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秋天,丰收的季节。从西安到榆林,谷物、蔬菜、水果都成熟了。在陕北的乡村玩了几天,对这里的景观和生活环境增加了认识,产生不同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黄土高坡,经历了数不清的风风雨雨,也见证了人类改造自然、创造自然的奇迹。这里已不是过去的满目荒山,黄色一片,大面积的青山绿水已经成为黄土高原的主要景观。</p> <p class="ql-block"> 一路走过,遇到的乡村田野,果实累累,五彩斑斓。</p> <p class="ql-block"> 秋叶红了,红的是那么艳丽,红的是那么透彻,乃至有的地方把大山都染红了。</p> <p class="ql-block"> 站在大山上,走在小溪边,至身田野中,蹲在密林下,吸收着清新的空气,总是那样的惬意。</p> <p class="ql-block"> 在陕北农村,也有大面积的金黄色稻田,从它的高度就知道肯定是大丰收了。以往印象中陕北的农作物主要是玉米、高粱、小米和牧业,能看到大面积的水稻实属意外。</p> <p class="ql-block"> 走进秋高气爽、蓝天白云的农庄里,心绪要开阔了很多。周边的一切都显得纯净,让人自然地消除了杂念。</p> <p class="ql-block"> 秋风吹过,秋雨飘来,霞云变幻无常。草木在雨水冲洗过后更加翠绿,花草喷发着芳香,田野远处的山体辉映出彩色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山楂树上的果实,让人爱惜的不忍心摘下来。</p> <p class="ql-block"> 这里没有喧闹,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只有令人窒息的幽静。</p> <p class="ql-block"> 沿山边种的红高粱,透红发紫,在绿叶衬托下亭亭玉立,让山景显得更美丽。</p> <p class="ql-block"> 柿子熟了,沉甸甸地挂在枝头上,成林尽染,红黄绿蓝交织在一起,让人在柿子林里享受着花花世界。</p> <p class="ql-block"> 几公里连成一片的玉米地,金黄色的波浪随风舞动,一眼望不到边,这样的规模还是不多见的。</p> <p class="ql-block"> 每个地方的乡村都有不同的特色,沿着陕北的乡村路走几天,在不同的段落总能发现不同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黄河在陕北也流经了几百公里,很多农田也依靠黄河灌溉,黄河边上还能看到一些打鱼的人。</p> <p class="ql-block"> 秦晋大峡谷,山高林密,黄河从山谷深处流过,给两省人员的往来和交流设下了天然的屏障,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方言和文化。</p> <p class="ql-block"> 陕北民歌、陕北秧歌和当地特殊的生活方式,都与这种山高沟深的地理环境有关。</p> <p class="ql-block"> 现在陕北的大山里多数农民家里都铺上了石板路,村里都通了柏油路,即使下雨天行车行走也都很方便了。</p> <p class="ql-block"> 有些山里的农民还是用草木生火做饭,家里有专门的贮柴仓库,仓储的设计有防雨凉干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 这种石碾子现在用的比较少了,碾磨粮食基本用电动设备完成。</p> <p class="ql-block"> 窑洞里面一般都很宽敞,功能是多样的。一张大火炕上能够睡觉、取暖、抽烟、喝酒和娱乐,遇到下雨天就只能在炕上休息了。</p> <p class="ql-block"> 乡村里也能看到制作非常精致的牌坊,这里过去应该是有大户人家或名人趣事。</p> <p class="ql-block"> 陕北地形的特点就是大山多平地少,多数山上河水灌溉不上去,只能靠天吃饭。</p> <p class="ql-block"> 对陕北农村的衷爱源于陕北民歌。它产生在这片茫茫的大山大沟里,出于生活又超越生活,朴素而耐人寻味。有时纯厚高昂,有时意味深长,有时欢天喜地,有时满目苍凉。在歌声里体验着陕北农民生活的喜怒哀乐,还有哪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唱的是那么痛快淋漓,似乎抛出了所有内心的想象。</p> <p class="ql-block"> 傍晚,在一些没有灯火,没有人烟的山里行走,安静的让人感觉出奇。</p> <p class="ql-block"> 乡村的月牙十分清亮,它证明了空气质量的优良程度。</p> <p class="ql-block"> 在山上有很多梯田,气温要比平原凉一些,稻菽都要成熟的晚一些。</p> <p class="ql-block"> 乡间小路,雨中带着泥泞。在山上居住的农民,已经通了电灯、电话和网络,但下雨天还是很难出行。</p> <p class="ql-block"> 一些村民仍然喜欢住在窑洞里,他们说这种房子冬暖夏凉,占用农田少,造价低廉。