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引 言 ]</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火红年华》献三线 </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白龙江峥嵘岁月</b></h1><h1> 国庆期间,CCTV-1黄金时段正在热播的工业史诗电视剧《火红年华》,以我国特殊时期三线建设为背景,以位于西南的著名三线企业为故事原型,全景式地展现了三线建设者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燃烧自己,艰苦创业,争分夺秒建设坚固三线国防工业体系的惊天动地的历史画卷 。随着剧情发展,令我在心灵深处产生强烈共呜,自然联想到自已亲历的三线建设故事—五十年前那理想闪光、激情燃烧的“白龙江峥嵘岁月”。</h1><h1> 神奇的巧合!!前不久,小浪底朋友袁松林司长考察白龙江。在碧口水电厂展览馆,欣喜地发现我撰写的诗文和当年的老照片,随即拍照发来。并转達电厂董事长欢迎我们回访碧口的盛情邀请…… 啊! 多情的白龙江,谢谢你依然还记得半个世纪前碧口水电站的建设者!我感到由衷地欣慰和荣幸!</h1><h1> 1968年9月初,在“三线建设要抓紧,备战备荒为人民” 的响亮口号声中,我和淑君随队由河北邯郸岳城水库转战到极其艰苦的甘川边境白龙江碧口水电站建设工地,投身三线建设。 </h1><h1> 碧口水电站是专为核工厂供电的三綫重点保密工程,由兰州军区实行军事管制。当年公开的名号为“风雷激”。</h1><h1> 三线是一座熔炉、一所学校、一场战役;更是一部史诗,一座丰碑!奋战三线的岁月,正是我生命的黄金季节,我们 用青春热血谱写载入共和国史册的壮丽篇章。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激励我一生,涵养我一生,丰富我一生……</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inherit;">“走过高山大川</span></p><h1>苦累也是浪漫……</h1><h1>爱在家国之间</h1><h1>英雄无悔 青春无怨</h1><h1>爱在家国之间</h1><h1>热血还热 热泪还暖……”</h1><p class="ql-block"><br></p><h1> 孙国纬 2021-10-01</h1><h1><br></h1><h1>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火红年华献三线 系列美篇</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之一 《白龙江碧口-- 我的第二故乡》</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之二 《可敬可爱的白龙江人》</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之三 《碧口水电站调压井赞歌》</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之四 《从漳河一同转战三线的大学生》</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b style="color:rgb(237, 35, 8);">碧口水电站调压井赞歌—火红年华献三线</b> 之三</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当三线重点工程碧口水电站建设处于高峰时期,1973年6月19日,乘着“专业对口”的政策东风, 我终于如愿以偿调入局施工技术处,从事我热爱的专业技术工作。我到技术处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接替即将赴我国援建的阿尔巴尼亚菲尔泽水电站担任中方专家的唐广庆同志,负责调压井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包括编制施工方案、技术措施、进度计划,协调有关各方,研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在夺取蓄水发电胜利的关键时段 ,我还被委任为抢发电指挥部左岸战区调压井项目组组长。</p><p class="ql-block"> 碧口水电站调压井位于引水隧洞岔管和钢管之间的山脊中,系一与快速闸门井相结合的大型地下钢筋砼结构。根据水工布置要求,调压井设计为矩形断面。开挖尺寸为:长46.70m,宽12.00m, 高79.25m。工程地段为凝灰岩和绢云母石英千枚岩,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裂隙发育。调压井地质条件差,结构复杂,施工工序多、难度大,工期紧,是控制碧口水电站发电工期的关键项目。</p><p class="ql-block"> 我接手的时候,正处于调压井上部交通洞和下部高压管道上平段己开挖,顶拱衬砌完成,工程局有关各方正全力研究井身60m扩挖和混凝士衬砌方案的关键时刻。当时,调压井项目负责设计的是设计处石根华(开挖支护)、杨艾娟(结构),负责地质素描的是地质队孙日东,负责开挖支护施工技术的是开挖工区盘石工程师(后调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任副院长、教授),负责混凝土衬砌施工技术的是磨坊沟工程处哈秋舲工程师(后调长江三峡总公司 任总工程师),负责质量安全的是局质安处隋长巨同志。在极其艰巨的任务面前,我们全体参建人员齐心协力,刻苦钻研,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采用先进技术,并敢于创新。经反复研究论证,优化了施工程序,科学分析围岩稳定,采用锚喷支护新技术、活动整体升降平台和大模扳新工艺等,成功地实现改 “三挖三衬” 为“两挖两衬” 施工。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提前工期半年,为电站按期蓄水发电赢得了时间。受到国家、甘肃省和水电部嘉奖。石根华在碧口调压井工程首创的“岩体稳定分析的全空间赤平投影方法” 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水电部五局“ 大跨度地下洞室的光爆锚喷技术” 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碧口水电站调压井开挖技术” 和“碧口水电站调压井砼衬砌技术” 获甘肃省科学大会奖;“碧口水电站调压井高边墙岩体稳定分析及锚喷支护”入选水电部技术革新展览项目。