎酒。”这首家喻户晓,四处传唱的民谣,直白又深情地道出了人们对“茅台”与“郎酒“的偏爱之情。当地的文人雅士,把酝酿了茅台、郎酒、习酒、泸州老窖等数十种美酒的赤水河,昵称为“美酒河”。“二郎”与“茅台”两个酿酒名镇,也被喻为赤水河畔的“酒乡明珠”,镇镇守望,煜煜生辉。</p> <p class="ql-block"> 具有喀斯特地貌特征,依山傍水的二郎镇上,一座座依山就势而建,淳朴古雅的青瓦板壁四合院和风格别致的吊脚楼,鳞次栉比地排列在穿镇而过,蜿蜒起伏的“老街”两侧与周围山坳中。据説,弯曲呈阶梯状的“老街”青石板台阶,还是在1669年(清康熙八年)铺就的。虽经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和人畜踏磨,如今这条陡峭而平实,饱经沧桑的青石板路,依旧青光四溢,古朴厚重,斑驳如画。踩在这恰似黑白相间的钢琴键盘一样,充满了节奏感的青石台阶上,让人顿生一种逸致飘然,返璞归真之感。</p><p class="ql-block"> 走在以经营“郎酒”和本地土特产为主的“老街”上,笔者依稀从建于明清时期的商号店铺中,街头各种吆喝声、欢笑声、寒暄声和人头攒动的嘈杂声中,弥漫在街头的酒糟香味中,感受到当年的二郎古镇“烟火繁盛,俨然一郡邑”的景象,此刻,正赓续前行。真可谓古中有今,由今见古,古今相连。</p><p class="ql-block"> 沿老街向北一路台阶拾级而下,便是著名的二郎滩渡口,笔者驻足在一座镌刻“二郎滩渡口”的岩石字碑旁,延颈举踵,极目远眺,发觉确如《古蔺县志》所述,古蔺二郎镇,恰好处在川、黔两省自然、文化、经济、交通的交汇地带,并在两省风景旅游大环线中,具有前后可依、承上启下的地缘关系,属于川、黔交汇的风景名胜资源富集区。</p><p class="ql-block"> 距二郎滩渡口一箭之遥,河谷狭窄,水流湍急的赤水河左岸,山势雄奇、突兀陡峭的吴公岩临河绝壁上,镌刻着由著名书法家邵华泽先生书写的“美酒河”三个笔力千钧、皎如日星的红色大字。据说,“入古出新笔纵横,凌云恣意堪称神。”的“美酒河”摩崖石刻,占用的崖面面积达4800平方米,堪称中国当代书法摩崖石刻之最。</p> <p class="ql-block"> 徜徉在群峰环翠、阡陌纵横、青绿氤氲的川南边陲山坳中,笔者除了觉得眼睛变得越来越明亮,心灵变得愈来愈清澈外,一种发自心底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若非亲临其境,实在难以想象这个水远山遥,遐州僻壤的千年古镇,世代安堵乐业于此的人们,是如何在这般舒缓悠闲的生活节奏中,酒香氤氲的温润里,实现“九天日月移朝暮,万里山川换古今”的呢?笔者一边思索一边四下寻找答案,俗话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笔者竟然在二郎古镇上,一个极具神秘色彩的名胜之地,“天宝洞”和“地宝洞”中找到了答案。</p><p class="ql-block"> 坐落于赤水河南岸,海拔约1100公尺的吴公岩天宝峰,既是二郎镇的至高点,也是全世界见所未见的两个巨型喀斯特地貌石灰岩溶洞,迄今已有一亿八千万地质年龄的“天宝洞、地宝洞”所在地。据地质学家勘察,洞窟周长约1.5公里,相加后总面积达1.42万平方米,上下间隔又迂回相通的天宝洞、地宝洞,堪称世界上单个石灰岩溶洞面积之最。</p> <p class="ql-block"> 冬暖夏凉,常年温差保持在摄氏19至21度之间的天宝洞、地宝洞,是贮藏白酒,促使其醇化生香的最佳之地。站在五老峰下的天宝洞口,一眼望去,10000多只贮酒的釉彩乌亮的陶瓷大坛,纵横有序,密密层层的排列在溶洞里。洞顶上的石瀑、石灵芝、石珊瑚、石花等形态各异的石钟乳,与地上纵横捭阖的陶坛阵势,辉映交融,呈现出一派如仙境瑶池般的异景奇观。让人一下子会联想到与其景观颇为形似的,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来。此时,笔者臆想,莫非“壶浆塞道”的陶坛阵势,真的可与“踵趾相接”的秦始皇兵马俑比肩媲美?其实,民间早有此一说,当地的人们幽默又不失风趣地把天宝洞、地宝洞中,藏酒的釉彩陶坛,调侃为“中国酒坛兵马俑”。据説,在天宝洞、地宝洞中,不少品相完好无损的釉彩陶瓷坛子,已经有100多年历史。听来真是让人咂舌称叹。为此,国内许多酒类专家认为,白酒经过在天然溶洞窖藏一段时间后,能除去酒的燥辣感,使酒体变得柔和、醇厚、细腻幽雅。同时对酒的有机醇化、生香起到特殊的稳定老熟作用,是传统酿酒文化的一种发明和创新。听说,国内有的酿酒企业也在借鉴“洞藏”贮酒工艺。</p><p class="ql-block"> 二郎镇的天宝洞、地宝洞因其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与人文价值,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p><p class="ql-block"> 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果如其言,只有亲临弥漫着芳醇酒香的两个天然宝洞后,方才真切地体悟到,当地广为传诵的诗句“宝洞客来风送醉,举觞人去路留香”的畅然意境。</p> <p class="ql-block"> 下午,笔者兴致勃勃地来到二郎镇上的另一个著名景点,素有“园在镇中,镇在园里”之说的“郎酒庄园"观光览胜。 </p><p class="ql-block"> 走入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融传统与现代建筑元素于一炉的郎酒庄园,令人颇感新奇和诧异。其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别具炉锤、华朴巧拙的建筑风格,与咫尺之遥的古拙沧桑的“老街”,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反差。郎酒庄园里,古今相融且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建筑景观,毫不夸张地说,是这个川南边垂古镇,鉴往知来,鼎新革故,最为真实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气势恢宏的郎酒庄园里,无论是古意盎然的“九曲栈道”,还是波路壮阔的“十里香广场”;无论是现代时尚的“红运阁”,还是天造地设的“千忆回香谷”。都令人对这些匠心独具的建筑杰作,啧啧称奇,击掌叫绝。尤其是矗立在庄园一隅,造型奇葩又极富神秘色彩的地标性建筑“金樽堡”,更显得拔群出萃,格外惹人注目。 </p><p class="ql-block"> 据説,高屋建瓴的“金樽堡”一名,取自唐代大诗人李白《将进酒》诗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集酿造、调制、品鉴、贮酒、人文景观为载体,外形酷似一只釉质大酒坛的金樽堡,仿佛是创造天地的造物主,镶嵌在五老峰下的一颗天然拙璞、光洁绚丽的宝石。</p><p class="ql-block"> 笔者拾级登上郎酒庄园的至高点“问天台”,鸟瞰群峰环抱、蓊郁荫翳的峡谷(千忆回香谷)中,100多个白色巨型金属储酒圆罐,呈一字型排开,延亘数里,煞是壮观。据说,排列在峡谷中的储酒罐,其意在借助山间终年不断的环状气流,也就是地质学家所说的“峡谷效应”,引发储酒罐中的酒液环流不止,从而达到吐纳天地、醇化生香酒体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远处吴公岩下,宛如一条翡翠色玉带的赤水河,绕过峭壁陡立、水流湍急的二郎滩河段,仿佛正在将二郎镇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浑璞雄壮,将酝酿洞藏了百年的醇酒酱香,一并汇入了气势磅礴,奔腾不息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p> <p class="ql-block"> 黄昏时,笔者回到二郎镇“老街”上,在下搨的客栈附近溜达,见到一个有趣的情景,当地人彼此见面寒暄时,不是说:“您吃过了吗”?而是说:“您喝过了吗”?可见经千年传承的酒文化的底蕴,在这个川南边陲小镇是多么的深厚。</p><p class="ql-block"> 掌灯时分,找了一家街边餐馆,进去一看,富有地方特色的餐馆里,已坐满了食客。笔者好不容易在角落找了个坐位。原打算买一份简餐,填饱肚子就走人,但实在抵挡不住满屋子的芳醇酒香的诱惑,平时虽不胜酒力的笔者,却斗胆豪饮了几盅“青花郎酒”。原以为“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哪知仅片刻功夫,不觉脚下有些飘飘然起来,于是,赶紧起身付账后,一路趔趔趄趄地摸回客栈,酣然入梦。待一觉醒来,已是次日午时。把原计划翌日上午去“铁索桥大峡谷”、“川盐入黔盐马古道”景点,观光揽胜的时间给耽搁了。难怪有人说:“酒,天生带着几分生趣,几许魅惑,在解脱和越界之间暧昧不清。”此言可谓妙哉!笔者正是在豪饮之后的“漂漂然”中,领会到,酒,虽不是维持生存的必需品,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它却是人世间不可或缺之物。饮酒不仅具有生理上的价值,还能够为孤寂的生活提供精神动力。 </p><p class="ql-block"> 触景生情,是人类在情感记忆中,特有的条件反射活动。笔者概莫能外。临别二郎古镇之时,笔者伫立在镇口的“望郎台”上,任凭自己的思绪在“老街”的青石台阶上再徘徊一会儿……哦,一座古风悠悠,汉韵袅袅的名镇;一条穿山破壁,逶迤清亮的河流;一脉钟乳倒悬,石笋擎天的奇峰崖洞。川南边陲古蔺二郎,不仅因为它有“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壮美景象,更因为它有醇酿酱香,传承千年的史话。因而,对每一位慕名而至的造访者来说,没有理由不怀揣虔诚敬畏之心,来描绘与赞美它。</p><p class="ql-block"> 笔者曾走过祖国的一些名山胜川,每每身临其境,都会情不自禁地坠入“看青山绿水吞吐云烟,识乾坤之自在;任乳燕鸣鸠送迎时序,知物我之两忘。”之中。故此,每到一地,笔者都会追寻和撷萃几许逸闻趣事或山河变迁。用文字记下这短暂而无限美好的时光。尽管才短思涩、文笔拙劣,但心里却充满了一种知足可待的惬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8日拙于南京</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