</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在陕北的农村,绝大多数农民都搬进了砖瓦房。沿山而建的窑洞虽然成本较低,但是交通、供水供电和室内通风都是欠缺的。</p> <p class="ql-block"> 赶上大雾大雨,行进在烟波浩渺的山村里,人烟稀少,特别安静。</p> <p class="ql-block"> 大山深处和高处,开垦的农田就小多了,这上面种地的难度要大许多。</p> <p class="ql-block"> 田边地头和农家院里,经常能看到一些小块的菜地,主要供家里自己食用。</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偏远的乡村里,也能看到豪华的宅院了。</p> <p class="ql-block"> 这次除了沿途村游以外,还想完整地游玩几个村子,首先选择了米脂县的杨家沟村。在进村的路上,遇到一位三十多岁的婆姨招手搭车,就捎带上她,行车中向她了解了杨家沟村的情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个村是中国的传统村落,全村现有总土地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770亩,林草地面积2273亩,总人口428户,1427人。</p> <p class="ql-block"> 近些年,杨家沟村以“种地+养猪+旅游”联动发展,通过整合资金、资源和资产,以股份合作的形式,组建新兴产业联合体,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p> <p class="ql-block"> 杨家沟村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黑毛土猪,在省、市、县城市设销售点,打造黑毛土猪品牌,解决了黑毛土猪肉的销售问题。还与一些大的饭店签订购销合作协议,稳定了养殖和销售规模,使村民的收入大幅上升。</p> <p class="ql-block"> 在种地方面,杨家沟村主要种植绿色小米,实行小米种植与畜牧养殖有机结合、粪污综合利用、“粮-畜-沼-肥”循环发展的农业产业模式。谷子种植全程不使用农药和化肥,完全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p> <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转战陕北时曾将杨家沟村作为驻地,现已建成杨家沟革命纪念馆。杨家沟村充分利用这一红色文化资源,修缮复原党中央旧址,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旅游开发推动了农产品销售,也减少了村民的外流。</p> <p class="ql-block"> 2016年,杨家沟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600元;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1万元。通过产业定位和相互联动,杨家沟村的村容村貌和居住条件得到大幅改观。</p> <p class="ql-block"> 双水村,是距离绥德县城比较远的村庄,老的村庄保留比较完整。这里的乡村环境、风土民情、房屋和道路建设、农业生产结构及农民的生活习惯等,在陕北农村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p> <p class="ql-block"> 我受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影响,就专门到村里游玩了一天。主要想看看这里农民过去和现在生活的变化,体验一下连续剧里面的故事情节。</p> <p class="ql-block"> 看过《平凡的世界》,记忆是深刻的。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这里的农民不畏艰难,勇于向大自然挑战,向往美好的生活。他们的刚毅和吃苦精神让人敬佩,他们昂奋激情的歌声让人向往,他们对爱的深情和执着也让人感慨。</p> <p class="ql-block"> 老汉已经八十岁了,住在双水村的大队部里。他向我介绍双水村的情况,还热情地邀请我到家里坐客。</p> <p class="ql-block"> 村里的老窑洞房住人不多,很多破旧的房屋和设施拍完电视剧后就成摆设了,现在主要供人旅游参观。</p> <p class="ql-block"> 像小学校、孙玉厚家、王彩娥家和孙玉亭家现在都没有人。田福堂家条件好一些了,住在一片比较平坦的山梁上,现在村民基本上都住在那里,新瓦房都比较整齐。</p> <p class="ql-block"> 双水村大队部的窑洞房里住了一家人,我在窑洞里详细看了室内布置、结构和生活用具。窑洞的主人也兴致昂然地和我谈起拍摄电视连续剧的过程,并将拍摄时用的道具拿给我看,还告诉我双水村的景点位置,怎么走合理。</p> <p class="ql-block"> 我顺着这样的小路走到了山顶,到山顶已经没有石板路了,雨却下大了。在泥泞的小路上艰难寻找下山的路,无意中进到一个农户家里。