紧接着,以碧口调压井为工程背景的学术论著陆续公开发表:石根华撰写的《岩体稳定分析的赤平投影方法》和《岩体稳定分折的几何方法》发表于《中国科学》;盘石撰写的《碧口水电站调压井施工》发表于《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学报》,我撰写的《碧口水电站调压井高边墙岩体稳定分析及锚喷支护》 发表于《地下工程》,《水电工程大型洞室锚喷支护设计》发表于《岩土工程学报》。1985年,石根华关于岩石力学关键块体理论 的专著《Bl0ck Theory and lts Application to Rock Engineering》 在美国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p><p class="ql-block"> 碧口水电站调压井是国际岩石力学界公认的石氏(石根华)“关键块体理论”发源地。</p> 1979年1月19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报 在显著位置刊登新华通讯社资深记者田恒江采写的长篇通讯《为现代化建设打先锋--记青年数学家、工程师石根华》,介绍石根华在碧口调压井设计中,将所学的拓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围岩特点相结合,创新岩石力学理论的事迹。由于老石在从事此项研究中曾得到吕祖珩和我的配合支持,通讯中写上了“在吕祖珩、孙国纬等同志的配合下,石根华运用拓扑学原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创新了岩体稳定分析理论和方法…… ”。于是,失去联系多年的同学和朋友终于得知我的下落,庆幸我在那场浩劫中依然孜孜以求,奋发向上。<br> 经过三线工程锻练和本人超乎寻常的潛心钻研,石根华成为国际著名数学家、力学家和岩石工程实踐专家。多年来一直活跃于国际岩石力学学术界和我国各大水利水电工程。<br> <br><br> 2019年10月,我和石根华在长江科学院又有了一次很有意义的相聚。在相识五十年以后的今天,作为大三线建设的战友—两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彼此都有了自己的回忆文字。他拷贝给我记录他精彩人生和深邃感悟的《四十九个小故事七次灵感纪实》,我回赠一册还散发着墨香的诗文选集《江河情缘—从酉水到长江黄河》。十分奇巧的是,在关于建设三线工程碧口水电站的回忆中,两人都心有灵犀的选用了同一张黑白老照片——“建设碧口水电站调压井同事:石根华、孙国纬、孙日东” 。那是1978年石根华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后,甘肃省电力局摄影记者韩三当专程从兰州赶来碧口,在老石位于碧峰沟内一户农家偏舍的住处拍摄的。墙壁上张贴着碧口水电站调压井地质展开图。<div> 这张珍贵的老照片,记录了我和石根华半个世纪前在三线工程最初的共同奋斗,见证了我们延绵一生的友情……<div>有诗为证:</div><div>(一)碧口深山 (石根华 1976-04)</div> 十年雾雨青山中 ,<div> 衣浸硝烟炮声隆 。</div><div> 江畔茅屋油灯下, </div><div> 苦读新书待天明 。</div><div> 破釜应是寻常事, </div><div> 沉舟未教征人惊。</div><div> 男儿有志背水战</div><div> 清风两袖渡苍生 。 <br></div><div><br></div><div>(二)寄海外友人 (孙国纬 2011-08)</div><div><div> 携手龙江是份缘,</div> 益友同志照肝胆。<br> "未名"组班酬壮志,<br> 峨嵋结伴共登攀;<br> "赤平"稳固调压井,<br> "拓朴"入化开新篇。<br> "块体""流形""DDA",<br><div> 鸿鸪志成凯歌传。</div> <br></div></div> <h1><b><br></b></h1><h1><b><br></b></h1><h1><b><font color="#333333">碧口水电站调压井赞歌 </font></b></h1><div><b><font color="#333333"> -- 孙国纬</font></b></div> <br>调压井,我心中的井![1]<br>劳动的结晶--胜利的征程。 <br>你的每一声歌唱, <br>都和着祖国进行曲的音韵;<br>北京传来的一字一句,<br>你都回响热烈的共呜。<br>“自力更生,艰苦奋斗”----<br>激励我们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br>“电力要先行”---<br>我们心怀朝阳,勇当“地下尖兵” 。<br>转战南北的“老水利”,<br>在你的工地上建树新的功勋;<br>水电战线的新兵,<br>从你这儿起步,迈向新的长征!<br> <br>昔日腊子口的枪声,[2]<br>谱写出电站建设的最强音;<br>千里岷山的积雪,[3]<br>融化成胸中热血沸腾。<br>我们炽热的心灵,<br>点燃那劈山开岭的炮阵;<br>我们倾盆的汗雨,<br>浇灌那铁壁铜墙的井身。<br>送别了炮声隆隆的严冬,<br>迎来了焊花飞溅的早春。<br>克服了重重困难 ,<br>赢来了胜利发电的喜庆!<br> <br>是谁将你比作华丽的宫殿,<br>你分明是一座钢铸铁打的地下长城!<br>白龙江狂涛裂岸,<br>你巍然屹立,不改方阵;<br>隧洞中 激流千尺,<br>你顶天立地,铁固山稳。<br>闸起闸落,<br>你令行禁止,动作迅疾;<br>浪高浪低,<br>你威镇狂谰,叱咤风云!<br>水锤万钧何所惧,<br>你严阵以待,警钟长呜!<br>一波平了一波起,<br>你拱顶上高悬着不灭的明灯。<br> <br>啊,调压井---<br>你,顽强、踏实、庄重、深沉,<br>你,牢固、坚定、宏伟、永恒!<br>我愿是你岩壁上的一根锚筋,<br>把你与祖国大地连得更紧;<br>我愿是你闸门上的一颗螺钉,<br>和你一道站岗放哨,值班守更。<br>我愿和你一起共听风声浪声啊,<br>永远学习你的伟大精神!<br> <br>调压井,我心中的井,<br>智慧的结晶---胜利的征程!<br>你是一座历史丰碑,<br>永远铭记可敬可爱的白龙江人……<br> <br> <br>注:<br>[1]白龙江碧口水电站调压井与快速闸门井合一,是一个开挖深度达八十米的大型地下建筑物。<br>[2]腊子口是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英勇突破的一道天险。位于白龙江的支流腊子河畔。<br>[3]白龙江发源于岷山山脉北麓。<br> <br> <br> (孙国纬 1976年3 月, 于碧口水电站工地)<br> <br> <br> <p class="ql-block">电视剧《火红年华》主题曲</p><p class="ql-block">雷佳演唱 《爱在家国之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