我问农户怎么样才能下山,他回答说遇到雨天他们就不下山了。看我为难地样子,便指了条较硬的小路让我行走,不然真不知道怎么才能下来。这种陡峭湿滑的小路只在少年时体验过,现在老年了重新体验就感觉有点危险。</p> <p class="ql-block"> 我刚进村时看到这个指路牌,就顺路找到了这几个人的家里。他们的院门都是敞开的,门外标记着人名和连续剧中的剧组画像,院内和剧情场景是一致的。</p><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有三十里铺和兰花花,都是耳目能详的陕北民歌,在这里却找到了真实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双水村的农田多数是山上的梯田,也有一片平地的田地。农作物有高粱、玉米和小米。村里的枣树很多,树上挂的枣已经熟了,树下掉落的枣都没人拾捡。</p> <p class="ql-block"> 下雨天的时候,山上的梯田就没办法干活,这也是梯田种地难度大、收成相对偏低的原因吧。</p> <p class="ql-block"> 这是村里见到的最大一片农田,高粱和玉米已经成熟了。</p> <p class="ql-block"> 这条老渠是孙少安带领村民致富时开挖建造的,现在也不用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田福堂的家,现在村民基本都住这样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只是所处的环境和认知角度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 双水村的农民用双手改变了村庄面貌,搬进了新的家园,他们用农民朴素而坚毅的性格改变了生活,让这片荒凉贫瘠的土地变成了粮仓。 </p><p class="ql-block"> 城里人也有各类不同的职业,思想压力和求进程度也不一定比农村少。社会进步需要各种人员进入兑位的角色,个人的向往又要与时代进程配位。从社会发展而言,谁又不是平凡世界的一份子呢。</p> <p class="ql-block"> 从榆林到延安这块地方,即陌生又熟悉。陌生是绝大多数地方是第一次来,熟悉是对这里的故事和环境知道的很多,这次到这里也事先做了功课,地形地貌和发生的事都有印象。</p> <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前,一个朋友曾经和我谈起家乡的故事。他还绕有兴致地说了一段谚语:"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头瓦窑堡的碳"。后来多次查阅资料证明谚语的依据是充分的,这次乡村游玩又实地留下了客观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除了传统的自然村落,还去了两个古代建筑风格的乡村,就是位于韩城市的党家村和梁带村。</p> <p class="ql-block"> 其中,党家村的建筑以清朝保留下的为主,梁带村只能在展览馆看到。可惜的是因为下大雨闭园,只能在外围观看了。</p> <p class="ql-block"> 这些砖瓦建筑能保留百年以上也实属不易,从党家村的选材和建筑结构看,在清朝时期的工程质量应该是上层的。</p> <p class="ql-block"> 党家村的主要景点在一片低谷里,园外的山上也有清朝的老房子。受山体滑坡影响,这些山上的古建筑已经成危房了。</p> <p class="ql-block"> 梁带村遗址在一个很大的博物馆里,现代式的建筑,应该不受这次雨水的影响。估计是韩城市哪个官员拍脑袋确定的,提出个安全话题就来个一刀切,游客千里迢迢到这来与他又没关系,这种官僚作风在哪都是难免的。</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农民比较充实,虽然生活在山沟沟里,但他们有电有网有路,空气新鲜,食品环保。我碰到几个年龄在七十岁以上的老农民,他们都会玩微信,也下地干活,身板十分硬朗,言谈中也十分风趣。</p> <p class="ql-block"> 随着乡村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像杨家沟村那样进行产业联动发展,村民的收入就越来越高,他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也会很丰富的。</p> <p class="ql-block"> 山里有山里的乐趣,城里有城里的风光。放宽心态满眼都是幸福,斤斤计较就会看什么都不顺眼。经常到乡村走走,可以让平凡的世界更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 陕北的秋天充满了诗情画意,乡村更是五彩缤纷。在这种乡村里游玩几天,深度感受农村的生活,仔细观察这里的山水景色,心情是非常爽快的。</p><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1日至8日,出游陕北。出行时主要走包茂线,回来时走榆蓝线、延壶线和沿黄路。这次旅游主要在乡村行走,对陕北乡村的了解以及留下的照片都比较多,印象十分深刻。</p>